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女伶回憶錄》走過台語片的興衰,這是一本屬於台灣歷史的漫畫。

《女伶回憶錄》是台灣漫畫家簡嘉誠老師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推出的漫畫作品,從女伶百華的一生來看台語片的興衰。
這是一本屬於台灣歷史的漫畫,這本目前已經排入我2023年度漫畫的候補名單裡。
感謝簡嘉誠老師和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推出這麼棒的作品。
「需要」是靠自己去創造的。可是,如果不管再怎麼努力還是不被需要呢?

女伶的奮鬥:從台語片到國語片的轉變

女伶,也就是女藝人。舊稱從事歌舞戲劇的女性。
王百華自小背負著私生子的污名,被母親拋棄後她發現自己或許是個「不被需要的人」相貌不錯的她某天在街頭被女明星葉琴相中,因而開啟了出演台語片的生涯。
那年,是台語片最風光的時期,設立於北投溫泉區的片場,在這裡一年可以產出近百部的台語片。當時的演員為了在各個片場奔波拍戲,會使用機車來移動。
百華本以為終於找到容身之處,沒想到當時國民政府為了推動國片發展,宣布拍攝第一部公營的彩色國語片,其預算至少為黑白台語片的十倍,更讓百華出乎意料的是主演是她同父異母的姐姐。
原本台語片就不受政府推崇,而姐姐又加入了國民政府大力推廣的國語片,在「需要」與「不被需要」之間,百華又成為被留下的那邊。
幸好葉琴拉了百華一把,她說「需要」是靠自己去創造的。在葉琴的帶領下百華一步步成長,儘管演技不如葉琴,但年輕貌美的她,很快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可惜在政策影響下,最後想拍攝彩色片的製作人員紛紛跳槽去拍國語片。
簡嘉誠《女伶回憶錄》漫畫內頁1

往事如煙:回憶台語片的黃金時代

百華本以為只要堅持下去一切就能好轉,總會有出路的,沒想到回過頭來已經年華老去,而同父異母的姐姐在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接連拍了好幾部國語片,被稱為「國民女演員」
當百華大夢初醒時,已經到了飾演媽媽的年齡,此時的台語片已經沒落,加上電視的普及,曾經的工作伙伴幾乎都跑去電視台發展。
「最美麗的時期,卻連黑白影像都漸漸消失,只能看著另一邊用多到滿出來的彩色影像,紀錄著一切並流傳給後世。」
為了容身之處,百華成為了台語連續劇演員,並且更加努力的精進自己的演技,只可惜時代沒有站在她這邊。彩色台語電視劇《泰山八俠》大獲成功,一到播出時段所有人都守在電視機前,這連帶影響到國語片的票房。
於是國民政府再次施壓,限制了台語電視劇的播放時間,並要求全部改成國語發音。
簡嘉誠《女伶回憶錄》漫畫內頁3
再次受到打擊的百華本想拿過去拍過的台語片尋求慰藉,沒想到黑白膠卷不易保存,放置多年早已發霉、臭酸,曾經台語片的風光,再也不復存在。
「彷彿宣告著一切都將煙消雲散,我們的子孫根本不會知道,我們曾經存在過。」

需要與不被需要:國語推行與台語壓制

《女伶回憶錄》除了描述女伶百華的一生外,也能從中大約看出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是如何對台語進行施壓,「需要」與「不被需要」儼然成為台語片與國語片的對比。而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這或許得從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推行「國語運動」來說起。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同年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當時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抵台,利用廣播向全台傳達「希望在1年內讓學生和教師都學會說國語」並且在《臺灣新生報》中表示為使國語能在短時間內普及,必須用強硬的手段推行,且不能做任何妥協,之後政府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進行語言統一運動。
1949年,台灣進入戒嚴時期。除了日語完全禁止使用外,戒嚴的其中一項就是學校禁講台語、電視台限制台語歌曲的演出。也禁止臺灣本土的客語歌謠和戲曲等。
1956年,台灣第一部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推出引發空前迴響。在這之前台灣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正宗台語片」當時掛名台語的片大多是在香港拍攝的閩南語廈門話的「廈語片」在第一部本土台語片成功後,開啟了台灣台語片的輝煌時期。
1958年,台灣省政府推行「說國語運動」,口號「語言不統一,影響民族團結」,強調說國語才是愛國,說方言被宣傳成「沒水準」在學校必須使用國語,說「方言」要罰錢、掛狗牌示眾、打屁股、打手心等。戲院也禁播方言、外語片,還上街宣導。
這些看似誇張的歷史在1996年的電影《狗蛋大兵》就有以戲謔的手法表現當時講方言就要掛牌示眾的片段。除此之外,蔡智恆(痞子蔡)撰寫的愛情小說《國語推行員》也是以八零年代在學校說方言會被罰錢的時期為故事背景(後改編成電影你在我心上)
1996年電影《狗蛋大兵》片段
電影《你在我心上》片段1 35
1970年,布袋戲首度被搬上電視,根據我個人推測,漫畫中的《泰山八俠》原型是取自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作品《雲州大儒俠》這齣布袋戲安排在中午時間播出,期間造成萬人空巷,所有人都守在電視機前,因而締造了高達97%的收視率,至今無人能破。
蘋果日報《雲州大儒俠》手繪海報。國寶畫師陳子福繪製(年份約1970~1971)
由於此節目的影響力極大,政府認為此台語劇與當時推行的國語運動有衝突,以「影響農工作息」要求停播。
這些針對「方言」的欺壓,一直到解嚴後,許多母語才重新開始被重視。不過簡嘉誠老師並沒有針對這些細節做太詳細的敘述,因此在觀看當下並不會覺得太過政治敏感。

總結:不該被遺忘的文化歷史

隨著彩色國語片的推出,觀眾的標準也提高,當年高產的台語片因為急於產出,而沒有顧及品質,粗之濫造的作品自然入不了觀眾眼中,且又無法外銷而逐漸衰退。種種因素導致台語片淹沒在歷史的洪流當中。幸好演員並沒有隨著台語片沒落而消失,現今還是有許多演員活躍於大眾視野。
截至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由著名的歌仔戲演員楊麗花主演)台灣一共歷經了26年的台語片時代。
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有將近1000多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只可惜就如同漫畫中所提到黑白膠卷不易保存,目前國家電影及視聽中心有找到並且留存的台語片只剩下200多部。
我是屏東楓港人,台語是標配,不會台語還會被當地同齡的小孩取笑,我阿嬤(現齡超過90歲)只會說日語和台語,國語有聽沒有懂。來北部多年,我才知道居然有這麼多跟我年紀相仿的人不會台語(我是真的很吃驚)之前聽到現在的學校居然有台語課,我同樣非常驚訝,因為從小我就認為講台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因為這本漫畫我才知道原來曾經有過這樣的歷史。儘管台語片產量極高,但對當時的政府來說那只是「方言」不是台灣的「國產片」因此拍攝台語片需要自己去拉贊助。
由於政府沒有補助,買不起彩色底片,一直以來台語片只能使用黑白底片,且甲級大戲院只留給美國片或日片以及國語片,台語片只能在乙級的小戲院上映。即使樣樣都比不上人家,但拍攝台語片的影人們仍然不斷用創意與數量來吸引觀眾的目光。
看完《女伶回憶錄》內心的悸動久久無法平復,這部漫畫有個很感人的段落我沒有描述,希望大家能夠自行體會,我幾乎看一次哭一次。雖然不是身處那個年代,也知道有些東西已經隨著政黨交替跟隨時代消失,但這些文化不能被遺忘。
延伸閱讀: 北投:台語片的地理關鍵字 《正宗雨夜花》前情提要(即1956《雨夜花》片段) 《雨夜花》報紙廣告 時光大戲院NFT特輯:回顧台語影史中的「第一部」(上) 時光大戲院NFT特輯:回顧台語影史中的「第一部」 (下)
參考資料: 。為何台灣人每天追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一度遭到禁播?致力推廣布袋戲的他這樣說…戲劇性大和解∕史艷文、藏鏡人 是親兄弟戰後初期台灣推行國語運動之探討1945-1949北投:台語片的地理關鍵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