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阿德勒眼鏡看戲劇】
戲劇《
#俗女養成記2》在播出期間屢屢創下高收視率的紀錄。不論是人物角色的設定與發展、第一季與第二季的比較、童年與現今兩個時期的對照,都掀起熱烈的討論。
我很喜歡編劇與導演的手法。在童年小嘉玲與長大陳嘉玲角色之間巧妙地切換,我們可以從童年時期看見每個人的生命風格,也可以從現在卡關的挑戰,重新整理過去的因應方式。
然而,過去好用的習慣模式,在面對眼前的困難時,可能已不再適用。兒時用來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帶著不成熟的思維,也可能因能力不足而作出不合邏輯的決定,對應現在遇上的處境,不見得能夠迎刃而解,甚至會讓我們陷入更辛苦、更膠著的困境。
還好,長大後的我們,可以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風格,重新為自己做選擇與決定,這便是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軟性決定論。
在第六帖颱風夜的劇情中,除了嘉玲母女檔的擁抱吸睛畫面,俗女的親密夥伴蔡永森也佔了重要戲份。一起來看看他的生命風格,他又做了什麼決定?
----------微微雷線----------
以「為別人著想」堆砌自己的生命風格
為了顧家,他放棄自己所愛的棒球,彷彿也放棄了自己的熱情。國中時期的蔡永森,很喜歡打棒球,也很有天份,但為了幫忙媽媽的麵攤,他選擇退出棒球隊,當小嘉玲衝來質問時,他只回了你不懂;長大後的蔡永森,被嘉玲媽逼婚並質疑收入,為了想要有較高的薪水,他又捨去棒球教練的工作。
當情況不如己意,蔡永森總是選擇隱忍,假裝一切沒事。他一貫的溫柔作風,總能在身邊的人需要時,適時伸出溫暖的雙手,對媽媽是、對陳嘉玲也是,但是內心卻吞忍了許多的不舒服,平時多能忍耐,但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或是觸碰到痛點,則是極力反擊。
用摔東西表達憤怒感受,是蔡永森發洩情緒的模式。國中時,蔡永森一氣之下,摔了碗盤,與陳嘉玲為生活、為要不要小孩而爭執時,他又摔了杯子;不論是童年時期或是長大之後,蔡永森用摔東西表現盛怒,這是他處理情緒的方式,也是杏仁核啟動時的攻擊反應,而且,他的言語中,充滿了攻擊對方的用詞,這也呈現出蔡永森內在的自卑感。
#自卑感就是我們的痛點,被踩到時,為了保護自己,會奮力一擊。對蔡永森來說,他沒有所謂經濟無虞的好家境、沒有溫暖的父愛、沒有可以不顧一切就任性的機會,這些不如人的內在感受便是自卑感,當碰觸到這些點時,他用強烈的語言攻擊對方。
面對關係衝突時,他總是選擇切斷連結並獨自離開。第六帖最讓人揪心的一幕就是蔡永森帶著偽裝的雨傘,站在大雨裡哭泣的畫面,許多人的心也跟著落淚,在關係最困難、最需要好好對話時,他選擇離開,選擇迴避、也選擇獨自承受。
看似被決定,其實也是自己的決定。蔡永森怒吼,同居、傢俱、甚至牆壁顏色等大小事,都是由陳嘉玲決定,一如兒時的家庭狀況,爸媽的婚姻關係,也不是蔡永森可以決定,小時候的無能為力,無法自立,只能選擇安然於當下,長大後,他仍決定隱忍這些被決定的不舒服感受。
溫柔體貼的蔡永森沒有預備好面對關係衝突時的處理方式。
如果可以,請多一些在乎給自己、多一些溫柔給自己。蔡永森有自己的想法,總在以顧全大局為前提之下,忽略自己的內在渴望,試著練習多聽聽內心的聲音,檢視自己的想法,在照顧他人與自己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而不是一味地滿足別人期待,而留下許多忿忿不平或委屈難過的感受。
如果可以,請多一些溝通互動的練習,在關係裡體會不同以往的經驗。面對衝突,若總是以離開、迴避處理,沒有機會讓對方知道自己真實的想法,也就沒有機會被理解,更沒有機會商討兩人可接受的方式;而當內在想法能夠好好地說出來時,才有機會被對方聽見,試著澄清與對話,才有機會有新的處理方式,進而在關係中有新的互動模式。
我們都是帶著自己的生命風格進入人際或親密關係,在發生衝突時,試著練習看見自己的內在渴望,帶著勇氣展開新的互動模式,透過彼此的對話與理解,找到關係裡的平衡與舒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