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始為終】 #2023-00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3.2.8-2023.2.15
在表達與傳播技巧上花了不少時間後,會很自然的觀察不同人的表達,有個有趣的發現:

表達者使用的流程與技巧會有慣性。

撇除內容不談,表達者在表達的形式與技巧上往往能觀察出他個人所習慣的方式,如果單就其表達的表整逆向回推身份,其實也多半很符合自身的人物設定。
舉個例子,碰巧聽了一場在中大有關交通安全的講座,其中一位與會人是邱顯智議員,一上台上就開始用「套近乎」的技巧試圖拉近與中央教職員的心理距離,然而不幸的是他使用的故事幾乎翻車。
他說他曾受到已是教授的高中同學邀請,到中央物理系上做有關槍擊案的講座,然而當他談到槍擊本身時,台下學生卻回應子彈受其慣性影響,有問題的並非其他人,而是子彈速度…,所以我們政府官員往往缺乏科學精神…
唐突的故事、荒謬的結論,在有限的時間內,邱顯智顯然沒有很順暢的將此故事拉近與觀眾距離,至少我自己聽完心裡是冒出無數個問號,不過依然能觀察到的是比起另外兩位與會者,議員如此的開場想必是有經過訓練的。
不知道是來自系統性的公關發言訓練,又或是在言論市場中一次次的學習,讓他利用這樣的技巧去快速的和其他不曾見面過的陌生人搏出好感,相信在政治場域中這樣的方法有其實用性,不過在Public speaking中失敗也是會翻車的。

這週閱讀《沈思錄》,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斯多噶學派的代表人物,人稱哲學家皇帝在位期間所留下的個人日記。能夠從中看到許多他個人的哲學思維,而就其表達的形式,這樣日記類的撰寫風格似乎能帶來我本無預見的效果:因為慢節奏的書寫,更能夠順著字句章節間的停頓,感受、理解作者的呼吸與念想。
起初總覺得過於散漫無章法的短文,會讓內容的傳達效力低落,甚至不以閱聽人服務出發的內容在先天上就會造成與表達者間的鴻溝。而隨著自己週記的積累,也意識到自己在表達上仍有諸多問題需要克服。
「太多想緊握的碎片,一不小心就會失了神,丟了整幅畫作」還是不斷提醒自己。
「他的心靈強健到能克制所欲,又能冷靜到不過分享樂,這就是靈魂完美且所向無敵的正字標記。」
「這些可感知的事物,尤其是誘人以樂、懼人以苦,或以浮名大噪的那些事情,究其本性,都是如此無用、可鄙、骯髒、易逝又死氣沉沉。這些,都是理性能力必須注意的對象。」

《與成功有約》一書談到成功要具備七個習慣,其中在第二個習慣「以始為終」,我們需要常問自己:
「你希望在喪禮上追述你生平的人,怎麼描述你及你的一生?你希望他們在你身上看到怎樣的品德?」
因為作者認為:
蓋棺論定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If you carefully consider what you wanted to be said of you in the funeral experience, you will find your definition of success.
藉由思考我們人生的終點,來具體地刻畫我們應該要專注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想像後,我們可以將注意力投注於重要的事物上(喪禮上想被追念、描述的)。
還記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們聊到,「如果你可以在喪禮上選一首歌播放,你會想什麼」
那夜,三五好友彼此分享著自己的人生歌單,分享著想怎麼樣劃下生命的句號。
我想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要鉅細彌遺的說出他人會在喪禮評價的字句不大容易,其實也無需在這細節上琢磨打轉,反而在大方向你所希望建立出的形象與產生的影響,其實才是真正可以依循的。
我希望能來喪禮的人,都能具體的說出一個我與他有關的故事,不用每一個故事都要傳奇、難以想像,但我想與每個接觸到的朋友們都能有很深刻的碰撞與影響,或許追憶我的只是一段簡短的對話內容、一個無心的互動場合,不過故事中的我能夠全心全意待人,僅此爾以。
我不是哲學家,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區分善惡,並以此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我甚至懷疑根本沒有善惡之別。
所以此刻的我與其擔心自己做的是否妥當,倒不如問自己「是否全心都投注在這段互動之中」,我想這樣的行為指導可能更加具體,而重要的事莫過於意識到這個前提:「行為指導需要具備塑型我們生活的能力」,否則再多道理與願景,都只是狗屁倒灶。
avatar-img
5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泊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2.1-2023.2.8 DISH// (北村匠海) - 猫 / THE FIRST TAKE - YouTube 〈貓〉是我2022年循環播放次數最多的一首歌,同時也是The First Take頻道當中點閱次數最多的一首,大意是講述男子思念著女孩渴望能回到他身邊,在沒有她的日子是無趣
#2023.1.25-2023.1.31 前一篇文章【該死的拖稿】#2023-004|當中有提到自己有一個有關書籍囤積的壞毛病,為了讓自己能夠善用更多零碎的時間,決定開始使用電子閱讀器,我下單的是Kobo Clara 2E,過陣子如果有些心得再與大家分享,也希望Kobo不會變成Steam。
#2023.1.17-2023.1.24 過年期間南北奔波,還發生一些事讓心情與效率大受影響,因此遲遲沒有更新周記。本以為默默delay默默補上即可,居然有朋友關注我出了甚麼狀況,怎麼沒有收到文章更新的通知,看來發條還是要保持轉緊。
#2023.1.9-2023.1.16 過去幾天,因為飲食和生活的改變,左側聽力嚴重地喪失部份功能,感覺像是耳機中本來音量可以清楚聽見十格,突然間只剩下兩格左右的音量。 這個聽力的驟變自己也不是即刻察覺出來,是在某天早晨戴上耳機時,總感覺播放的音樂比起平常小生許多,正覺得奇怪時順手拿下右側耳機
#2023.1.2-2023.1.9 當你在前一段關係與狀態之中特別不適應,但難以釐清癥結點,又或著更糟的是你是清楚問題在哪,不過卻仍無法離開那樣的狀態裡。很多時候的我們,總缺了那麼一點的勇氣,滾滾紅塵當中,一切的事物與遭遇紛至沓來,從何時開始我們失去對抗世界的能力了?
#2022.12.26-2023.1.1 隔天一早Gmail收到通知,Vocus平台官方通知該文入選即時精選,打開後台發現文章瀏覽次數190次,有點受寵若驚,這就是所謂被演算法眷顧的感覺嗎XD 不過前一篇文章自己覺得頗為無聊,性質更像是一篇宣稱與自我承諾,留不住大家視野也不怪罪自己了。
#2023.2.1-2023.2.8 DISH// (北村匠海) - 猫 / THE FIRST TAKE - YouTube 〈貓〉是我2022年循環播放次數最多的一首歌,同時也是The First Take頻道當中點閱次數最多的一首,大意是講述男子思念著女孩渴望能回到他身邊,在沒有她的日子是無趣
#2023.1.25-2023.1.31 前一篇文章【該死的拖稿】#2023-004|當中有提到自己有一個有關書籍囤積的壞毛病,為了讓自己能夠善用更多零碎的時間,決定開始使用電子閱讀器,我下單的是Kobo Clara 2E,過陣子如果有些心得再與大家分享,也希望Kobo不會變成Steam。
#2023.1.17-2023.1.24 過年期間南北奔波,還發生一些事讓心情與效率大受影響,因此遲遲沒有更新周記。本以為默默delay默默補上即可,居然有朋友關注我出了甚麼狀況,怎麼沒有收到文章更新的通知,看來發條還是要保持轉緊。
#2023.1.9-2023.1.16 過去幾天,因為飲食和生活的改變,左側聽力嚴重地喪失部份功能,感覺像是耳機中本來音量可以清楚聽見十格,突然間只剩下兩格左右的音量。 這個聽力的驟變自己也不是即刻察覺出來,是在某天早晨戴上耳機時,總感覺播放的音樂比起平常小生許多,正覺得奇怪時順手拿下右側耳機
#2023.1.2-2023.1.9 當你在前一段關係與狀態之中特別不適應,但難以釐清癥結點,又或著更糟的是你是清楚問題在哪,不過卻仍無法離開那樣的狀態裡。很多時候的我們,總缺了那麼一點的勇氣,滾滾紅塵當中,一切的事物與遭遇紛至沓來,從何時開始我們失去對抗世界的能力了?
#2022.12.26-2023.1.1 隔天一早Gmail收到通知,Vocus平台官方通知該文入選即時精選,打開後台發現文章瀏覽次數190次,有點受寵若驚,這就是所謂被演算法眷顧的感覺嗎XD 不過前一篇文章自己覺得頗為無聊,性質更像是一篇宣稱與自我承諾,留不住大家視野也不怪罪自己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做事都要莫忘初衷,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且多與同行交流,隨時精進自我,學習是終生的事情。 態度決定了高度,但我更愛聽到有人因為我給的幫助而讓自己變得更好,每個人都有影響力,給予正向影響、可給予最有用的幫助才是從事這行的目的,能夠幫助人指引人找到人生最正確的道路就是我的初衷,多把溫柔留給別人。
Thumbnail
用人生終點為目的,下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每日寫筆記,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一天你<妳>會發現,真正能讓自己滿意的那個人,永遠是自己。 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是,大家必須謹記著:"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我們很多時候,只想聽好聽的話,卻忘了真正有用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記得2024年2月時,我對我的職涯怎麼走下一步,當時線上與金龍教授聊聊,金龍說到,我特別印象深刻:「職位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目的,你應該要想的,是博士畢業十年後你想做到什麼事情,以及哪裡可以提供你做這個事情的環境。」讓我更加確定了持續在UCLA做生成資料科學的研究是與我十年後想做的事情一致的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朋友討論如何培養習慣的過程,朋友因焦慮而提不起勁,提出了不想再焦慮的習慣,作者通過一段詩詞與書籍所得的啟發,說明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Thumbnail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平靜!~查爾斯 
Thumbnail
人活到一個階段, 常開始思索人生意義: 「我是誰」、「我為什麼來」、「我天命是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生活的態度,講述了他如何用完成哲學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其方法包括定下每天的目標並專注於完成、利用完成哲學來減壓等。文章的主題內容非常豐富,可以在生活、學習、減壓以及自我實踐方面提供豐富的資訊。
Thumbnail
今天學校請到了一位出了幾本書並屢次獲獎的作家來演講,一開始看到他的名字還覺得沒什麼,也就無所謂地過去聽了,一直到他說自己在殯葬業工作,我才猛然發覺他居然是我之前在Youtube單程旅行社看過的大師兄。隨著一個又一個在殯葬業中遇到的小故事從他嘴裡敘述開來,雖然有一些我略有印象,但大部分都是從沒遇過的家庭悲劇......
Thumbnail
每個人所在的時區及配速不同,人生終點站卻是相同,以終局視角看待自己的人生,你希望遇到怎樣的人,就去成為那樣的人?思考終點站的記憶是名聲、財富還是助人恩澤;同時探討外在成就與內在成就的關係,提出實踐內在成就的方法,以及征服與臣服的不同觀點。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做事都要莫忘初衷,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且多與同行交流,隨時精進自我,學習是終生的事情。 態度決定了高度,但我更愛聽到有人因為我給的幫助而讓自己變得更好,每個人都有影響力,給予正向影響、可給予最有用的幫助才是從事這行的目的,能夠幫助人指引人找到人生最正確的道路就是我的初衷,多把溫柔留給別人。
Thumbnail
用人生終點為目的,下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每日寫筆記,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一天你<妳>會發現,真正能讓自己滿意的那個人,永遠是自己。 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是,大家必須謹記著:"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我們很多時候,只想聽好聽的話,卻忘了真正有用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記得2024年2月時,我對我的職涯怎麼走下一步,當時線上與金龍教授聊聊,金龍說到,我特別印象深刻:「職位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目的,你應該要想的,是博士畢業十年後你想做到什麼事情,以及哪裡可以提供你做這個事情的環境。」讓我更加確定了持續在UCLA做生成資料科學的研究是與我十年後想做的事情一致的方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朋友討論如何培養習慣的過程,朋友因焦慮而提不起勁,提出了不想再焦慮的習慣,作者通過一段詩詞與書籍所得的啟發,說明目標設定的重要性。
Thumbnail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平靜!~查爾斯 
Thumbnail
人活到一個階段, 常開始思索人生意義: 「我是誰」、「我為什麼來」、「我天命是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生活的態度,講述了他如何用完成哲學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其方法包括定下每天的目標並專注於完成、利用完成哲學來減壓等。文章的主題內容非常豐富,可以在生活、學習、減壓以及自我實踐方面提供豐富的資訊。
Thumbnail
今天學校請到了一位出了幾本書並屢次獲獎的作家來演講,一開始看到他的名字還覺得沒什麼,也就無所謂地過去聽了,一直到他說自己在殯葬業工作,我才猛然發覺他居然是我之前在Youtube單程旅行社看過的大師兄。隨著一個又一個在殯葬業中遇到的小故事從他嘴裡敘述開來,雖然有一些我略有印象,但大部分都是從沒遇過的家庭悲劇......
Thumbnail
每個人所在的時區及配速不同,人生終點站卻是相同,以終局視角看待自己的人生,你希望遇到怎樣的人,就去成為那樣的人?思考終點站的記憶是名聲、財富還是助人恩澤;同時探討外在成就與內在成就的關係,提出實踐內在成就的方法,以及征服與臣服的不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