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來自日本的編輯工學,是一門透過編輯技巧進行跨域思考和整合研究的技術,或者更白話的說法是,幫助人們從不同角度剖析複雜事物與重新理解世界的工具。而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讀者能從這些方法中重新覺醒自己的「編輯力」,不僅僅是提升自我思考的領域,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大環境能適應和及時應變。以下則摘錄書中的十種編輯方法和簡要敘述。
一、標點符號
所謂的音段化,就像是標點符號的概念。面對複雜的事物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找不到規律而感到煩躁,無從下手。此時可以透過標點符號的加入,讓內容重新改變,藉此找到事物的切入點。舉整理自己房間的例子來說,看到髒亂擺放的房間時,不妨拆解成「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進行分類,再從「自己房間喜歡的東西」著手收拾。
二、聯想網路
聯想網路指的是,比起拆解的聚焦思考,轉而發散事物進行聯想與延伸,去找到與之相似或其他的可能性。以此從更多面向去瞭解事物的原貌,因為資訊的展現往往是具有許多面向。舉下面這幅【女孩與老婆婆】的畫作,可知道當我們從不同角度思考,所看到的事物或許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如看到女孩的背影,或者是老婆婆的面容)。
三、地圖思考
呈如上述所說資訊具有多種面向,透過地圖思考能幫助我們有更多元觀點。所謂地圖思考即,將資訊拆解為「地」(資訊的背景),和「圖」(資訊的圖象),換言之,兩者就像是分母/分子關係,或是脈絡/文意的關係。比方說一杯放在房間的馬克杯,,房間就是地,馬克杯則是圖。放在房間時可能只是喝咖啡的杯子;若放在商店裡,就可能是商品;若放在倉庫,則可能是庫存;放在垃圾場中,就會是不可燃的垃圾。像這樣不斷切換「地」的方法,能帶給我們更多的觀點和角度。
四、類比思考
類比思考是一種類推(推測相似之物),幫助我們透過已知的領域去想像未知的領域,特別適合用在對不熟悉的事物學習上。舉「電力」來說,在沒有看過電的情況下或許會很抽象和難以思考,但若用「水」來做類比就能很好的去解釋。不僅僅是在生活上可見,同時兩者的特性也基本相似,像是概念上「電流=水流」、「電源=水源」、「漏電=漏水」。或許類比的東西不會全然的相同或吻合,但是掌握「相似之處」並套用構造,能夠快速地幫助理解。註:如剪刀石頭布便是一個典型的類比例子。
五、溯因推論
不同於演繹法和歸納法在既有事實的嚴謹推論模式,溯因推論法能在思考中容納更多的想像空間,更有人稱「透過創意想像的跳躍式推測」。具體作法是「先找到令人感到驚訝的事實」,接著嘗試思考「假如xxx,那這件事就覺得合理可以被接受」,最後「評估證據是否支持假說」。最簡單的舉例便是,一早出門看到地面潮濕,心想「該不會昨天晚上有下雨吧?」,再透過檢視周遭地面也同樣潮濕,可推論很可能是下雨導致地面的潮濕。這樣的思考法能讓我們對生活的細節重新思考以及原因的好奇實現。
六、三點思考
「三」這個數字,很常被用來整理具有代表性或是特色鮮明的事物上,比如說「三大美女」、「三大重點」、「三大神器」等等,能夠更簡潔扼要的敘述輪點,讓條理更加清晰易懂。而書中另提到三點思考模型,則是多延伸了另外四種用法,可隨著情境而套用不同思考模型,適合用來找尋靈感,介紹如下:
- 三位一體:思考三個資訊,彼此保持均衡關係(如馬克杯-躺椅-電視)
- 三段跳:由主軸進行三種不同的聯想(如杯子-馬克杯-啤酒杯)
- 兩點分歧:由主軸向外擴張元素(馬克杯=咖啡與熱牛奶)
- 合而為一:由兩主軸合併成為新代表(馬克杯+iphone=陽春版擴音器)
七、原位思考
如果類比思考和溯因推論是一種學習方式,則原位思考則是一種「反學習」。概念其實類似於批判性思考,也就是對於目前的情境與知識抱持懷疑,並透過重新審視來找到事物的原型。而原型的找尋,可透過「概要圖原型」的三個類型幫助我們反思(如下所示)。舉「咖啡廳」為例,其類型可能是「可以喝咖啡,裝潢很時髦的店」,典型可能是「星巴克的店」,原型則為「休憩之處」。除此之外,對於行動也同業可套用類似概念,找到「行動」背後的「目的」,並從「目的」探索背後的「意義」。
- 類型:普遍概念的模型
- 典型:特定事物或人的模型
- 原型:藏於文化或意義的模型
八、比擬思考
與類比思考法相比時容易搞混,若說類比思考是將找尋兩者之間共通的「特性」,則比擬思考則是找尋兩者之間共通的「本質」。或者說比擬思考的產物,最好是能和原本的對照組越不相關越好,配合其中相同的本質描述,將能使原本的事物導出截然不同的觀點與理解。舉例來說,「會議」可能是個抽象且容易改變的主體,但其本質上可能就像黑鬍子海盜桶(刺進刀子,黑盜會從木桶中跳出的玩具)。因為每個人都會輪流發言,卻沒有人知道創意會從哪個人的發言中激盪出來。而這就是很好的比擬思考範例。
九、預留伏筆
留白以及伏筆,在畫作、詩以及許多生活的細節裡很常出現(比如借物抒情),事實上就是運用人類大腦的機制:不只透過輸入的資訊瞭解世界,同時也對資訊的缺漏用想像力賦予意義。在適當留白的資訊中思考,反而更能激起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很適合用在如探究型讀書法的學習。如面對一本沒讀過的書籍,分多次的留白來預留伏筆。可能是先看完封面和封底後,試著閉眼回想內容和細節,以及在閱讀完目錄後闔上書,閉眼回想目錄的內容,同時思考這本書可能的敘述方法和重點,能夠幫助我們帶著更多的想像力和動力進行閱讀。
十、故事原型
在人類的歷史中,「故事」帶有重要的承載功能。串起了人類的語言系統以及情感的痕跡。或者說人是透過故事瞭解世界並建立溝通的管理也不為過。當我們透由故事述說想法時,藉由故事原型的輔助能幫助我們更有結構的論述,成為說故事的能手,而以「英雄故事」的模型也能套用到自我故事的介紹。
組成故事的五大元素
1.世界模型 (故事的世界觀或框架,包含時間、空間和設定等等)
2.情節 (內容的流程或故事的劇本)
3.場景 (帶動情節發展的故事場景,為故事增色)
4.角色 (指的是主角或其他登場人物,亦包含人物特徵及相關性)
5.旁白 (帶動故事情節推動的人或話語)
英雄故事的模型
1.啟程 (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生變異,而開始了自我的旅程)
2.蛻變 (遇到阻礙後,透過修練或是能力的累積而跨越)
3.回歸 (解決困難而衣錦還鄉的階段,與出發前的自我有大幅成長)
結語
閱讀此書的時候,裡面許多的觀點都重新讓我翻轉對思考的想像。我認為特別受用的三點,包含地圖思考、溯因推論以及三點思考模型。理由是地圖思考幫助我在不同的架構中能夠更快速的跳躍,而不會讓思想被限縮在單一區域之中;同時溯因推論開啟了我在生活中對常理的反思,更多去推論背後的原因和可能性(也提升了好奇心)。最後三點思考模型,則是使我很方便地將事物歸納整理結論,或是重新的排列組合出新觀點。而無論是書中的哪一點,期待能對此刻閱讀的您帶來一點思考與想法上的幫助,也歡迎從原文書中探索更多細節。
作者: 安藤昭子(ANDO Akiko) 譯者: 許郁文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22/05/05
《向編輯學思考:激發自我才能、學習用新角度看世界,精準企畫的10種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