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佛教不是你的佛教:《正信的佛教》讀書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曾有一位健身好姐妹,在大汗淋漓的組間休息時,突然跟我說「其實我體質蠻敏感的」,我本來還想說是不是要開啟什麼深夜話題,正當我開始興奮想聽的時候,「從小我就蠻容易感覺到身邊看不見的靈體」
啊!!原來是這個方面的話題!!扼腕的情緒大概維持一秒鐘,就被他說分享的吸引了,他說他每天都會誦一部《藥師經》及做煙供,大概是我開始與佛教結緣的開始,過了一年,外婆過世的時候也選擇了佛化葬禮,簡單肅穆,來的法師也希望可以的話,由家屬一起誦《藥師經》迴向給外婆,《藥師經》這部經典便慢慢在我的心中留下印象,誦經誦著,便對佛教產生很大興趣,內心開始冒出很多問號:佛教是不是很傳統?佛教是不是只有在人死後才有用呢?經懺佛事是所有佛教內容?佛教是迷信?等一堆問題,因緣際會下,我看到了《佛教入門》及《正信的佛教》兩本書,解答了我對於佛教許多疑問,也發現佛法之深不可測及不可思議。
一開始對於聖嚴法師根本不認識,有時甚至還會跟證嚴法師搞錯,慢慢從法師書中的文字,了解到佛教理性的一面,也開始在網路上搜尋這個法師,一搜尋不得了,法師對於傳佛法行遍全球及創辦法鼓山以外,還拿了日本的文學博士、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話、參加千禧年世界宗教與心靈領袖和平高峰會等,更是在30年前提出「心靈環保」觀念,呼籲現代人要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一直到現在這個概念可以說是歷久彌新,聖嚴法師在書中自序提到「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本書主要對象,雖是尚未信佛的知識份子,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應當明白的佛教常識」,書中文章出自1963~1964年間在《菩提樹》月刊上的連載文章,即使到現在,聖嚴法師寫下的文章依舊能對佛教有興趣的人給予正確的方向。
此本書的名字《正信的佛教》,為何叫正信?相對於迷信又有什麼不同呢?正信代表的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這本書從各種一般人對於佛教的誤解或是疑問,在每一篇一個主題中,勾勒出正信的佛教的輪廓,作者在書中也無可諱言的指出,正信的佛教在中國地區,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專有,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譬如鬼神的崇拜及人死即鬼都非佛教產物。
人們投入宗教有許多原因,有自我療癒、尋求支持、或是尋求生命的答案等,每個宗教對於宇宙與生命的來源都有不同的解釋,佛教是無神論的,宇宙及生命的存在,都非創物主所造,並相信宇宙萬物自性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恆不變的道理,宇宙的變化及生命的流轉,是眾生所造的「業力」產生的結果,而業力,指的是眾生做的每一樁善或惡的行為,如同各種染料宣染著生命中的主體——識田,等待外緣誘導而萌芽生長,如同水陽光空氣誘導植物發芽一般,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
這讓我不禁思考,佛教非宿命論,而講因緣觀,有因有緣才會成事,累積善因廣結善緣才會在生活中成就善事,讓自己的人際關係與人生產生善的循環,也講一切唯心造,如果用正向的方式來解讀這個世界,世界也會出現正向的樣貌呈現在你面前,多年前的吸引力法則這麼說,而多年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就是佛法的一部分。
佛教是佛陀的教法,佛法是佛的教法,佛經是教科書,教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孔子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佛陀也是,每個人成長背景不同,佛陀提供的方法(法門)也不同,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基本道理,五戒十善;對厭世很濃的人,講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根器濃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則是菩薩的大乘。
在學佛的過程中,總說要行菩薩道,也就是盡可能地幫助他人,當發現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候,要再更加學習各種能力來幫助更多的人,很多人都覺得菩薩聽起來太過遙遠,但如果我運用在生活中盡可能去想辦法幫助別人,這就是菩薩行,自己有了新方法,其實也是智慧的累積,我目前的體會是透過幫助別人,便也是修福修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
閱讀完這本書,真的對於釐清觀念相當有幫助,也能在開始修行的時候,分辨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外道,也幫助我在許多時候觀照自己的身心,穩定身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對於修行的方向與目標,也比較有個概念。
近年來身心靈的發展將不再只是被視為迷信,日漸緊張壓力山大的人們常常需要放鬆,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多年前的瑜伽運動開始,一路到冥想、正念,甚至在近年來開枝散葉,水晶能量、高靈、薩滿等,各式各樣的發展,目前觀察起來,無非是要藉由這些力量的幫忙,來了解自己、幫助自己解決,而在接觸佛法中,我發現自己生命中的疑問,佛教都確實的給了我解答,心靈也得到安穩,我想這是目前佛法帶給我的好大禮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有時分享自己的美術歷程,有時分享學生遇到的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不只是形容報應,人生也有許多事情都是如此
「你有多久沒有閱讀了呢?」 這句話在閱讀歐陽立中的文章時,時不時會變成我的「良心」來問自己,讀他的書有三熱:熱血、熱忱、熱淚盈眶。
「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不只是形容報應,人生也有許多事情都是如此
「你有多久沒有閱讀了呢?」 這句話在閱讀歐陽立中的文章時,時不時會變成我的「良心」來問自己,讀他的書有三熱:熱血、熱忱、熱淚盈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學會欣賞自己,堅定地走出屬於你的道路 你的價值不由他人的評價決定,而是源自你內心的肯定與努力。當你相信自己的獨特性並活出真實的樣子,世界也會因你的自信而更精彩。你的價值,由你自己定義! 我們常常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懷疑自己,但事實上,你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他人的眼光,而是由你自己定義的。每個人都是獨一
Thumbnail
電臺DJ的親身經歷,也帶領我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Thumbnail
按摩的力道拿捏很重要,過度用力反而會造成肌肉腫脹和緊繃。有效的按摩應著重於肌肉的放鬆,並瞭解肌肉結構和功能,才能針對重點區域給予恰到好處的按摩,避免越按越痛。
Thumbnail
在我們追求財富、幸福和成功的過程中,是否曾經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匱乏感?好像無論如何努力,仍然覺得不夠,總覺得自己缺少某些東西。這種感覺,讓我們懷疑自己的人生是否真的豐盛。然而,你可曾想過,這份匱乏感,竟然也是宇宙給予的「另一種豐盛」?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想到暑假泰國旅遊你會想到甚麼?是熱鬧的曼谷市區跟悠閒的華欣,還是擁有美麗海邊的芭達雅跟莊嚴的佛教古都清邁呢?你的聲音AsiaYo都聽到了,今天精選了3組曼芭華欣跟團行程跟清邁跟團行程介紹給你,讓你一次瞭解4個都市有哪些好玩好逛的,幫助你挑選最適合你的旅遊行程,趕快跟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學會欣賞自己,堅定地走出屬於你的道路 你的價值不由他人的評價決定,而是源自你內心的肯定與努力。當你相信自己的獨特性並活出真實的樣子,世界也會因你的自信而更精彩。你的價值,由你自己定義! 我們常常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懷疑自己,但事實上,你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他人的眼光,而是由你自己定義的。每個人都是獨一
Thumbnail
電臺DJ的親身經歷,也帶領我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Thumbnail
按摩的力道拿捏很重要,過度用力反而會造成肌肉腫脹和緊繃。有效的按摩應著重於肌肉的放鬆,並瞭解肌肉結構和功能,才能針對重點區域給予恰到好處的按摩,避免越按越痛。
Thumbnail
在我們追求財富、幸福和成功的過程中,是否曾經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匱乏感?好像無論如何努力,仍然覺得不夠,總覺得自己缺少某些東西。這種感覺,讓我們懷疑自己的人生是否真的豐盛。然而,你可曾想過,這份匱乏感,竟然也是宇宙給予的「另一種豐盛」?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想到暑假泰國旅遊你會想到甚麼?是熱鬧的曼谷市區跟悠閒的華欣,還是擁有美麗海邊的芭達雅跟莊嚴的佛教古都清邁呢?你的聲音AsiaYo都聽到了,今天精選了3組曼芭華欣跟團行程跟清邁跟團行程介紹給你,讓你一次瞭解4個都市有哪些好玩好逛的,幫助你挑選最適合你的旅遊行程,趕快跟我們一起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