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釋字第805號 讓憲法重回少年法庭(鄭胤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法官認為,少年保護事件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權應有法律明文規定,在此範圍內,少年事件處理法不符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要求,有違憲法保障被害人程序參與權之意旨。(司法院提供)
大法官在7月17日作出釋字第805號,宣告少年事件處理法(少事法)第36條違憲。我想以親身經驗分享此事重要。
我曾狀告某位少年妨害名譽,少年被裁定不付審理。我抗告,裁定更為訓誡;我再次抗告,遭到駁回。第二次抗告的重點則與釋字第805號意旨相同:少年事件被害人有沒有陳述意見的權利。
整個少年法庭審理期間,除非經法官傳喚,被害人沒有任何機會聽訊、發言、表達意見。收到法院決定結果,就是被害人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接觸案件。少年事件處理法保護少年犯罪人,為什麼是用犧牲被害人的人權來達成?何況被害人同樣有可能是少年,保護少年的少年事件處理法卻對少年被害人沒有保障。
違憲的少事法第36條規定:「審理期日訊問少年時,應予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及輔佐人陳述意見之機會。」未包含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合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有訴訟之權。因為訴訟權不只在保障人民可以提起訴訟,還要確保訴訟的程序正當、審判公平。
等同國內法律的兒童(即未成年人)權利公約,在此案同樣重要。當被害人與犯罪人同樣為少年,都應享有於司法程序中表達意見之權利(第12條)。公約第12號一般性意見第62點說明,必須給予犯罪行為的兒童受害人和兒童證人充分行使其自由表達她或他的意見的機會;第64點另外說明兒少知情權,包含:兒童受害人的作用,參與調查及法庭訴訟支助機制,聆訊的特定場所和時間等等。
當時身為少年事件兒少被害人的我,在抗告狀引用上述條文。高等法院少年法庭回應少事法第36條並無應傳喚被害人到場之強制規定,並說明是否傳喚被害人到場,乃法院依事件審理進行程序,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
回到釋字第805號,釋憲聲請補充理由書,同樣引用兒童權利公約。大法官最終認定少事法第36條不符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有違憲法保障被害人程序參與權的意旨;立法者也沒有正當理由不保障被害人的訴訟權。因此有關機關應在2年內修正少事法,明文規範被害人訴訟權,且這段期間除有正當理由,少年法庭也應傳喚被害人到庭陳述意見。
有人說,被害人陳述意見只是作作樣子,卻不知在釋憲之前,有多少立法者、執法者,連作作樣子都不肯。我們當向這位釋憲聲請人致敬,他是一位為了未成年女兒被欺負而勇敢出聲的父親。我很遺憾當時不及釋憲,不知道有多少被害人即使勇敢提出訴訟,到後來也無從發聲、不解抗告,最終仍是求助無門。這麼多位法官,未及一位父親對憲法及人權的敏銳與勇敢。願天下人都能維護公平,對抗不公不義,這是這位父親留給我們的深刻感觸。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學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本文刊於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718002599-262114?chdtv
avatar-img
7會員
29內容數
我是鄭胤宏,我的夢想是:「書生一掬傷時淚,誓灑大千救眾生。」現為中華兒童及青年協會理事長,文章刊於品觀點、聯合報、自由時報、奇摩新聞、中時新聞網、壹蘋新聞網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進入了訴訟階段後 我在網路上看了非常多的案例 我也在現實的法院課程中遇到比我處境更艱難的同學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 我想可以代表我們這群 「在法院與家庭之間奔波的爸爸們」 真心想要對抗的就是: 《不合理的》最小變動原則與《不合理的》幼兒從母原則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兩位大法官都認為本件應受理,但對於是否已「依法定程序用盡審級救濟」和系爭書函是否為「確定終局裁判」的看法有所不同。呂太郎大法官認為本件自始非憲訴法第59條規定範圍,不須要求此要件,而尤伯祥大法官則認為應類推適用,將上級警察機關決定視為確定終局裁判。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
Thumbnail
進入了訴訟階段後 我在網路上看了非常多的案例 我也在現實的法院課程中遇到比我處境更艱難的同學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 我想可以代表我們這群 「在法院與家庭之間奔波的爸爸們」 真心想要對抗的就是: 《不合理的》最小變動原則與《不合理的》幼兒從母原則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兩位大法官都認為本件應受理,但對於是否已「依法定程序用盡審級救濟」和系爭書函是否為「確定終局裁判」的看法有所不同。呂太郎大法官認為本件自始非憲訴法第59條規定範圍,不須要求此要件,而尤伯祥大法官則認為應類推適用,將上級警察機關決定視為確定終局裁判。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去年年底,臺灣發生國中生割頸殺死同校同學的悲劇,震驚社會。涉案的女學生多次在網路上嗆聲「我未成年法律會保護我」,一條無辜的生命消失了,卻沒有任何悔過之心。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未成年人是不是成為犯罪的三不管地帶呢?如何杜絕校園暴力? 本集許律師將討論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猶記得前陣子發生國中生割頸事件震驚全台,而校園內所發生的眾多紛擾也不僅止於校園霸凌,同儕之間相互捉弄或是言語嘲諷,都很容易引發衝突而觸犯法律,而這本書的作者吉靜如是少年調查保護官,她在少年法庭上遇過無數的案例,也基於加強法治教育的前提而寫下這本書作為預防犯罪的提醒。 書中不只是提到常見的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