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軍事之歷史教訓

在為台灣琢磨軍事重點之前,先回顧一下歷史給台灣人的教訓。
1661到1662年,鄭成功率軍橫渡台灣海峽,將荷蘭人逼出台灣。
荷蘭人敗北的原因,一方面是台灣只是荷蘭的海外殖民地;另一方面勸鄭成功渡海的是何斌,此人當過荷蘭東印度公司擔任通譯、會計。
1683年,清軍渡海,成功地逼鄭氏投降,將台灣納入清國版圖。
雖然檯面上來看,鄭氏沒有只將台灣視為殖民地,不過有比荷蘭更嚴峻的敗因。
鄭氏敗北的原因,一方面是內部爭權奪利,缺乏共識;另一方面攻台的將領是施琅,此人曾在鄭氏旗下,正是因為在鄭氏內部爭鬥而投降清朝。
1895,日軍登台,台灣民主國潰敗,但遭到民間武裝的激烈反抗,歷時將近半年才宣告「平定」。
雖然檯面上來看,當時清朝在台政權的內部爭權奪利,似乎沒有像鄭氏那麼離譜,不過其敗因之多、之重,更甚於鄭氏。
除了台灣民主國倉促建國,內部紛亂,匪變兵、兵變匪,後期還有潛逃者;民間武裝從訓練、裝備到協同,應有盡無;還有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有些台灣人選擇投靠日本,例如辜顯榮引日軍進台北城、林建庸引日軍進新竹城。
這三個例子的共通點,在於原有的政權內部動盪,沒有與廣泛人民達成共識,而且都有人選擇投靠新政權。
不得不說,數百年來,上蒼給台灣人的考驗一直都是「共識」二字。未來如果有個萬一,我們完全可以預期會有人選擇新政權,所以真正最該做的,是如何從歷史獲得教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