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剪接與電影節奏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93期的《電影欣賞》雜誌刊登的〈站著說故事102年:廖桑的Moviola立式剪接機〉,由向來擅於訴說影史秘事軼聞的葉郎,介紹堪稱寶島僅此一台的電影立式剪接機的二三事,也訪問到廖慶松本人現身說法。這篇文章以不乏浪漫懷舊的語調,訴說早期剪接技術、立式剪接機與電影創作的某種神秘關聯,援引黑澤明、史蒂芬史匹柏等大師級導演對立式剪接機的偏好,為坐式剪接、基本上也是數位影像時代來臨前的電影藝術,給了某種經典地位的認證。
〈站著說故事102年〉的老派浪漫,是對於立式剪接機與電影藝術地位的致敬。本文提到兩個明確而引人入勝的案例來佐證這種老派浪漫。首先是《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剪接師Walter Murch,從他的專書《剪接的法則》引出個人操作立式剪接機的心得,說明剪接是「非要雙腳落地不可的創作經驗」。Murch更緊接著說,「剪接是一種手術,你見過哪個醫生做著做手術嗎?剪接也像是烹調,也沒有人是坐在爐子邊煮飯的。但最重要的是,剪接是一種舞蹈,完成的影片是一種濃縮、精練的舞蹈,你什麼時候看過舞者坐著跳舞的?」從而體認到、甚至強迫性地要保留站著剪接的習慣,讓自己能保持那「站著說故事的身體本能」。
文中稍後進一步透過訪談,讓廖慶松現身說法,指出他從這台Moviola立式剪接機學到的,是一種「慢」的訓練。接著,廖慶松、或者說葉郎藉廖慶松之口,不無喟嘆地為這段訪談如此作結,「Moviola的式微很可能就是我們再也見不到上世紀那種經典電影的慢風格、慢情感的最主要理由。」
剪接在如今是很尋常的影像製作技術,卻也是高度專業的影像美學語言,在電影藝術的重要性可能更甚於電視劇或動畫。可能也正是如此,除非是圈內人或造詣夠深的學者、影評,否則我們很難窺其堂奧,看電影只看情節或故事。偏偏剪接又是動態影像的基本語言,甚至有一派說法認為是剪接構成了電影藝術,在形式主義當中與攝影並列最重要的電影語彙。
而〈站著說故事102年〉一文,如同Walter Murch那段充滿神秘美感的說法,為剪接這門技術又平添身體律動與電影節奏彼此牽動的神話色彩。
以上這些都深深吸引我。我的觀影經驗,有時也確實會因為某些戲的轉場或中止,而強烈意識到該部作品的剪接與電影敘事策略的關係,從而尋思這些剪接選擇所產生的節奏感、創造或割裂的影像敘事與時間空間等創作考量。
這篇文章引我玩味的是廖慶松訪談結尾的那段喟嘆。
一部電影的剪接跟快、慢有必然關聯嗎?
一般認定是有的。也確實如此,上個世紀的經典電影看起來慢了些。葉郎沒有說明所謂的「慢風格」為何,不過,電影看起來慢,直接原因至少有兩個:鏡頭運動速度與幅度,以及鏡頭切換頻率。David Bordwell等電影學者,普遍會使用「平均鏡頭長度」(average shot length, ASL),也就是一部電影總長度除以總鏡頭數,換句話說即鏡頭切換頻率,來推算這部作品的快慢。就有過這麼個統計數字曾經提到,好萊塢大型商業片的ASL從1970年代的5-9秒縮短到1980、1990年代的3-8秒;而本世紀以來的好萊塢商業片,平均每部電影動輒兩千顆鏡頭來算,ASL能有三秒鐘已經算長的了。這裡的訊息很清楚:若以平均鏡頭長度來算,典型好萊塢作品的節奏感在過去半世紀以來加快了將近一倍。
當然,相較於商業片,不講究娛樂效果的非商業片,便沒有訴求快節奏的必要。追求連續不斷的長鏡頭反而是某種電影藝術性的美學挑戰。事實上,早在希區考克進入創作高峰之前,便在《奪魂索》(Rope, 1948)以巧妙的轉場創造錯覺的方式,縫合十顆長鏡頭創造出看起來一鏡到底的作品;而這部80分鐘的電影,以十顆鏡頭來算,480秒的ASL可能已經是當時一捲底片所能拍攝長鏡頭的極限了。但那畢竟是「作弊」而來的一鏡到底。進入數位電影時代,當一顆鏡頭的長度徹底擺脫底片長度的限制,可以因記憶體容量而無限延伸,真正的一鏡到底電影就出現了。總長度近140分鐘、一鏡到底的德國電影《維多利亞》(Victoria, 2015),應該是比較多人知道的案例。
但這種藝術性格較鮮明,長鏡頭、剪接少的電影,畢竟就是慢節奏。而以國產電影來說,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都可算是所謂「慢風格」的代表。特別是侯孝賢,其台灣新電影時期的作品,平均鏡頭長度都是15秒起跳,節奏自然緩慢;到了1990年代,侯孝賢作品更是以百秒以上的平均鏡頭長度,帶來鏡頭靜止不動的錯覺。而楊德昌、蔡明亮作品的節奏也從未快過,兩人在1990年代的作品,平均鏡頭長度也都在30秒以上,怎麼說都比同時期的好萊塢電影的節奏慢了三倍以上。
但事實上,根據電影學者James Udden的考察,卻也是在1990年代,侯孝賢的鏡頭開始大量運動,不再「耽溺」於完全靜止的固定鏡頭。但或許是鏡頭運動太過緩慢,在觀眾眼中彷彿仍像是不曾動過。
不過,只以鏡頭運動與平均鏡頭長度來評斷電影快慢,本身已是迷思,可能也嫌簡陋。更何況,我們何嘗沒看過鏡頭滿場飛,乍看之下眼花撩亂、卻因故事乏善可陳而坐在戲院裡倍感無聊的經驗?那種視覺快節奏、卻不保證故事節奏比較明快的電影,該怎麼說?再說了,場面調度與表演等元素所製造的戲劇張力,也會影響電影節奏感。所以2014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鳥人》(Birdman),再玩了一手希區考克早已玩過的把戲,以製造錯覺的方式縫合剪接痕跡,將16段影像拼成乍看像是單一長鏡頭的兩小時電影;但不論是一顆長達兩小時、或是16段平均450秒的長鏡頭,《鳥人》看起來可一點都不緩慢。
無論如何,我雖然也偏好慢節奏的電影,但電影技術走到第三個世紀,電影美學語彙也隨之不斷演進與重構,長鏡頭不必然代表慢;反過來說,典型商業片的快速剪接,也從未保證作品的節奏就必然快。資深或老派影迷不無浪漫地憑弔經典電影的慢風格、「慢感情」,有它電影技術演進而衍生的美學策略與時代意義,但這並非反之亦然,數位影像時代有其獨特的電影語言與美學嘗試,沒有剪接痕跡卻節奏明快的電影,看起來也挺過癮的。
    avatar-img
    2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論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32)期的《攝影之聲》雜誌封面是極為討喜的燦笑兔子圖案,歡愉和樂之際卻有一處不相襯:兔子胯下騎著一枚炸彈。這是繪製在一架美國F-111戰機上的圖案,呼應的是本期雜誌專題「戰爭機器」。 「戰爭機器」專題收錄文章多元,從攝影技術應用在軍事科技、監視技術的演進與戰場、視覺文化於戰時開發各式「愛國」產品
    即使是頗為典型的好萊塢愛情喜劇,《上班女郎》仍生動點出1980年代美國拜金風尚發展到極致的面貌:紐約等於成功,更精準地說,曼哈頓、華爾街才等於成功。對比之下,紐約周邊,如片中女主角跨海到曼哈頓尋夢的起點史坦頓島,則是「族裔」地帶,非金髮白人中產階級文化的聚集區。從而,社會向上流動同時也是地理意義與族
    當(32)期的《攝影之聲》雜誌封面是極為討喜的燦笑兔子圖案,歡愉和樂之際卻有一處不相襯:兔子胯下騎著一枚炸彈。這是繪製在一架美國F-111戰機上的圖案,呼應的是本期雜誌專題「戰爭機器」。 「戰爭機器」專題收錄文章多元,從攝影技術應用在軍事科技、監視技術的演進與戰場、視覺文化於戰時開發各式「愛國」產品
    即使是頗為典型的好萊塢愛情喜劇,《上班女郎》仍生動點出1980年代美國拜金風尚發展到極致的面貌:紐約等於成功,更精準地說,曼哈頓、華爾街才等於成功。對比之下,紐約周邊,如片中女主角跨海到曼哈頓尋夢的起點史坦頓島,則是「族裔」地帶,非金髮白人中產階級文化的聚集區。從而,社會向上流動同時也是地理意義與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近期Threads的爆紅讓我開始看見同溫層外的人們如何生活,令我最意外的其中一個串文是在討論「超過一分鐘已經算長影音了」這件事,去年末開始短影音噴發式崛起,大批人們跟上這股浪潮拍攝起各式影音主題,從修水管到餐廳、髮廊、藝術家都開始經營自媒體。 快節奏時代來襲到底我們需要精進什麼樣的能力才能更好存活
    Thumbnail
    節奏算明快的電影, 雖然劇情有點老梗與牽強, 但當個放鬆小品看看也不錯。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今天再次與大家聊聊改編自江戶川亂步小說的經典電影,不過不同於上一部介紹的屋根裏の散步者走的是怪誕獵奇取向,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是實打實的犯罪推理題材。不同於上一部屋根裏の散步者受限於粉紅電影的規格,這部電影有著更為寬裕的預算與片長,更加精緻的製作,更為強大的陣容,且雖然不是粉紅電影,卻有著比粉紅電影
      從「一部好作品」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可被說成是某種對藝術偏執或堅持的產物。即便面前是有大聲望的、對票房有所幫助的演員,如果那些片段在最終成品中不需要,就果斷剪除。那些最後沒被用進去的影像也不能說是毫無用處,它們是世界觀的其中一部份,或至少是某種「if線」,那些事情朦朦朧朧發生過,像是在夢境裡面。
    Thumbnail
    已經早就過了喜歡看武俠動作片的年紀,因此在我較能理解如何去讀電影之後,許多黑澤明的經典電影反而已經提不起勁去看,年輕時看過的就不值得一提了,甚至可以把它當作沒看過,根本不知如何欣賞且解讀不懂其內容意涵,簡直就是浪費時間。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在我的片單裡已經存在很久了,直到幾個月前才找出來看,一看之下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以動人的方式刻畫親密關係,尤其是關於分離與失去。本文從精神分析角度深入探討了電影中反映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分離與失去的深刻體悟,特別著重在溫尼考特「過渡客體」的闡述。觀眾在經歷了片中角色的心路歷程後,無不感到深深的共鳴與反思。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短影音的長並不是時間長短,而是間距與資訊間隔。 本篇文章會告訴你如何解決,影片沒人看的問題,也會以實例告訴你如何拍攝。
    Thumbnail
    短影音是現今社交媒體的主流創作形式,適合手機播放,有大眾化的特性。內容創作者可透過簡潔創意內容吸引粉絲,並將其轉化為流量和金錢。影片剪輯速度逐漸加速,並以零碎連續的感官撞擊吸引觀眾。創作者應思考如何改變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剪接節奏及故事結構的改變是必然發展,也呼應了當代社會的心理需求。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近期Threads的爆紅讓我開始看見同溫層外的人們如何生活,令我最意外的其中一個串文是在討論「超過一分鐘已經算長影音了」這件事,去年末開始短影音噴發式崛起,大批人們跟上這股浪潮拍攝起各式影音主題,從修水管到餐廳、髮廊、藝術家都開始經營自媒體。 快節奏時代來襲到底我們需要精進什麼樣的能力才能更好存活
    Thumbnail
    節奏算明快的電影, 雖然劇情有點老梗與牽強, 但當個放鬆小品看看也不錯。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今天再次與大家聊聊改編自江戶川亂步小說的經典電影,不過不同於上一部介紹的屋根裏の散步者走的是怪誕獵奇取向,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是實打實的犯罪推理題材。不同於上一部屋根裏の散步者受限於粉紅電影的規格,這部電影有著更為寬裕的預算與片長,更加精緻的製作,更為強大的陣容,且雖然不是粉紅電影,卻有著比粉紅電影
      從「一部好作品」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可被說成是某種對藝術偏執或堅持的產物。即便面前是有大聲望的、對票房有所幫助的演員,如果那些片段在最終成品中不需要,就果斷剪除。那些最後沒被用進去的影像也不能說是毫無用處,它們是世界觀的其中一部份,或至少是某種「if線」,那些事情朦朦朧朧發生過,像是在夢境裡面。
    Thumbnail
    已經早就過了喜歡看武俠動作片的年紀,因此在我較能理解如何去讀電影之後,許多黑澤明的經典電影反而已經提不起勁去看,年輕時看過的就不值得一提了,甚至可以把它當作沒看過,根本不知如何欣賞且解讀不懂其內容意涵,簡直就是浪費時間。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在我的片單裡已經存在很久了,直到幾個月前才找出來看,一看之下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以動人的方式刻畫親密關係,尤其是關於分離與失去。本文從精神分析角度深入探討了電影中反映的人生經歷,以及對分離與失去的深刻體悟,特別著重在溫尼考特「過渡客體」的闡述。觀眾在經歷了片中角色的心路歷程後,無不感到深深的共鳴與反思。
    Thumbnail
    生於 1935 年的希臘導演泰奧・安哲羅普洛斯,其作品題材向來以國族、歷史、命運見長,並善於運用長鏡頭(Long take)推移來折疊時空變化,營造有別於純粹紀實的魔幻與詩意。約略三十歲才成為導演的他,自陳長鏡頭與畫外空間的美學運用分別受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以及柏格曼的《假面》啟發
    Thumbnail
    短影音的長並不是時間長短,而是間距與資訊間隔。 本篇文章會告訴你如何解決,影片沒人看的問題,也會以實例告訴你如何拍攝。
    Thumbnail
    短影音是現今社交媒體的主流創作形式,適合手機播放,有大眾化的特性。內容創作者可透過簡潔創意內容吸引粉絲,並將其轉化為流量和金錢。影片剪輯速度逐漸加速,並以零碎連續的感官撞擊吸引觀眾。創作者應思考如何改變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剪接節奏及故事結構的改變是必然發展,也呼應了當代社會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