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以始為終】 #2023-007

    #2023.2.8-2023.2.15
    在表達與傳播技巧上花了不少時間後,會很自然的觀察不同人的表達,有個有趣的發現:

    表達者使用的流程與技巧會有慣性。

    撇除內容不談,表達者在表達的形式與技巧上往往能觀察出他個人所習慣的方式,如果單就其表達的表整逆向回推身份,其實也多半很符合自身的人物設定。
    舉個例子,碰巧聽了一場在中大有關交通安全的講座,其中一位與會人是邱顯智議員,一上台上就開始用「套近乎」的技巧試圖拉近與中央教職員的心理距離,然而不幸的是他使用的故事幾乎翻車。
    他說他曾受到已是教授的高中同學邀請,到中央物理系上做有關槍擊案的講座,然而當他談到槍擊本身時,台下學生卻回應子彈受其慣性影響,有問題的並非其他人,而是子彈速度…,所以我們政府官員往往缺乏科學精神…
    唐突的故事、荒謬的結論,在有限的時間內,邱顯智顯然沒有很順暢的將此故事拉近與觀眾距離,至少我自己聽完心裡是冒出無數個問號,不過依然能觀察到的是比起另外兩位與會者,議員如此的開場想必是有經過訓練的。
    不知道是來自系統性的公關發言訓練,又或是在言論市場中一次次的學習,讓他利用這樣的技巧去快速的和其他不曾見面過的陌生人搏出好感,相信在政治場域中這樣的方法有其實用性,不過在Public speaking中失敗也是會翻車的。

    這週閱讀《沈思錄》,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斯多噶學派的代表人物,人稱哲學家皇帝在位期間所留下的個人日記。能夠從中看到許多他個人的哲學思維,而就其表達的形式,這樣日記類的撰寫風格似乎能帶來我本無預見的效果:因為慢節奏的書寫,更能夠順著字句章節間的停頓,感受、理解作者的呼吸與念想。
    起初總覺得過於散漫無章法的短文,會讓內容的傳達效力低落,甚至不以閱聽人服務出發的內容在先天上就會造成與表達者間的鴻溝。而隨著自己週記的積累,也意識到自己在表達上仍有諸多問題需要克服。
    「太多想緊握的碎片,一不小心就會失了神,丟了整幅畫作」還是不斷提醒自己。
    「他的心靈強健到能克制所欲,又能冷靜到不過分享樂,這就是靈魂完美且所向無敵的正字標記。」
    「這些可感知的事物,尤其是誘人以樂、懼人以苦,或以浮名大噪的那些事情,究其本性,都是如此無用、可鄙、骯髒、易逝又死氣沉沉。這些,都是理性能力必須注意的對象。」

    《與成功有約》一書談到成功要具備七個習慣,其中在第二個習慣「以始為終」,我們需要常問自己:
    「你希望在喪禮上追述你生平的人,怎麼描述你及你的一生?你希望他們在你身上看到怎樣的品德?」
    因為作者認為:
    蓋棺論定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If you carefully consider what you wanted to be said of you in the funeral experience, you will find your definition of success.
    藉由思考我們人生的終點,來具體地刻畫我們應該要專注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想像後,我們可以將注意力投注於重要的事物上(喪禮上想被追念、描述的)。
    還記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們聊到,「如果你可以在喪禮上選一首歌播放,你會想什麼」
    那夜,三五好友彼此分享著自己的人生歌單,分享著想怎麼樣劃下生命的句號。
    我想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要鉅細彌遺的說出他人會在喪禮評價的字句不大容易,其實也無需在這細節上琢磨打轉,反而在大方向你所希望建立出的形象與產生的影響,其實才是真正可以依循的。
    我希望能來喪禮的人,都能具體的說出一個我與他有關的故事,不用每一個故事都要傳奇、難以想像,但我想與每個接觸到的朋友們都能有很深刻的碰撞與影響,或許追憶我的只是一段簡短的對話內容、一個無心的互動場合,不過故事中的我能夠全心全意待人,僅此爾以。
    我不是哲學家,沒有足夠的信心去區分善惡,並以此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我甚至懷疑根本沒有善惡之別。
    所以此刻的我與其擔心自己做的是否妥當,倒不如問自己「是否全心都投注在這段互動之中」,我想這樣的行為指導可能更加具體,而重要的事莫過於意識到這個前提:「行為指導需要具備塑型我們生活的能力」,否則再多道理與願景,都只是狗屁倒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