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經歷 25 餘年的歲月洗刷,《鐵達尼號》仍是許多人心中不滅的經典,甚至在近日爆紅的日劇《初戀》(First Love)中,女主角野口也英也提到她看了至少五次,還和男主角在戲院外滑稽地模仿起那著名的浪漫場景──Jack 和 Rose 在夕陽餘暉下,乘著郵輪飛快的速度穩定前進,在船頭幻想著自己翱翔天際。
《鐵達尼號》的背景為一真實的船難事件:1912 年,被譽為永不沉沒的「夢幻之船」鐵達尼號首航(也是唯一一次航行),從英國南安普敦港出發,航向目的地紐約,部分乘客為當時世界上的名流與富豪,以及其他為了到美國尋求展開新生活機會的移民。片中故事除大抵還原當年船難的事發經過,也藉倖存下來的老奶奶 Rose 之口,打撈起隨船埋葬海底的秘密。
堆砌出導致船沉悲劇之「自滿」的事物,不只片中屬於 A Class 艙等的上層階級,他們表面上輕易可見的特殊、尊榮待遇,身穿華麗衣裳、消遣空洞的娛樂(總談論八卦或所謂與他們息息相關的政治與經濟大事),實際上「鐵達尼號」這艘巨船本身已體現了那份可能招致惡果的傲慢。郵輪本身被打造得宛若住所,裡頭應有盡有,吃喝拉撒睡樣樣都行,如巴特形容孩子對帳篷及小屋的喜愛,我們便可以從此理解人們身處於這個五臟俱全的被建造之物中,滿溢的幸福感。造船藉由縮限世界的一切,讓乘客安居於此,人類便能以一種掌控者、主宰者(甚至可以說是「神」)的姿態存在:這般對「完滿自足」的狂熱使人類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意,而最終在人的智識與大自然相抗衡之下,人類也將見其侷限性──其實我們比自己想像中的,更加愚蠢⋯⋯如同童話故事裡或歷史上,那些追求長生不老的君主們,追逐永留於世不成,還是難逃一死。
但是,正如前述所說,鐵達尼號的沉沒不只是作為襯托功能的舞台,它也獨立地代表了人性中驕傲和愚笨、不好的一面──如同《阿凡達》(Avatar)中的人類派,之中雖有好人,但人類族群這個整體在電影的世界觀當中,代表的即是可能反噬自己的一種概念。所以,與之相對的,就是 Jack 與 Rose 忠貞不渝的愛情。它除了代表人性中好的部分,也提供了人類身處這世界真正可以掌握、使之永恆的辦法:即使人會逝去,這份「愛」反而是得以得到救贖的途徑。
相較使人趨於毀滅的高傲本性,Jack 和 Rose 之間的愛彰顯了不論是在感情裡,還是面對生命皆不可忘卻的謙卑態度:他們深知一切的「不容易」──生存不容易、創造藝術不容易,相遇、相愛也「一如往常」地困難。要懷抱這樣的認知,也才算真正領略 Jack 在片中所道出的箴言「To make each day count.」。
《鐵達尼號》往往淺白地因它災難的性質被視為一警世寓言,然而這艘夢幻之船儘管乘載著人類主宰世界這類的癡心妄想,往往更容易被忽略的,是 Jack 與 Rose 的相愛與天人永隔紮紮實實提供給觀眾,當認為自己的存在岌岌可危時,被救贖的不二法門──那就是「愛」,因彼此的珍惜而越加珍貴的愛。理解了這些我們都難以擺脫的愚鈍天性與需要學習之愛,就可以再回望片中倒敘的起點,那段看似相對不重要、為帶入故事的情節,其實才是真正警世的部分:隨著鏡頭推移,卡麥隆帶我們觀看沉沒的船隻殘骸,人類的科技又把我們帶回海底的鐵達尼號上,那個尋找海洋之心鑽石的男人起初也只是貪婪;想要真正活著,削弱驕傲與自滿、常保謙卑是永遠的題目,而歷史是會不斷重演的,以各種你意想不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