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2|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歷史人物 | 伊拉斯莫與他的思想 Erasmus Roterodamus and His Thoughts

歷史人物 | 伊拉斯莫與他的思想 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 and His Thoughts
这是为神学院《教会历史》上册写的课程作业(Term Paper)。
第一章 歷史時代背景
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從15世紀開始到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在1497年之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在意大利以外的地區沒有什麼影響力,之后才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其中在阿爾卑斯山北部所發生的文藝復興稱作北方文藝復興。它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組成部分。北方文藝復興包括德國文藝復興、法國文藝復興、英格蘭文藝復興、低地國家文藝復興和波蘭文藝復興等等更加地方化的分支。
自從印刷術傳入後,人文主義者得到新方法來保存經典的學問和推介他們的思想理念。北方人文主義復興運動僅僅包括古典語言文字的復興,而不包括古典思想的復興。北方人文主義學者就是受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影響,以研究早期基督教文獻,探討基督教真正精神,依照這種精神,企圖來改革當代的社會,這就是所謂基督教人文運動。因此,北方人文運動含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尤其是希望用早期基督教的思想,來改革社會和改革領導此社會的教會。基督教人文運動是指北方人文主義運動的一個支流,學者有一部份人將學術研究和宗教合而為一,從而擬定許多改革社會和教會的方案,不但為教徒的精神生活和神學研究開創新契機,亦從早期基督教文獻裡探求真正的耶穌慈愛憐憫的人文精神,從而為已衰落的教會提出改革意見和出路。所以那時的北方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種新舊的文化混合物,其中特別有較強的教會和信仰因素。表現出這種特質的人文主義學者,最有名的以英格蘭的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 (1478-1535)和荷蘭的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莫·鹿特丹姆斯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 (1466-1536)本文簡稱為伊拉斯莫。
第二章 伊拉斯莫生平
伊拉斯莫誕生於主后1466年荷蘭鹿特丹。當時的年代是在一個混亂、困惑中,各個階層都在向教會尋求答案。他的父親可能是一位神父,與母親未婚私生了伊拉斯莫,他的名字“伊拉斯莫”取自一聖徒的名字(十四個助聖人之一)。伊拉斯莫幼年喪母,他四歲啟蒙,學拉丁文,聰穎過人。十二歲的時候,即精通古代經典。自1475至1484年,就讀代汶德(Deventer)聖雷步英教堂(Church of St. Lebuin)的附設學校,不但打下堅實的拉丁文基礎,也首次受到文藝復興的陶冶,跟隨人文學者如約翰·辛契烏(Lohannes Sinthius)、亞力山大霍.爾曼(Alexander Herman)和彼得.溫格兒(Peter Winckel)等大師學古典文學。1484年,父親死於黑死病,父親生前指定的監護人把他送入嚴格、不自由的奧古斯丁修道院。根據伊拉斯莫書信中透露,他不喜歡此修道院,因紀律太嚴,又與世隔絕,但卻奠定了他良好的教育基礎。由文獻中可看出,年輕的伊拉斯莫是一個敏感而健康不佳的人。又因為是私生子,沒有法律上的身份,雖想上大學,但監護人執意送他入修道院。
伊拉斯莫很喜歡讀書,研究古代經典及拉丁文。此修道院有很好的圖書館,他整日埋在圖書中,看了許多人文學者的書,亦與其他學者通信,因他好學,又有語言天份,很快地在修道院成為核心人物,而修道院也因他的特殊才華,免去他的許多日常苦行-禁食、守夜等教規。在修道院這五年中,雖然生活辛苦、嚴謹,但對伊拉斯莫正直品德的養成,對知識上的訓練,及理解人的自由意志,對知識民主的夢想,及他一生貢獻給文學的研究及啟發性的論述,均有很大的幫助。1492年,在他二十五歲時,他被按立為神父,同一年,任命為岡布雷(Cambrai)拉丁文主教的秘書,於是離開了修道院,到處旅行,開始有點“外交圈”的生活,但在”外交圈”中有太多的陰謀,這並不符合他的個性。於是在1495年,在主教同意下離開職位,並獲得一些錢,他動身前往巴黎College demontaigu研究神學,但因居住環境很差,使得伊拉斯莫健康受到影響。可是有機會認識其他人文學者,並參與法國史的著書,並繼續研究希臘語及古希臘羅馬的作品,並編輯了Valla的作品,這些使得他在巴黎的知識圈受到歡迎且有了名氣。
伊拉斯莫雖為神父,但有一種喜歡享受自由的生活態度,又為了改善生活,在1497年開始收學生授課,並編教材,他的教學很成功,並認識了一些英國學生,如:Thomas Grey 和Roheit Fisher以及Willian Blount等人,在1499年夏天,那年他三十歲。開始他的英格蘭(England)之旅。雖然那裡天氣不是很好,常常下雨,但有很好的學術氣氛,使伊拉斯莫如魚得水。他雖出身不是貴族,但因他的學者氣質,及熟練的拉丁文造詣,使伊拉斯莫在英格蘭受到著名學者的尊崇,更擴展了他的人際關係,並結交了一些貴族朋友和當時的政教要人,包括黎泰謨(William Latimer),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和聖保羅大教堂的首牧約翰·寇勒(John Colet),包括亨利王子,也就是以後的英王亨利八世在內,給他深遠的影響。英國學者對宗教改革很熱衷,這些英國學者的思想觀念,增加了伊拉斯莫對宗教更進一步的看法,也使他更勤於研究希臘文。他認為神學必須從枯燥的經院學派回到聖經,從教條進到實踐的智慧。因此,他在牛津大學修讀希臘文。1506至1509年,伊拉斯莫到意大利,深受文藝復興的薰沐;在都靈大學(University of Turin)讀神學。1506年教皇取消了他私生子法律身份的限制,獲神學博士學位。他遊歷歐洲各地,結交朋友,勤於著作,聲名廣為傳播,並被教皇教廷授予榮譽職位,但他對當時的教皇因貪污、忽視窮人而深感厭惡。
1509年,他再次回到英國,住在莫爾家中。撰寫《愚人頌》(Encomium Moriae 英譯本為 The Praise of Folly)。151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皇后學院講授希臘語及神學,並翻譯古典作品,繼續擴充早期所寫《格言集》一書。又翻譯新約聖經,編輯早期教父耶柔米的書信著作,這些成就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直至1514年,五十歲時離開倫敦。此時正逢宗教改革風潮中,一般人認為他是自由改革運動的領導者,也是一個虔誠、寬容、理性的觀察者。伊拉斯莫的理想是要復興真正的基督博愛寬容精神。於是在1517年至1521年在魯汶(Louvain)建立了一個新學院,研究古典語言(希伯來、希臘、拉丁)及聖經文字,並推廣宗教合一及和平。如此一來,也使伊拉斯莫成了爭議性的人物,成為風暴的中心。與新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爭辯。雙方衝突一直持續到1529年,伊拉斯莫離開了Basel到Freiburg,以後六年他仍繼續寫作,並努力協調新教和天主教在基督教與人文主義漸增的差異,並在雙方搭橋樑。但隨著改革之火繼續漫延至北歐、意大利、英國等地,對他的攻擊則更多了。天主教教廷禁止了他的書,畫像被毀,而新教徒亦指責他太軟弱、貪圖安逸。伊拉斯莫此時已六十多歲了,有病、體弱、心情不好,悲痛,而且托馬斯·摩爾(Thomas More)等好友亦遭斬首,他很絕望,最後在1535年返回到荷蘭,渡過他的餘生。1536年一個夏天的午夜,在Froben出版商家中平靜的逝世。臨死遺言,他用荷蘭語說“噢,主耶穌,施恩;主,拯救我;主啊,帶我走吧;哦主啊,向我施恩!”
第三章 伊位斯莫的作品及其思想
伊拉斯莫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大師。他一生研究、教學、著書不斷,帶領整個歐洲學術界。所以他的作品及思想,影響甚大。他的興趣及以後的貢獻,不僅在神學而且也是文學和教育,他借文章批評當時基督教教廷和教會系統,期望能夠改革。伊拉斯莫是一位勤於將所思所想記錄成文字的人。一生中,他共寫了100多本書和3000多封信。
1497年以前,為了改善生活,開始收徒授課,並編寫一些拉丁文教材,教學生如何用拉丁文讀寫作品。伊拉斯莫不但是十六世紀早期著名的拉丁文希臘文學者,也是最傑出的教育理論家,他的教育著作雖然隻是他文學作品的一部分,卻表現了他各種各樣的才華。有關拉丁語法的作品包括:《拉丁作文基礎的短語》 (De Copia Rerum et Verborum),《拉丁句法》,《當代生活的拉丁會話》。教育方面的包括:《基督徒教育 (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Man)》《論正確的教課法 (On the Right Method of Instruction)》《論孩童早期的自由教育 (On the Liberal Education of Boys from the Begining)》,《兒童啟蒙完全教育 (De pueris statim acliberaliter Instituend)》,《正學篇 (De Rations Studu)》,《兒童禮儀 (De Civilitate Morum Puerilium)》。
早在1504年夏天,伊拉斯莫在比利時的修院圖書館,自己收集參閱不同聖經抄本,參考古教父的著作,編訂出他自己的希臘文新約聖經;成書后,比耶柔米的武加大(Vulgate)拉丁通俗譯本更為准確。此外,他對教會系統等級森嚴的官僚體制持反對意見。主張信徒通過自己閱讀《聖經》,直接與上帝對話。這一點與當時的教會實踐不同。因為那時的聖經是拉丁文寫的,灌輸的是信徒必須通過神父才可得到神的話。他為了落實自己的主張,編校了第一本拉丁語和希臘語雙語對照的《新約聖經》在巴塞出版。1524年4月,路德寫信給伊拉斯莫並贊揚說:“全世界可以見証,你在文學上的成就,使我們對聖經有真正的了解;神的恩賜在你身上奇妙的彰顯出來,叫我們感激。”后來被馬丁·路德以他的聖經為基礎譯為德文版聖經,成為基督新教世界的第一本地方語言版聖經。他的工作讓信徒可以直接讀到聖經,直接與上帝對話,這些主張大大激發了馬丁·路德改教的思路。但不同的是,伊拉斯莫主張用和平的方式進行宗教改革,而馬丁·路德則主張使用激烈的革命性方法。從這一點上講,伊拉斯莫是宗教改革的溫和派,而馬丁·路德則是宗教改革的革命派。事實証明,馬丁·路德的革命性宗教改革獲得了成功。因此,伊拉斯莫受到了抨擊,他被認為是缺乏勇氣的口頭改革派。但也有人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伊拉斯莫先下了宗教改革的蛋,然后才有馬丁·路德用這顆蛋孵出了宗教改革的雞。
對於閱讀聖經,伊拉斯莫主張用人文學者的眼光來讀,用人文學者的觀點來解釋,並透過他深厚希臘文的造詣,遠離煩瑣哲學的議論。為此,他在1503年完成以下著作《基督教戰士必備手冊》(Euchiridion militis Christian,Handbook of the Christian Soldier)。這是一位德國將軍的妻子為了讓將軍隨時研讀教義,而委託伊拉斯莫寫下這個手冊。透過此著作,敘述他對當時宗教行為的見解,基督徒不可仰仗神的恩典而傲慢無禮;也不可以恐懼惡魔而放棄武器,並陷入絕望之中,必須一邊仰杖神的恩典;一邊自己還要努力奮戰,才是一個基督徒該有的生活實踐方式。1508年,他遍訪意大利及羅馬教廷,受到教廷高層熱烈歡迎。然而伊拉斯莫對教廷腐化現狀深感厭惡,而於1509年再度回到英格蘭。在倫敦好友托馬斯·摩爾家中提筆完成一本最暢銷的書《愚人頌》。這本書的內容分成三個階段:”感覺式的生命”、”理性式的生命”、”宗教式的生命”。愚蠢的意義在各階段都有不同的含義。伊拉斯莫後來曾說: “《愚人頌》和《基督戰士必備手冊》其實具有相同的功用。此書表現出一種故意的含混不清、娛樂式、嘲弄式、瞹昧不明、假裝等風格。在書中,他把普通百姓稱為快樂幸福的“愚人”,而把那些愚蠢的統治精英則稱為“賢人”。伊拉斯莫用辛辣詼諧的語言諷刺鞭撻“賢人”,而熱情謳歌“愚人”。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指出:“如果除去《愚人頌》狂歡節的面具,它是當時最危險的書之一,仿佛它是詼諧的煙花,其實卻是一顆轟開通向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彈。”伊拉斯莫的所有著作,直接或間接,都和基督教革新有關。他是一個宗教改革者,但對宗教改革的方法和觀點,與其他宗教改革者如馬丁?路德等迴然不同。他想用教育方法來改進一般人的想法,所以用著書立說來推動改革,並且,他對基督教會的改革,有一個更偉大的理想,即加強歐洲基督教會的團結,而不是分裂出來一個新的教會。他的這種看法,其實也是當時北方諸邦人文主義學者共有的看法。認為任何改革必須是在教會範圍之內進行。他所期待的是改革已存在的,目的是淨化宗教,而不是革命建立一個新的不同教會。伊拉斯莫的理念是以道德的詞匯來解釋基督信仰,認為人的理性信仰也就是人自己的選擇,行為重於教理,以及個人的主動高於組織系統,其方法絕不是用激烈手段。
1514至1521年,伊拉斯莫在比利時的魯汶(Louvain),那裡有一所特為研究聖經文字的新學院。在那裡,他看到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伊拉斯莫宣揚一種人文主義的宗教。雖然十六世紀時天主教生活過度的拘泥於儀式、教條與迷信,使他深感厭惡,但對於羅馬教會存在的基本原則,他絕不非難。伊拉斯莫是愛維持和平的人;他所期望的改革,隻限於內部的改革;他尊敬聖經,卻不能領會三位一體中位格和因信稱義的重要。他缺乏先知性的意向和勇敢,也不是有組織能力的人。在他的著作中,有許多講到教會普遍的腐敗,也加增了路德對宗教改革的靈感。伊拉斯莫不反對路德改革的目標,而是不喜歡其處理的方式。至於路德,則尊重伊拉斯莫,甚至希望他會支持並積極參與改革運動。至少在宗教改革初期,他同情路德;極端的羅馬天主教人士說:“伊拉斯莫生下蛋,路德孵蛋。” 他的目的和一般人文主義者一樣,希望從內部淨化宗教,而不是要推翻這一個宗教。宗教的作用是為了人們的幸福;而不是為教會組織的利益,甚至也不是為了難以捉摸的上帝的榮耀。主張以道德的名詞來解釋基督,並建立一個有限的教會組織,否認教宗的絕對權力,並不承認教宗和主教是人與上帝之間真正必要的中介者。他所提倡的是一種較為理性、人文式的、去教條化的基督教,在路德派和其他宗教改革人士遭到攻擊和爭議時,他主張以和平寬容的方式來解決爭端,雖然他並不同意路德之言,但仍以寬容待之。伊拉斯莫對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響,起初路德欽佩並渴望結交伊拉斯莫。可是在1520年,支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撒克森選侯腓德烈(Frederick),問起他對路德的意見,伊拉斯莫說:“路德犯了兩樣罪:他沖撞了教皇的冠冕,和教士們的肚腹。” 伊拉斯莫看到局勢的發展,趨向極端;仍然勸告教皇亞得霖六世(Adrian VI),避免使用激烈手段,寬免過去的錯誤,改革教會的腐敗,召集教宗的主教們開總議大會。但他的建議沒有被教皇接納。1524年九月,伊拉斯莫發表《論自由意志(Discourse on Freedom of the Will)》,鄭重向學界聲明他對路德的不滿與不同。文中談基督教的神學問題,認為雖然行為的終始完全操縱在上帝的手中,但在展開中的行為,卻有人自由意志的努力。主張人有自由意志,才有道德上的責任;但卻要靠神的恩典。
1525年,馬丁?路德為了反駁伊拉斯莫,針對《論自由意志》發表了《論意志的捆綁》(On the Enslaved Will)來反駁他,此后伊拉斯莫公開指責馬丁路德的作品為野蠻的書。盡管伊拉斯莫終生都是一個天主教徒,但他尖銳地批評了當時他認為驕奢過度的羅馬天主教會,甚至拒絕接受后者授予的樞機職位。路德認為,承認人類的自由意志,就像行善可以得救一樣,但是應該隻有相信上帝才能使人得救。雙方衝突到1529年,伊拉斯莫更被馬丁路德等譏為“軟弱者”。這使得伊拉斯莫與新教改革運動的關系,也越趨疏遠。伊拉斯莫成為主張改革,卻不參與改革運動。此后,他繼續寫作,編訂古教父的著作,並寫教義問答,論十誡,論主禱文等。在發表的《論死亡之准備》(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中,他聲明了自己的觀點——永久生命的保証不在於教堂中的聖禮和儀式,僅在於對基督贖罪的信念。這一點其實很接近路德的主張之一。
馬丁·路德在《論意志的捆綁》中提到伊拉斯莫的人文主義思想是“隻要世界和平不受干擾,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相信什麼,對你都無所謂。”“為了終止衝突,你挺身而出成為一位仲裁者,向雙方喊停,嘗試說服我們,讓我們以為自己正在為愚蠢無用之事大動干戈。”從時代脈絡來看,路德在改教運動中,是據理力爭而受壓迫的一方。伊拉斯莫也曾經支持路德,但後來又轉而批評路德,認為他太過火。要受壓迫的一方講和平、放棄抗爭,似乎並不是那麼合乎正義。但是,在後現代的多種宗教與意識形態相遇的脈絡中,認為“隻要世界和平不受干擾,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相信什麼,對你都無所謂。”的容忍態度,在路德看來,伊拉斯莫像是一個在真理面前的和稀泥者,路德稱他為”懷疑論者”。“不樂於堅持其主張,不是一個基督徒應有之思想特徵;反之,一個人必須樂於堅持其主張,否則他也便不是基督徒。”路德所說的,當然是真的,因為如果不堅持其信念,一定無法成為信徒。但是在“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容忍別人時也能堅持其信念”之間,是可以存在的。從伊拉斯莫的傳記中,他是一個在神面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因此,基督徒一定有其信仰所堅定持守的,但是這應該不妨礙他們把“和平主義”也當成所堅持的信念之一。伊拉斯莫認為堅持己見是必須的,為堅持己見而付上生命的代價也是應該的,但是為堅持己見而與人大動干戈,逼迫異見者,甚至要他者付上生命的代價,則是不應該的。因此,堅持己見與容忍異見應該並存。
路德對於伊拉斯莫舉出聖經難懂的例子,即“三位一體的位格的區別、在基督裡神性和人性的結合,以及不能寬宥的罪”,表達了訝異和指責,認為是因為撒但的工作,導致伊拉斯莫“被蒙蔽看不到關於上帝之三一性和基督之人性的最清楚易懂的明證。”以及“人有自由選擇能力”這一點上,路德認為,在人努力行動之前,先來檢查和估計我們的能力,認識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是必要的問題,而非無關緊要的問題。伊拉斯莫寫的“論意志自由”的書中相信“人的意志自由”有很大功用。而且認為可以引導人選擇良善,蒙得救恩。路德在這一點上的攻擊是要表明人的敗壞和罪無法讓人的自由意志來自由地選擇神而得到拯救,而是神親自就近,是神恩典完全的作用,若不是這樣,人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來到神面前。
路德清楚地認識上帝的全知與全在。他在批駁伊拉斯莫時指出上帝從不偶然地預知任何事,祂是藉著他不變的、永恆的和絕對無繆誤的旨意(意志)來預知、計劃和執行所有的事。而不應把人有選擇能力來推翻上帝的預知和執行。如果我們考慮到上帝的意旨,則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件所發生的事,事實上都是必然會發生的。當一個人沒有上帝的靈與他同在,他不會違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從裡面藏的惡所執行出來的壞事,卻會自動自發地並且有一個準備就緒的意志來做壞事。如果一個人有聖靈的工作,就會心甘情願並且歡喜地愛慕良善,正如先前心甘情願並且歡喜快樂地愛慕邪惡一樣。路德認為,意志隻可能存在於兩種狀態,要麼被撒但所駕馭,要麼被上帝所完全掌管。所以路德根本就不認為對伊拉斯莫的“人有自由選擇的能力”這句話有任何的意義。路德從人墮落後其意志的敗壞來說明人意志自由歸善是不可能的事。路德論證的最後結論是:“關於上帝之事,或屬於救恩或毀滅之事,人是沒有自由選擇能力的,人或是上帝旨意下的,或是撒但旨意下的俘虜、子民或奴隸。”也就是說,人對於自己的得救或毀滅沒有絲毫的能力,那麼聖潔與罪惡、得救與淪喪的分辨,對人而言,不必為此掙扎。伊拉斯莫立論的原因人也以自由意志來參與一切事物的過程。路德說到上帝的愛是無限的,聖靈的工作也是無法阻擋的,受綑綁的人那種對於自由與神的渴望,得救是神的恩典所帶來的必然。
第四章 伊拉斯莫思想對今天的影響和借鑒
伊拉斯莫是一個思想敏銳,對當時學校迂腐的學風、無聊的說教,感到失望和深惡痛絕。借著他的名著《愚人頌》對這種已失去“啟蒙”作用的學校,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他也以犀利的筆觸,對教皇、僧侶和經院哲學家們諷刺和嘲弄。他揭露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和教會的愚民行徑,嘲諷天主教會壟斷教育和無聊的宗教說教式教學;抨擊經院哲學的迷妄以及中世紀教育的種種弊端。指出人類進步的主要障礙是“愚蠢”,而經院學者挂著“哲學家”的招牌,實則是一些“蠢學家”。那些文學家“表面上被認為是學問最淵博的那些人”,實際上“他們可能是一些最可憐、最有奴性、最可恨的人”。伊拉斯莫在抵制陳腐的經院教育的同時,對教育、教學理論問題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所以,他至今仍很著名是因為他的很多教育論著。有大學以他的名字命名,有荷蘭國家學者交換基金和計劃也是以他的名命名。看到今天仍然有人稱他為現代教育的啟蒙者。我們今天西方學校以鼓勵代替強迫灌輸教學仍可看到他的影響。
然而在神學理念上,他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在一個人后天成長中人自己的決定和選擇至關重要,特別是在人拯救中人的選擇也是很重要。這一點上與他自己 在羅馬天主教中的成長有關。因為他的理念在當時可以接受,因為教會對一個人得救不僅認為靠神的恩典,還要看聖禮,行善等,這讓人看不到聖經裡講到的“因信稱義”的核心。因為他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可以決定很多美善和好的事情,這和聖經裡講到人是帶著罪來到這個世界,需要神的拯救才能來到神的面前相悖。於是他就為支持他的理論體系,認為人性本善,拋棄“原罪說”,堅信自然本性是仁慈的、博愛的。人隻要以經典文字陶冶人性施行教育,其發展必定是向善的。
我覺得作為一個基督徒,跳出來反對信仰的核心“原罪”說,認為宗教信仰絕非是情緒的、神秘的,乃應該是人類的理智作用和使然,也就是說強調人的能力和人的作為,強調人是被教育教化出行善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他以此為理論提倡在教學中個性自由、和諧發展的世俗教育和教學模式?伊拉斯莫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個性自由發展,卻忽略了人的罪性問題。一個不在聖靈掌管之下的人所認為的隻有自己罪性帶來的自由和快樂、得到的知識和理性也隻是為自己的需要而去構建的假冒為善的“道德和良心”。也就是說人是自己的中心,看不到神的作為。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隱藏在基督外衣下面的不信者。他所理想的一個治理有序、和平相處的,沒有戰爭,人人行善的社會隻是一個“烏托邦”空想。這也是后來communist思想的啟發點。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極為重視教育、教學的巨大功能。他強調后天培養,主張培養明達善良之人,這一點上和我們中國“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相似。這也是為什麼馬丁·路德從開始以他為朋友到后來識破真面目。他的工作本來可以與馬丁·路德成為“同路人”。但是在對教會的改革的方法上,兩人的基礎和信仰的核心不同,不僅分道揚鑣,而且互為對手。因此他不贊成路德的猛烈舉動。路德宗教改革使人們從宗教的捆綁中看到來到神面前隻需要單單的相信。
雖然伊拉斯莫是一位宗教改革的思想先驅和啟蒙者,卻在運動之火彌漫起來的時候與聖經真理相餑,而后隱遁起來,被歷史拉下舞台。由於他對“原罪說”“人的自由意志說”等上的問題,就無法在關鍵時刻為路德的改革論點辯護,因此而被置於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的對立面;他的核心論述與聖經中相餑成為伊拉斯莫的悲劇。在最后的歲月裡,他蜷縮在寧靜的書齋裡,一個人默默地、苦苦地寫著、寫著, 直到七十歲在孤獨中無聲無息地死去。從這裡可以看出,上帝在那個時間點已經興起很多人看到教會的問題,但隻興起像路德這樣的為神站出來將神的道理理清,并让人们看到上帝的荣耀,成就神的心意的人同在。
參考文獻
胡斯托·L.岡薩雷斯(Justo L. Gonzalez)(美國),基督教史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2016
蒂芬·茨威格(奧地利):鹿特丹的伊拉斯謨,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
伊拉斯謨 (荷蘭),愚人頌,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2010
劉友古:伊拉斯謨與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比較研究,出版社:上海人出版社, 2009
Ross Dealy:The Stoic Origins of Erasmus' Philosophy of Christ,出版社: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7
郭紀青:從宏觀的眼光探討伊拉斯莫(Erasmus)的思想對荷蘭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影響,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056/2/70.pdf
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謨,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www.wikiwand.com/zh-tw/%E5%BE%B7%E8%A5%BF%E5%BE%B7%E9%87%8C%E4%B9%8C%E6%96%AF%C2%B7%E4%BC%8A%E6%8B%89%E6%96%AF%E8%B0%9F
2019-08-0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