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編輯學思考》|重新思考生活和世界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言

來自日本的編輯工學,是一門透過編輯技巧進行跨域思考和整合研究的技術,或者更白話的說法是,幫助人們從不同角度剖析複雜事物與重新理解世界的工具。而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讀者能從這些方法中重新覺醒自己的「編輯力」,不僅僅是提升自我思考的領域,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大環境能適應和及時應變。以下則摘錄書中的十種編輯方法和簡要敘述。
《向編輯學思考》書摘大綱

一、標點符號

所謂的音段化,就像是標點符號的概念。面對複雜的事物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找不到規律而感到煩躁,無從下手。此時可以透過標點符號的加入,讓內容重新改變,藉此找到事物的切入點。舉整理自己房間的例子來說,看到髒亂擺放的房間時,不妨拆解成「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進行分類,再從「自己房間喜歡的東西」著手收拾。

二、聯想網路

聯想網路指的是,比起拆解的聚焦思考,轉而發散事物進行聯想與延伸,去找到與之相似或其他的可能性。以此從更多面向去瞭解事物的原貌,因為資訊的展現往往是具有許多面向。舉下面這幅【女孩與老婆婆】的畫作,可知道當我們從不同角度思考,所看到的事物或許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如看到女孩的背影,或者是老婆婆的面容)。
【女孩與老婆婆】
19世紀、作者不詳

三、地圖思考

呈如上述所說資訊具有多種面向,透過地圖思考能幫助我們有更多元觀點。所謂地圖思考即,將資訊拆解為「地」(資訊的背景),和「圖」(資訊的圖象),換言之,兩者就像是分母/分子關係,或是脈絡/文意的關係。比方說一杯放在房間的馬克杯,,房間就是地,馬克杯則是圖。放在房間時可能只是喝咖啡的杯子;若放在商店裡,就可能是商品;若放在倉庫,則可能是庫存;放在垃圾場中,就會是不可燃的垃圾。像這樣不斷切換「地」的方法,能帶給我們更多的觀點和角度。

四、類比思考

類比思考是一種類推(推測相似之物),幫助我們透過已知的領域去想像未知的領域,特別適合用在對不熟悉的事物學習上。舉「電力」來說,在沒有看過電的情況下或許會很抽象和難以思考,但若用「水」來做類比就能很好的去解釋。不僅僅是在生活上可見,同時兩者的特性也基本相似,像是概念上「電流=水流」、「電源=水源」、「漏電=漏水」。或許類比的東西不會全然的相同或吻合,但是掌握「相似之處」並套用構造,能夠快速地幫助理解。註:如剪刀石頭布便是一個典型的類比例子。

五、溯因推論

不同於演繹法和歸納法在既有事實的嚴謹推論模式,溯因推論法能在思考中容納更多的想像空間,更有人稱「透過創意想像的跳躍式推測」。具體作法是「先找到令人感到驚訝的事實」,接著嘗試思考「假如xxx,那這件事就覺得合理可以被接受」,最後「評估證據是否支持假說」。最簡單的舉例便是,一早出門看到地面潮濕,心想「該不會昨天晚上有下雨吧?」,再透過檢視周遭地面也同樣潮濕,可推論很可能是下雨導致地面的潮濕。這樣的思考法能讓我們對生活的細節重新思考以及原因的好奇實現。

六、三點思考

「三」這個數字,很常被用來整理具有代表性或是特色鮮明的事物上,比如說「三大美女」、「三大重點」、「三大神器」等等,能夠更簡潔扼要的敘述輪點,讓條理更加清晰易懂。而書中另提到三點思考模型,則是多延伸了另外四種用法,可隨著情境而套用不同思考模型,適合用來找尋靈感,介紹如下:
  • 三位一體:思考三個資訊,彼此保持均衡關係(如馬克杯-躺椅-電視)
  • 三段跳:由主軸進行三種不同的聯想(如杯子-馬克杯-啤酒杯)
  • 兩點分歧:由主軸向外擴張元素(馬克杯=咖啡與熱牛奶)
  • 合而為一:由兩主軸合併成為新代表(馬克杯+iphone=陽春版擴音器)

七、原位思考

如果類比思考和溯因推論是一種學習方式,則原位思考則是一種「反學習」。概念其實類似於批判性思考,也就是對於目前的情境與知識抱持懷疑,並透過重新審視來找到事物的原型。而原型的找尋,可透過「概要圖原型」的三個類型幫助我們反思(如下所示)。舉「咖啡廳」為例,其類型可能是「可以喝咖啡,裝潢很時髦的店」,典型可能是「星巴克的店」,原型則為「休憩之處」。除此之外,對於行動也同業可套用類似概念,找到「行動」背後的「目的」,並從「目的」探索背後的「意義」。
  • 類型:普遍概念的模型
  • 典型:特定事物或人的模型
  • 原型:藏於文化或意義的模型

八、比擬思考

與類比思考法相比時容易搞混,若說類比思考是將找尋兩者之間共通的「特性」,則比擬思考則是找尋兩者之間共通的「本質」。或者說比擬思考的產物,最好是能和原本的對照組越不相關越好,配合其中相同的本質描述,將能使原本的事物導出截然不同的觀點與理解。舉例來說,「會議」可能是個抽象且容易改變的主體,但其本質上可能就像黑鬍子海盜桶(刺進刀子,黑盜會從木桶中跳出的玩具)。因為每個人都會輪流發言,卻沒有人知道創意會從哪個人的發言中激盪出來。而這就是很好的比擬思考範例。

九、預留伏筆

留白以及伏筆,在畫作、詩以及許多生活的細節裡很常出現(比如借物抒情),事實上就是運用人類大腦的機制:不只透過輸入的資訊瞭解世界,同時也對資訊的缺漏用想像力賦予意義。在適當留白的資訊中思考,反而更能激起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很適合用在如探究型讀書法的學習。如面對一本沒讀過的書籍,分多次的留白來預留伏筆。可能是先看完封面和封底後,試著閉眼回想內容和細節,以及在閱讀完目錄後闔上書,閉眼回想目錄的內容,同時思考這本書可能的敘述方法和重點,能夠幫助我們帶著更多的想像力和動力進行閱讀。

十、故事原型

在人類的歷史中,「故事」帶有重要的承載功能。串起了人類的語言系統以及情感的痕跡。或者說人是透過故事瞭解世界並建立溝通的管理也不為過。當我們透由故事述說想法時,藉由故事原型的輔助能幫助我們更有結構的論述,成為說故事的能手,而以「英雄故事」的模型也能套用到自我故事的介紹。
組成故事的五大元素
1.世界模型 (故事的世界觀或框架,包含時間、空間和設定等等)
2.情節 (內容的流程或故事的劇本)
3.場景 (帶動情節發展的故事場景,為故事增色)
4.角色 (指的是主角或其他登場人物,亦包含人物特徵及相關性)
5.旁白 (帶動故事情節推動的人或話語)
英雄故事的模型
1.啟程 (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生變異,而開始了自我的旅程)
2.蛻變 (遇到阻礙後,透過修練或是能力的累積而跨越)
3.回歸 (解決困難而衣錦還鄉的階段,與出發前的自我有大幅成長)

結語

閱讀此書的時候,裡面許多的觀點都重新讓我翻轉對思考的想像。我認為特別受用的三點,包含地圖思考、溯因推論以及三點思考模型。理由是地圖思考幫助我在不同的架構中能夠更快速的跳躍,而不會讓思想被限縮在單一區域之中;同時溯因推論開啟了我在生活中對常理的反思,更多去推論背後的原因和可能性(也提升了好奇心)。最後三點思考模型,則是使我很方便地將事物歸納整理結論,或是重新的排列組合出新觀點。而無論是書中的哪一點,期待能對此刻閱讀的您帶來一點思考與想法上的幫助,也歡迎從原文書中探索更多細節。
作者: 安藤昭子(ANDO Akiko) 譯者: 許郁文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22/05/05
《向編輯學思考:激發自我才能、學習用新角度看世界,精準企畫的10種武器》
avatar-img
16會員
10內容數
透過書籍閱讀與整理,期盼在過程中與讀者共同分享及自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微光小徑 的其他內容
現代社會中,「休息」似乎是一個奢侈且稀少的資源。我們生活有太多的事情要面對和處理,即便知道休息的好處,卻總在無形中將其犧牲。書中的作者同樣經歷過被壓力逼到極限的狀態、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被忙碌所埋沒,期望透過書中的經驗和案例,提醒「休息」之於我們的重要性和方法,並且在留白的時間中重新調整步伐再次出發。
在與人的互動之中,你認為如何達到有效的溝通?問什麼話題可以切中核心?以及如何延續彼此的話題?提問,是溝通中很重要的元素與橋樑,作者從自身12年的記者經驗轉型到解決問題的顧問經驗,引導讀者從理論心法到實際應用案例,去思考如何提問與回應。邀請對於有效溝通感興趣的你,也能在本書的閱讀中有不一樣的看見!
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對現在所做的事情找不到動力?對於養成的習慣無法維持長久的堅持?抑或是總被生活的煩惱所困擾而陷入泥沼?在本書中作者用簡單的道理和方法,引導我們如何透過「簡化」的概念,找回我們對於事情的原動力以及專注能力。因此也邀請想要讓生活更多改變的你,也在本書的閱讀中能一同成長和進步。
什麼樣特質的人可以獲得成功?是天賦異稟的天才,得到各種幸運和機會的人,抑或是努力不懈的平凡人? 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作者以自身作為兩屆的乒乓球國手經驗,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成功並非單單依靠天賦,更多時候天份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背後投入的時間和有價值的練習。
作者在工作後的閒暇時間,透過進修和學習更大地拓展自己的舒適圈。即便初衷並非為了轉職,卻累積出專屬個人的競爭力。多數人在下班空閒後,雖有理想卻總淪為空想,多數的規劃因為生活疲憊,意外發生或是惰性拖累,引領我們就這樣屈服於安逸中。倘若你也有相似的情況,邀請你一同在這本書中,從作者的經驗看到改變的可能!
現代社會中,「休息」似乎是一個奢侈且稀少的資源。我們生活有太多的事情要面對和處理,即便知道休息的好處,卻總在無形中將其犧牲。書中的作者同樣經歷過被壓力逼到極限的狀態、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被忙碌所埋沒,期望透過書中的經驗和案例,提醒「休息」之於我們的重要性和方法,並且在留白的時間中重新調整步伐再次出發。
在與人的互動之中,你認為如何達到有效的溝通?問什麼話題可以切中核心?以及如何延續彼此的話題?提問,是溝通中很重要的元素與橋樑,作者從自身12年的記者經驗轉型到解決問題的顧問經驗,引導讀者從理論心法到實際應用案例,去思考如何提問與回應。邀請對於有效溝通感興趣的你,也能在本書的閱讀中有不一樣的看見!
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對現在所做的事情找不到動力?對於養成的習慣無法維持長久的堅持?抑或是總被生活的煩惱所困擾而陷入泥沼?在本書中作者用簡單的道理和方法,引導我們如何透過「簡化」的概念,找回我們對於事情的原動力以及專注能力。因此也邀請想要讓生活更多改變的你,也在本書的閱讀中能一同成長和進步。
什麼樣特質的人可以獲得成功?是天賦異稟的天才,得到各種幸運和機會的人,抑或是努力不懈的平凡人? 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作者以自身作為兩屆的乒乓球國手經驗,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成功並非單單依靠天賦,更多時候天份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背後投入的時間和有價值的練習。
作者在工作後的閒暇時間,透過進修和學習更大地拓展自己的舒適圈。即便初衷並非為了轉職,卻累積出專屬個人的競爭力。多數人在下班空閒後,雖有理想卻總淪為空想,多數的規劃因為生活疲憊,意外發生或是惰性拖累,引領我們就這樣屈服於安逸中。倘若你也有相似的情況,邀請你一同在這本書中,從作者的經驗看到改變的可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Idea誕生的場所,並不是書房或是研究室。」 「歐陽修的“三上”理論,也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在現代也是正確的, 只是現代變成了“散步中”,“洗澡中”,"床上"。」 這段討論,出自於日本經濟學家與作家的野口悠紀雄[1], 於2023年9月27日出版的"「超」創造法 生成AI
「構思,動詞,指運用心思,常指寫文章或創作藝術前所用的思考。」 「構思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先想像出它完成後的模樣。 覺得這模樣還不錯,修修補補,加以完善,然後動手實際操作。」 「有兩種靈感值得珍藏。一種事你明顯感覺到可以跟著他順流而下,把所有關節都打通。 另
一開始看到“多元思維”這個詞的時候,就想要借這本書來看,想知道如何啟動思考馬達! 作者提出利用提問→搜尋→結論→輸出四個步驟啟動思考馬達,讓我們能加深重要資訊的印象及做出高品質的決策。 以下是我的閱讀心得: A.啟動思考馬達的步驟 •提問 提問是思考的起手式,一個好的問題能帶給人們良性的思
Thumbnail
1.人生中那些看似無用的碎片與碎片的意外組合,才會產生那些意想不到的創意。 2.如果將問題全留在自己心中煩惱,便不會拓寬眼界;要試著將自己的疑問拋向世界,互相摩擦碰撞,才是更有彈性的思考方式,也更有機會突破自己的盲點,獲得更深一層或是新的思考。 3.以主觀創造事物之後,必定要以客觀比對答案;以理
Thumbnail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本文探討了RWW法則、PMI思考法和停、看、聽的應用在商業、教育、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透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探討,深入分析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對解決問題的關鍵作用。
Thumbnail
子彈思考整理術 讀這本書學到的技巧,個人覺得就像以下情境: 圖書館管理不同類型書籍,所用到的索引代碼。 公司管理文件資料,會在四個邊角其中之一,編寫代碼。 技巧 標點符號和客製化列點 串連 這就像瀏覽方格子的文章內容,往下滑至內容末端會顯示[上一篇]及[下一篇],或者[*延伸......
Thumbnail
今天我想聊聊關於--懂邏輯思考有什麼用? 會提到這問題,起因是因為我在過年前和一位同學聊天時,我發現自己因為閱讀了一些書籍,加上實踐一些東西後,腦子對於創業有了一些體悟,並明白商業的核心是--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而非天天想著要發明新東西。
Thumbnail
我們的思維常常呈現網狀結構,涉及大量相關訊息,表達和行動需要線性思維,而網狀思維與線性思維不相匹配,中間隔著關鍵的一步,即讓網狀思維變得有邏輯和組織。 金字塔原理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找到一套系統方法,建構一個層級清晰、邏輯清晰的樹狀思維。 只有完成這一步,從思考到表達、從思考到行動的道路才算是完整的。
Thumbnail
很開心遇到《整理想法的技術》這本書,它的言簡意賅,讓我閱讀中有了不少啟發,對我而言,如果問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獲是什麼?我要說的整理就是「捨」,書中很多道理相近,我自己「分類」後,我覺得就是「捨的力量」!而這個捨的力量,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竟是出奇的有意思,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把這本書運用在生活中的例子,
「Idea誕生的場所,並不是書房或是研究室。」 「歐陽修的“三上”理論,也就是馬上,枕上,廁上,在現代也是正確的, 只是現代變成了“散步中”,“洗澡中”,"床上"。」 這段討論,出自於日本經濟學家與作家的野口悠紀雄[1], 於2023年9月27日出版的"「超」創造法 生成AI
「構思,動詞,指運用心思,常指寫文章或創作藝術前所用的思考。」 「構思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先想像出它完成後的模樣。 覺得這模樣還不錯,修修補補,加以完善,然後動手實際操作。」 「有兩種靈感值得珍藏。一種事你明顯感覺到可以跟著他順流而下,把所有關節都打通。 另
一開始看到“多元思維”這個詞的時候,就想要借這本書來看,想知道如何啟動思考馬達! 作者提出利用提問→搜尋→結論→輸出四個步驟啟動思考馬達,讓我們能加深重要資訊的印象及做出高品質的決策。 以下是我的閱讀心得: A.啟動思考馬達的步驟 •提問 提問是思考的起手式,一個好的問題能帶給人們良性的思
Thumbnail
1.人生中那些看似無用的碎片與碎片的意外組合,才會產生那些意想不到的創意。 2.如果將問題全留在自己心中煩惱,便不會拓寬眼界;要試著將自己的疑問拋向世界,互相摩擦碰撞,才是更有彈性的思考方式,也更有機會突破自己的盲點,獲得更深一層或是新的思考。 3.以主觀創造事物之後,必定要以客觀比對答案;以理
Thumbnail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本文探討了RWW法則、PMI思考法和停、看、聽的應用在商業、教育、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透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探討,深入分析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對解決問題的關鍵作用。
Thumbnail
子彈思考整理術 讀這本書學到的技巧,個人覺得就像以下情境: 圖書館管理不同類型書籍,所用到的索引代碼。 公司管理文件資料,會在四個邊角其中之一,編寫代碼。 技巧 標點符號和客製化列點 串連 這就像瀏覽方格子的文章內容,往下滑至內容末端會顯示[上一篇]及[下一篇],或者[*延伸......
Thumbnail
今天我想聊聊關於--懂邏輯思考有什麼用? 會提到這問題,起因是因為我在過年前和一位同學聊天時,我發現自己因為閱讀了一些書籍,加上實踐一些東西後,腦子對於創業有了一些體悟,並明白商業的核心是--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而非天天想著要發明新東西。
Thumbnail
我們的思維常常呈現網狀結構,涉及大量相關訊息,表達和行動需要線性思維,而網狀思維與線性思維不相匹配,中間隔著關鍵的一步,即讓網狀思維變得有邏輯和組織。 金字塔原理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找到一套系統方法,建構一個層級清晰、邏輯清晰的樹狀思維。 只有完成這一步,從思考到表達、從思考到行動的道路才算是完整的。
Thumbnail
很開心遇到《整理想法的技術》這本書,它的言簡意賅,讓我閱讀中有了不少啟發,對我而言,如果問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獲是什麼?我要說的整理就是「捨」,書中很多道理相近,我自己「分類」後,我覺得就是「捨的力量」!而這個捨的力量,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竟是出奇的有意思,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把這本書運用在生活中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