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看完電影|成為母親之後

    2020/08/02
    看了《成為母親之後》,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形狀。它沒有要探詢狹窄的心地,像是沒有秘密一樣,俐落大方。是一部很安靜的電影,不慍不火。或者也是很吵的電影,沒得安靜──沒有死寂能專心,也沒有高潮能安放情緒。大概不需要。劇情清淡,破碎。好吃。可能難消化。也許「結構鬆散」,甚至沒有結構。但是感到親切舒服。某種程度上它幽微到底,幾乎謹守分寸的敘事;不無知誰,不崇尚誰,不浮誇、漂亮,沒有大笑歡笑、大泣大悲。電影裡有青少年,但不無知他/們以彰顯「青春」。他們本來就有青春,該可憐的身份他們都有,創作者不叼著他們的階級撞牆。他們過著平凡的日子:去上學,放暑假,物質慾,性慾。還導向懷孕與「負責」──忠誠的展示雙人關係。也有海邊與遠行,彷彿孤獨但不象徵著「成熟」或「叛逆」。創作者不過於激烈的留下肉體以「形塑人性」。
    關係不斷被揭示與重設,「她會離開是因為她逃跑了。她不是拋棄你」母親對兒子說。母親是阿姨,也是同居人,也是監護人。兒子是外人,也是內人,也是陌生人。不確定跟「愛」有關,或是「被愛拯救」,不論是結構裡的任何關係。也不是任何人之間都有關係。
    《成為母親之後》是一部韓國電影。很久沒看韓國戲劇了,這次隨意的開始看,很快就被抓緊。也許是韓國語言的強勢,文化性很強,所以韓國人一開口說話,馬上跟上一次看韓劇的經驗連上了。無縫接軌,你信任它。或者那是某種表演文化。包括某些瞬間覺得自己在看紀錄片,例如兩個人嘰嘰喳喳的對話時,鬆弛細膩到像是VLOG。當然它也可能是某種熟練的路徑(稱為工業)的操控人心,但你就是感到安全可靠。
    因為劇情破碎,甚至交代的不清不楚(也許沒有人要交代,搞不好還有點隨便),所以看到連貫的情節與轉折點出現,突然感受到一些東西:我們之所以對繁複的故事,人物感興趣、喜歡,追根究柢是因為我們羨慕,喜歡有選擇的人;能一直做選擇改變現況的人──不顧一切的生活。我們也想知道我們究竟有哪些選擇?。
    繼續看下去,覺察這部電影的拍攝,幾乎是手持攝影。或許是這樣,更像紀錄片。雖然可能會覺得他不必要加諸這個方法來達到「真實」。或者,也不知道假如沒有微微晃動的鏡頭,劇情會不會是一灘死水,讓觀影的眼神往死裡鑽。
    「你為什麼要跟我一起住?」 「這個嘛.....你住進來之後我才知道,做了一個選擇之後,就得放棄其他的。而且要接受自己必須放棄這件事,無論怎麼選,勢必都要放棄些什麼」
    看到這裡,真是皮開肉綻。即使斷裂不精,但是不離題出戲,或許是某些人評論某些電影時所形容的「直白」吧:粗糙但貼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