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有甚麼好說,要說的也已經說光。也不是一個月不眠不休的工作,也有很多休息的時間。沒有心情玩足一個星期也有好幾次,那種的感覺。由於封面設計、作者、編輯都是我本人,所以偶然也會做一下不同工作,例如有靈感就開新書的章節。本來就已經計劃了出好哪些書籍。
而寫作工具,編輯和作者是不同。作者的原稿大多數時候是用手機寫,而編輯由於要看上文下理所以用電腦才比較方便。但是有時候也分不到了這麼多,以前隨便寫寫,現在反而下定決心出書,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原稿和編輯一起在電腦做。當然有時候不用上文下理的編輯,用手機也是看心情。
始終用手機比起用電腦打字是快得多,尤其是用google速成,連續按幾個字母就很快打完一句。google語音我也是聽說很常用寫作的工具,據說倪匡就是用語音寫作。可是我用慣了用手機速成寫作,我也不用習慣對住手機說話。
理論上我用這個方法寫作的原因是到了《人格議會(上)》才說,當時我正在經歷人生的低潮。但同時間是突然其來的靈感高潮,在當時我寫了大約八萬字的讀後感內容,去打算交當時中文sba十二篇讀後感的功課。
就算如此,我還是走不出人生的低潮。當時我寫的內容極其量也只是交功課,打算盡一下學生的責任。在人生低潮,我依然荒廢我的人生,看動漫,就像冬樹一樣沉迷迷信超自然,體驗一下小粉紅,也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當然,我也不可能永遠當作一個廢人,而擺脫這些的生活到了《人格議會(上)》才詳細地說。
寫了八萬字,但我還是覺得太慢。正好當時有《帶著智慧型手機闖蕩異世界。》簡稱「手機俠」的動畫,當時作者分享他也是用手機來寫作。於是我就嘗試一下,發現比起用電腦寫快很多,也於是成為我之後的寫作習慣。
可是儘管如此,寫作的速度也依然跟不上我大腦速度思考的速度。因為寫作的速成最需要最為基本的編輯技巧,總不能寫一些上下文沒有關係的東西,要考慮一下下一個編輯我原稿的人的感受,儘管那些對於我自身也是非常具有意義。
首先引言,其實原稿只有半頁的內容,然後就拉長三頁的內容,主要是我覺得寫得不夠詳細。始終都是我人生第一本書,我希望有很多事情都能夠交待得清楚。至於其他未交待的事情,我都想留下後記交待。
引言其實太長,不過考慮是我第一本書籍,所以很多事情我都忍了。本來我銷售著重也不是這一本書,所以也沒有甚麼所謂。打算出很多書,而這本書是所有書本的起點,也所以說的也比較詳細。大概好似貝多芬那樣,直至我靈感枯萎為止,具體來說我給了自己的時間是五年。
另外,其實按照原稿的想法,我是想打算以小時候的我的角度去寫作這一本書籍。不過這些隨着我的編輯,這些想法也出現了改動。作者的名字寫住湯嘉政,其實內容也是用著我一開始打算的筆名人格之王所寫的書籍,早就已經成長的思想。幾時用本名幾時用筆名,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原本我打算除了《人格系列》第一和第二本書之外,全部用人格之王的筆名,但是這些想法都開始改變。我另一個系列作品,最初也是打算用人格之王和湯嘉政雙作者的做法。這是因為另一個系列的最初原稿,我並沒有接受人格之王的名字,直至那個系列的中期,大概是我的二十一歲的時候,我才接受人格之王的名字。
這同時間也是分開我前期和後期的作品的方法。至於有沒有分別,我覺得沒有任何分別。因為到最後還是由現在的我去編輯。無論掛住人格之王的名字,抑或湯嘉政的名字,最後的編輯都是人格議會,也就是人格之王我。不過原稿的內容卻是前期的我那樣。
其實最初我打算在這本書只寫幼稚園的內容,可是我當編輯改變了打算,主力寫童年內容,到了這個系列的下一本書直接寫發生甚麼特別事情會比較好。這也是我增加字數的原因之一。那麼下一本會很痛苦。反正本來都有一些日常的內容。
人格之王雖然是後期才揭曉意義,不過人格在下一本書就已經正式登場。也談不上出現,因為已經一早出現了。人格會是我所有哲學最為重要的一環。甚麼天賦、思考模式、內心世界,這些我都會在後期揭曉。也是人類最為不能接受的內容,當作虛構小說看就可以,我也不想別人接受我的觀點。而我的思想也不代表所有人的立場,僅僅代表我的立場。
編輯的工作
首先這份原稿大多數的內容都只是單純又長又悶的陳述,例如出生、忒修斯之船和巴別塔之類。原稿可能談到些少內容,可是到了編輯的時候,就縮短變成一個故事。
這是因為我瞬間的想法,認為一個故事比起單純的陳述更加吸引,也可以很模糊地跳過一些很私人和很個人的簡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故事的深度和趣味性。總之...是我一時興喜就改編的內容,不要擺出那種愈聽上去就愈驚訝的表情,人格之王...。
……。其實我都覺得比起原稿有趣得多,這一點我也是相當認同。可是自吹自擂的人真的是第一次見。拜託,這並不是你叫我說的嗎。的確,可是聽起上來還是很尷尬,儘管是事實。
事實上我也覺得你改編得很好,從而有將原稿放上網的衝動。可是也僅僅是開頭,隨着改編得愈多,我就發覺我的原稿寫得愈垃圾,從而徹底放棄了這個念頭。為了一兩篇神改編而讓大眾看我那篇的垃圾並不值得。
除了改編故事之外,在其他的編輯你也下了不少功夫。例如起跑線,最初是沒有起跑線,只是一堆沒有標題單純是文字的內容。後來加了主題並改編成一個看上去有內容的內容。
前期也沒有靈感,所以也不斷翻找資料去想,然後寫。比較明顯是神童,貝多芬反而少很多,因為原稿已經寫得很好。其實神童這一篇的資料我已經找了三天的資料去參考,因為我總是覺得我寫得不好,未必能夠很好表達出我想寫的主題。
三天幾乎沒有新資料,其實都只是同一份資料思考足三天,但這些內容我也很少在正文上提及,你所見也只有我對於神童的總結。
理論上引用這些資料,更加好說明我那些的觀點。可是事實上,他們知名度太過低,故事就算有趣也不太吸引別人的目光。引用這些資料,也只會降低我講述神童的趣味性,某個程度污染了我這本書的內容。或者我說的比較黑心,卻是事實。
我參考的資料是「中國第一神童」寧鉑的中科大少年班一行人的故事,除了寧鉑還有謝彥波和干政,至於盧剛事件就後話。可是你現在出去問隨便一個香港人,誰會認識寧鉑。他們只不過是活在過去榮耀的人,永遠都無法在自己的過去走出任何一步的人。像是這樣的人生失敗組,也只會為我書籍帶來污點。
我做編輯,我有義務要保護讀者的雙眼以免受到污染。大騙子,明明就是因為他們的故事並不太有趣所以才跳過不說。有時候商業考慮也是我最重要考慮因素之一。總會有些人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其實根本沒有任何人在意他們的人生是如何。
採用魏永康這個例子,因為他至少有些知名度。再加上也很難找到一個像他如此失敗教學例子,也很難有一種人比起他更具娛樂性。你根本就是一個反派角色吧。我也想用我自己的一生做一個例子,可惜我的資歷並不足以成為傳媒的寵兒。
某個程度你很侮辱那些神童的一生。侮辱?我的一生只不過是心靈毒藥,只有飲下我前半生的心靈毒藥才能夠適應充滿劇毒的後半生生存下去。在這個世界很難找到一個會比起我更加失敗的例子。當然要說到這一點,也幾乎到了這個系列完結才懂的事情。
其實我非常恐懼寫我的自傳。原本計劃是人格之王就已經包括中小學的內容,可是我還是不斷拖長來寫。背景和價值觀,這些我都沒有想過要拉長來寫,而事實上這些內容都已經足夠填滿這本書本一半以上的內容。
可是儘管如此,我還會需要描寫我的過去。因為只有面對我的過去,我才能夠真正擺脫過去去面對我的現在抑或未來。可是恐懼依然長存我心目中。
如果你認為這本書是心靈毒藥的話,那麼這本書只不過是慢性的心靈毒藥。對於我人生而言,本來就是一場悲劇。
我永遠的悲劇並不是發生六歲之前,也與我的家庭毫無關係。可是如果患處是六歲之後發生會發生甚麼事情呢?那種事情也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知道。
其實這本書真正頭痛是後面關於價值觀的編輯。因為價值觀每個人都不同,而你的價值觀則是比起其他人更加奇異,這一點要等到人格系列完結才能夠明白的事情。
在之前才做的價值觀介紹,很大機會引起別人的誤解,因為別人根本不理解我。坦白說,我並沒有信心很好做出與價值觀相關內容的編輯工作,但是我只能夠說盡力而為,真的誤解也沒有任何方法。我也盡量解釋得好一些,希望能夠解釋得好我的價值觀。
這個中途基本上是在編輯時加入,人格之王和人格議會的話癆的特性又呈現出來。話說這也幾乎只花了我一天的時間,如果我一天可以編輯幾頁,那麼很多煩惱也不用煩。別白費氣力,好好當編輯的工作吧,就算再難食,也必須要食。編輯又不是單純的寫作,還要閱讀苦不堪言的文章。
其實由於我是用電腦來編輯,理論上應該適合電腦觀看。而很不巧的是以上的文章是用手機打的,所以段落比較類似輕小說的格式。那應該是編輯的問題,本來這些文章應該是用電子閱讀器觀看,應該以適合電子閱讀器的格式才對。
本來以上說的廢話就和輕小說所說的廢話一樣,這樣的分段也不會太大的分別。不過我想我應該要習慣一下用手機編輯。很多複製、貼上,和格式之類的東西做不到。後期才做。本來編輯就幾乎和重寫沒有分別。不,我並不是這個意思,算了。總要解決一下編輯的問題。
功課
一般來說,我幼稚園做功課的時候大概是九至十點打完機之後才開始做功課。我也不記得甚麼做功課,印象非常模糊地記得最初是二哥親手教我做功課。要形容幼稚園的功課其實就只有單純的寫字以及計算,也沒有多麼困難的功課。我想之後也應該是自己做功課。
說要教我,我也不知道到底二哥是如何教我做功課。或者是捉住我的手教我寫字,但是我並不喜歡被別人捉住我的手教我寫字。本來我寫字就和別人不一樣,習慣了用三隻手指寫字,而不是兩隻。
也因此經常寫到手指痛,第四隻手指總是受力,所以會有類似突起小小的肉出來。也沒有任何感覺,都已經習慣了,對我並沒有任何影響,只是外觀好似多了一個專門頂力的筆位。隨着我不再寫字也慢慢消退。偶然寫到手痛的時候還是會用兩隻手指寫字去減輕痛楚,畢竟感覺上還是很不舒服。並不是說速度相差很多,而是心理入面總覺得不習慣。
本來我就沒有刻意訓練用兩隻手指寫字的經歷,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兩隻手指寫字。在讀寫障礙治療課程,治療師也只會提供一枝三角的鉛筆說好寫一些。或者在感覺上也覺得好寫了一些,在小時候心理上也不知不覺認同了對方的看法。
其實我也不覺得特別好寫,本來三角鉛筆也不是我最為習慣用的鉛筆,也很少很長時間用三角鉛筆進行書寫。要說三角鉛筆的重量比起一般的鉛筆更加笨重,長時間也未必會比起一般鉛筆更加好用。更何況三角鉛筆也很難用兩隻手指去寫字。
從小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英文課。總覺得沒有任何歸屬感,即使學了也不用着,身邊所有人都是說着中文。不過其實我上中文堂的時候還經常發白日夢,所以或者其實我單純討厭學習英文。
對於小孩來說,或者不是學習外語最佳年歲,就連母語也未必學好,更何況是一個極度陌生平時又用不着的語言。我並不知道大人甚麼想,可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學習外語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行為。
或者單純對於我而言,九歲才能夠理解到學習外語的重要性。可能一直都知道,只是一直都沒有心理準備。又或者我到了九歲的時候才有精力去讀書,本來我的生活習慣是相當差。
一般來說,我都是十點過後才做功課,然後再睡覺。偶然提早九點半做功課,視乎我幾點玩厭抑或幾點想睡覺,就會開始做功課。也因此玩到十點,然後做到十一點後才睡覺也是我常會發生的事情。
睡眠不足永遠都是我人生最大的問題。可以這樣說,由我人生醒來的第一天開始,我的人生就幾乎沒有一天睡到足夠。雖然說假日通常都會訓到自然醒,但是在平日從來都不會訓到自然醒的可能性。由於我幾乎只上日校,所以通常都很早被叫醒。醒來依然很困。也所以整天發白日夢到了晚上才有精神打機。
這種問題到了小學和中學,情況才比較有好轉。
學業
要說我並不喜歡被教功課的過程。二哥講解英文功課的過程總是又長又悶,我幾乎在發白日夢,反正我就是英語白痴。其他功課我也不記得,反正也應該抄抄寫寫就做完。而數學功課,從幼稚園就用手指計數機就做完。
可是到了小學之後,數學也變得困難得多。尤其是應用題我從來沒有一次拎過一百分,一般都是60至80分左右。我也沒有刻意追求分數,整個小學和初中也很少會溫書,幾乎平日做完功課就應考。例如中文默書通常都會在前一晚交抄書功課,也順便溫書。至於考試和大測,應考之前三十分鐘總會望兩眼。也足夠合格。
我記得初中稍為認真的一次,也僅僅是提早六點起身溫數學。本來我就不適合提早七日前溫書,總覺得太早溫會忘。單純就是懶得溫,那次我也不記得為甚麼要溫書,或者要背的東西比較多,並沒有信心合格吧。一般而言,我升中初中之後,唯一的改變就是偶然考試前一天,一邊打機一邊溫書。其餘的就和小學一樣,到了三十分鐘前才認真溫書。這是因為我本來就對於學業並沒有太大追求,幾乎合格畢業就算。不過說是溫書,其實也只是完整地看一次教科書的內容。
甚至讀寫障礙的學習困難症。這點我其實比較少經歷過,或者我的讀寫障礙比起其他人不嚴重,儘管堂課做得比起其他人慢。我也很少溫書5個小時然後拎到40分之類。而中文默書雖然小學是讀默,到了中學之後就背默。所以到了中學除了功課之下,都是上堂臨默書之前背好。當時我都會在心入面默默念一次。
中文默書的成績也應該是合格或以上水平,本來這個年代就算不刻意接觸文字,也無可避免地接觸過多的文字。但這並不是改善我讀寫障礙的原因。本來我的讀寫障礙就沒有那種的問題。相比起閱讀,我覺得寫比較困難,可是也不是太大嚴重的問題。
寫得醜就不用多說,心理想認真寫就寫得慢,寫得大隻也是非常自然的一個舉動。反正中學畢業之後,也很少真的用雙手寫一大段文章。
也很難說我對於學業有甚麼的看法。就是單純做完功課,然後去應考。會主動學習,我想正常人也不會這樣做。真的有這種空閒的時間,那麼絕大多數的小孩都會寧願去玩多過溫書。要說溫書多過玩,這一種事情只有開始長大重視學業的時候就會做。
要說我小學最為辛苦那一次,是小二的時候。數學老師每逢小息都會找一個同學去強迫聽我背乘數表,直至背好為止。這大概是我小學對於學習最為辛苦和努力的那一次。至於有沒有用,我個人感覺可是很奇妙,可能有用可能沒有用我也不懂得回答。
我只記得,我背到死下死下,簡單的乘數還是可以計算,可是稍為複雜一點,就幾乎死記爛背。偶然倒轉乘數表去背,反正後五個數字其實是前五個數字都是一樣。總之用盡方法去背,真的很痛苦。我並不想回憶那段時光。
九的乘數還好,用手指就可以解決。至於你現在問我有關於乘數表的事情,本來升上中學就很少用心算和手算。
除了背乘數表之外,至少對於我來說小學的數學也不是太過困難的事情。只是正常的上堂和功課就可以解決得到,雖然說偶然還是有一些很困難的應用題。我都會盡量地隨便做一通。
至於英文,我也懶得說。要說我上學最為痛苦的事情永遠都是功課。
功課班
我九成睡眠不足都是因為功課的問題。也不知為甚麼,寜願通頂也不願意欠功課。或者對於我個人而言,服從權威去當一個乖學生,生活會比較輕鬆。本來小學的時候,也很少有人會欠交功課。
而初中好一些,因為都是上堂才交功課,也可以在小息和午息趕功課。再加上也不是每天都有堂,有很多小科都是相隔一個星期後才交。所以有時候遺忘在家中從而欠交功課也是常事。但是有時候,頭那兩堂主科或者明知要花了很長時間,還是要通宵趕功課。
其實給予多少時間,我都是臨交前一天做,但是心理的壓力卻莫名其妙地下降。這個和小學並不同,通常小學的功課都是明天早上早會就要交。就算中學有每日都要交的功課,也會提早派大一堆,而不是即派即做即交。再者,中學除了某些科目之外,也很少會有功課。至少比起小學每日都有一大堆功課,少得多。
要形容我的小學,是非常重視規矩的小學。小息和午息要強制去操場渡過,並不可以逗留班房,也不可能在這些時間做功課。一般做功課都是晚上十點半看完電視劇之後才做,晚睡也幾乎是我的習慣。由於我的小學是日校,所以早上八點就要上堂,由於中小學都比較近,也所以通常十分鐘之內就可以回到學校。
在某段時間,通常都是十點半看完電視就睡。基本上我每日都很困,也很少睡在床上面而睡不着的情況,幾乎一訓就睡着。也所以從來沒有要聽故事書才能夠睡着的情況發生。
我記得當時小學的時候有一段日子加入了功課輔導班,由三點半上到五點半幾乎每日都解決了所有功課。不過有時候太早完成功課,也沒事幹。並不能夠提早放學,只好逗留到五點半才可以放學,真的是很無奈。
幸好,這種事情很少發生,幾乎每日都會有功課是可以一兩個小時都做不完。沒有功課的日子也不是沒有,每年大概有一兩天是這樣。雖然這樣說,也很少功課在兩個小時做不完,尤其不懂的功課亂做也是基本常識。通常都會有十至三十分鐘剩下,不是溫書就是看教科書也沒有甚麼好做。畢竟老師在場,也不好意思玩,扮下看書都要做。又不是圖書館,一般課室就連一本課外書也沒有。
我也不記得功課班幾時才有,我記得至少小一和小二是沒有。可是小學放學大部份都是在功課班入面渡過。也沒有甚麼特別抗拒,就是一位老師監察學生做功課,也很少真的會監視,通常都是做自己的東西。不懂就問老師,也很少會問。
其實有沒有功課班,也不會改變我做功課的習慣。到了中學的時候,也依然經常做到凌晨一兩點。因為當時沉迷打機而不看電視,也不會固定在十點半後才做功課。永遠只會更遲做功課。雖然說因為聯機遊戲,偶然會邊等人邊做功課。很難說健不健康,本來我就已經晚睡早起。
發白日夢
如果同樣的睡眠不足,我會覺得中學比起小學痛苦得多。因為小學還可以發白日夢,而中學我從不發白日夢。要說我從幼稚園就已經發白日夢,不過幼稚園的白日夢只是單純的發呆。要說小學的發白日夢通常都是幻想比較多。
小學至少有一半時間發白日夢。要說上堂時間發白日夢並不容易。首先你需要睜大雙眼去扮一個認真聽書的學生瞞過老師。然後需要去想猶如夢境的情節,發一個完全人造的夢境。這是相當需要想像力,由於我並不是甚麼大作家,所以通常都是發一些與動畫改編情節的夢境。可以這樣說,我的肉身在桌子面前,靈魂卻漂流在一個完全虛幻的世界。
發白日夢最為困難的事情,就是逃過老師的法眼。也所以發白日夢也必然是短和快,像是長篇大論的劇情可免則免,發白日夢的目的也在於補充精神。靈魂可以不在,可是肉體要永遠保持警惕,眼睛和耳朵依然保持運作。最好做到夢境和現實之間幾秒中的轉換,老師一到就扮到很有精神,一大堆廢話入面只聽一兩秒重要的內容扮到好像有聽書那樣。總不能太過明顯。
發白日夢是香港人讀書必須的技巧,一般來說都是以秒來計算。最主要是因為太長處於夢境會被發現,所以才需要秒間聽書以及透過教科書的內容從而推測老師教過甚麼。聽上去很可憐,但是如果不睡覺又哪有時間在晚上做功課。所以幾乎是上學的睡眠時間是分秒必爭。
就這樣,我的小學大多數的人生就在發白日夢渡過,也很難說到底我小學發生了甚麼事情。而高小的時候,發白日夢的時間明顯比起之前更加少。一方面是我沒有功課的問題,另一方面睡眠時間也隨着年歲增長而減少。主要是沒有那種需要,也懶得發白日夢。
你真的以為發白日夢是如此容易。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聽書比起發白日夢更加容易。你以為真的發夢,每日諗夢甚麼的夢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到最後透過動畫改編其實也沒有多大的劇情,單純是日常的劇情,也沒有大冒險之類。只能夠說休息也不容易。沒有夢境單純的發呆其實很難做到。要有夢境的麻醉,才能很好地補充精力。
或者長大也意識到自己的英文差,也因此在小五、六的英文堂也很少會睡覺。另一個原因或者是小班教學比較難睡覺。不過其實也沒有任何用處,本來就已經落後太多,單靠聽書就已經很難解決問題。更何況英文這一課並不只靠單單聽書就變好,還要經常溫書。和中文不同,因為中文本來就是母語,本來就經常接觸。
到了中學之後,就更沒有像是小學一樣發白日夢過。單純是已經長大,覺得課堂再悶也不應該發白日夢。其實只有一大堆吹水的課目。但偶然睡眠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偶然會覺得非常困,我都忍住睡意去聽書,到了小息和午息我才有空閒的時間去睡覺。這些都是和小學不同,因為小學我從不會真正睡覺,最多只會發白日夢。
暑期功課
對於我來說,學校永遠的惡夢都是開學前的一天。對住份份幾百頁的功課,簡直是人間煉獄。當時我幾乎做到凌晨三、四點才做完那堆年年都不知道有甚麼意義的暑期功課。明明年年老師都不同,也從來都不會認真改暑期功課。有時候就連派也懶得派回,卻一定要交。做暑期功課的過程已經不能用任何痛苦和辛苦去形容,倒不如一槍親手了結我。
或者做一個人太過有責任心,生活是一件極度痛苦的事情。欠交暑期功課,我覺得人生最為划算的一件事情。欠一本普通的功課和欠一份暑期功課的代價是一樣。就算必然要交,等上課後慢慢做都好過一次過通宵做光所有功課。只是用一次欠交功課的代價,卻不用體驗地獄般的厚度,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
其實每個人都知道,暑期功課並不存在任何意義。它既不期望你暑假前後幾天做光,也不期待你每日抽幾個鐘頭去做功課。它的存在並不是重溫舊知識,也不是鞏固學習到的新知識,僅僅是證明了大家好似係暑期做過吓野咁樣。既然暑期當然是休息,如果暑期都要做功課,倒不如每天都上堂,又何必要大家互相欺騙呢。
老師不會在暑期教書,卻會在暑期派功課。也已經不是說改不改的問題,而是新的學期大家根本不認識大家,卻為從來未見過面的老師做功課。如果知識真的如此容易遺忘的話,那麼我們應該永世做小學生才對。生活在世就是互相欺騙,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欺騙到自己。
睡眠
正如我所說,睡眠不足永遠都是我的問題。就在幼稚園就已經是這樣,儘管有玩遊戲的精力,但是一到床上就很快睡着。或者我一直以來都是欺騙我自己,其實我的睡眠完全不足夠。反正也已經習慣了。
可是在幼稚園時期,我可不能欺騙自己。本來幼稚園的功課也不多,就算是數學功課也只不過是一頁二十題的簡單加減數。其餘的也只不過是抄寫功課。儘管如此,我還是比起做功課更加想直接去睡覺。
一般的上學日就說無法選擇,但是一般的假日我都準時在很眼瞓的情況下回房睡覺。要說我並不是單獨一個房間,而是睡着母親房間在母親旁邊睡覺。
偶然十點過去,父母就會在房間中做愛。而我就會透過門縫偷看。要說只有四五歲的小孩子根本沒有任何性慾,看了也沒有任何感覺。也不是因為好奇貪玩才這樣做,只是想單純回到房間睡覺。
其實也看不到甚麼內容,你最多只能夠看到了光的倒影。也就是說兩塊非常模糊肉色的東西正在動來動去。本來就已經很眼瞓,並沒有任何興趣,更何況小孩子會懂甚麼是做愛。有時候直接想不如直接趴在地板上睡覺會更加好。
有時候在想直接睡在哥哥房會比較好,可是在我這種年歲的小孩還是想睡在原本的房間。本來爸爸自己就有一間房間。我也不是從來沒有在哥哥房睡着,只是每次都會有人把我抱着回自己的房間,我並不喜歡那種感覺。通常都會被抱醒,又會見到外面的燈光,那種搖動的感覺並不舒服。
所以每次都是等父母做完愛後,我才可以回到自己房間睡覺。也不會由頭偷看到尾,通常最後幾分鐘才偷看,希望父母可以快些出來。然後當父母真的走出房門的時候,我再扮到由哥哥的電腦房回到自己房間睡覺一樣。我也不知道為甚麼我會有這種的舉動,只是我覺得很想睡覺,也不管這麼多。
我沒有失眠的問題,通常一訓就訓到天光。也很少飲水,並不會半夜起床去廁所。那種感覺很爽。
星期六、日的早上偶然會看到媽媽在上方的衣櫃當中大衣的口袋入面拿出一包白色的藥丸來食。我從來沒有問過人這是甚麼,可是我卻很奇怪地知道這是避孕藥。或者是從我前世得來的知識,不知道性卻知道避孕藥有着類似增肥的副作用,因為改變雌激素之類。當然長大後才知道其實避孕藥並未證明有任何副作用,是安全的藥物。
可是小時候的我哪會懂得這麼多,只是望住母親稍為肥胖的身材,都覺得母親寧願要副作用也不想要小孩子。我現在回想起來,或者小時候的我都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或者莫名其妙的罪疚感。
如果睡覺的時候,可以永遠都沉睡就好了。
飲食
其實除了睡眠習慣之外,也沒有一種生活習慣可以稱得上健康。我只飲甜野,從不飲水到了小學有了水壺才稍為飲水。也從不食菜,到了小學的畢業營才第一次食菜。
其實我並不討厭食菜,只是由小到大我都覺得菜很苦。再加上我母親的廚藝,也不覺得菜會有多麼好食。或者未到食菜的年歲就是未到食菜的年歲,正如m記的酸瓜一樣,小時候只會覺得苦。可是忽然之間,會有突然想食酸瓜的一天。就覺得它和漢堡真的很夾。
我也不知道人類到底甚麼時候忽然才想食菜。其實正如炸昆蟲我也不會主動食。第一次食菜或者只是單純桌面上有,又覺得沒有任何味道可言。也沒有任何所謂,只要有就食也不是一種習慣。
要說小時候的味覺相當奇怪。會覺得酸瓜是苦的,而不是酸的。小學派的車厘茄,我又會覺得太過甜和酸,那種味道非常獨特。扔又不是,食又不是,就是一種奇怪的味道。我覺得就算現在吃當時完全一樣的車厘茄,也不會再次食到那種味道。我的味覺也早沒有小孩子那種敏銳。
如果有阿華田抑或美祿,我的二哥也傾向會買美祿。因為我二哥曾經說過,在小學的時候有一次美祿宣傳的活動,飲到一杯熱的美祿就覺得非常好飲。我也不覺得阿華田抑或美祿特別好飲,或者就算味覺不在,曾經存在的味覺回憶也依然存在。
在我小時候也並沒有這麼多味覺的回憶。母親總是煮那幾道菜,而假日的時候,不是食杯麵就是一早買好的波仔飯以及一包珍珠雞。這幾乎是我幼稚園到小學的所有假日中午的回憶。
我也從來沒有出去食過任何飯,第一次食吉野家是因為學校活動從而和同學一起出去食飯,那時我才知道有吉野家這間餐廳。雖然高小的時候聽過表弟說kfc,不過其實我個人不知道那是甚麼,或者到了高中我才真正理解到kfc是甚麼的餐廳。到了中二的暑期的時候,由於餐餐只叫哥哥買m記,所以一個暑期肥了接近20kg變成80kg。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原來有大家樂和大快活。
說到底,我本來就很少出去買野。小學的時候也只敢出去買面包,到了初中買一個餐也應該不成困難,都已經初中還會內向嗎。可是就算不內向,也不代表我擅於社交。
小時候就連一日一包甜野也不會肥。二哥說因為小孩子的燃燒能量比較高。其實我知道小時候我營養是相當不良。公仔點心一包有三隻珍珠雞,一人一隻珍珠雞當作午餐又怎麼可能變肥。一隻珍珠雞還比起大人一隻手掌還要小,對於大人來說也只是一口就食光的食物,卻是我幼稚園一日假日午餐的全部。
或者小時候我食量小,食一包就飽了。反正每餐至少有一包甜野或者一罐汽水,熱量也應該足夠。又或者那個時候,比起飲食我更加沉迷電腦,也很少會覺得很肚餓的情況發生。總是想着吃完午餐就去玩。
可想而知,我小時候的飲食是非常有限。就算學校的午餐,很多人覺得難食,我也覺得很好味。這是一個人類應該說的說話嗎。反正我暑期也食慣杯麵、珍珠雞以及波仔飯。不過我現在肯定回不到以前那樣。其實最初也覺得很好吃。就算要好食,也不可能連續食六十天。只是連續食足八年。
儘管如此,我還是家庭入面算比較高的一個。單純是其他人太過矮。也不是從來沒有帶過我食飯,依然還會帶我去茶樓飲茶,這大概是我小時候外出食飯的經歷。其實小四的時候,講述麥當奴的記錄片我並不知道是甚麼東西,本來就很少出外食飯。單純你太過缺乏常識。結果就變成記錄片中的人一樣。也從來沒有減過肥。好懷念以前很瘦的日子。
巴別塔
要形容我小時候很少外出,幾乎和現在一樣。我也不知道為甚麼。雖然說偶然會去公園玩,但很快就會玩厭。在小學的時候,認識一下新的朋友,才稍為出來去玩幾次。不過我還是喜歡留在家中多一些。
幸運的是,家中外面的風景其實很不錯。只有一大片樹林,實在幾適合死人居住。昆蟲多,小鳥偶然會嘈喧巴閉。太陽又曬,稍為抬頭就可以望到藍天白雲。溫度又幾乎接近大自然的山頂。感覺上就住在巴別塔一樣。
最美的風景是大海。我住的位置總好過不用抬頭就能夠望到藍天和白雲吧。要形容居住我樓宇最為上層的單位,真的極度潮濕到痴線。
就像地球剛好不是離太陽近5%和遠1%一樣,就是剛剛好,雖然宜居帶是近15%至遠3%左右。世上哪有這麼多剛好,就猶如地球的傾斜角是23.44°一樣,根本沒有剛剛好。
價值觀
科學觀
23.44°
這個地球並不完美,23.44°是一種的缺陷。這也代表着地球和其他行星並不同,是一個充滿遺憾的行星。假如完美的上帝真的存在,衪也應該做一個更加完美的星球。
據說產生偏差的角度有兩大理論。其中一個理論是隕石撞擊論,據說有一個類似地球一樣大小的隕石輕輕撞了地球一下,令到地球產生旋轉角度。然後那個隕石和其餘碎片就形成月球,月球和太陽的引力穩定地球的旋轉角度,令到地球可以保持同一個轉軸傾角。
月球的引力對於地球的影響簡直是一個傳說。就算哪一天地球沒有月球,潮汐或者也依然存在。這個離地球遠40km的月球或者對於地球的影響並不是我們想像之中多。就算地球缺少了月球也不會面臨世界末日。
就好似牛郎和織女一樣,只不過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傳說。就猶如柏拉圖式戀愛一樣,人類所想像的是一段有距離的愛情。可是牛郎星和織女星從來都沒有接觸過又何談戀愛呢。
而另一個理論則是板塊漂移説,也沒有必要知道。反正主流學說就是大碰撞論。只有真正的外力才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而質量愈大的物體會因為慣性愈難改變自身的運動狀態。
人總是幻想在滿月的時候就有狼人般一樣的變化。可是這個世界哪有這麼多幻想。而現實總是非常殘酷。四季是經歷不斷碰撞而成。世上哪有這麼多的神話和上帝。只有的是不斷的傷口和傷痕。宇宙存在的意義只是不斷的碰撞。
而23.44°則是這個地球不完美的證明,同時間也是這個地球最大的傷痕。傷痛或者會過去,可是傷痕卻永遠留下。
哲學觀
地球進化論
宇宙只有不斷的廝撞,最終甚麼都不剩下。
我並不知道人類是否透過上帝創造出來,而我非常肯定的是地球是由經歷不斷碰撞而成。地球經歷千萬年的轉變最終進化出一個可以養育出生命的星球。
沒有弱肉強食,只有單純的演化。只有一個的進化原則,那就是不斷朝着更好的星球進化。這個原則唯一敵人就是自己。這個進化的過程是毫無目的並必然艱難,或者地球會在碰撞中毀滅。然而,地球必然地進化。
就算沒有這一個地球,在宇宙的彼方也會有另一個地球誕生。因為在宇宙另一端必然會有星球之間碰撞,星球就會意識到自己並不完美,從而進化出一個不被碰撞的星球。
既不是創造也不是演化而是進化。在經歷一萬次的碰撞,總會有一些星球再不會被碰撞。萬物都在進化,均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而這個世界的意志,並不存在任何上帝的介入。
這是極度荒謬,一個產品的進化也需要經歷人類的介入,而一粒原子無論甚麼轉變也只不過是質子、中子和電子所結合的產物。所以這個世界必然有一個創造者。無論死物甚麼進化都是死物。
由地球誕生出第一個生命開始,它就由沒有生命的進化成有生命的星球。既然地球創造出生命,那麼生命的進化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從科學一些說,粒子有隨機性質,而原子之間也會產生化學的變化,那麼死物誕生出生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很遺憾的是,進化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生命的誕生都是源於進化,而地球進化論也很好地解釋了生命的誕生。
信仰
要說我的信仰,永遠都是我自我。要我相信科學的演化論抑或宗教的創世論,在世界的生命目的和上帝的生命意義,世界的命運和神明的安排,我寧願相信地球進化論。
說就容易,可是相信自己是很困難。人們只不過是理性的世界和理性的上帝二選一,到最後人們的信仰只不過是理性。
人們摧毀上帝,卻建立了另一座的上帝,一個名為科學的巴別塔又重新建立了起來。人們摧毀了萬能的上帝,卻建立起萬能的科學。我真的希望科學家可以稍為放過一下哲學家,摧毀一個宗教的上帝也有夠麻煩,現在還要撞毀另一個科學的上帝。
尼采不是在酒神的科學宣佈科學將死嗎。那本叫快樂的科學,宣佈上帝已死,順便踩一下理性的科學。尼采曾經想在科學和宗教之間,建立起自己的第三世界,左手推翻上帝右手推翻科學,在中間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可惜計劃未成功,也永遠不可能成功。人們需要上帝,人們寧願相信理性,也從不會相信自己。比起自己更加相信科學,這就是人性。
如果科學宣佈同性戀是天生,人們就會毫不猶豫支持同性戀。如果科學宣佈胎兒還不算生命的話,人們就毫不猶豫支持墮胎。非常可笑的道德觀,人類就連自己稍為獨立思考自能力也沒有,這點我早就知道。原來人類是如此尊重胎兒的生命。我一直以為人類是極度自私,永遠只考慮自己的生物。因為科學還證明不到這一點。
一般人都算,本應捍衛和推動世界文明的哲學家到底去哪。他們早就死光,你未聽過哲學已死。我只聽過上帝已死,科學將死。那麼理性過後剩下的還有甚麼?就算世界末日,自我也依然存在。
人們也只需要信仰!就算世界末日也是一樣。是啊,人們需要知道是上帝抑或世界到底是誰導致末日發生。可是他們並不知道人類已死。
無論是世界或者上帝,都只不過是一個謊言。
我曾經深信科學卻付出沉重代價,尼采也曾經深信過上帝,卻察覺上帝只不過是一個謊言。尼采不是因為神學發展到盡頭才宣佈上帝已死,而是因為他曾經相信上帝是真理從而發現了真理。
也因此尼采說,這個世界並不在真理。在不存在的世界,就沒有人會被騙。也沒有人因為被騙而受傷。但很遺憾的說,作為一個哲學家必須要說真理是存在。就算是科學家也從不相信真理是存在,他們都說真理已死!真理是不存在這個世界上。哲學根本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人類又如何研究一個從不存在的學問呢?
科學家不是相信世界是真理嗎?那是錯誤,科學家所信仰的真理,那就是甚麼都不相信。有時候比起科學理論,科學家更加相信自己的理論,不見得有甚麼科學精神。可是不論是誰也必須要尊重實驗結果,這一點我也不例外。
然而,實驗結果也不代表甚麼,也不代表科學理論是正確。可是迷信科學的人就連假設也視為正確。那是極度危險的一件事情。人們在缺乏對於科學擁有足夠認知,就把科學視為自身的信仰以及價值觀是一件非常危險事情。為此我必須要宣佈科學已死。
並不是代表科學真的死亡,而是人們把科學視為唯一的真理和信仰的世界應該要完結。更具體來說,對於科學而言,海馬體是記憶的機制。而對於我們而言,記憶並不是這一回事情。我也不是說科學並不重要,但是人類不能以大腦視為天賦的信仰。用科學去定義人類自我的年代已經結束。
要說明這一點並不容易,請給予我一些時間。我會以科學的精神去證明這一點,而我人生就是最好的實驗證明。
拋棄信仰,相信自我、尋求自我和追求自我的過程並不容易。而信仰則是可以彌補這一切的空缺,擁有信仰就可以解答得到人類的起源,以及世界的誕生。而我可以告訴你們,這些對於我們自我而言,都是微不足道。我並不是建立信仰,而是摧毀信仰。
人們並不需要信仰這種東西。不論是科學和上帝。而上帝和科學也只不過是舊時代的產物。科學也曾經是舊世界的唯一絕對的真理。
但是自從地球進化以及誕生出第一個生命開始,這個世界的真理就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真理並不是唯一和絕對,而是不斷進化和演變。舊世界的真理並不適用於新的世界,真理已死!
在人類之後漫長的路上,並不需要上帝和科學。甚麼人類起源以及宇宙大爆炸,就讓這些全部扔在垃圾桶吧。人類應該着眼於人類的未來,而不是人類的過去。人類的過去應該為人類的未來服務,而不是成為束縛人類的枷鎖和信仰。宇宙是不斷前進,而時間也不會倒退。
我們必須要宣佈真理已死!從來沒有一個科學家和哲學家會宣佈真理已死。他們絕不會承認理性已死。而人們也無法接受到一個完全非理性的世界。
他們無法相信到這個世界是隨意、隨心所欲並漫無目的。也因此他們創造了上帝和世界。理性的上帝創造了理性的世界,理性的世界創造了理性的上帝。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世界或者並不存在任何理性,他們陷入一種理性的陷阱之中。相信宇宙不是爆炸就是被創造出來。他們無法接受一個既沒有上帝又沒有科學的世界之中。所有東西都必須有答案,得不到科學的解答就尋求上帝的懷抱,那是極度愚笨。因為並不是任何事情都有答案,或者宇宙是進化出來。他們相信上帝為信仰,而我的信仰則是上帝的信仰。
教育觀
在我眼中,演化論和神導進化論一樣荒謬。以「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目的去發展,和以上帝引導萬物進化來為自己的目的去發展。難道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有錯誤的一刻,所有事情都必然有理性的目的。活在這個充滿理性的世界,這讓我這種非常清醒的人感到非常痛苦。
為了糾正這個問題,我非常建議地球進化論納入全世界的教科書之中。至少比起演化論抑或創世論更加具有意義。可惜這封信上面,只有人格之王一個人的簽名。然後就被一大堆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家簽名的信封說地球進化史是偽科學,然後我就回復一句科學就是偽真理。
作為美國學生第一件事情就是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但世上哪有正確的價值觀?在生命誕生之前,哪有甚麼「適者生存、物競天擇」。在人類誕生之後,「適者生存、物競天擇」就成為了必然的真理。人類的文明可以有創世論,也存在沒有任何上帝的文明。
在香港的教會學校必然學習創世論。那種事情隨便啦,本來香港每一個星期只有一堂一小時的宗教堂也很難會教到甚麼東西出來。只要不要背聖經就可以。我並不記得小學的天主教學校是怎樣,可是升上基督教中學之後每個星期都要背默寫
一句聖經。
幸好不是背讀。感謝上帝,有些說話我真的說不出,難道要我年歲輕輕就要習慣說謊嗎。每人背讀一句就已經下堂,哪有這麼多時間慢慢讀。
原本以為天主教學校和基督教學校是一樣,結果真正入讀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的差異。我實在懷疑我小學讀的聖經,是和中學讀的聖經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要出天主教學校比較傳統和保守,基本上學校肯定有一個水池和聖母山,也給人一種宗教的感覺。
也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有,我二哥讀的天主教中學就沒有這種東西。可是基督教都一定有團契,我也不知道中小學有甚麼分別,不過據我二哥說小學的團契有很多東西食。到最後只是白食白喝。這是甚麼信徒?難道不會貢獻嗎。
是啊,奉獻的金錢全部供信徒白食白住,並沒有任何一分錢落入上帝的銀包。難道他們不懂得叫上帝給予他們食物嗎。今時今日教會沉淪到要伸手問人施捨食物。
來,給我一塊面包。然後感謝上帝吧。
稍為有獨立思考能力都很難相信七天創世論是真的。如果單純教育創世論而相信創世論是真的,那麼我覺得問題並不僅僅是創世論,而是整個教育制度都出現了問題。我並未去過美國讀書,也很難批評西方教育到底好抑或不好。
可是在香港讀書,確實是有另一番風味。香港讀書是免費,無論小學又好抑或中學又好。而大專和大學部份科目,只要你足夠窮的話,就會資助到政府資助也是免費。近期就連幼稚園和幼兒園也不需要交任何學費。
也不知道香港的教育體系是跟甚麼國家的教育制度。香港幾乎沒有任何獨立的高中學校,只有讀足六年的小學和中學。基本上教高中的老師就是教初中的老師,而校園的生活除了讀的科目比較高深之外,也幾乎和初中差不多。
也很難說好不好。說初中和高中有很大分別,那是騙人。說初中和高中沒有任何分別,這也是騙人。但是香港讀書,基本上只要有一個課室就可以學習,也沒有甚麼所謂。
既沒有甚麼豐富的校園設備,也沒有甚麼夢想和生活。只是單純為了應考而上堂。也不是對於大學抱有甚麼的希望,只是重複着毫無意義的人生。在這個高中生活,最重要的是準時上學和做齊功課。
如果說日本的高中生活是玫瑰色彩的話,那麼香港的高中生活毫無疑問就是漆黑一片。並沒有甚麼校園祭,那種充滿生活色彩的東西。只有競逐排名,不斷追求成績的高中生活。
我們早就認清事實,並沒有甚麼充滿夢想和理想的大學生活。說甚麼大學生活多彩多姿,那很明顯是騙人,大學只不過是我們踏入社會的入場券。但同時間我們卻需要這個謊言,就猶如相信人人平等的烏托邦一樣,我們只有相信這個謊言才可以在這個充滿殘酷的現實中生存下去。
所以香港高中生現實到一個極致。就是明知這是一個謊言,也依然相信大學生活是一個烏托邦。將謊言化為動力,把說謊視為真理。然後繼續將這個烏托邦的傳說宣揚開去。到最後我們自己也相信這個謊言是真的,分不清甚麼是謊言,甚麼是事實。終有一天,我們就只會生活在謊言之下。
或者只有活在謊言才是真正的現實,在這個世界永遠都是沉睡的人多,清醒的人少。清醒的人永遠知道現實就是現實,而不是烏托邦。沉睡的人寧願相信現實所描寫的烏托邦,也不願意相信現實是這麼殘酷。
縱觀這個歷史永遠存在著清醒的人。可是這個教育制度卻是專門培養出永遠沉睡的人。我並不會把謊言視為我自身的動力,因為我並不願意活在謊言。
但你仔細觀看這個世界,或者我是錯誤。因為活在謊言的人永遠是幸福的。他們相信烏托邦是真的,他們眼中存在著烏托邦。而我一早認清烏托邦是假的,那麼我還有甚麼希望可言?或者烏托邦是虛假的,可是他們至少在自己所幻想的烏托邦死去。
你知道嗎,為甚麼總會有人永遠清醒?現實到極致,將謊言視為現實。和親身體驗到現實的殘酷是完全不同水平。其實永遠清醒的人曾經比起任何人都更加相信烏托邦是存在這個世界。
然而現實卻告訴他們並不存在烏托邦。也因此他們意識到烏托邦是虛構的。他們在美夢中清醒過來,並永遠無法再沉睡着這個美夢之中。
那是因為他們被烏托邦深深受傷留下了傷痕,從此再不相信着虛構的烏托邦的神話,然後他們拼命地逃離這個烏托邦。再之後發生甚麼事情就不被人所知。或者他們追求着現實的烏托邦,又或者他們從此就不相信任何烏托邦是真的,放棄了對於烏托邦的追求。
歷史觀
只要不相信就不會被傷害。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被受傷的教育,而不是不相信的教育。我也非常認同西方的教育制度做得非常好,因為他們只會教育絕對正確的價值觀。
而在香港並沒有這麼幸運。因為香港是一個習慣了謊言的城市。在香港學習的知識未必是準確無誤。一方面香港已經習慣將謊言變成真實。另一方面每個星期兩個小時的歷史堂,又怎麼可能真的教得如此詳細呢。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又甚麼可能透過區區幾百小時的課堂就完全學會呢。就連老師也未必知曉歷史一切的事情。所以有錯誤就在所難免。
可惜並不存在任何歷史諾貝爾獎得主,也不見得有任何諾貝爾得主會很尊重歷史。所以不見得有任何人會投訴這種如此不科學的歷史中學課程。
反正這些對於香港教育來說也已經是習慣。學校或者是一個吸取知識的地方,但正如我所說哪有這麼多知識是絕對正確。從一開始就教導絕對正確的知識毫無疑問是正確,也節省了許多的麻煩。但有時候這些麻煩是必須,錯誤和失敗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有時候自己搜集資料或者獨自思考也未必是完全正確。如何反思自己所想的是否正確,這也很講求經驗。當然這也不少得在教育時期,得到學術權威的幫助。然而事實上,西方的鼓勵教學,並不存在任何老師指導學生的錯誤這一點。
其實並沒有任何根據,只是單純我亂猜。
和亞洲灌輸式的教育正好相反。亞洲的教育制度只會教導知識,很少會啟發別人自己發掘知識。但是偏偏在亞洲這個社會,老師的知識也未必正確。你估每一個中學老師個個都係名譽博士咩?其實老師教導知識,是一種非常正常的事情。
然而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難受的事情。因為很多事情你單靠邏輯,又或者只要稍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知道老師教錯野。
但痛苦在沒有證據證明老師教錯東西。於是有很多學生都試過這樣的事情。自己默默地搜集資料,去證明到底自己所想的是否正確。偶爾學生還會在堂上說明老師教錯東西。其實是很正常。並不是為了挑戰權威,而是每個學生心入面都好似有條刺那樣。你總覺得好似有些錯誤,但不知道到底是哪裏錯誤,然後做完一大堆資料收集,你始於知道是甚麼地方出錯。那種痛苦是不能夠被談及。
會糾正老師的錯誤,並不是代表挑戰權威,而是希望老師自己能夠在意一下自己認知的錯誤,不要再將這份痛苦傳承開去。然而很多老師都認為,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教錯東西很平常。然後又有另一個糾正同樣錯誤的學生存在。
並沒有一個人好似亞洲學生如此淒慘。在西方教育制度是鼓勵學生自行搜集資料發掘知識。而亞洲教育制度,則是透過教錯東西,激發起學生發掘資料的衝動,從而學懂新的知識。
我對於亞洲這種反向操作實在很無言。然而這確確實實是我經常反思自己的知識是否正確的原因,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去證明我的知識是否有錯誤。
我覺得諾貝爾獎得主應該去信比美國最高法院,寫着沒有任何博士學歷的老師是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因為沒有足夠的學歷去確保他們所教授的知識是否絕對客觀和正確,符合科學那種精神。我覺得就連幼稚園老師也應該要有博士學歷才對。
反正對於我這個香港學生來說,糾正自我的知識也是一種非常習慣的事情。其實香港是一個相當着重權威的城市,權威總是很難去承認自己的錯誤,特別是老一輩的權威。這實在令我有些厭煩。不過我也是在這個城市長大,也很難說好不好,就是單純老頑固。也習慣,也不知道我到底習慣了甚麼。然後大多數的下一代又重複出現上一代的問題。要打破這個循環並不容易,除非香港毀滅或者會有可能改變。
鴉片戰爭
對於鴉片戰爭,中史和西史都有不同的看法。中史的角度比較傾向陰謀論,其實客觀來看當時的主流觀點都認為鴉片是英國人的陰謀,某個程度過也真的屬於中史的一部份。不過禁煙派官員會這樣說也很正常,也很難說是真抑或假。而背後的貿易爭端也的確是鴉片戰爭的原因。
可是針對於外國人不食鴉片這一條。只要是歷史遊戲的愛好者,只要你稍為玩過大航海時代,認識一下新大陸對於歐洲的影響,你就會知道煙草在歐洲是非常流行。我也不記得西史有沒有提及發現新大陸對於歐洲有甚麼影響,本來初中就教得很簡短,可是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內容跳過來教。
就算不教,歐洲人也很明顯是煙鏟民族。的確,俄土戰爭抑或近代史著名的外國名人都是著名的煙鏟就知道,外國人對於煙癮是多麼深。只要稍為對於西方歷史具有一點認識也知道。
也很難想像得到有大學或以上學歷的人真的相信鴉片單純是外國人的陰謀。雖然說我知道許多大學生的專科也不是專門讀歷史,但是歷史的知識如此貧乏也的確符合我對於香港大學生的認知。
本來我也不是選修歷史的人。只不過玩得多歷史遊戲,也很自然對於歷史具備一定的認知。玩歷史遊戲不多不少會接觸歷史的代名詞,遲早也會搜集一些與遊戲相關資料。然後不斷再看下去,歷史就是連續處有時候你會想知道後續。
不過也不是所有歷史都有趣就是,更何況一次過看完所有歷史也是很吃力的一件事情。所以偶然看到某一段就停。也所以不知道真的完全了解歷史發生了甚麼的事情。或者偶然會重新看番,又或者永遠不再看。
本來看歷史也不是這麼輕鬆的事情。就算一本準確無誤的歷史書,看一大段文字也是相當吃力的事情,所以初中歷史書才如此簡短。
就算歷史學家也未必精通所有歷史,有時候歷史愛好者比起歷史學家更加知曉歷史。但是並沒有人比起歷史學家更加理解歷史。
而初中生的我又哪會知道這麼多歷史的常識。所以當時我也搜集了英國與鴉片相關資料,也了解到英國和鴉片之間歷史是怎樣。這個舉動無償,並沒有老師要求我做,也沒有任何加分的行為。但是有時候,我們必須要這樣做。
或者你現在不明白,但是長大之後就是明白。是疑問。人總不可能欺騙得到自己。尤其是當你思考那刻,察覺了謊言本身。會渴望得到最為正確的答案,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並沒有任何實質的目的,只是不願意活在充滿謊言的世界。其實生活在一個極度虛假的世界也是極度辛苦的一件事情。
在虛假的世界,你就必須要成為一個把謊言變成真實的人。別說獨立思考,就連疑問也不能夠存在。你必須要和四周的人擁有相同的思想以及相同的價值觀。每日都要做出迎接別人,而不是自己的舉動,還要真心覺得這個虛偽的世界是真心好。這種的行為是相當辛苦,堅持虛假的烏托邦是真的這種信仰是極為辛苦的一件事情。
所有時候我不斷糾正我自身的錯誤,也僅僅只不過是令到我可以在這個世界活得比較輕鬆一些。總會有人面對幻想破滅,也不願意承認眼前的現實是真實的。或者不去多加思考背後的原因,永遠逃避現實。然而現實也不會因為你的逃避而變成幻想。只有承認自己的錯誤,才可能不會犯下相同的錯誤,從而承受錯誤的後果。
既然你覺得這是錯誤,為甚麼不問老師?堅持正確的路上,必須要自己一個人,並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到你。堅持正確代表你和大多數人的認知都不同。而人類只不過是兩條辛苦的道路二選一,選擇一條比較輕鬆的條路來行。
你是一個外向的人,或者選擇相信虛假的信仰是一個正確選擇。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選擇相信正確的路上或者是比較輕鬆的選擇。
並不是絕對始終所有事情都有底線,立場不同也很難在同一個人生道路上繼續做朋友。絕交也是人生的經歷之一。也視乎你能不能接受得到。
不過更多人選擇了第三條道路。本來人類的特性既不是完全外向和內向。大多數人會選擇了兩條路行,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堅持自己正確的信念,而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就反而會不斷遷就對方。這是人類必要學習的社交技巧。
好比於食飯,每一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同,但你總不能夠只在於自己喜歡的餐廳食飯。每個人的立場都不同,而又不抵觸個人底線的情況下,一般來說這些事情沒有所謂。就算你學識豐富,在朋友相處之間有時候也需要一些的謊言,也沒有必要無時無刻糾正對方的錯誤。
這些事情需要學習,不是說你必須這樣做。但是最重要是你覺得甚麼做是最好。
有人覺得輕鬆是最好,也有人覺得堅持自我是最重要。但不論如何,摸索適合自己的道路並不容易,也必然經歷多次失敗和碰撞。
煙草的歷史
關於鴉片戰爭的歷史大致上就說完。至於後面的林則徐擊敗英國軍艦,以及當時中國普遍的天朝思想。這些我懶得提,本來我也不是歷史學家。或者這些才是歷史真正要讀的內容。但是你非要堅信鴉片戰爭是洋人的陰謀,我也沒有任何辦法。再說下去也是白費氣力。更何況歷史本來就是應該是自己探索和思考的科目。
我不過林則徐擊敗過英國軍艦這些內容的確不在中史的初中教科書入面,我也不明白中二的時候,中史老師會提起這件事情。因為中史老師有大中華民族優秀主義思考?因為這僅僅是歷史的一部份。
你試想一下,林則徐有能力擊敗英國軍艦,那代表當時政府同樣有能力擊敗英國軍艦。堂堂天朝大國的失敗肯定和政府的腐敗和無能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一切都是英國的陰謀。是啊,中史教科書也是這樣教,沒有英國的陰謀詭計,天朝又怎麼可能會輸。你到底看了那本的中史教科書。現代那本。
反正下一代的中史也是這樣教,是哪本根本就不重要。當時中國人對於鴉片的評論,我也懶得說。已經是老生常談。倒不如說西方的禁煙歷史。
德國元首希特拉曾經這樣評論煙草。他是說食煙是一種「墮落的」行為、是「印地安人報復白人引進酒所帶來的禍害」、還感嘆地說:「這麼多優秀的人已經迷失於煙毒之中了……」
在這之前,西方都是煙鏟第一民族。就連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說話,就是食煙有助保持頭腦清醒。當時西方世界食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就連希特拉年輕的時候也是著名的煙鏟。但之後因為覺得浪費錢就戒了。
並沒有一個人真的覺得食煙是一種禍害。而希特拉上台之後,就極力證明食煙是對於人體是有害。某個程度德國納粹對於煙草危害的研究也的確是當時世界最為先進。當時科學期刊也的確有很多研究去證明吸煙是有多麼危害健康,也不忘地說這一切都是猶太人資本主義的陰謀。
至於在二戰之後,德國又變成食煙大國這些都是後話。其實很少人知道西方人食煙的歷史。也只是略略提提,也和鴉片戰爭一點關係都沒有。
常識
我也不是特別想提鴉片戰爭。只不過是我讀中史的一些疑問。這種事情在香港不多不少大家也嘗試過區,不論是鴉片戰爭又好,八國聯軍也好。總會有一些極為單方面的講述。不過我對於八國聯軍並不感興趣,所以聽書也沒有特別的感受和探究就是。
原本以為太早學會的東西會忘記,看來人類還是很記掛初中的生活。其實也已經忘記了九成,剩下的一成我也不知道以甚麼的準則去記憶。剩下的一成也已經不是記憶,而是常識。
是啊,常識。學校就是學習常識的地方。甚麼是常識?那就是教科書的內容。既充滿片面,又充滿邏輯矛盾,用簡淺和精簡的方式講明很複雜的東西那就是教科書。教科書的目的並不是讓人吸取知識,而是讓人學懂常識。
要吸取知識,教科書永遠都不是最好的選擇。要得到真正的知識,永遠都要看課外書。然而,要判斷課外書的內容是否真假,並沒有一本書比起教科書更加適合去訓練人類判斷真偽更好的工具。
基本上你能夠批評到教科書的虛假內容就已經合格。但總是有很多自以為聰明的人就連被教科書騙也不知道。無可否認,教科書的內容的確有時候欠缺考察,不過沒有知識又如何判斷教科書的內容是否真和假。這個世界有老師,並沒有一個人好似老師一樣如此表達得更好教科書的內容。
聽完之後,你只要稍為有知識或者邏輯,都會覺得老師說的東西是有問題。偶爾會有一些老師會派額外資料,他們真的把學生當作弱智,倒不如告上香港最高法院叫學校不要教創世論。一個中學短短的課程,你會期待教得幾咁詳細。
或者中三要面對選科的壓力,我也不是打算評論每一位老師的策略和做法。教得好也不是過錯。可是教得一時,也不可能教一世。學生應該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去思考問題。也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歷史老師,應該教學生玩玩歷史遊戲以及觀看歷史的電影或者卡通動漫,從而教導學生認識歷史。
學校只不過是製造擁有相同常識的機械人的工廠,而不是培養出真正有學識和知識的人才。難道他們不知道,最好的老師應該是最有效率的製作機械人的工人嗎。最好的學生不知追求知識,而是追求成績才對。成績愈高的學生總是以為自己是那方面的學者,他們總是為自己的常識學得很好而深深感到自豪。這大概只有香港這座城市才會發生的事情。
他們只不過是一個與出色的讀書機械。但是我們必須要這麼教。真正的天才中的天才一百億人入面也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可是笨蛋卻存在九成人口。
而我是失敗的機械。或者我天生就缺少一粒螺絲。我的世界觀的模型總是和工廠的世界觀模型並不一樣。我的知識和世界的常識產生了矛盾。
也不知道為何,在我中二的時候就已經察看到教科書的漏洞,明明我當時從來沒有接觸過猶如大航海時代或者歐陸風雲這一類型的歷史遊戲。這是因為教科書的內容真的錯漏百出嗎?稍為用邏輯或者直覺就能夠察覺當中的錯誤?
像你如此愚笨的人,為甚麼總是喜歡將東西想得如此複雜。世界的世界觀,和我的世界觀,以及社會的世界觀,本來不是一樣。當時學習鴉片戰爭,你已經是中二下學期的學生,會擁有自己一套世界觀模型是毫不出奇的事情。
人類在生存期間,也不知不覺建立起自己一套的世界觀。或者你不發覺,其實你遊戲期間也需要不斷接觸歷史。很自然形成了自己一套的歷史邏輯世界觀,而鴉片戰爭的論述的難度也是非常之低,只要稍為有一點歷史認知就會發覺當中的邏輯矛盾。
每個人都知道歷史是虛假的。但是在香港學習虛假的知識卻是香港的教育方針。所有老師都知道,他們所教的歷史既是片面又是極不詳盡和欠缺考察。所有讀過書的學生也知道這一點,但是這卻是香港教育制度下默認的潛規則。
我們由小學開始就需要接觸類似這樣虛假知識的簡易版,再在初中又要學習這樣虛假知識的進階版。老實說,你以為香港所有認識到所有知識錯誤的人,真的由大過開始認真讀歷史才會意識到自己所學習的知識是有所錯誤嗎?其實由小時候開始我們接觸虛假知識,我們早就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個謊言,只是我們毫無能力證明這一件事情。正正如此,所以我們才對於謊言如此印象深刻。
可是,在這個書本做假,影片做假的年代。我們生活在現代的世界,長大後還是無可避免地不斷被騙。就算擁有經驗也不算得是甚麼,只能夠期待下次被騙的時候能夠快一些適應。然後你又會被騙。
我並不知道人類到底在不斷被騙的過程中,學會甚麼的教訓。但是我們也習慣了接觸這樣虛假的世界。社會所建立的世界觀就是這樣。在香港讀書無可避免要提早長大,也不是說心智方面的成長。而是早日要習慣大人的世界。
教育
但是我也就是在這個香港教育制度下成長的人,也很清楚到底香港的教育問題出在哪裏。不論香港的考試制度,其實香港本身的教育也是一個問題。一百步退一百步講,就算香港取消了考試制度,香港的教育也永遠不會改變。
這也很多原因,也很難說得清楚。香港可以說全世界入面教育覆蓋得最好的地方,由幼稚園到大學幾乎費用全免。但也很難有一個地方的教育好像香港如此扭曲。
也很難說甚麼的事情。太多事情想說,到最後甚麼也說不了。問題太多,只能說一句都已經習慣了。真的已經習慣?如果說考試是一座一百層的高塔的話,那麼愈上去的人就愈失去自我。你以為這是《來自深淵》。
的確,因為現實剛剛相反,只有失去自我的人才能夠爬上高塔最頂層。而我也曾經爬過。到最後犧牲了許多,才能夠拿到我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名。然後我就由高塔上面跳了下來。反正都只是排名,跳不死人。
香港的社會並不會有人覺得可以培養出學者。就算出到外國也是一樣。香港很少會有知名的學者,本來香港就不是重視學術的地方。無論學校抑或家庭只會重視你的常識多過你的自我,更不要談政府如何重視學術的發展。香港專家只不過是一個笑話。
考試並不存在任何意義,並沒有多少個小學生真的會為了考試而溫書。可是就算真的取消小學的考試制度也沒有任何用處。沒有壓力的小學生由頭到尾都沒有壓力,會有壓力的小學生就已經不是小學生。也不見得改變小學的教育制度會對於他們有甚麼改變。
西方的開放式教育永遠都比起東方的填鴨式教育好。我想說西方的開放式教育永遠都是一種迷思。世上哪有這麼多啟發和鼓勵性質的教育,期望小學生能夠主動發掘知識和興趣是不符合常理。
小學生就應該玩耍。就算退一百步說,小學生有興趣的事情也未必是他將來的職業,有很多事情就連小學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甚麼。無論發展天賦抑或發掘知識,也不是小學生這種年歲應該進行的行為。
我並不知道哪一個教育是最好。或者永遠被哲學王統治都是最好。
海外留學這一點其實對於十五歲的學生來說也未必適應得到。全家移民無論對於大人或者小孩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也很難說到底是否諮詢小孩的意見比較好,因為小學生可以作出決定那麼就不需要監護的大人。
可是這個世界存在著一種旅行民族,即使四處海外移民也相對輕鬆。那是難民民族,以色列猶太年。他們本來就流行家庭教育,也就是傳統的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我也很難說甚麼,本來就是極度複雜和多變。歷史首位的億萬富翁石油大亨洛克斐勒的家庭也是相當極端。他的父親是相當精明狡猾的商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說話「我一有機會就騙我兒子。我要他們精明點。」可是他的母親卻是虔誠的浸信會教徒,所以他也接受了傳統的宗教家庭教育。
也很難說這種完全違反了常識的家庭教育對於洛克斐勒一生有甚麼的影響。旅行民族會著重家庭教育或者自幼就需要幫父母做生意我也明白。現代大多數的家庭教育也只不過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或者完全不教。像是洛克斐勒根本就是大雜燴。
很少人會在意家庭教育。正常,因為家庭教育很麻煩。除了類似遊牧的旅行民族和信仰家庭之外,也很少會重視這一類的教育。音樂世家或者富翁大家族也只是佔少數。
不過這些都是多餘。如果教育可以教好,那麼世界上就會有很多一模一樣的機械人。貝多芬永遠不是莫札特,因為年代不斷改變。教育這種東西也是這樣這樣。就算同一種教育方法,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教育模式和人類。
就算不樂意,教育也不斷改變。不過大改變就不可能,等上一百年也實在是太久。
經歷香港的教育,就知道並不存在甚麼任何理想的教育。這點對於我們而言是常識。要形容香港的教育並不是玫瑰色彩,單純是黑色。以前習慣當中而不會覺得香港教育真的如此扭曲和黑暗,到了長大之後卻發現自己就連一點幻想和想像的空間也沒有。現實並不是灰色,而是黑色一片。我們早就認清這個殘酷的現實。
香港的教育制度改革了幾十年,考試制度無疑簡單了,也比起以前那套讀多一年書考少一年試。可是人類眼神卻比起以前更加暗淡。考試易左競爭大左,再加上我就是接近千禧龍年代出生。
不過這些都與我無關。本來我就很早放棄競爭大學的遊戲。單純是能力不足,心裏知道自己個底到了那個地步。再加上我踏入青春期,除了應付考試之外,我還要應付那個無論心智不成熟以及心理多變的我。成長期也足以令我有排忙,也很難真的將所有精力集中在考試身上。
據說人類到了中七的年歲之後,思想才稍為成熟。人愈大自制能力就愈高,或者這單純是香港人的特色。我們從小說是這樣教育。
香港是相當畸形的城市。一方面是中國的領土,另一方面卻是極度西化的城市,幾乎是整個亞洲大陸最為接近西方文明的地方。自由民主、人權、司法獨立這些全部都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一方面我們要學習鴉片戰爭,另一方面我們就要認識西方的歷史。引用名人的名言在大人的社會會被視為弱智,另一方面中文寫作考試卻需要不斷引用名人名言。學校既教創世論又要必修進化論,到底學校想提倡哪一個理論。
香港教育既混亂又矛盾。選擇合適的道路就好。對於某件事情不經思考,深信不疑永遠都是愚蠢。然後經過漫長極度痛苦獨自思考的過程,還是會被騙。或者只有知道自己被騙才是人生最為輕鬆的階段。不,人類只會不斷思考的生物。思考如何被騙,然後下一次還是被騙。
學習歷史的作用
在香港學習歷史的目的和作用只有一個,因為這是香港人的常識。
我接觸歷史最普通的途徑是遊戲。以前中三上完歷史堂之後,總會忍不住玩一局歐陸風雲4。今時今日歷史就已經成為遊戲的常識,就算魔幻背景的遊戲也離不開現實的歷史。
可是真正讀歷史是中五之後的事情。接觸太多歷史的代名詞,突然有一天想理解一下歷史發生了甚麼事情,於是就看了一些資料。然後就沒有。就算只是看一段歷史,也已經是我中五一年的極限。而我整個中五就只看了一段小小的歷史。
我也不知道甚麼時候認真學習歷史,只是單純接觸遊戲和動漫的常識愈多,我所閱讀的歷史就愈多。
由於我是歷史娛樂者,所以閱讀歷史單純我的愛好,也很難說歷史有甚麼意義。像是愈深入認識歷史,建立自己一套地球歷史世界觀之類,就留給歷史學家去說。
但是察覺很多人歷史世界觀是錯誤,這點毫無疑問是事實。很多人都會說,讀歷史沒有任何作用,人類總是不斷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然後不斷引入他們錯誤的歷史價值觀去說明他們的觀點是正確。
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
總會有人引用英國輝格黨伯克的《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去說明法國大革命的形式是一種錯誤。我只能夠說他們對於歷史的觀點是極為簡淺。
我並不是否定伯克的觀點是錯誤,甚至我可以認同他所說法國大革命的形式並不適用於英國,但我反對他所說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然而,這些前提你必須要對於歐洲歷史有一定的認識。
英國則是和波蘭一樣權力極度鬆散的國家,國王的權力受到英國議會和人民所約束。而法國正好相反,是一個極度中央集權的國家,是由一個國王去決定所有事情。
兩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完全不同。而當時主流哲學思想家的思想都是提倡民主和自由,而哲學思想家是引導時代和文明的人物。路易十六還實行他那套絕對君主制度也早已經引起市民階層的不滿。就算沒有經濟危機,法國大多數農民依然支持國王,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也只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而英國就不同,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有議會也有民主。除了革命之外,他們還可以用選票去實行他們的政治權利。
更何況當時英王佐治三世可以說在當時英國歷史上統治權力最為薄弱的一個君主,幾乎所有權力都限制於議會,幾經辛苦才可以偶然插手英國政治,當一下國王的模樣。更不要談之後的英國維多利亞的黃金時代,維多利亞女皇幾乎完全沒有插手過政治事務。
如果你能夠代入當時法國市民的身份,擁有一個絕對權力的君主,革命也幾乎是他們唯一選擇。去爭取他們所要求的民主、自由以及人權。
如果生活英國,或者我會認同伯克的理念。但是如果生活法國,我會覺得伯克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我也不知道伯克所說的大革命只有暴力和破壞是否正確。可是在之後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卻橫掃整個歐洲。神聖羅馬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就連一個區區的雜牌軍也打不過,也有夠丟臉。他們只是說着「國家萬歲!」、「法國萬歲!將軍萬歲!」以及「祖國萬歲,法蘭西萬歲!」的一班白痴。老實說,就連民兵也不打過還好意思稱為軍隊。整個普魯士的不敗神話就毀於一旦。
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知道法國大革命改變了歐洲甚麼。但法國大革命對於法國人肯定帶來了甚麼的改變。伯克只能夠看到法國大革命表面上的暴力和破壞,也實在太過片面。可是說到底改變了法國人甚麼,這一點就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者所有人也說不清楚。革命過後,有甚麼的改變就只有參與革命的人才知道。
英國
不過我寧願做一個英國人。
獅心王理查一世居住倫敦的日子就連一年也沒有。全部大臣管理,自己就去中東打杖。在整個英國歷史入面,沒有一個英國君主是認真工作。法國人有太陽王,而英國人卻只有歡樂王。
快活王查理二世在位期間只是不斷濫用英國人納稅人的錢去四處玩樂,幾乎每日都不工作。和鄰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完全不同,他有一句名言「朕即國家」。從來沒有一個英國君主可以在英國議會說上這一句說話。
雖然我這樣說其實很侮辱歷史。因為很少英國君主好似快活王查理二世如此有遠見和貢獻。不過我這裏並不是說查理二世有甚麼的政績。很坦白說,並沒有一個君主比起查理二世偷懶和不務正業也是事實。
應該說整個英國歷史入面,就真的只有伯克當時的英國君主佐治三世最為有責任心和勤力。整個英國君主史入面並沒有一個是可以稱得上正常工作。光榮革命可以連一個人都沒有死過,英國因為內亂的死傷也是相對少數。
英國的黃金時代來得莫名其妙。佐治三世的孫女維多利亞女皇是最為聰明的君主,甚麼都不做。爺爺佐治三世要不斷拉攏議會,好似乞丐一樣乞求自己國家的人民投票自己所支持首相,才可以稍為參與一下自己國家的政治。
我記得前期他是尋求和議會合作。他是英國國王在自己國土執政也應該是他的權力。並不存在那種東西。首相並不能夠大過英國議會,而君主也不是大過首相。有時意見不合,就連他所提拔的內閣也不支持他。這種事情也是常有。其實沒有人會期待他工作,最初作家都是以「農夫佐治」嘲笑他喜愛處理單調平凡的瑣事多於政治。
不過他明明就是沒有實權,只有一個名字叫英國國王。他的孫女很乾脆直接和英國政治脫鈎,雖然她也代表着英國整體說「We」。
伯克寫「對於法國大革命的反思」真的可以很輕鬆。他是英國人,那當然要寫符合英國國情的書籍。
愛爾蘭獨立戰
可是歷史就是不可預測,非常可笑以及莫名其妙。
一個不列顛帝國幾乎擁有半個地球,卻最後就連一個小小愛爾蘭也失去。愛爾蘭獨立戰真的是世界歷史上最為莫名其妙的歷史,也是很少人所認識的歷史。
除了提出攬抄讓不列顛帝國在國際上的外交名譽稍為受損之外,幾乎沒有對於不列顛帝國造成甚麼實質的影響。可是當時的英國國王卻接受了這一套,認為愛爾蘭真的會攬抄整個不列顛帝國,也於是向當時愛爾蘭獨立軍提出了讓步。
這個歷史是相當冷門,也不知道對於近代歷史有甚麼影響。就是一個導火線要求獨立,然後開展了幾年的戰爭。也不知道是否英國軍隊很弱,又或者愛爾蘭獨立軍非常擅長打遊擊戰,一打就打好幾年。
可是儘管如此愛爾蘭獨立戰根本就處於劣勢。對於英國幾乎零影響。最大的優勢就是絕大多數的愛爾蘭人都支持這場運動。而英國議會也不可能批淮軍事管制計劃。也有一個獨立政府的組織,而愛爾蘭之父的政治手腕也是相當高明。
其實到了最後也沒有獨立成功,名義還是大英帝國的一個自治領。之後就發生了愛爾蘭獨立戰,其實大多數選民都支持英愛條約。但始終都為獨立分歧而展開了內戰。他們認為英愛條約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邦並不是真正的共和國,還要象徵式向英王效忠。
愛爾蘭獨立戰領導人柯林斯將條約描述為「實現自由的自由」。雖然沒有給予所有民族渴望和追求的最根本的自由,但是卻可以實現他們所追求的自由的自由。因為愛爾蘭自治領可以給予愛爾蘭一切所沒有的東西,在這個協議下愛爾蘭可以擁有自己軍隊和政治權利,幾乎和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無疑。
但依然有幾個限制。英國國王仍然是在愛爾蘭的國王。英國政府仍然繼續保留對愛爾蘭的統治,對外政策和一部分內政仍置於英國監督之下,議案也需要英王御准通過、推遲與拒絕。愛爾蘭自由邦正如所有自治領一樣,地位低於聯合王國,也就是說理論上說它沒有自己的公民。
然後這些隨着大英帝國解體,這些限制也名亡實亡,最終愛爾蘭成為了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如果沒有愛爾蘭內戰,或者愛爾蘭獨立戰還依然會繼續,直至完全獨立為止。不過愛爾蘭內戰後,愛爾蘭也元氣大傷。
其實最初愛爾蘭獨立運動領導人柯林斯也沒有想到英國政府會提出停戰協定。愛爾蘭獨立戰的導火線是1916年復活節起義。然後在1918年支持愛爾蘭獨立的新芬黨的支持率依然在45-48%之間,而當中105個選區中的25個沒有遇到對手而勝出。就這樣新芬黨就獲得了105席中的73席成為愛爾蘭國會最大議席。
也很難說高不高,我並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可是就算美國獨立戰最為核心的城市紐約,保皇黨革命黨之間的支持率都是各佔一半。
其實如果計算新全島的話,新芬黨獲得了 46.9% 的選票,在成為愛爾蘭自由邦的地區獲得了 65% 的選票。據估計,如果 25 個席位被爭奪,新芬黨將在全島範圍內獲得至少 53% 的選票。
其實議席六成抑或七成,又或者投票率五六成,也不代表甚麼甚麼。無論美國獨立戰抑或愛爾蘭獨立戰,獨立不是一條容易行走的道路。
在都柏林旅5月在該城進行了107次襲擊,7月進行了93次。對於共和軍來說是損失重大的戰役。可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十分成功和致命的游擊戰,英國政府得出共和軍不能在軍事上被擊垮的結論。
而共和軍覺得這並不能趕走英國人,彈藥也開始不足,於是決定將戰爭引向英國本土,襲擊一些經濟要點。直至停火協定限定後,就放棄這些行動。
其實彈藥不足的問題相當嚴重,會令到愛爾蘭的所有戰爭都會接近趨向停頓。然後英國就突然傳來要求停火的消息。「坦白說,我們認為他們瘋了。」柯林斯是這樣評論。
從英國政府的觀點來看,這是一場無止境的戰爭,造成英國人力財力損失不斷上升。更重要的是,英國政府因英軍在愛爾蘭的行為正面對嚴厲的國內外譴責。
簡單來說,愛爾蘭或者會攪抄整個不列顛帝國。或者英國會顧忌英國議會的動向,本來不列顛帝國就是由多元化民族所組成。蘇格蘭、愛爾蘭、英格蘭,以及威爾士等民族。又或者當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列顛帝國不再想纏繞這個深淵入面。不過最重要是英王有意停戰。
本來英國軍隊和警隊在愛爾蘭的暴行,就連英國國王也看不過眼。既然國王和首相都同意停戰,那麼作為部長也很難反對。不過大英帝國也不會冒住解體的風險,讓愛爾蘭完全獨立。自治領已經是英國最大的讓步。
不過英國對愛爾蘭的暴行確實引起民憤。拒絕為保安團與英軍提供情報,也經常提供在「跑路」的共和軍部隊「安全的屋子」與物資。要形容英國對付獨立運動的手段,真的是由美國獨立戰之後就沒有任何改變過。本來共和軍就得到愛爾蘭民眾廣泛支持。
英國東印度公司
其實香港人的歷史知識是相當貧乏。我並不知道大家對於鴉片戰爭的認識有多深。但是我很少人會知道鴉片戰爭真正的成因是怎樣。鴉片戰爭重點從來都不是鴉片,正如美國獨立史的重點從來都不是茶稅一樣。
鴉片戰爭是充滿爭議,我也不認為鴉片戰爭存在著任何有關於正義的行為。如果你是一個英國商人,見到一班石器時代的原始人,手上拿着冷兵器,就連一個火炮都沒有,你會點做?當然,如果可以走私解決的問題,也很少人會將它戰爭化。
林則徐透過民間眾籌通過新加坡密購英國利物浦銅炮和購入一艘美國軍艦甘米力治號。而英國東印度公司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並擁有獨立的軍艦權和軍火權,而當時的新加坡也毫無疑問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但是軍火商就是這樣,只要認錢不認人。
歷史從來並不簡單。
從來沒有一間公司好似英國東印度公司這麼成功。可以左右到英國議會的決定。可敬的東印度公司有一句格言「從屬於贊助者——英格蘭國王和國會」。每年給予英國國會議員的金錢也不是少數。
英國東印度公司有很多極為輝煌的事蹟,包括將拿破崙關押在屬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聖赫勒拿島上,通過《茶葉法案》與美洲貿易時更大的自主權。甚至英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行政管理也成為英國公務員制度的原型。
英國東印度公司非常富有。鴉片貿易也只不過是它的業務之一。它前期業務由單純的貿易到後期業務是征服和管理國家。幾乎所有印度的王公全部都是公司的附屬。統治全球五分之一人口。
然後後來的印度民族起義以及巨大的戰爭開支,以及內部極其腐敗的管治體制,最終令到東印度公司破產。
拿破崙晚年其實非常淒慘。拿破崙逃出位於地中海屬於意大利的厄爾巴島,返回法國發起滑鐵盧之戰。在戰爭失敗之後,回到巴黎仍舊指望繼續執政,想解散議會取得獨裁,但議會斥責拿破侖是叛國並要求其退位。然後拿破侖想逃亡北美,但英軍封鎖法國所有的港口。然後拿破崙向英軍投降說了以下那段文字:
「攝政王殿下——由於我而造成祖國分裂並使我國成爲歐洲各國的敵人,現在我的政治生涯已經結束,允許我如地米斯托克利那樣,得到貴國人民的寬恕。我懇求攝政王殿下給與我法律上的保護,讓我在最強大、最講信譽的敵國加護下有個棲身之地。」
正如他所說一樣,他已經對於政治心灰意冷,從而並不插手任何有關於政治的問題或者事務。在位於大西洋中間猶如孤島般的聖赫倫那島過下拿破崙剩下人生的六年。很多人知道拿破崙是多麼風光的一個人,但很少人知道拿破崙的晚年是多麼淒涼。
或者拿破崙對戰爭對於整個歐洲影響很深遠。但是正如貝多芬所說,他只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由曾經的英雄成為每一個法國人人見人憎出賣國家的叛徒。到了最後還是想要以法國皇帝的身份管治國家。他只有個人野心,從來都沒有把法國的利益放在首位。
學習歷史的目的
歷史從來都是這樣,是荒謬是滑稽是仆街。否則也不會有讀歷史有甚麼作用的人存在。可是永遠都有更加對於歷史更加無知的人去扭曲你的歷史和世界觀。
要形容讀歷史有甚麼的作用,我覺得希特拉《我的奮鬥》是最好的例子。希特拉《我的奮鬥》在2016年重新出版,加入大量的注釋共3500條,說明希特拉在《我的奮鬥》的錯誤。
至少好過很多香港人,許多香港權貴或者所謂的學者經常引用錯誤的歷史,也從來沒有糾正過。而在香港讀書本來就是充斥着錯誤的歷史。
鴉片戰爭一切都是英國的陰謀。法國大革命只有破壞和暴力。所有革命都是注定失敗和不可能。拿破崙晚年曾經說過中國就是沉睡的獅子。希特拉曾經在的《我的奮鬥》曾經引用大量錯誤的歷史。
每個人總是說一句讀歷史是沒有用,我也不知道讀歷史到底有甚麼用。但是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歷史世界觀被不斷去改寫,我無法接受一些邏輯充滿了極度矛盾和錯誤的歷史學世界觀。希特拉總是說他那一套歷史學世界觀才是正確,他只不過是操控歷史,從而控制自己國民的世界觀,讓所有國民都擁有和希特拉一樣的世界觀和思想。
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民族,其他民族並不過是低劣的種族,其他民族都是邪惡的,德國納粹是世上最為正義和正確的民族。歷史上,德意志民族從來沒有輸過,德意志民族可以以一敵百。所有人畏懼德國人,一戰的失敗是因為猶太人的出賣。
我擁有自己一套歷史邏輯和世界觀,如果我所讀的歷史是和這些有所衝突或者矛盾,會尋找真相也是一種非常自然的事情。只有當你不斷學習錯誤的歷史觀的時候,才會知道我們為甚麼需要讀歷史。並不是因為人類總是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而是因為不要變成和牆內一樣無知而被操控歷史世界觀的人。
你要明白一百年前小學生隨便一句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變成所有德意志的年輕人金句的原因到底是甚麼。那麼你就明白,到或操控歷史有多麼巨大的威力。為了成為清醒的少數,讀歷史是必須。讀歷史並不是讓你成為偉大的人,而是讓你不要變成希特拉如此小學生文化水平低的人。
作為一個人要擁有最基本的批判性能力,也就是最為基本的世界觀,而世界觀的形成就是歷史。有了世界觀,你就會擁有道德觀。道德觀會影響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如果歷史觀本身就是錯誤,那麼你的世界觀就很自然是錯誤,錯誤的世界觀會導致錯誤的道德觀,而這些對於形成一個人的道德或者挺有的精神都是極為基本的元素。
樂趣
我讀歷史並不是因為這種沉重的原因。只是單純是我過度沉迷遊戲也不知不覺接觸很多歷史。例如歐陸風雲3春秋mod的時候,會有童書業的《春秋史》。歐陸風雲4的dlc,就是國富論、孫子兵法、常識、利斯坦,全部都是影響歐洲各國最為深刻的書籍。
其實一本我都沒有看過,但大概知道大概的內容。要形容中史最為著名的小說是《三國演義》,你也不會看正史《三國誌》。但是有的話,偶然還會想看一下。所以我也不知不覺看了很多歷史。在這個年代太過方便。
今時今日全世界都對於歷史極為輕視。亞洲國家的歷史不斷做假。可以說整個日本史都只是不斷被篡改的產物。某個程度我覺得或者香港讀日本史比起準確得多。
所有人都不在意歷史的發展。像是德國這種科學大國,也從不在乎國民對於歷史的教育。領導者總是提及歷史,但從不真正認識歷史。我們需要記得歷史的罪過,並不需要學習真正的歷史。我們需要謹記歷史的教訓,然而每年不斷投資大量金錢去科學研究上面。
德國投資歷史身上有多少錢,看看他們的博物館就知道。我從物理上的肉眼就已經充分明白到德國政府對於歷史有多麼重視歷史的教育和保育。他們以為歷史真的是物理上的芯片一樣,興建博物館愈多,他們的歷史的知識平均水平愈多。
並沒有一個國家比起德國擁有更高的歷史水平。我非常相信如果希特拉再世,他會比起德國現任的領導者更加懂得利用德國的博物館。因為博物館的內容就是德國人的歷史的認知。某個程度,我並不知道到底統治者甚麼看待歷史這一回事。但是我非常肯定的是現代世界領袖對於歷史的看法和態度是完全錯誤。
總會有人篡改歷史,不斷去扭曲歷史。同時間又會想你遺忘歷史,不想你接觸歷史,卻會不斷引用不斷錯誤的歷史。然後有一大班從來沒有接觸過歷史的人相信那些從不存在或者相當片面和扭曲的歷史,希特拉是如此成功是因為他懂得利用歷史。
現代歷史教育是最為完美?別笑死人,他們就連尊重歷史也不會。每個人都希望歷史就好似科學一樣,希望可以從失敗中的歷史得到教訓。也因此歷史學家日以繼夜用理性角度去分析歷史。但是我必須要說歷史永遠都是歷史,而不是科學。歷史並不存在任何失敗,僅僅只有已發生的事情。
歷史並不存在任何實質的意義,也不是理性的學科。把它視為專業,是一種非常失敗的歷史教學。雖然我個人從來沒有讀過高中的歷史科,這樣說這是非常不負責。但是人類對於歷史的認識,是取決於他對於的認知。簡單來說,對於歷史的認知愈高的人,他對於歷史的認識就愈深。
歷史學家並不應該被視為理性又嚴謹的學者,相反他們應該被認為歷史的解讀者。所有人對於歷史的認知,就是搜集一大堆資料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可是當你對於歷史的認知愈高,就會知道歷史從來都不存在任何結論。只有歷史的理解和見解。
歷史也不是鍛練批判性思維或者獨立思維和判斷的方法。對於歷史唯一的作用就是建立起自我的歷史世界觀。對於歷史的認知愈高,其實也未必對於歷史認識愈深。可是歷史的認知愈高對於歷史的思考就很自然愈多,而這種事情並不是任何訓練和教育可以做到的事情。
捍衛歷史,而不是捍衛歷史這一門學科。而是為了捍衛我們自身的歷史世界觀,也就是我們自己。而這一點是必須要建基於正確的歷史之上。我並不明白為甚麼日本人會容許別人去篡改歷史、踐踏歷史,也不捍衛屬於自我的自我。
有些事情只有讀過科學才能夠明白,同樣地有些事情只有讀過歷史才能夠明白。
在中學的時候有很多教不同科目的老師,或者社會上有很多歷史學家和愛好者分別說出自己對於歷史的作用和見解。有些老師說沒有用,覺得有用的人每人說一句就變成一大堆東西。甚麼正反論證思考、訓練口才、人文社會科學、抑或啟發性思考、又或者從歷史失敗中學習。或者學習歷史真的可能會有這些作用,但其他科目同樣可以。
但是對於我來說讀歷史的唯一作用就是建立個人的歷史世界觀。當你有擁有屬於自己的歷史世界觀,你就擁有最為基本的批判性能力,去判斷那些是正確那些是錯誤,從而建立自己的道德觀和思考能力。
只有代入歷史當中,你才真正明白到美國獨立戰是為了爭取人權、民主和自由,而不是單純僅僅因為茶稅。相反,你生活在一個被希特拉統治的世界,你被灌輸一切都是猶太人的陰謀,猶太人是邪惡那種虛假的歷史世界觀。你就變得很仇恨猶太人,因為你的世界就是這樣。
虛假的歷史世界觀會控制你的人生,反抗必須失敗,因為歷史從來沒有成功過。日本人永遠只知道日本政府很失敗,卻從來不知道自己生活如此痛苦的原因是怎樣。歷史充滿失敗,人們恐懼歷史,人類想逃避歷史,人類寧願相信自己美好的幻想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歷史。
歷史是充滿絕望......。不,歷史是充滿希望!由大航海時代到法國大革命再到近現代史,歷史都是不可預測多變,並充滿很多可能性。讓我們拋棄理性,走到我們歷史的盡頭直至到歷史的終結那刻,然後說著閱讀歷史並沒有任何作用和意義吧!
哲學上的歷史
歷史的開始就是文明的開始,歷史的終結就是文明的終結。在幾千年間,或者會有國家滅亡以及時代終結。而地球的文明也曾經好幾次被邪惡的文明摧毀。可是儘管如此地球的文明也依然不斷前進和發展。
歷史絕不會捨棄人類,無論不斷篡改抑或扭曲歷史,曾經發生過事情也永遠不會改變。
上帝之鞭阿提拉曾經徹底地摧毀了整個羅馬帝國的文明,最後歐洲人在歐洲文明的廢土上重新建立新的文明。中國歷史上也曾經多次產生了很多暴君,但是到最後還是不斷被推翻。正如近現代邪惡文明好幾次想統一世界,到最後沒有一次是成功。
歷史總會向著正確的一方前進和發展。或者過程中也不少得法國大革命那種破壞和殘酷,但破壞過後總會有更多的東西重新建造。我們總會相信歷史會更加好,因為文明這一回事。
歷史的木偶
這樣看待歷史並不理性。在啟蒙時代,也曾經有一班哲學家去探討歷史的意義和目的是甚麼。到最後隨着歷史不斷發展,每一個哲學家對於歷史的意義都不斷改變。
歷史三個階段,由神話時代到英雄時代再到人類時代。每一個時代我也不知道目的和意義是怎樣。
然後到了近現代歷史只不過是由統治者所編寫的虛幻意識。由波蘭西方的德國納粹,以及東方的馬克思主義的蘇聯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們共同提出一種名為進步的概念,他們的民族和主義思想是最為優勢。
那個時代就是這樣,歷史好似不斷的進步,但細心觀察歷史就會發現人類其實是不斷退步。每一個復國的年輕一代以色列人都以為自己是和大衛一樣英勇的以色列後裔。拒絕承認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認為他們寧願被殺也不去反抗的懦夫。活在自身從來也不存在虛構而又幻想的歷史神話當中。
基本上香港並不存在着真正的民族主義者,也很難理解到民族主義的思潮是如何。民族主義者並不需要知道自己民族的過去,因為民族主義者永遠都是將來的民族主義者。而香港則是遺忘歷史最多的民族,因為這一百年來只會不斷被流血,要形容香港人也未必記得五十年前的傷口。港英年代對於我們來說只是傳說和過去。
只有忘記過去才能夠前進,我們一直以來都是被這樣教育。對於我們而言港英年代已經是過去式,雖然我實在很懷疑一百年都沒有過去,真的可以稱為歷史嗎。對於英國的憎恨也只不過是上一代的事情,或者走到歷史的盡頭回望歷史也不覺得是甚麼的事情。
寫着自傳的我應該很明白,對於我們來說上一代也只不過是僅僅的歷史,可是對於上一代而言歷史永遠都是他們的傷口。我們只能夠選擇忘記和牢記,抑或原諒和仇恨兩者之中的二選一。然而我們並不是因為原諒而忘記,而是為了前進而選擇了遺忘歷史。
香港人對於新一代實在太過保護,新一代的香港人幾乎不需要學習歷史。我也非常建議歷史的爭端也應該交給上一代人去解決,但是我們還是無可避免地捲入歷史的爭端之中。作為新一代的香港人也無可避免地需要學習歷史,因為港督彭定康還未去世,那代表過去還未徹底成為歷史。殘留的歷史問題,還依然地進行中。我們對於過去的記憶也依然歷歷在目,遠遠還未成為歷史。
我們必須要選擇,我們應該要繼續逃避歷史抑或重新學習歷史。將歷史傳承下去抑或完全遺忘歷史重新踏入新的時代,這些我們都要考慮。這些要在自身的歷史之中作出選擇。
我是完全新的一代,上一代港英年代的自由、民主以及人權,又或者所經歷過的傷痕,這些我都完全沒有經歷過,即使告訴我也幾乎是完全陌生。可是人類經歷得愈多,察覺得到自己捲入歷史的漩渦當中。歷史的精神應該要傳承抑或放棄。
可是不論如何,我們都只不過是歷史所操控的木偶。
歷史的天使
歷史天使是面對過去背向未來,在現在對過去進行救贖,將注意力放在過去而不是回到過去。而歷史天使的意象打破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連續性。而進步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面向未來,而是為了讓人不要理會破敗的過去。
我並不明白在說甚麼。據說班雅明在二戰的期間,見到了一個從來沒有人見過、全新象徵著歷史的天使,然後寫下了歷史天使的故事。
歷史從來都是由統治者所編寫,而不是由勝利者所編寫。明明是失敗卻編寫到自己相當成功,明明是從未成功過卻編寫到這是歷史常識和歷史必然定律。民族從來沒有復興過,卻編寫到民族曾經偉大過。
自希特拉上台以來,德國人就從來沒有學過真正的歷史。歷史一旦修改,人們就很難面對如此失敗的歷史,而面對歷史從失敗中學習也曾經是普魯士人最為優秀的傳統。
人們總是以為自己很理解歷史,但是到頭來人們對於歷史一無所知。我並不知道德國的歷史教學是否成功,可是在一百年前的德國也不缺少歷史學家。
歷史就算甚麼讀,對於我們來說歷史永遠都是歷史,而不是傷口抑或記憶。德國政府總是強調二戰的歷史,把歷史變成現代人的傷口,為一百年前的歷史而感到罪疚。這種事情在德國之前也有發生過,而當時希特拉就將歷史轉化為德國人的憎恨和憤怒,把虛幻的歷史變為真實。把自己的虛幻意識變成德國人的意志。
那種只不過是無聊的歷史技巧,幾乎所有國家政府都利用自己國家的歷史。只是作為真正認識歷史的歷史學家來說,歷史永遠都是歷史,而不是其他東西。會迷失在別人所虛構的歷史世界觀之中,只能夠說他們的歷史教育就是這樣的水平。從一開始,他們看待歷史的態度和看法就已經是錯誤。
其實人類會代入歷史之中,是一種極度自然的反應。但是無論甚麼代入,歷史始終都是歷史,真正能夠體驗到歷史的感受,除非歷史重新再一次發生在現實。或者單純是香港不太重視歷史的教育,我也很少用那種的眼光去看待歷史。與其說歷史,倒不如現在香港就身處歷史的大漩渦當中。
的確,無可否認香港的歷史教育是相當不認真,像是港英時代的警察貪污抑或黑社會流行,這些對於我來說都是完全沒有經歷過。可是小時候,卻真的會有一種擔驚受怕的感覺。小時候就是這樣,對於現實基本上沒有足夠的認知,很容易將虛幻和現實搞亂。到了長大之後認識多了,就很自然分清甚麼是現實和歷史。
這種事情也是原因之一。儘管香港並沒有德國式的體驗歷史的活動,不過像是紀錄片抑或故事也聽得很多。好似真的一樣。感覺很恐怖。
你有沒有聽過兩個世界觀的故事。人類如果只有十年的歷史世界觀,就會把那個歷史世界觀當為真實。可是他的歷史世界觀擴展到一百年,那麼就會懷疑那十年的歷史世界觀是假的。
因為十年,他把歷史視為自己。而到了一百年他開始認識到歷史,在歷史和自己之間掙扎。只有到了一千年,他才能夠認清一切的事實,分辨得到歷史和自己。
而這種事情也是我十八年人生所經歷過的其中一件事情。人類要跳出原有的思維,以更加宏偉的世界觀思考事情。
然而頭兩個階段也是無可避免發生的事情,人類只有懷疑最後才能夠得到真實。至於是否能夠擺脫中間的階段,很視乎他的世界觀到底拓展到哪個地步。能夠到最後階段也幾乎相當困難,雖然說是一千年的歷史,但同時間要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要承認一百年的歷史觀是錯誤跳出自己的框架並不容易。
你也有發生這種的事情嗎?只是無可避免的事情。我也有質疑歷史的時候,但是愈閱讀更多的歷史就會覺得有些質疑未必是正確。又或者很容易察覺到當中的真相。不過這些都是人生必經的階段。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日後有機會再談吧。總有機會。這某個程度比起歷史,更加涉及單純的哲學問題。或者有幸可以出到那本書。
文明
歷史有三個階段,神話時代、英雄時代以及人類時代。但很少人知道歷史還有另外兩個階段,分別是虛假時代以及虛幻時代。分別就在於一個偽造,而另一個是扭曲。
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也僅僅是常識。歷史的唯一作用也只不過是為了考試,很少人會真的閱讀整個的歷史。就連學校也是這樣,重視考試多過於知識。久而久之,香港人對於歷史的認知就相當缺乏。除了常識以外,就對於歷史一無所知。香港也很難誕生真正的歷史學家,所有人都只不過是自稱歷史學的歷史學家。
很尷尬的說,無論派多少份歷史的額外資料都好,也很少人真正明白到歷史是發生甚麼事情。我非常坦白說,歷史教科書對於描寫歷史的描寫永遠不足夠令到人們產生對於歷史足夠的認知。
美國獨立戰的成因並不是僅僅茶稅,而世界第一次大戰的成因也不是單純的暗殺,而美國參與世界第二次大戰也未必和珍珠港事件擁有太多的關係......。
這些其實你單純閱讀歷史,就很自然知道這些事情。也不太需要歷史學家的解讀。很坦白地說,看維基百科還比起初中的歷史教科書知道得更加詳細。
我明白到即使擁有一千小時也不會教會很多東西。但是都應該至少教一下歷史,而不是單純的常識。
無論美國獨立戰、抑或普魯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學校也只會簡單教兩句,或者德國的歷史教育更好會更加理性去看待歷史。重點並不是這樣,重點是人類分析晒所有的成因,就連最基本的歷史也不知道。
美國獨立戰的成因當然不是因為茶稅,而是人權。英國國王說加稅他們只能夠接受並不能夠有任何反對權,他們在英國根本沒有任何議席並沒有話事權可言。再加上美國人一直以為自己是正統的英國人,但是英國人根本不把美國人視為自己的一份子,地位和待遇並不平等。美國人的人權永遠比起英國人低,或者就連最為基本的人權也沒有。
正如湯瑪斯·潘恩的《常識》所言,英國並不是美國的母親,殖民地之間的關係是建基於利益而不是情誼。但是這些其實都很需要代入歷史背景才知道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只是對於波士頓有所認知。像是七年戰爭中傳奇殖民地軍官華盛頓永遠無法晉升英國軍官,而英國本土則可以隨便派一個人管治美洲殖民地。這些問題日積月累,到最後還是一瞬間地爆發。
一戰德皇的愚蠢就不用多說,中東確實也被稱為火藥庫。而法國的復仇主義則是俾斯麥幻想的產物,儘管血洗巴黎是俾斯麥無法預料和控制。明明擔當法國的大使,卻對於法國各種的外交預判都是錯誤。
無可否認俾斯麥是一個極度優秀的外交家和政治家,甚至可以說歷史數一數二。其他人只是捲入歷史漩渦之中,可是俾斯麥他卻能夠控制歷史的走向。但是他對於法國各種誤判和操作,也實在太過誇張。從一開始他就對於法國各種的理解就是錯誤。
俾斯麥高估了法國復仇主義的情緒,基於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社會情況,至少並沒有他想像中高。他精算法國花上至少幾十年才可以還清的賠償,法國政府也只是用了幾年就還清。俾斯麥由始至終都認為法國和德國無可否認終有一戰,他只能夠推遲到戰爭直至德國有利的情況。只能夠歷史轉變得太快,他也跟不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轉變,還停留在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時代。
但是他對於法國的操作還是棋差一着。
最後一課
現今應該很少人知道,其實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原本是屬於神羅帝國領土範圍。某個程度也應該屬於傳統德意志的地區,它所說的語言也是接近德意志地區的方言。
按照以上的邏輯,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理應該屬於德國才對。只能夠說阿爾豐斯·都德對於歷史有相當深刻的理解和見解。
他所寫的《最後一課》是這樣說,一班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其實就連法語都不懂得,他們說着是類似德意志的方言,可是他們的精神和價值觀卻是法國大革命的精神,自由平等博愛。那麼他們理應該是精神上的法國人才對。
普魯士佔領禁止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之後卻禁止當地人民學習法語,只能夠容許學習德語。各位知道,方言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就類似廣東話和普通話一樣。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人民可能連法語也未必學得會。
這是因為德國人是極其講求民族性的國家,只有你說最為純正的德語,那麼你才是一名真正的德國人。可是法國並不是,就算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不懂得說法語也是法國的一份子。
《最後一課》真正厲害的地方就是它能夠指出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極其矛盾的地方。明明種族、外貌、血統、語言這一切都和德意志地區的人完全相似,但是他們入面的精神或者價值觀卻是法國人那套自由平等博愛。他們比起德意志民族更加將自己視為法國的民族,是法國的一份子。
《最後一課》足以令到德國改變對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語言政策。其實就算禁止,私底下還是會學習法語。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眼中,德國只不過是外來的入侵者,他們的思想或者理念根本就和當地有很大出入。普魯士是奉行軍國主義,而核心階層則是容克階層,這一切種種都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格格不入。
「
開始上課後,韓麥爾先生說今天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從此以後,大家就要改學德語了。小弗郎士很吃驚,但是他很快就後悔,埋怨自己以前學習太不用功,現在已經太晚了。
韓麥爾先生也批評「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亞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結果就是德國人有理由對他們說,他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枉稱自己是法國人。韓麥爾先生又告訴學生,「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永遠不應該忘記,因為「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上課了,小弗郎士雖然難受,但卻十分珍惜這最後一課,認真聽講,其他村民也是一樣用心地學習。12點鐘到了,普魯士士兵收操了。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寫出了「法蘭西萬歲!」,然後就讓孩子們離開了。
」
文化
《最後一課》改變了人們對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認知。然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語言還是湮沒在歷史之中。因為被視為去納粹化的一部份,現在那裏的人幾乎只會說法語。其實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方言比起德語更加方。
這也是歷史的洗禮。一個地區的語言完全消失,那麼它還是屬於哪一個地區抑或國家?這一點我並不知道。
或者對於新一代的人,過去的語言是他們曾經的歷史。可是對於老一輩還說著原本語言的人,就像迷失着兩個大國的語言之間一樣。或者他們以前還可以稱為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人,但是如今他們連自己種族和民族也分不清。
正如《最後一課》所言,他們就連民族唯一獨特性也失去。那麼他們和一般的法國人有甚麼的分別?很老實說,連阿爾薩斯-洛林語言也說不出,就算擁有阿爾薩斯-洛林的精神,我個人也很質疑到底他們是否阿爾薩斯-洛林人。
優秀民族論毫無疑問是假。但是對於一個民族語言,失去了語言就猶如失去了文化。沒有了民族的獨特性,就沒有對於一個民族的身份認同,從而喪失一個民族的特性,那一個民族的優勢也會失去。
民族優秀論是建基於不同民族之上,如果全世界都說着同一種語言,就不存在任何民族的分別。也很難建立得到民族的自豪感。當被統治或者佔領期間,也很自然失去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
對於一個民族而言,語言永遠都是最後一道防線。它所代表一個民族的精神以及核心價值,同時間也是文化的起源。這些價值是無法用任何經濟可以衡量得到。因為文化就是這一回事。
並不存在民族優勢,卻存在文化優勢。摧毀一個語言,也等同於徹底摧毀一個文化。文化未必有經濟價值,可是卻比起經濟重要得多。文化是一個文明的起源、集體的回憶,以及日積月累的結晶。如果一個民族的唯一優勢都沒有,那麼這個民族還有甚麼未來可言。又談何甚麼經濟的價值。
虛假時代
理解一段歷史是需要極為龐大的歷史資料,而這些往往需要一定的歷史知識。可是人們只需要隨便用幾百字就可以扭曲一段歷史去說明自己的立場,而這些人往往沒有歷史相關的學歷,單純是權貴或者隨便幾個學歷以為自己是知識的權威和學者。作為一個教育人士,引用既片面又不嚴謹的歷史,實在讓這種我這種具有歷史邏輯和歷史世界觀實在非常難受。
扭曲一段歷史是非常容易,可是糾正一段已經扭曲的歷史是非常困難。人類可以花費好幾百字去扭曲和曲解歷史,但是歷史學家卻要花費好幾萬字去說明歷史。
我既無法揜住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又無法親口糾正這些錯誤。面對吃人隨意扭曲和篡改歷史,宣揚錯誤歷史的價值觀。你以為我真的一些看法和感想都沒有。可是糾正得一個、糾正得二個,而希特拉《我的奮鬥》則引用了3500個錯誤的歷史,那幾乎相等於重新將普魯士幾百年歷史重新看一次。
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就算歷史學家有意糾正,市民也根本無意嘗試去理解歷史。更何況香港也不存在任何真正的歷史學家去糾正這些錯誤。或者歷史是充滿爭議,又或者他們認為權貴所引用的歷史是正確。
但我既然看到就無法視而不見,我記得某個大學權威在開學演講所引用伯克的《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大多數論述都是錯誤。我當時大概十九歲、二十歲看到這種的新聞實在是非常難受,你只要稍為對於歐陸的歷史有一點的認識,理解到法國和英國之間的分別,也不是有那種如此簡單的錯誤。
在別人的眼中,或者他只不過是稍為引述錯誤的歷史。可是在我的眼中,佢正在扭曲緊歷史。無論甚麼立場都好,歷史都必須要保持絕對的正確和客觀。某個程度這侵犯了歷史的底線,作為一個歷史娛樂者,我無法忍受這一點的錯誤。
歷史並不是方便的工具,既然要說明立場那麼至少我希望他會對於歷史方面有一點嚴謹和全面的認知。作為擁有大學學歷,甚至可以稱為上教育人士卻對於歷史如此輕視和侮辱。實在只有香港的大學才會發生這些的事情。
香港實在太過忽略文化發展。香港這個社會實在太過功利,我也無可否認文化對於個人經濟而言並沒有太大益處。可是文化並不是這樣的衡量,或者對於香港人來說,用普通話抑或粵語來教中文課是沒有分別。
但是每種語言對於文化的理解和創作都是不一樣。香港作為一個輸出世界性文化的城市,所有香港文化的創作幾乎都是以粵語為基準,我並不明白為何學校會用普通話去教中文,摧毀文化對於香港唯一的經濟價值。
我也無可否認香港作為一個文化輸出的城市也開始沒落。但是粵語也依然是香港文化唯一的優勢。很坦白說,如果香港的文化全部都是普通話為基準,那麼它的文化和中國比起來有甚麼的特色。沒有粵語,香港只不過是中國的一個普通的城市。
虛幻時代
其實全世界所有的歷史,很少人會真的把文化這種事情看得很重。除了希特拉之外,希特拉極度着重於德國的文化發展。
幾百字就足以扭曲一個人的歷史世界觀,而一本的《我的奮鬥》已經徹底改變了德國人所有的歷史價值觀。
試想像一下,在一百年前有一個文化水平猶如小學生的人,說着德意志民族偉大復興,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為偉大的民族,你聽上去以為很荒謬。但到了十年後,每一個德意志年輕人說着和小學生一樣的說話,有着小學生一樣的信仰和精神。整個德意志民族都被改造成小學生一樣的形狀,其根本民族性的根本文化水平就變得和小學生徹底的一樣。
所有人都是希特拉,無論你的學歷幾高都好讀到博士就算社會上的專家拎過諾貝爾獎都好,其內在的思想和文化水平就和小學生一樣。德國納粹就是這種的年代。
自希特拉以來,文明不斷進步但其核心的整體平均文化水平卻不斷地退步。和一百年前德意志民族學者相比,無論數目和質素都已經大大下降,因為德意志人的文化水平已經徹底地清零。希特拉已經成為將德意志民族轉變成他心目中的德意志民族。
由不同的宗教難民所組成的普魯士王國直至現代。我對於普魯士的民族性很清楚。他們已經缺乏了當初普魯士民族「愛和包容」,現在的德意志民族只有「憎恨和功利」。他們的民族根本性質已經迷失在歷史當中。
一個就連自己建國的根源也不知道,根本稱不上歷史教育做得很好。由最初強調文化和精神的德意志聯邦民族,到了現在只講求科學和實用。只能夠說現代的德國領導的能力非常之高。德意志文化從一百年的高峰就一直倒退,產出無數個德意志民族學者對於現在的德國而言也只不過是過去的黃金時代。
文明不斷進步文化卻不斷倒退。你以為小學生程度已經夠低,但誰會知道文化不但沒有進步過還不斷退步。
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希特拉並不是過去歷史的人物,他所摧毀德意志文化依然影響着現今每一個德意志民族人民。由歌德等人所日積月累建立起來的德意志文化,全部都在一夜之間摧毀。
因為希特拉他需要文化。他需要的並不是一個講求精神內在,空談思想的文化。他需要一個令到國家變得強大,又極度物質性的文化。他將德意志民族改造成擅長戰爭,又相當服從,重視科學可以令到國家更加強大和富裕的德意志民族。
在這個民族當中,人民並不講求文化,只講求文明。不講求思想和精神,只講求科學和實用。
那是一種極度可怕的事情。你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民族真的改變成希特拉的模樣,那麼這個民族就很難再改變番之前那種重視文化,而不是文明的民族。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懂得尊重文化,也不明白文化內在的價值。那麼這個文化必須走上更加高的科學水平的文明,但內在其實非常欠缺精神思想的文化。
或者人們可以從歷史當中找回自己民族失落的性質和文化。但是每個人都知道這是自欺欺人。摧毀文化是相當簡單,可是重建文化卻是相當困難。
單論日本的動漫文化,就需要經歷過一百年無數人持續的努力,才發展成今時今日的興盛。而如今德國所有文化清零,要發展成一百年前一樣規模的文化水平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興幸的是,如今這個世界要再沒有二戰那種虛幻時代。就連虛假時代,也絕對比起虛幻時代好得多。
歷史的哲學
不過讀歷史並不應該太過執著意義和作用。既然讀歷史就應該享受讀歷史的樂趣,隨意地閱讀就可以。雖然說除了娛樂,日常生活也很難有這種會接觸歷史從而想理解歷史的事情。沒有所謂,我覺得閱讀歷史也不是必要的。
擴展自我的世界觀,歷史也不是必需。總有哲學家從來沒有接觸過歷史。歷史只不過是建立自我歷史世界觀必須的事情。但就算沒有世界的歷史,還是有屬於個人的歷史。人類就是無可避免地接觸歷史。
如何看待歷史的態度,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態度。我也很難用歷史學家的教育要求大家必須要理性學習和看待歷史。
神學觀
歷史的真理
生活在虛假的年代,難免會接觸一些虛假的資訊。就算是歷史也未必是完全準確。尤其是中國的歷史,相比起西方歷史其實未必太過準確,也非常強調歷史的傳統。經常性引用歷史,許多成語都出自典古。
我也不記得如何分辨到虛假。只是用得多某個詩句去玩的時候,忽然直覺覺得《七步詩》並不是曹植作。並不符合曹植那種的貴族風格。
具體來說真正的歷史到底是怎樣,例如是哪一個時代所作,我也不知道。我並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我也不是求證過事實,但是就算證據再多,也不能夠決定了甚麼的事情。只能夠說我相信《七步詩》並不會曹植所作。這只不過是結合資料和邏輯所得出的結論。
活在虛假時代並不容易,但已經習慣。最重要是如何適應這個就連歷史學都不曾存在的時代,我也很難說。
今時今日要形容除了歷史以外,幾乎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真實的。由歷史到科學,總是充滿着虛假的資訊。懷疑並不是每個哲學家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但是被騙卻是每個人都做到。我們真正只能夠做到的是不斷被騙,到最後不斷追求真理的過程。
當不斷被騙之後,會變得更加謹慎。被書本騙過之後,偶爾會調查一下作者的背景,掌握一下對於作者的生平、歷史背景、認知和想法,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然後或者再次被騙,但是人類的世界觀卻不斷地變大。終有一天,人類就可以跳出自己狹小的世界,用更為宏偉的世界觀觀看世界,最終可以不用依靠任何事情就察覺得到所有的真理。這些都是日積月累的成果。
我被騙的經歷是相當多,有機會再談。但概括來講,我迷信過宗教、科學、超自然現象、書本、別人經驗、陰謀論。也研究過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和科學。然而絕大多數都是失敗。到了最後還是追求真理的信仰把我從這些東西拉上去,並最終看破了一切。
我也難說,到底應否沉迷這些東西。總有人說,迷信這種東西會摧毀你的一生。無可否認有人沉迷佛教二十年,但是這些可能只需要用我一小時突然間的認真研究和思考就擺脫了這些迷信。迷信到一個地步,就會這樣做。然後當你真的擺脫這些東西又是另一種的感覺。
或者迷信是一種人生的經驗,又或者迷信是一去不返的深淵。當你深深沉迷信仰,是很難從信仰中走出來。這是極度高風險的事情。而我當時擁有值得朋友才可以從這些深淵走出來。
我並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樣,可是有時候哲學家是必須要走入這些地獄,那麼你才可以獲得真理。真理並不是一種學問,反而是存在著人類的一種東西。
我也不知道這樣說是否一個很好的選擇。但是深淵和怪獸都是哲學家必經的階段。我也不是說哲學就是這種可怕的東西,又或者只是單純我曾經面對這種的事情。
這些我都會在之後才說。然後到了最後我發覺我不僅僅被書本騙了,還被影片所欺騙。
有關於歷史的真理,也不是輪到我這些小市民證明等到。可是有關於我們對於歷史的真理看法,我們還是可以決定。
如果我的人生能夠對於任何人追求真理的信仰有一些的啟蒙,那麼我不知道是好事抑或壞事。
科學的真理
謊言幾乎佔了我人生的半數。本來最應該相信的是自我,可是我寧願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這是因為我並不是專家。然後那些自稱的學術專家總是會不斷欺騙別人。這也是我不要相信世界的科學的原因。
你要如何證明得到科學所描述的內容都是準確無誤?並不能夠,現代的科學全部都是假設和理論,全部都是完全沒有經歷過證實的東西。我非常無奈地說現代的科學也已經接近走到盡頭。科學已死。現代的科學只不過是單純的信仰。
未經證實的科學理論和假設被視為真正的科學,那些經過證實的科學現象至今並沒有任何理論和假設可以解釋得到。在今時今日,你視為現代科學為信仰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任何有關於科學最新的研究永遠都是謎團,以及是謎團。
可以這樣說,如果你不是真正的科學家的話,那麼信仰科學將會必死無疑。而我也是這樣被欺騙的人。我曾經深深沉迷那些我從不理解的科學理論之中,利用和思考那些我從不明白的理論和問題。
然後發現我被欺騙,原來沒有愛因斯坦和玻爾偉大科學家的頭腦,你真的無法可以掌握到科學這種學問,只能夠被科學所欺騙。
他們在自己的腦海入面總會有自己一套的科學理論和世界觀。而我們這些凡人腦海入面只有我們自身的科學信仰。
如果說歷史是虛假時代,那麼科學就是虛假世界。活著這個充滿偽理的世界,有時候相信或者是最好察覺真理的方法。
證明真理有兩個方法,一是親身體驗,第二是透過邏輯思考。而第二種方法是第一種的延伸。而前提是你必須要證明得到你自己是真理。或者荒謬但真理就是如此荒謬。對於哲學家這點就是常識,或者有人覺得哲學家是瘋狂。也遠遠不夠人類、世界以及上帝這麼瘋狂吧
而從科學上來說證明真理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不斷嘗試。假設失敗,實驗失敗,到了最後還是失敗。去吧!不斷去體驗這個人生吧。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人生是真或者是假。
哲學的真理
真理是需要證實,只有經過證實才是真理。而真理必勝,真理必然只存在一個是絕對無法改變。只有經歷過死亡,才能夠知道死亡是否真理。我們總是相信真理永遠只有一個。可是除了歷史和科學以外,誰也不知道將來是怎樣。
真理是極度瘋狂。就算是用盡了一生也未必了證實得到自我是否真理。人終會在不知道的答案下,來臨終結。得出答案並不容易,但是所有追求自身問題答案的人,都必然經歷哲學家那種階段。就是因為有想得出答案的問題,人類才成為哲學家。
人類總是不斷思考得出答案。人類總會渴望得出答案,人類只不過是瘋子。只要有問題,就會不斷去尋求答案,哪怕是現實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有些事情留下幻想的空間遠比得出一個真理更加美好。對於現實永遠無法解釋到的事物就更加是這樣。
總會有人以為有些事情永遠沒有答案。也太過看少哲學家。哲學家總是有辦法得出答案。因為哲學家是對於問題最為執着的人。他們未必理性,但肯定是瘋狂。
如果你認為哲學家是絕對理性的生物,那麼你就放棄的認知。有時候得出答案的方法未必只有單純的理性。思考本身就是瘋狂的行為。但是所有說得上名字的哲學家,都幾乎對於真理有着非一般的瘋狂和執着。只是差在他們從未真正發瘋。
如非必要,我覺得人類不應該踏入哲學的領域。哲學那條線那是現實和死亡的分界線。這個世界存在著擁有信仰的科學家,卻很少擁有信仰的哲學家。如果真的存在著上帝,哲學家們也只會把上帝將天堂上面拉下來。
任何踏入哲學領域的人類,他們唯一的信仰就是真理。無論你有甚麼信仰都好,信仰也必然地徹底破滅。你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是真理,可是到最後哲學家所深信的一切都會一絲不剩。
哲學家這種職業總是莫名其妙。得出答案,並沒有任何一個人比起得出答案的哲學家本人更加覺得震驚和荒謬。哲學家是無法理解,哪怕哲學家應該比起作家這種職業更加容易被別人所理解。哲學家的思想總會比起其他人更加超前,哲學家是領導世界主流思潮的人物。
哲學家無法被理解的原因,是他們所得出大多數的結論都是一般人無法想到。理論愈為瘋癲,愈為超越人類的理解和想像範圍,竟然愈為哲學。好似很荒謬的樣子,但是再認真思考卻好似接近真理一樣。
哲學很難有甚麼虛假和虛幻。因為這並不符合哲學,又或者哲學也已經習慣以假當真。
真理
到底甚麼人適合讀哲學?我覺得甚麼人也不適合讀哲學。因為所有哲學家都不是選擇了哲學,而是哲學選擇了他們。最為讀哲學的人,永遠都是哲學找上門。
但硬要說的話,我覺得人生勝利組和狗是不得進入哲學的教室。因為你都擁有人生的意義,還讀哲學做甚麼?
聽我二哥說,大學幾乎是有錢人的世界,四周的人幾乎都含住金鑰匙出身。可以說就算一世不工作,他們的父母身家也可以養活他們幾世人。你要問一個問題,為甚麼他們既然如此有錢,又為甚麼要努力讀書升上大學呢?
你會覺得他們很愚笨,因為絕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是財務自由然後退休永遠不工作。但是真正財務自由的人卻永遠都工作。人總會對於發達的人士有太多的幻想,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發了達的人也要不斷工作。甚至他們比起貧困的人更加勤力和努力。這是因為他們唯一的生存的意義。
享受生活就好似一個神話。人們總是覺得富饒之後,就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然而有多少個有錢人會真的享受生活,其實生活上每個人的水平也是差不多,並不會因為特別有錢,生活就特別豐饒。每個人都只有一個胃。
據我二哥所說,大學的人從不會看動漫以及玩遊戲,他們自細就參與許多興趣班,文化水平極高並多才多藝。娛樂只不過是窮鬼的鴉片,給予一班沒有人生意義的階層唯一消遣時間的活動。有錢人從一出生就不斷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並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
薛西弗斯神話中的薛西弗斯被宙斯懲罰要不斷搬石頭。工作就是我們搬石頭過程一樣,我們總是幻想有一天不需要搬石頭。可是真的有一天宙斯突然出現,說着你以後再不用搬石頭,其實到了最終薛西弗斯可能還是會不斷搬石頭。
得到自由的薛西弗斯是一種悲劇。但是這並不是我們這種低下階層所思考的一個問題。所以我也不思考這個神話的延續。
得到自由的薛西弗斯必須要獨自思考他的人生有甚麼意義。但都已經完成了宙斯的任務,那麼他除了搬石頭還有甚麼的人生的意義?不願意思考的薛西弗斯就生下了後代,然後對於他的子女說着你們永遠不需要搬石頭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吧!
這個神話的後續就是他的後代不是繼續搬石頭就是不用搬石頭。但不論如何薛西弗斯以及他的家族也永遠地自由。
人生的意義
不論如何,我們都是薛西弗斯。因為不論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還是需要不斷去搬石頭。只不過給予這個石頭並不是宙斯,而我們搬石頭的目的也不是得到財務上的自由。
薛西弗斯神話是一種詛咒。哲學家並不是不願意搬那個名為賺錢的石頭,而是被命運所詛咒在得出真理和人生意義之前都需要不斷搬着思考的石頭。
而我搬石頭的意義則是簡單得多。我搬石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救贖,可以擺脫這種悲劇和詛咒的救贖。我渴望得到幸福,哪怕只是虛假。
至於我得到自由之後的事情,也只會在得到自由之後才考慮。雖然我也不是沒有幻想,正如渴望財務自由的人一樣。不過現在的我全身都是詛咒,又談何幻想。
對於我而言,除了救贖的真理之外,其他真理都只不過是附屬品。然而救贖並不是可以透過哲學得出的理論,而是一個可以看到而永遠都無法得到的寶藏,只能夠透過好運所能夠得到的東西。
或者是像我這種不幸的人是永遠都無法得到。如何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或者是我真正能夠唯一思考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一個擁有傷痕的人要好似沒有傷痕的人一樣生活是永遠都不可能發生,我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與詛咒共存。
就是因為無法共處,才會有荒謬神話。就是因為經歷過荒謬才會渴望想擺脫如此荒謬的一生。我並不想反抗如此荒謬的命運,我只是渴望這個荒謬的世界得到屬於我自己的幸福。
卡繆說過必須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那真的很不巧,我的人生充滿不幸。唯一幸運的是我有一個比較愉快的童年。否則只有不幸的薛西弗斯就只有一條自殺道路可以走。而自殺也是不幸的薛西弗斯唯一反抗的方法。
人類這種生物只會想着追求幸福,為幸福而努力。哲學家總是想追求一個只有幸福的世界,拒絕這種不幸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本是就是不幸的。幸福本來就不存在這個世界,幸福只不過是我們所創造和幻想出來的產物。
人類總是追求這個世界從不存在的東西。我們靈魂總是渴求不滿,永遠地想追求真正的幸福直至死亡。但是他們永遠不知道的是,幸福是虛構的東西。又如何得到呢?
薛西弗斯神話
薛西弗斯是幸福的,至少他還活着。像是薛西弗斯這樣的人自殺不是比較幸福嗎,為甚麼他不自殺去反抗眾神的暴行嗎。因為死去就甚麼沒有,但是活著至少有機會會得到幸福。
更何況搬石頭也不是極度絕望的情況。可是持續下去,陷入絕望從而自殺也是遲早的事情。
那麼有甚麼方法去阻止薛西弗斯自殺?讓薛西弗斯覺得搬石頭是有意義。為甚麼不是殺死諸神,解放薛西弗斯的自由呢?因為人生只不過是另一個搬石頭的過程。那麼甚麼讓薛西弗斯覺得搬石頭是有意義的行為?只需要給予上帝的考驗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極其荒謬。就連我自己也是這樣覺得。
就連我也不得不承認發明上帝考驗的人是他媽的天才,上帝的考驗最大意義就是讓沒有意義的事物變得很有意義一樣。如果上帝的考驗,世界就好似搬石頭的薛西弗斯一樣荒謬。如果上帝的考驗是真的,就顯得這個世界更加荒謬。
簡直是毀了我的價值觀,有關於薛西弗斯神話的討論真的想在這裏就完結。作為一個哲學家的本能就是追求真理。就算發瘋也要追求?只有瘋子才會追求真理。我明白...但是我受夠了荒謬這個話題,我已經再不想聽到荒謬兩個字!好啦好啦,還差幾段就結論。
雖然編輯後也少了許多荒謬的詞語,可是回想起原稿思考荒謬的概念也確實令到人發癲。
這個世界就像薛西弗斯,而我們無法阻止世界的薛西弗斯去自殺。我們作為人類的薛西弗斯卻有三種做法。
第一個是屈服神的荒謬,繼續搬石頭。第二個屈服世界的荒謬,選擇了自殺。第三個,就是反抗神的荒謬和世界的荒謬。但具體來說,是如何做?我也不知道,因為反抗荒謬本身就是一種極其荒謬的行為。
有時候屈服神的荒謬,覺得搬石頭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抑或屈服世界的荒謬,從不思考世界是一件如此荒謬的事情,那樣反而會覺得更加好。
而我並不能夠這樣做,因為我已經察覺這個世界荒謬的地方。並無法當作甚麼事情發生過一樣生活。但我也不會選擇反抗荒謬,而是選擇了接受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如此荒謬的存在。神繼續衪的荒謬,世界有著它的荒謬,而我則有自己的道路繼續行走。
朕不陪神和世界玩著它們如此荒謬的遊戲。可是作為一個過來人,警告一下你們。不願太過相信這個世界就是真理,否則你會受傷。
我只是相信地球進化論。或者你會覺得地球進化論很荒謬。但是我非常肯定地說,地球進化論比起創造論抑或演化論都是真理得多,並不是自然抑或科學得多,而是真理得多。要我相信演化論?相信科學存在?相信世界的存在?簡直要和我相信上帝存在一樣荒謬!分別在於一個可以看到,而另一個永遠都不能夠看見。世界已死!假如身處宇宙當中,人類也很自然根本就感受不到任何重力,還存在甚麼科學。
人類總要相信這個世界是真理,那麼他們才可以在如此荒謬的世界生活下去。就猶如以前的人相信神是真理一樣,人總會擁有信仰才可以活下去,只不過如今信仰由神改為科學。而人格之王就是在神的荒謬以及世界的荒謬之中誕生。
人格之王曾經深信過科學,然後被科學所欺騙。猶如一個信徒他也會向上帝祈禱,而人格之王他也曾經認為科學是絕對,於是他也曾經用一些極其科學的方法去追求他才渴望的東西。但最後他才察覺到,原來最為荒謬並不是世界抑或神,而是相信這一切的自己。
這一切都是極其相信如此荒謬的世界的我的錯誤,從此我並不信仰神抑或世界,宗教抑或科學,我所相信只有自我和真理。
神造成我心靈上一個傷口,世界拿走了我一個人格,而我則是捨棄了自己一堆的朋友。你叫我如何原諒神原諒世界以及原諒我自己呢?
這並不是預言,而是我人生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或者在我人生遇過最為荒謬的東西並不是神抑或世界,而是人類本身。而我人生遇過最為荒謬的事情也離不開人類。
接近結尾
這個話題就到此結束吧。有關於我的幼稚園的生活,還差少少就完結。就讓我說完下去吧。而因為以上太多的廢話,我也改變了我自身的策略。由原本一本書改為兩本書。
各方面來說,這都超乎我計劃之內。或者我的人生對於我自身來說,太過沉重。從一開始由我決定單獨面對人生或者是一種的錯誤。最初的目的也僅僅是希望以我自身最為原始的角度去陳述我的自傳,呈現我人生不同階段的思維方式。這個想法直至如今我也是想盡量這樣做。只不過在之後的自傳,我希望人格議會能夠協助我一起編寫。
好吧,那麼下一本《人格之王(下)》的作者就寫上人格議會的名字。有甚麼的意思?並沒有任何的意思,只是代表陪伴的意思。
編輯
經歷編輯過後,我很多原本的想法都改變了,有關於內容也很難真的按照不同階段的思維方式去描寫我的一生,而人格議會的陪伴也只是精神上的陪伴也很難有實質的影響。
由於編輯的時間比起我想像中長,所有出書的計劃變完又變。原本打算編輯其他原稿先,《人格之王(下)》等到我出了幾本書才出。其實我知道下一本書出咩,但卻無法決定將來的事情。不過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出書所有書,那麼出書次序和計劃也已經沒有任何所謂。
最初打算透過原稿的內容練練手,可是看來也沒有這個必要。唯一問題有關於編輯的速度永遠都是問題。其實改變了用手機編輯,比起電腦編輯快了許多倍,但依然都不夠快。我其實相當焦慮,太多想法,但是速度太慢。
嚴格來說,速度不夠快的原因,主要是思考速度太慢,編輯內容太多,後期很多內容有許多都是編輯時增加。但是要甚麼焦慮,也於事無補。只能夠順其自然,本來寫得好不用修改的原稿也實在太少。
我也不能夠放棄這種寫原稿的方式。寫作還寫作,編輯還編輯。就算我也有很多計劃,也只能夠慢慢來。其實我寫作速度還比起編輯速度快。我雖然明白你的意思,可是我並不是小說家,編輯是必要的階段。
沒有提升編輯效率的方法嗎?並沒有。只好期望你原稿寫好一些。實在太過份。算了,只能夠順其自然。
由於我習慣了手機編輯的速度,所以其實後面的編輯反而適合用類似手機的機械去觀看。不過我覺得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
售價
有關於售價我想過了許多想法。雖然說我個人覺得書應該要便宜,但是事實上一本實體書的成本是很高,我覺得人類應該要習慣書應該是昂貴這種事情。
不過我售賣電子書,所以也基本上沒有成本可言。但也不能夠太過低廉。另一方面,我又認同電子書應該是便宜的概念。思考了許多計算的方式,最後我決定了每一頁計算0.5港幣,頁數以google文件為主,封面也計算。
某個程度我覺得我出價還是過低,不過還是算了。反正我打算出很多書,統一標準也節省很多麻煩。雖然說也不是所有書籍水準一樣高。
也不用擔心利潤方面的問題,電子書對於作者的利潤比起實體書高很多,雖然提取起來是有些麻煩。反正沒有成本,也沒有甚麼所謂。...。...。其實有很多東西想說,但最後還是甚麼說不出。
第一次出書,請多多指教。也不是說這種事情。不過我只不會編輯一次書本,最後會用word去分辨出錯別法和文法錯誤之類,然後修正再出版。所以我也相信有很多錯誤之類。也請多多包涵。至於錯誤反饋,就算反饋我也不覺得我有時間修正錯誤...。也盡量嘗試吧。
說起這裏,有的電子書平台我都盡量上架。剩下沒有上架的電子平台我也沒有時間做。要提的是...也沒有甚麼要提,其實我個人不介意你看完再買,或者將來有錢再買也沒有所謂。
至於聯絡方法嗎。這點就很尷尬,本來我個人就不擅長社交活動。再加上我個人就目前也不想搞甚麼經營活動。就目前而言,我只是想寫好書籍。
我也不蠢到認為寫幾本書籍就可以出名的人。也不會天真到認為寫得好就會有人欣賞這種說話。更何況我寫的東西完完全全不是讓人享受閱讀樂趣的文章。可是在這種環境,做小作家或者會變成一個大作家更加好。再加上我本來也不打算以作家維生。
小小作家還需要甚麼的聯絡方法。如果有任何聯絡方法,或者個人頁面會有,例如讀墨平台。如果沒有就沒有。不過我還是開了個人網頁,在最後會提及。其實有甚麼書評抑或錯字回報,我見讀墨平台也有,用不着個人網頁。
大概是這樣有很多說話也不想多說。個人售書頻道,我覺得我並不會搞那種東西。如有甚麼消息會在個人網頁發佈,雖然我覺得至少幾年也不會更新。它的意義就是僅僅存在。
還是要提,雖然有標準電子書售價,但是leanpub還是有較低價格出售。如果想支持的話,用標準價購買就可以,也不用提高價格。因為書籍的收入比起書本售價更加取決人氣,一兩本收入特別多也幫不到多少。不過我還是會在leanpub設定較高的價格,額外支持也不會令我加快出書的速度,或者特別提高我的熱情之類。
至於哪個電子平台給作者利潤特別高就不用在意,我一般當作50%收入。畢竟如果太過在意利潤的話,也很難繼續寫作下去。要提的是由於我沒有美國護照和銀行戶口,所以我無法退美國的電子書平台所收30%稅。也沒有所謂,就算是這樣作者所得也比起實體書高,都有50%。
好吧,麻煩的東西也說完。
關於書名
這本書我原本打算取用雙封面設計,總書名叫《人格之王:人格議會》意思即是「人格之王和人格議會」。可是各種理由,我還是想分開兩本書來寫。
原本的計劃是由我幼稚園寫到中六就完結。對於我人生來說,這段時間最好解釋這兩者的關係和誕生。再之後的人生只不過是我人生的延續。
而因為各種理由決定出兩本,主要原因是我會引用中五所寫的文章,而這些內容已經有大約是三萬的文字,幾乎可以出半本書。所以我決定出多一本書,額外寫出中六之後的一些內容去填數。
其實這樣可以更好表達我人生三個階段。第一個是人格之王,第二個是人格議會,而第三個則是人格之王和人格議會。
有關於出版的計劃和構想就說完。也繼續說下去,我的人生。其實剩下與幼稚園相關的事情並不多,應該說即使有,對於絕大多數的內容也忘記或者不值一提。
那麼盡快說結尾的故事吧。
正文結尾
家務
由於我幼稚園開始就很喜歡打機,所以在幼稚園我就已經需要戴眼鏡。我也不記得當時是怎樣,印象中第一次進入眼鏡鋪好似並不需要戴眼鏡,而第二次進入眼鏡鋪則是戴着眼鏡走出來。我記得當時年細,所以第一次並不需要戴眼鏡去矯正視力。
要形容我幼稚園的人生始終都是玩樂最為多,這一點我也有自知之明。一個幾乎在家打機的人,他的唯一體力活動就是打掃屋企。很大程度並不是因為他喜歡做家務,只是單純想氹父母開心。每次星期六打掃完屋企,母親回到家中的時候就會很開心。
對於家中完全沒有貢獻,又幾乎被父母忽視的第三個兒子,唯一的工作就是氹父母開心。只有這樣才會覺得自己對於家中稍為有一點的貢獻。我其實非常害怕自己會被父母所拋棄。所以偶爾我才會努力地氹父母開心。因為只有這樣我才對於家中有一點的意義。我的誕生才會有一點的價值。
或者其實我很害怕被拋棄。
又不是太宰治的獅子假面。明明不喜歡獅子面具,內心想要書本當作禮物,卻因為父親認為他想要獅子面具,為了不想還父親感到不高興,從而說想要獅子面具作為禮物吧。
現實怎會如此荒謬的事情出來。
明明不喜歡那件東西,還是可以非常開心地接受那些禮物,這種事情就只有大人才能夠做到。因為成長,明白很多事情不是必然,也學會體諒別人。更虛偽地說,因為明白對方的心意才覺得很開心吧。
不過會氹父母開心這種事情,也不會因為長大之後才學會。當然,學會體諒別人也是我長大後才學會的事情。但是有時候年歲並不是真的如此重要的因素。
總結
要說總結我幼稚園的一生。或者我是相當無知,但是算是過得非常開心。其實很多事情,也未必真的可以在這本自傳反映出來。
後記
終於編輯完。要形容很多事情也已經在正文的中途以及接近結尾已經說完。
其實我也很明白很多小說作家作完一次就出版的感受。但是我寫的類別也不是真正的小說,也很難真的一次過出版。最多就是在寫作的事情思考多一啲,減少編輯的時間。不過我也不會這樣做。
編輯也太過折磨人。用了手機快很多,但到了寫到價值觀,我思考的時間幾乎多過我打字的時間。容易的內容可以寫得很快,困難的內容就更需要更多的時候思考。雖然過程中,我想不斷娛樂,但我到了一個年歲,即使娛樂也不知道做甚麼好。結果還是埋頭編輯。很多事情我也沒有辦法。其實有好幾次想到有些崩潰,然後睡了幾次教。也僅僅是這樣。
可是我在過程中,我也想着。無論太宰治抑或卡繆的自傳,都是虛構式半自傳小說。也的確可以節省很多麻煩和問題。也所以我決定了,我只唯一承認《人格之王(上)》是我的自傳,其他後續就當作虛構式半自傳小說。
本來我的作品就很少人名,這是很多原因。單純是懶,本來我就懶得用全名去稱呼對方。
另外的是,《二十四比利》的作者也是將書本出版在台灣。所以我也決定將電子書在台灣出版。這也是我的雙重保險。
不過對於我這個小小作家而言,其實很多事情也沒有所謂。只是保險做得比較足夠。
其實原本我打算用原稿去補充自傳的內容。已經沒有必要,就算寫這本書的時候,也幾乎是用我現在的思維去寫。
寫作日期:2022年4月尾
完成日期:2022年6月12日
編輯日期:2022年6月12日
完成日期:2022年7月26日
出版日期:2022年7月尾
作者:湯嘉政
編輯:人格議會(戰略家)
封面設計:藝術家
個人網頁:https://goking123.blogspot.com/2023/03/blog-post_21.html
由於第一次出書。所以我想說明這些資料其實沒有甚麼特意義,單純是我個人留下記錄。也不是觀看次序。至於真正閱讀順序,其實也沒有分多少,都已經很明顯。只有幾本書是例外,不過可以單獨觀看。
要提的是編輯,雖然編輯表面上有很多人。其實我在編輯價值觀的時候,就只有單向的思維。而思考價值觀這種複雜東西的時候,也是另一個單向思維。所以嚴格來說,真正編輯只有幾個人。只有寫作的時候,才輕鬆一些。
個人網頁也只是開定,也不覺得在多大程度上真的會使用。畢竟就目前為止,我也不打算認真去經營網頁。入面真的甚麼內容都沒有。不用點擊入面看看。雖然用連結,我個人也可以收到傭金。不過與其這樣,倒不如我自己親自賣會更好,雖然說我也肯定懶得如此麻煩的事情。
算了,就目前來說,我對於人氣並沒有太大的想法。至少等到出光所有書才認真考慮經營這種事情。或者銷量會很慘。本來透過寫作維生就很不切實際。
到底我想做甚麼,其實就連我也不太清楚。我寫了三年原稿,但到了最後我卻連一本書都沒有寫成。因為我很清楚我寫作並不是為了別人。可是到了最後還是這樣。或者我早就知道有一天就會變成這樣。然而我對於到底是否出版還是有一定的爭扎,一旦出版很多事情都無法回頭。
附錄
原本我以為我編輯已經到了最為高峰的時候,一日可以用手機編輯接近五頁的內容。原本再沒有甚麼難到我,甚麼都編輯過。即使到了科學觀這種資料性的東西,我也很快完整地簡潔地編輯得很完美。
但到了價值觀,最重要的地球進化論,我就真心頭痛。由於寫好原稿,所以也知道地球進化論幾乎是我後期價值觀最為核心的部份。其實相關的概念,我也知道大概。原本以為很容易,但發覺我是錯得離晒譜。我根本不明白我自己想表達的是甚麼,我看了十次也思考了十次,真的很難編輯落手。
這並不是內容艱難,而是哲學本來就沒有理性可言。我編輯的理性偏偏就和我的哲學起了衝突。我的理性告訴我,這根本是瘋言瘋語,這些文章甚麼可能出得街。但另一方面,這些卻是我的哲學很重要的一環,這些不是瘋言瘋語,而是我的價值觀的一部份。
真的是很想直接不進行編輯直接出原稿就算。同時這是我這本書的編輯第一次會有如此巨大的衝動,就是想直接出關於這本書的原稿。真的很困難,真的很矛盾,真的很麻煩。感覺上我就像哲學化地解讀我自己的哲學。最後我決定了為了不被篡改我的哲學思想,最後在附錄出我關於這個文章的原稿就算。而編輯我也希望可以盡量接近自己的原意去編輯。
這個原稿的意思大概是我思考十次所參考的內容。一諗起我的原稿內容有一大堆類似的文章我就頭痛。
其實其他文章我也花很多時間思考,不過相對地也沒有這麼重要。更何況,內容方面也不太適合給別人欣賞。本來因為我寫原稿就已經有一定的想法才有之後編輯的內容。
地球進化論-原稿
我並不知道人類是否透過上帝而創造出來,但我唯一肯定的是這個地球的確是透過進化而成。根據無數的地理學家和物理學家的考察,地球由原本一個行星經歷過數十億年以上的演化變成一個可以養育數以千萬生命的行星。背後是經歷了多少個痛苦以及進化原則。地球進化論並沒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原則,有的只有單純的演化。
這樣說並不對,因為地球是不斷地朝著更好的星球而進化,既不是創造也不是演化而是進化。這個進化的過程是漫無目的,而最終所形成現在的地球就是地球一切進化的成果。進化論並不存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向更好方向前進的進化原則。在這個原則上,唯一敵人就是自己。而這個過程並不存在上帝任何半點的介入。萬物均在進化。
就算一個產品的進化,也要經歷過人類的介入,可是這樣也逃不過壞掉的命運。那是當然,死物又如何會進化呢?可是不是萬物都會進化嗎。一粒原子無論甚麼轉變還是一粒原子,其成份也只不過是質子、中子和電子。那麼地球不是死物嗎?曾經是死物,但當它由沒有生命的世界到培養和誕生出第一個生命的時候,就已經由沒有生命進化到有生命的星球。
既然都擁有生命,那麼會進化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死物永遠都是死物。科學一些說,粒子有隨機性,而原子之間也會產生化學變化,就算由死物之間誕生和進化出生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論你承不承認,世界就是一切進化的結果。而由死物進化到生命也是地球歷史其中一個部份,也解釋了生命的誕生。生命的誕生是源於進化。
最後的話
重新編輯之後,我就發現我有很多病句。其實我在編寫的時候,都刻意將「原因是因為」這些句子刻意縮減。「到底發生甚麼的事情」也是可以縮減的句子。其實滿爭扎。寫的是病句,但其實我們這些都是口語經常說的語言。
又不是實用文,其實這種事情就不用太過在意。結果我決定不編輯這些病句,不過「原因是因為」都已經編輯完。
單純是病句,我也不會刻意強調原因從而重複兩次的應用。其實比起病句,更加接近口語。比起實用,習慣了拉長來說。雖然我明白你擔心,不過我也不是語文老師。
對於書面語這並不是好事,但你應該視口語化為文化思考的一部份。其實呢,我在寫作的時候也有刻意留意病句,然後補上頭尾。不過對於口語的病句,我也覺得也不太過在意,又不會寫實用文雖然說對於寫作的觀感並不好。但如果太過有病的話,我還是會修改一下。具體來說,還是的例子。
你根本就是話癆。我在編輯的時候也經常遇到這種事情。所以價值觀的文章也分為兩個部份。一種是非常簡潔,另一種保留原稿那種繁複的對話形式。因為我認為原稿的內容所表達也已經很好,不需要再額外修改。結論刪了很多東西同時間也增加了很多東西。
原本售價的設定一頁為0.5港幣。但是轉成EPUB格式的頁數和google文件並不同,計word也大概多十頁,在這裏要提的是我還是以google文件作標準。包含封面和目錄的頁數。所以到最後基本是向沒有標準差不多。幾乎只有我才知道。
其實我重新看一次大概的內容,我也不覺得這本書有甚麼可以吸引到我。有一個很好的標題,但內容真的並不太吸引。是啊,有時候我在想,或者不做一部自傳會更加好賣。算了,反正都寫完。
唯有出多部的精簡版《人格編年史》,雖然到了中途我也打算放棄。你到底對於你的自傳有多麼的執着。不過看來,這部《人格編年史》還是必須。本來我人生值得提的內容並不多。而這本書的準則看完一次就算。
回想起來,或者我的母親只是單純喜歡玉桂狗。算了,都已經太遲。真相是怎樣一點也不重要。
雖然打搞你收結尾,不過改錯別字是我另一個編輯的痛苦。例如「象」和「像」,這些都很嚴謹。現象雖然聽得多,但很少寫。而天份也好似是錯字,天分才對。甚麼可能,我記得小學也肯定是寫天份。所以到最後,我也沒有改寫。
很麻煩古代字和現代字,所以東西都要跟古代的意譯,並不能夠隨便修改。另一種麻煩是口語和書面語。順帶一提,引言的「事不疑遲」並不是錯字,而是故意這樣寫。正確來說是事不宜遲。
由於我是用word去編輯錯別字和錯誤語法,所以可能有些句子的意思上的錯誤是偵測不到。而有些內容未必和我的記憶完全相符,例如一些細節位又或者意思方面。但是我也不會進行第三次編輯,所以就算和現實記憶的我有多少出入,我也不會修改。並沒有這種的時間。更何況正如倪匡所言,一本幾十元的書籍還有甚麼的要求。
就連編輯我也懶得請。就算想請也請不到,才剛出第一本書哪有甚麼利潤可言。可是如果有錯別字和意義上的錯誤,也歡迎提出。當然,其實也沒有所謂。
回報錯別字的原則,如果同音又不影響意譯,並多人使用的話,其實可以不用回報。而完全寫錯,例如雕和鵰,這些最好回報。不過其實沒有甚麼原則,覺得錯誤就可以回報。反正很隨意。最終決定權也是我那到。
雖然說有官方渠道的回報方法,不過我還是在個人網頁開設個錯誤回報區,各方面都比較方便我。
順帶一提,由於寫到價值觀已經是用手機去寫。可能因為這樣,所以用word發現錯別字的數目也比起之前少很多。如果有錯別字的誤解真的請原諒。如果發現任何錯處,請歡迎指正。不過問題就免。
至少就目前而言我並不想解答任何問題,也永遠不會想。你以為我真的需要透過討論去啟發我思考嗎?並不存在那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