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是時候讀莊子》談勢均力敵、良性競爭之對手的可貴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談到莊子,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莊子有一次談到惠施是他人生中唯一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的好友(沒錯,就是那個對莊子說「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惠子─惠施」)原文如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白話文的意思是:有一次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頭對跟隨的人說:「有個郢人,一點白灰沾在他的鼻尖上,薄得就像蒼蠅的翅膀。他叫石匠替他削去白灰。石匠揮動斧頭就像風一樣,郢人任由石匠削掉鼻尖上的白灰,鼻子卻絲毫不受損傷,他仍若無其事地面不改色。宋元君聽到這件事,召喚石匠,說:『試著表演給我瞧瞧。』石匠回答說:『我確實能削掉鼻尖上的白灰。雖然如此,但是被我削砍白灰的那個伙伴已經死去很久了。』自從惠施死後,我就沒有合適的對手,已沒有可以和我一起深談的人了。」


莊子比喻石匠與郢人之間的關係,是他與惠施的關係。從合適對手的關係來看,如同田徑界古金水與李福恩的關係、如同文學界瘂弦與高信疆的關係、如同三國中周渝與諸葛亮的關係、如同圍棋界進藤光與塔矢亮的關係;是一種瑜亮之爭、旗鼓相當、亦敵亦友、相互成長與進步的關係,這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我們如何找尋這一種關係呢?合適的對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呢?又如何產生良性競爭的君子之爭呢?


首先,這種合適的對手的關係,是建立在對方與我有共同的興趣、嗜好或者說能力上,而不是友誼。彼此樂於花時間與精力在發揚與發展這種能力,使這種能力特別的突出,並且在彼此相互信賴與合作之下,能夠不斷的突破與成長,進而產生一種良性競爭的關係。簡單說就是經由一加一產生大於二的效果,大於一個人原本所能夠表現的能力,而合適的對手,適時的激發、引導出彼此之間共同的能力。


這種關係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於,它讓我們得以超越自我的界線,探尋自我能力的可能,而最可貴的是彼此雖然競爭,但卻是相互成長的原因。這樣的對手何等珍貴,有一個就很足夠了,我們如何找尋這樣的對手呢?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白自己、自己願意投注熱情與時間的事情是什麼?什麼是促使我們去行動的可能?當我們清楚知道後,自然而然會去注意這方面的訊息、這方面的人事物,然後擁有共同性質的人,便會聚集在一起,至少訊息容易在這樣的群體中傳播。訊息所營造的虛擬環境能夠吸引同性質的人,相同的,現實的環境也能夠感染一個人的性質,例如:孟母三遷。有什麼樣的環境,便能吸引什麼樣性質的人。大學社團有一點類似的概念,社團提供了一個場所,讓有共同興趣的人能夠在此交流、互惠,但是這僅止於提供一個可能遇見合適對手的條件而非與對手進步的可能,這之中還必須找到一種擁有相似價值與能力的對手。才能夠讓經由興趣而建立的關係推及至一種競爭的關係。


合適的對手有年齡、性別或者是否還活著的人這樣的條件嗎?假設某種關係能夠促使我在該領域的能力不斷成長,是否與該「物」就是一種競爭關係呢?我認為良性競爭而進步的關係是建立在一種「情感」之上的,而情感最直接的感受與表達,便是與他人產生互動。所以,雖然一句話、一個動作、文字、藝術、知識等等均能夠引起我內心情感與之交流的可能,但這卻只是單向的、只是被動的產生情感,而無法帶有超越的彼此的可能。


我對於合適的對手擁有期望與理想,雖然還沒有找到或者遇見這樣的人,可能我還不到某種水平吧,或許唯一快速進步的方法,就是強迫自己必須踏進該領域內,真實的與他人、與強者產生情感上的交流,然後不斷的超越自我,直到某個時刻,進步的理由是與旗鼓相當的對手相互產生的。


古金水離開了李福恩、高信疆離開了瘂弦、惠施離開了莊子,當世上唯一旗鼓相當的對手離開時會是什麼感覺呢?或許進步的理由也消失了吧,能力也不再能夠展現了,那或許是一種莫大的孤獨感、一種看著對面空無一人的棋盤,下著再也沒有勝負的棋局的感覺吧。

2016/5/30

    5會員
    527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