更新於 2023/01/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平安夜禮拜——幕後花絮

    完整的禮拜程序,和儀式安排的意義,在這裡。 雯青小組成員的回應,在這裡
    以下是禮拜籌備幕後的雜記。

    秋天的時候,接到雯青小組負責籌畫平安夜禮拜的任務。是「禮拜」,簡簡單單,樸樸實實。以至於後來在週報上列出這項預告時,特別把「禮拜」二字放在「平安夜」之後,深怕被誤以為是週年慶造勢活動晚會。
    我很多年沒有過平安夜禮拜了。
    我也從未籌備過任何一場禮拜(悲劇快充營那次完全不算)。在神學院修課中,因為不是道碩學位的緣故,所以不需要畢業講道——也就是,不用預備一場禮拜。所以,算是新手初體驗。
    當天前2個小時彩排
    當天前2個小時彩排
    在一個半月前邀請幾位雯青核心同工構思禮拜初步架構時,內心已經大抵有些必要加入的元素:乳香與沒藥的香味。在〈他全然可愛〉的講道中,就已經融入了我對「慾望」的一些想法。到後來〈禮拜的倍半萜酮〉中,有一些具體而微的禮拜學研究心得。
    開始涉略精油後,對經文中的香料、油脂、植物、氣味,就不再只是平面文字。馬太福音中的乳香和沒藥,就不會僅是智識上的「乏味」的乳香和沒藥。提到乳香和沒藥,常見的詮釋大概是死亡,因為兩種香料有防腐的作用。但在這些年接觸女性、後殖民、生態神學等等(包含經文與從性別角度看禮拜儀式的形成史),今年讀到馬太福音前二章的感受——考慮到沒藥與乳香的功能後,一個很直覺的念頭是:那是給馬利亞的。自然產後,陰道無可避免的有撕裂傷。
    沒藥與乳香為什麼不能是也給馬利亞的呢?在那個當下,最需要讓傷口消炎止痛的,是她啊。同時,我也刻意想把聚焦放在以耶穌以外的角色上。
    沒藥和乳香的氣味,傷口的止痛消炎,成為平安夜禮拜的最基本要素。而核心同工們在聽我分享我對馬太第二章的詮釋之前,提議以繪本搭配泰澤的詩歌。繪本的選擇,內容要兼具「議題感」,但我提醒,不要把平安夜過成了受難週。於是,《走進生命花園》脫穎而出。詩歌以簡單、大家都能不費力跟上的《仁愛聖神請降臨》為開場、《在主內》為結束。
    繪本、詩歌、香氣、傷口、醫治。這些原料成了構思整場禮拜的主軸。接著就是確認禮拜的神學論述,要如何搭配繪本。後來想起來,不可以只把繪本讀過去而沒有解釋,因為大家對繪本的理解其實不深。最終我決定,拆解繪本,並與馬太福音第一、二章的經文相互交織。
    不講道,我們講故事。從一開始馬利亞生產的傷口,到後來讀到第一章重複出現的「遷到巴比倫」,跟屠殺男嬰幼兒的橋段。做足了功課,確認巴比倫有其意涵(中譯「被遷」,實在很不到位),以及馬太福音和出埃及記的關係。「傷口」的象徵越來越濃與廣。
    我對經文中的「傷口」理解,又來自於長期以來minority的文學閱讀、文學作品裡的創傷主題。比較近期影響的,是賴香吟的《之後》、陳思宏的《鬼地方》、跟濱口龍介所導演的電影《在車上》對「傷痛」的追認與面對過程。
    不知不覺涵養起來的東西,於是很快的就編成了一個劇碼。但避免只有我在出嘴巴,於是把所有的講稿都打出來,分散給雯青們朗讀,意外地營造出了另一種效果。
    「去中心化」也是要謹記在心的事。
    但其實,這些也都不是重點。這場禮拜讓我留在心中的,除了比較大的孩子們一起投入服事,小組成員也帶著未滿1歲的娃兒,揹在身上,一起唱歌,一起讀「劇本」。我很榮幸可以有娃娃的加入,讓會友有不同的看見。在禮拜的當天,也因為服事的成員身體不適,無法出席。其餘雯青們卻能很快地調整服事跟補位。
    禮拜和社區佳音活動結束後,我跟一位同工先回到禮拜堂善後收拾。一進入無人的禮拜堂,她驚呼「好香」。我想,應該是所有人擦完沾了精油的棉球後,氣韻還纏繞在空氣裡,幽幽淡淡的,在這種靜謐的時刻與空間才嗅得到。
    傷口與新生命,都在這裡了。
    12/19 彩排留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