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喝醉過】#2023-00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3.1.25-2023.1.31
在北海岸兜風
前一篇文章【該死的拖稿】#2023-004|方格子 vocus當中有提到自己有一個有關書籍囤積的壞毛病,為了讓自己能夠善用更多零碎的時間,決定開始使用電子閱讀器,我下單的是Kobo Clara 2E,過陣子如果有些心得再與大家分享,也希望Kobo不會變成Steam(一款收集遊戲的遊戲)。
在開始保持寫作與思考後,逐漸開始考慮許多事,包含文章的形式與內容還有諸多細節,而同有在寫作的朋友聊過之後,發現其實在寫作的過程當中可以將其視為實驗,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就像廚師在料理時沒有絕對的公式,所謂的好吃與否也很大程度涉及食客的口味與評鑑能力。所以應該會在未來開始把一些有趣或想嘗試的內容放入文章中。
坦白來說,開始進行週記除了希望建立持續輸出的習慣外,很大程度是受到許多網路博客主的影響,其中最大的莫過於阮一峰的網路日誌,巧合的是他的背景是經濟系博士,或許是因為這一項經歷讓我花了更多時間去瀏覽他的作品,也讓我想藉由文字來積累一些走過的痕跡。
有時候會有一些雜談或是僅有雛形的想法,往往還沒能獨立成章時就被其他事務給壓過,到今天的#2023-005第五篇,在格式與內容上仍然還未定調,對於寫作的方向也是一塌糊塗。原先害怕失敗,所以不太敢嘗試,不過從今開始要放下愛惜羽毛的心態,在嘗試的挫敗中找到自己的文章定位。
週記可以設定一個話題,每週文章內容以該主題為核心去討論,其餘的想法與觀點可以在視情況獨立開展;同樣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一些日常的想法與觀點放到週記當中,能夠成篇或是值得研究探討的題目再將其深化討論。究竟哪個模式會更適合我,可能也要藉由實驗才能得知。
不過除此之外,近期有些想要以系列發展的主體:
第一個是科幻主題,發現科幻內容對我來說有致命的吸引力,特別是具有cyberpunk色彩的作品或是技術,前兩天剛看完《靜_E》和《流浪地球》,我想或許最近可以嘗試從這個領域著手。
第二個主題是線上課程的學習筆記,比較實際與受用,雖然對大部分的朋友來說可能不會感興趣,不過可以藉由這個筆記的自我要求,將內容與想法重點的整理出來,以後若有需要回頭也方便查閱。

正文:
我從未喝醉過,但我絕非傳統意義上的很會喝酒,甚至根本不常喝酒,之所以從未喝醉過的原因只是因為自己從未放任自己喝到失去控制。在大部分的社交場合中有朋友們邀約小酌兩杯,通常也會隨之起舞,但酒過三巡發現自己逐漸頭顱發熱飄飄然時,即刻就會停下腳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想要有任何失態的可能。
不過與其說是失態,更貼切的是我喜歡掌握自己的感覺,我可以明確知道在每一個對話中我和其他人的社交邊界感、知道我對於四肢發力的穩定度。
能夠把自己照顧好,我覺得是每個獨立的成年人的責任,雖然能明白短暫依靠朋友也可以安心喝酒,不過我還是不太願意。
我想從某些角度來說,我在喝酒這件事上是極其呆版又嚴謹的。
雖然很多朋友會分享在酒意上頭時,面具與外殼被酒精撥開的爽快感,但我卻對此絲毫不感興趣,除了對宿醉的厭惡與失去控制的恐懼,我更想遵循經由大腦確保每一步合理的路徑。
或許心思細膩的人可能將其解讀成「不想無意間傷害到別人,或許其實是不想坦露自己?」
但其實我覺得「面對自己」這件事我在生活中很是積極,所以自己不需要酒精來讓自己掰開外在的面具。
不過我得承認我還是有想喝醉的場合,喝醉並非目的,而是想在都是親密友人的場合中,可以和大家漫天談心享受酒精拉近彼此距離。
但在此之前,我想我得先確認自己對於酒精能力的上限與反應,免得沒幾杯黃湯下肚,就呼呼大睡去。
說到酒精讓我想到一個這陣子的自我觀察,我發現在睡前時思想的邊界感有點類似於喝醉。
在還沒完全睡著時,有些想法會在腦中出現,這些想法往往比平常的自己還要更大膽,多半是平常自己根本不會做的事。
很多時候突然冒出的念頭可能是與一個許久未聯絡的朋友聊聊、執行一個會讓周遭人匪夷所人的挑戰之類的,也不單只會有念頭本身,也會在這個大腦好像有點醉的狀態中,將這個想法更具體的想好執行的時間、地點等細節。
不過有趣的是大概超過半數的想法,在清醒後如果有被順利回憶起來,往往都被理性給拒絕,甚至回頭想起時還覺得自己有點可笑,怎麼會有這種想法的出現。
這個半醒半醉的狀態宛如有第二個人格出現,計畫著原先的我壓根不會想做的事,這樣的現象似乎不是偶然。所以後來總是在床頭附近放上一本筆記本,一旦有睡前有趣的想法出現時,馬上把它記錄下來,最後即便沒有真的將其執行,也可以從更多角度去觀察自己的念頭與思維。
人們常說:「一點酒精是社交的潤化劑」
睡著的前一刻,這種邊界感的薄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人與人之間的分界和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從何而來,也許偶爾的大膽執行,不順著自己既有的行為模式,也挺有趣的。
avatar-img
5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泊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1.17-2023.1.24 過年期間南北奔波,還發生一些事讓心情與效率大受影響,因此遲遲沒有更新周記。本以為默默delay默默補上即可,居然有朋友關注我出了甚麼狀況,怎麼沒有收到文章更新的通知,看來發條還是要保持轉緊。
#2023.1.9-2023.1.16 過去幾天,因為飲食和生活的改變,左側聽力嚴重地喪失部份功能,感覺像是耳機中本來音量可以清楚聽見十格,突然間只剩下兩格左右的音量。 這個聽力的驟變自己也不是即刻察覺出來,是在某天早晨戴上耳機時,總感覺播放的音樂比起平常小生許多,正覺得奇怪時順手拿下右側耳機
#2023.1.2-2023.1.9 當你在前一段關係與狀態之中特別不適應,但難以釐清癥結點,又或著更糟的是你是清楚問題在哪,不過卻仍無法離開那樣的狀態裡。很多時候的我們,總缺了那麼一點的勇氣,滾滾紅塵當中,一切的事物與遭遇紛至沓來,從何時開始我們失去對抗世界的能力了?
#2022.12.26-2023.1.1 隔天一早Gmail收到通知,Vocus平台官方通知該文入選即時精選,打開後台發現文章瀏覽次數190次,有點受寵若驚,這就是所謂被演算法眷顧的感覺嗎XD 不過前一篇文章自己覺得頗為無聊,性質更像是一篇宣稱與自我承諾,留不住大家視野也不怪罪自己了。
#2022/12/25 以前總想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但要能每天抽出時間,踏實整頓好每天的思緒與想法,實在太過苛刻,反而讓自己避而遠之。思來覆去,倒不如嘗試一個以周為時間單位的文本。 目前企圖在週記中記下一些日常所見所聞,或許還能對自己有些更深層的探索,對於終點在哪就暫時末急躁...
像個怠速的內燃機,慢慢回顧一下2020年​ 大約是2020年的九月底​開始,有個小小的計畫,或著說是挑戰​ 「每周閱讀一本書」​ 累積到2020年底,目標閱讀量應該是13.5本書​, 而實際閱讀量為9本,所以完成比率是66%​ 綜合下來,不得不說在跨不同領域閱讀時​, 很常會有求生不得,求死...
#2023.1.17-2023.1.24 過年期間南北奔波,還發生一些事讓心情與效率大受影響,因此遲遲沒有更新周記。本以為默默delay默默補上即可,居然有朋友關注我出了甚麼狀況,怎麼沒有收到文章更新的通知,看來發條還是要保持轉緊。
#2023.1.9-2023.1.16 過去幾天,因為飲食和生活的改變,左側聽力嚴重地喪失部份功能,感覺像是耳機中本來音量可以清楚聽見十格,突然間只剩下兩格左右的音量。 這個聽力的驟變自己也不是即刻察覺出來,是在某天早晨戴上耳機時,總感覺播放的音樂比起平常小生許多,正覺得奇怪時順手拿下右側耳機
#2023.1.2-2023.1.9 當你在前一段關係與狀態之中特別不適應,但難以釐清癥結點,又或著更糟的是你是清楚問題在哪,不過卻仍無法離開那樣的狀態裡。很多時候的我們,總缺了那麼一點的勇氣,滾滾紅塵當中,一切的事物與遭遇紛至沓來,從何時開始我們失去對抗世界的能力了?
#2022.12.26-2023.1.1 隔天一早Gmail收到通知,Vocus平台官方通知該文入選即時精選,打開後台發現文章瀏覽次數190次,有點受寵若驚,這就是所謂被演算法眷顧的感覺嗎XD 不過前一篇文章自己覺得頗為無聊,性質更像是一篇宣稱與自我承諾,留不住大家視野也不怪罪自己了。
#2022/12/25 以前總想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但要能每天抽出時間,踏實整頓好每天的思緒與想法,實在太過苛刻,反而讓自己避而遠之。思來覆去,倒不如嘗試一個以周為時間單位的文本。 目前企圖在週記中記下一些日常所見所聞,或許還能對自己有些更深層的探索,對於終點在哪就暫時末急躁...
像個怠速的內燃機,慢慢回顧一下2020年​ 大約是2020年的九月底​開始,有個小小的計畫,或著說是挑戰​ 「每周閱讀一本書」​ 累積到2020年底,目標閱讀量應該是13.5本書​, 而實際閱讀量為9本,所以完成比率是66%​ 綜合下來,不得不說在跨不同領域閱讀時​, 很常會有求生不得,求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給台灣的情書】◎ 張瀞仁 Jill Chang 謝謝守護台灣的人們,你們一直背著我們,卻從未嫌我們重。 如果要跟別人介紹我眼中的台灣,我會怎麼表達呢?我經常在心中問自己。 台灣是個立法院打架經常上國際新聞的地方、台灣是一個可以上街抗議的地方、台灣是一個做錯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番外篇-尋找張元植》 生命有許多告別總是來不及。 無論是活著或者死去,我們都從未準備好說再見,甚至是可能再也不見。 我們都是爬山、玩戶外的人, 我們無法預料死亡的那一刻...
Thumbnail
在不对等的关系里 總是妥協的那方 终有一日 會静悄悄离开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莫名其妙突然想喝酒的情況? 沒有心情不好、沒有聚餐、沒有朋友一起,就是最近在追劇的時候,看到男主角一直喝酒就突然冒出「啊!好想喝酒喔🍻」的心聲,所以我就在半夜三更喝起酒來。 然後我就喝醉了😂,當下我飄飄然的突然覺得自己好有力量,瞬間從I人變成E人的感覺,終於理解為什麼
Thumbnail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管理顧問業,然而比起大學一開始就以「管顧業」為目標,去做相關領域實習的同學,我申請管顧業投遞的履歷可謂是「怪的可以」。我大學時就讀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入學時學校尚未開設「創業系」,而我也一直以「行銷系」為第一優先選擇...
Thumbnail
本文淺談酒精在身體中的影響和解酒方法,探討宿醉的原因、症狀,以及降低宿醉的方法,並提供了對於酒精和藥物交互作用的初步解釋和建議。
Thumbnail
還記得我第一次踏進酒吧,是緊張。起初不敢問,不好意思問,導致常常喝到不是自己最喜歡的酒。 這文章用最簡單的小建議提供小酒鬼能挑到自己喜歡的調酒。從挑選基酒到風味,以及如何根據酒感輕重和酒體厚度來做選擇。同時,也提到了和調酒師的溝通技巧。希望這些方法可以讓你在酒吧找到本命調酒,在酒類選擇上更有自信。
Thumbnail
我第一次的酒醉經驗,是在國小畢業餐會上,大概算是開心的特別場合,還有那個時候尚未有兒少法規定:未滿18歲不能飲酒,所以,老師就沒阻止我們這群小男生進行人生的第一場“以酒會友”。
Thumbnail
  首先,「欠」是一種債務關係,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債務關係嗎?所謂債務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當債務一還完,債務人與債權人就沒有任何義務與責任,但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建立在這種雙方都同意、協議的契約關係嗎?我能夠選擇我的父母或父母能夠選擇我嗎?契約有明確的履約要件,但親子關係有一套客觀的標準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給台灣的情書】◎ 張瀞仁 Jill Chang 謝謝守護台灣的人們,你們一直背著我們,卻從未嫌我們重。 如果要跟別人介紹我眼中的台灣,我會怎麼表達呢?我經常在心中問自己。 台灣是個立法院打架經常上國際新聞的地方、台灣是一個可以上街抗議的地方、台灣是一個做錯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番外篇-尋找張元植》 生命有許多告別總是來不及。 無論是活著或者死去,我們都從未準備好說再見,甚至是可能再也不見。 我們都是爬山、玩戶外的人, 我們無法預料死亡的那一刻...
Thumbnail
在不对等的关系里 總是妥協的那方 终有一日 會静悄悄离开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莫名其妙突然想喝酒的情況? 沒有心情不好、沒有聚餐、沒有朋友一起,就是最近在追劇的時候,看到男主角一直喝酒就突然冒出「啊!好想喝酒喔🍻」的心聲,所以我就在半夜三更喝起酒來。 然後我就喝醉了😂,當下我飄飄然的突然覺得自己好有力量,瞬間從I人變成E人的感覺,終於理解為什麼
Thumbnail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管理顧問業,然而比起大學一開始就以「管顧業」為目標,去做相關領域實習的同學,我申請管顧業投遞的履歷可謂是「怪的可以」。我大學時就讀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入學時學校尚未開設「創業系」,而我也一直以「行銷系」為第一優先選擇...
Thumbnail
本文淺談酒精在身體中的影響和解酒方法,探討宿醉的原因、症狀,以及降低宿醉的方法,並提供了對於酒精和藥物交互作用的初步解釋和建議。
Thumbnail
還記得我第一次踏進酒吧,是緊張。起初不敢問,不好意思問,導致常常喝到不是自己最喜歡的酒。 這文章用最簡單的小建議提供小酒鬼能挑到自己喜歡的調酒。從挑選基酒到風味,以及如何根據酒感輕重和酒體厚度來做選擇。同時,也提到了和調酒師的溝通技巧。希望這些方法可以讓你在酒吧找到本命調酒,在酒類選擇上更有自信。
Thumbnail
我第一次的酒醉經驗,是在國小畢業餐會上,大概算是開心的特別場合,還有那個時候尚未有兒少法規定:未滿18歲不能飲酒,所以,老師就沒阻止我們這群小男生進行人生的第一場“以酒會友”。
Thumbnail
  首先,「欠」是一種債務關係,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債務關係嗎?所謂債務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當債務一還完,債務人與債權人就沒有任何義務與責任,但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建立在這種雙方都同意、協議的契約關係嗎?我能夠選擇我的父母或父母能夠選擇我嗎?契約有明確的履約要件,但親子關係有一套客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