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說:今天數學課,張魚燒迷路到伸手不見五指了!
一個未滿六歲的小孩,我其實沒有很想讓他陷入大人規範的標準化學習世界,只是到看到老師這樣說,我倒是很想知道什麼樣的數學會讓小孩迷路到神遊的程度。打開教材一看,原來是邏輯序列的問題,一排看似暗示順序的顏色、形狀、數字...,要小孩在刻意空白的地方填入接續下來應該出現的顏色、形狀或數字。坦白說,這樣的題目會迷路是應該的,因為,提示順序的資訊不夠,刻意空白要小孩作答的出題意象不明,白話來說就是:「為什麼教材說的就算?」
掌握到題目的問題癥結後,我回頭看看張魚燒,邀請他一起來進入題意不是很清楚的數學學習本的世界,他拒絕我了。「來!來!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你為什麼迷路。」我再次鼓勵張魚燒。「不要!」搖頭兼逃離媽媽能抓到他的範圍,拒絕得很果決。「媽媽也看不懂,你來教教我。」、「咦?紅色愛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裡有箭頭?」小孩依舊不為所動。「我們一起找出原因,你可以玩手機五分鐘。」小孩突然認真靠近跟我說,「我覺得五分鐘太少,要二十分鐘。」我拒絕,回道:「不行,還是改成三分鐘?」小孩再提出斡旋:「十五分鐘?十分鐘?」「好!十分鐘!」於是,張魚燒搖身一變成為張老師,教我所謂在課堂上迷路的數學邏輯問題,每一題都說明得清清楚楚,我這才放心,原來這小孩並沒有迷路。
過程中,我唯一擔心的是小孩遇到否定、挫折、困難就打退堂鼓的逃避心態,這世界充滿有趣的事情,如果一開始就因為自己的表現不如預期而放棄,那就太可惜了。在他不斷拒絕我一起重看數學教材時,我心裡也一度浮出不安的念頭「雙魚小孩玻璃心脆弱,萬一偶包太重,那就糟了。」幸好手機拯救了多慮的媽媽,小孩重新嘗試也找到信心,一切值得歡呼!
不過,為什麼數學總容易讓張魚燒迷路呢?難道我們家的數學基因真的那麼微弱?回憶自己數學的學習過程,從應該是從國小高年級就開始節節敗退,再細究當時的情境--當時的數學老師是班導師,她教國文也教數學,然後會在課堂上明示暗示同學要去她家補習,我是唯一沒去補習的學生,沒有練習過月考猜題的題目,身邊也沒有可以支援我溫習課業的幫手,我只能靠自己。上了國中之後更不能期待,就是在「眾人皆迷路,只好找樂子」的嘈雜聲中度過每一堂數學課,好不容易上了高中,教我們數學的是貴婦老師,雍容華貴的聲音極度催眠,她一進來五分鐘,我就倒了!最後高三我終於投降,進入補習班狹窄空間,去聽補習班老師無聊的笑話中,穿插的數學作答技巧,最後聯考也僅僅維持在校程度,深覺補習費白花。
但,我數學真的那麼差嗎?但我物理化學很好啊!因為國中遇到一位物理、化學、地球科學都很會教的老師,這些基礎讓我上了高中依舊如魚得水,怎麼我一遇到數學就舉旗投降,試也不試呢?唉!只能說我小時候學數學的時候太容易被嚇唬,放棄得太早!但也可以說,能不能讓數學專家好好規劃教材、讓真正懂數學的老師來教數學?小不懂教大不懂,謎團一個傳接一個,老師照本宣科,聽起來不有趣,一聽到數學就不支倒地活陷入迷宮之中,那是意料中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