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史博2022年12月份講座側記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3年2月份與3月份的人人講堂報名中:https://reurl.cc/9pjren
2022.12.24 講座側記:科學傳播小小兵培訓中!我與52歲的臺灣科普雜誌《科學月刊》
現任《科學月刊》副總編輯的趙軒翎,在聖誕節前夕前來臺史博分享她從生科系不斷轉職,偶然踏進《科學月刊》,最後成為科學傳播小尖兵的過程。10年過去,她仍舊努力傳播科學資訊,讓科普融入生活中。

人生就像在演《還珠格格》

趙軒翎以《還珠格格》的主題曲說明大學畢業前的急轉彎人生:任性、囂張、叛逆、瘋狂。而她的任性包括選擇三類組卻不從醫、囂張在於100分的發育生物學卻離開實驗室、逆著家人的公職希望、同時畢業前夕瘋狂選修新聞傳播的課程。
頂著生科系與新聞所的頭銜,趙軒翎卻身處於生科沒落與新聞產業被視為墮落職業的年代。於是她瞄準科學加上編輯的職缺,沒想到偶然看見《科學月刊》的徵人啟事,一天之內改變她往後的人生。趙軒翎也坦言她在面試前一天才開始認識這本刊物,卻沒想到經過將近10年的時間,她依舊守在《科學月刊》的崗位。

讓《科學月刊》成為一項有效的社會公器

1970年1月創刊的《科學月刊》,至今已超過一甲子、發行超過630期、參與過的寫手更高達9,000人。
1969年3月,林孝信開始號召籌辦《科學月刊》,半年後發行試印本(第零期),沒想到獲得廣大迴響,於是在1970年1月發行創刊號。令人振奮的是,創刊號銷售量高達1萬8千本,創下「出道即巔峰」的紀錄。《科學月刊》是由一群在美國留學的臺灣博士生創立的刊物,與網路科技發達的現今相比,在當時他們利用一封封的信件往來討論當時最新、最流行的科學資訊,並將成果送回臺灣印刷,這辛苦而漫長的過程背負著科學傳播的任務。
「所以我們要辦一份《科學月刊》,不僅要成為學生們的良好課外讀物,也要成為一項有效的社會公器。不但要普及科學、介紹新知,並且要啟發民智,培養科學態度,為健全的理想社會奠定基礎。」這是寫在第零期出版之前的一段話,標示《科學月刊》的使命,也乘載這些留學生對於臺灣所做出的貢獻與紀錄。

從黑白轉成彩色的《科學月刊》

雖然軒翎沒有經歷過《科學月刊》創刊的時代,進入《科學月刊》之後漸漸體認到這本雜誌的重要性。但她發現一個更驚人的事實:直到2014年為止,在《科學人》或是《小牛頓》等雜誌都已有精美彩色插畫的時候,發行44年的《科學月刊》都還是一本黑白印刷的科學雜誌。
在一次公開場合裡面,趙軒翎向某位出版社科學線的總監提起《科學月刊》發行彩色版的消息。對方起初難以相信,因為這件事情他已經等了20年的時間,其中最大的阻礙便是資金問題,當初創辦《科學月刊》原本就不是以賺錢為導向,很難投入更多經費在印刷成本。然而,如同林孝信等前輩當年懷抱著不放棄的精神,趙軒翎等編輯與美編,精算出合理的支出範圍;同時說服其他委員。振奮的是,他們的做法得到許多老師們的支持。終於《科學月刊》彩色版在2015年1月份問世,當期主題是法布爾的昆蟲世界。也因為這次突破性的發展,讓《科學月刊》出現更多發揮空間,例如呈現「科學攝影」的可能性。

生活處處是科學

《科學月刊》的主題也持續深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從首次出現「專題」概念的月球專題、經濟發展衍生的各種汙染、甚至是肝炎與疫苗。雜誌編排方式也從傳統以文字為主,進入「用圖片說故事」的形式。為了讓民眾感受到科學無所不在,物理化學等專欄也因應而生,讓原本有距離感的數學與自然科,走進民眾的生活。進入《科學月刊》後發現團隊夥伴們經常以「直球對決」的方式、理性的態度討論並破解坊間流傳的各種謠言,這也大大影響了她的思辨方式。
不只是紙本改革,以及與各大出版社(包括天下、商務、八旗等)合作,《科學月刊》如今也走出辦公室,製作電台節目,透過聲音傳遞科學知識;並且舉辦科學推廣活動,甚至帶著學員前往臺灣以外的區域,探索整個大自然。

從編輯到不只是編輯

「該具備怎樣的特質才能成為科學編輯呢?」趙軒翎在講座尾聲拋出這個問題。人們總是將文字跟編輯連結在一起,當然文字功夫是擔任科學編輯的要素之一,但編輯是一個把所有手上的資源結合、理解之後重新呈現的工作。因此,趙軒翎認為「溝通」其實更為重要,除了傳達資訊,也必須面對並理解更多不同領域的民眾。
從只負責一篇文章,到現在開設科學採訪課程,甚至掂量整本雜誌的發行,趙軒翎覺得面對不同層級的人們,良善與有效的溝通成為一種必要。未來她也期待跟著《科學月刊》走下去的日子,努力陪伴《科學月刊》,並讓全臺灣的民眾認知到科學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學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會員
201內容數
看完書之後,找不到人對話,那就跟書說說話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gus Y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蔡蕙頻老師目前擔任臺灣圖書館編審兼臺灣學研究組長,對於臺灣常民文化,特別是日治時期,信手拈來就是精彩的故事。「我不講歷史,我講故事」是她在這場演講的開場白,而她也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故事,揭開日治時期臺灣人民的人性與情慾。
臺灣歷史博物館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人人講堂】系列演講 宮中食.器二三事—— 清宮宴及宮中飲食文化
鳳山黃埔新村最初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於民國32年所興建的日軍宿舍,六年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這裡成為臺灣第一個眷村。
蔡蕙頻老師目前擔任臺灣圖書館編審兼臺灣學研究組長,對於臺灣常民文化,特別是日治時期,信手拈來就是精彩的故事。「我不講歷史,我講故事」是她在這場演講的開場白,而她也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故事,揭開日治時期臺灣人民的人性與情慾。
臺灣歷史博物館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人人講堂】系列演講 宮中食.器二三事—— 清宮宴及宮中飲食文化
鳳山黃埔新村最初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於民國32年所興建的日軍宿舍,六年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這裡成為臺灣第一個眷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前幾天正好通過畢業口試,從委員那裡收到十分正面的肯定,認為我的研究題目對出版業很有前瞻性,甚至是遠從台中來台南遊玩,順便跟我約晚餐的大學室友一起聽了我的報告後,也跟我分享這個題目的有趣及啟發性,還鼓勵我要將內容修訂更為完整,將來也許可以以此作為應徵出版業相關職缺。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 勇敢步出象牙塔,追尋更寬闊的職涯天空 🎓汲取150位專業人士建議 X 12位成功轉職者經驗 讓高學歷不再成為求職包袱,找到發揮長才的真正跑道
Thumbnail
在我的研究生階段,曾經和師長合寫過一些推廣教育著作,比如説《國學導讀》(全 三册)、《國學常識》、《國學常識精要》,拿到很優厚的稿費,既貼補了家用,也能買些自己需要的電腦設備,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邱燮友教授,待我真是恩重如山。
Thumbnail
一套從台灣來的昆蟲記,一段對童年的回憶。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女孩因為熱愛恐龍,而努力追求成為古生物學家的故事。從小就立志研究恐龍的她,經過曲折的求學路程,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並且為未來對古生物學有興趣的青少年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和出路分析。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故事,適合喜歡恐龍和科學的讀者。
Thumbnail
趙老師在大學雖然學的是數學,畢業後卻努力寫作,成為知名作家。以《半下流社會》、《半上流社會》、《重生島》、《子午線上》等長篇小說,以及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文學美學論集、散文集等三十餘冊,蚩聲於七、八零年代的臺灣文藝界。
Thumbnail
出版了『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一書以後,受邀到外演講過幾次。每每講到當年是如何因緣際會進入長庚護專讀書,也經歷過幾度放棄讀護理的關卡。無論如何,我撐過了那五年住校求學的時光並進入臨床工作。一晃眼,二十多年過去,從少女變成熟女,也從單身變成媽媽。近日和相處近三十年的專科同學相聚,講起那時候的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前幾天正好通過畢業口試,從委員那裡收到十分正面的肯定,認為我的研究題目對出版業很有前瞻性,甚至是遠從台中來台南遊玩,順便跟我約晚餐的大學室友一起聽了我的報告後,也跟我分享這個題目的有趣及啟發性,還鼓勵我要將內容修訂更為完整,將來也許可以以此作為應徵出版業相關職缺。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 勇敢步出象牙塔,追尋更寬闊的職涯天空 🎓汲取150位專業人士建議 X 12位成功轉職者經驗 讓高學歷不再成為求職包袱,找到發揮長才的真正跑道
Thumbnail
在我的研究生階段,曾經和師長合寫過一些推廣教育著作,比如説《國學導讀》(全 三册)、《國學常識》、《國學常識精要》,拿到很優厚的稿費,既貼補了家用,也能買些自己需要的電腦設備,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邱燮友教授,待我真是恩重如山。
Thumbnail
一套從台灣來的昆蟲記,一段對童年的回憶。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女孩因為熱愛恐龍,而努力追求成為古生物學家的故事。從小就立志研究恐龍的她,經過曲折的求學路程,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並且為未來對古生物學有興趣的青少年提供了具體的建議和出路分析。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故事,適合喜歡恐龍和科學的讀者。
Thumbnail
趙老師在大學雖然學的是數學,畢業後卻努力寫作,成為知名作家。以《半下流社會》、《半上流社會》、《重生島》、《子午線上》等長篇小說,以及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文學美學論集、散文集等三十餘冊,蚩聲於七、八零年代的臺灣文藝界。
Thumbnail
出版了『那些年,在婦癌科病房發生的鳥事』一書以後,受邀到外演講過幾次。每每講到當年是如何因緣際會進入長庚護專讀書,也經歷過幾度放棄讀護理的關卡。無論如何,我撐過了那五年住校求學的時光並進入臨床工作。一晃眼,二十多年過去,從少女變成熟女,也從單身變成媽媽。近日和相處近三十年的專科同學相聚,講起那時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