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凡爾賽」是什麼梗?你如何看待朋友圈那些「凡爾賽花式炫富」?

    「凡爾賽文學」火了。這種特殊的網絡文體,常出現在朋友圈或微博,以波瀾不驚的口吻,假裝不經意地炫富、秀恩愛。
    普通的炫耀,無非在社交網絡發發跑車照片,或不經意露出名牌包包logo,但「凡爾賽文學」還不這麼直接。微博博主@小奶球還專門製作過「凡爾賽文學」教學視頻,講解其三大精髓要素:
    在豆瓣上,也有一個名叫「凡爾賽學研習小組」,組員們將「凡爾賽」定義爲「一種表演高級人生的精神」。
    隨便點開一個帖子,都能看到五花八門的「凡爾賽分賽」:
    「凡爾賽」最早的出處是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的作品《凡爾賽玫瑰》,這部作品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講述了上流貴族的生活故事。
    隨後「凡爾賽」搖身一變,成爲了在互聯網上立長得美/學歷高/家境好等「高級人設」的代名詞。
    「凡爾賽」們或許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躺在1800平米的大別墅裏、遍地散落愛馬仕包包、抱着年薪千萬的伴侶哭泣。
    有網友給出精準的形容——「凡爾賽」就是「煩而曬」,又煩又愛曬。
    這讓時間君想起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寫到的:「這個世界是一個舞臺,我們都是演員。」
    爲何我們在社交網站如此戲精?
    社會學家戈夫曼曾用服務員的例子,來說明人在社交生活中普遍具有的演員特質——對於服務員來講,後廚就是他們的後臺,就是他們作爲演員卸妝的地方,但是,當他們舉着餐盤,走到大廳的那一瞬間,就從後臺進入了前臺,於是,他們會馬上重新塗上妝容。
    所謂前臺,是「個體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規律地爲觀察者定義情境的那一部分」;所謂後臺,便與之相反,是「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損於它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動」。
    我們對於前臺和後臺的操縱,便是所謂的「印象管理」。
    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印象管理」意識,在發朋友圈的時候,我們都會盡量選擇自己看起來最好看的照片,配上獨具特色的文案,再設置一個可見分組,避免破壞在親戚心目中的乖巧形象。
    牛津大學研究者BernieHogan認爲,人們的自我呈現已經從一種現實生活中的表演行爲,變成了社交媒體的「展覽」行爲。只要你不選擇註銷自己的社交賬戶,你所發的廣播、寫的日子,貼的照片,標記的圖書、電影、音樂,就會一直安靜地躺在你的頁面上,等待訪客們的光臨。
    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從生活中的演員,變成了社交媒體上的布展人。
    而「凡爾賽」顯然超出了一般的印象管理範疇。一般人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將現有的閃光點放大,「凡爾賽」則是空中建樓閣,佈一個虛構的展覽。
    大家一邊吐槽着凡爾賽,一邊也難免疑惑:爲什麼這些人不滿足於從現實的生活中尋找樂趣,偏偏要冒着被拆穿的風險,虛構出一個不存在的自己呢?
    這與心理學上「補償心理」的概念有關。
    心理學精神分析流派認爲,「補償心理」是人類社會常見的心理狀態,它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當一個人的實際狀況與社會普遍認知出現偏差之時,就會想方設法地彌補。
    對於那些並不富裕的人,物質上的匱乏給他們帶來了心理上的空虛和自卑。爲了掩蓋這一「缺點」,他們不惜採取極端手段,打造自己的「貴族形象」去得到別人的關注,從而獲取內心一時的滿足。
    這樣的行爲,在心理學上叫做「過度補償」。
    補償過程可以是無意識的,也可以是有意而爲之。過度補償的人傾向於打造外在形象,獲得更多關注甚至表揚時會得到正強化,從而增加這一行爲發生的概率。
    過度補償發展到極端,可能使人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甚至發展成爲「誇大妄想」,走上「凡爾賽」道路。
    凡爾賽們的內心渴望金錢、地位、愛情,他們的實際情況與認知產生了偏差,如果沒有辦法消除,就必須想方設法彌補——「凡爾賽文學」正好滿足了這種要求:誇張的描寫迎合幻想,埋怨的語氣又掩蓋了真實目的,看起來「恰到好處」。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第四層爲尊重需求(Esteemneeds),而尊重的需求中又分爲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他們通常具備低自尊、低自我價值感的特徵,很難通過自我認可來獲得內在的滿足感,同時渴望被尊重、被認可,又對此抱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換而言之,他們認爲:如果展現真實的自我,則很難得到愛與尊重。
    放棄真實自我的展示,取而代之用浮誇的另類形式,這種自我價值的貶損,或許是因爲我們還處於一個單一審美的環境中。
    對瘦的追求導致胖不被接納爲美,而對美的固定化又暗示着醜理應被驅逐的……學歷、金錢、地位,各種條條框框亦是如此。
    單一向度的標準,導致我們將愛與尊重的主觀追求,與美貌、學歷、金錢的客觀追求畫上了等號。
    我們時常見到那些販賣焦慮的話術,以及換湯不換藥的互聯網潮流比拼: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A4腰……深究到底,潛臺詞都是「如果你不美/不高/不聰明,就不值得被愛」。
    這樣明顯的謬論,披着各式各樣的外衣,潛藏在社會性話語中,時刻準備着吞沒每個人。
    沉迷於「凡爾賽文學」、構建虛假自我形象的人們,正是被這樣的話語野獸吞沒了,一旦把愛與尊重的缺失歸咎於自己的「缺陷」,就會對自己產生厭惡,從而企圖造出一個虛假的自己進行替代。
    相比起惺惺作態的小丑,他們更是這個缺乏包容的社會環境之下的受害者。
    而如果這樣的話語環境一直存在着,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遭遇被下一股潮流排擠的命運。這就意味着,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爲下一個「凡爾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