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爭論著小學生到底要不要背就九九乘法表時,中國的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答案了。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民間已經流傳著「九九歌」供大家來背誦,而「九九歌」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所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的乘法口訣。因為九九歌最初的內容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因此就被命名為「九九歌」。根據漢朝時燕人韓嬰所撰《韓詩外傳》,在裡頭已詳細記載乘法運算成熟的「九九歌」,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已相當普及,也就是說它的發明可以推到更早之前,魏晉時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注》提到:「庖犧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庖犧就是伏羲)。伏羲在中國被視為人類的始祖,因此這些記載可以說明「九九歌」的起源是相當早。有關九九歌的內容演進在此稍作簡介:一、春秋戰國時代:在《管子》等典籍中有大量「九九歌」的片段,《老子》裡亦記載「善數不用籌策」,都表明在春秋時代「九九歌」已經是一項很普及的知識,而精通數學的人會借助「九九歌」協助其在心算方面的運算,「九九歌」最早被發現時的內容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而四」止,總共有三十六句。由敦煌石窟所找到的「九九術殘木簡」,可以看出「九九歌」的內容形式大致如下:「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五九四十五、四九三十六、三九二十七、二九十八;八八六十四、七八五十六、六八四十八、五八四十、四八三二、三八二四、二八十六;七七四十九、六七四十二、五七三五、四七二八、三七二一、二七十四;六六三六、五六三十、四六二四、三六十八、二六十二;五五二五、四五二十、三五十五、二五一十;四四十六、三四十二、二四而八;三三而九、二三而六;二二而四;大凡千一百一十。」在此八九七十二和九八七十二視為重複,因此八九七十二不列入,其餘類推,所以總共只有三十六句。二、大約在西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擴充到「一一而一」,也就是增加「九一如九」至「一一而一」,增加了九句,加上原本的三十六句,因此,「九九歌」在這個時期的內容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而一」止,總共有四十五句。三、大約在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南宋末年,有些數學家覺得「九九歌」的順序好像不太合理,因此將它的順序顛倒過來,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在元代朱世傑《算學啟蒙》中有相關的記載,從「一一而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總共有四十五句。後來,「九九」就成為數學的代名詞,元代數學家李冶因不滿於理學家鄙視實學,每天只會說一些天馬行空之事,於是在他的著作《測圓海鏡》一書中,嘲諷他們說:「夫文史尚矣,猶之為不足貴,況『九九』賤技能乎!」四、現在我們所使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四十五句的「九九歌」,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八十一句的「九九歌」,通常稱為「大九九」(九八七十二和八九七十二視為不同,因此總共會有八十一句)。在《韓詩外傳》中記載了一個齊桓公以「九九」招賢的故事如下:在西元前五百多年前,戰國七雄之一的齊桓公有感於國家的內亂已經三百多年都無法平息,內政也遲遲無法正常運作,於是請教大夫管仲治國大策,如何才能使齊國富強。管仲對齊桓公提出建議說:「要使得國家富強,必須分三個階段實施下列政策,第一階段為期三年,目的在教育人民,讓人民具有基礎的知識;第二階段為期一年,主要工作為選拔具有才能的人來朝廷當官;第三階段為期一年,主要目標在於擴充軍備,建立國防,以防外國的入侵。先充實內政,建設民心,然後再加強國防。」齊桓公採用管仲的策略,設立「招賢館」來徵求各方面的人才,可是等了一年多,都一直沒有人前來毛遂自薦。直到某一天一個老百姓帶著九九歌前來,並將它獻給齊桓公,這樣的情景有點像是「野人獻曝」,讓齊桓公覺得非常的可笑,於是指派手下將這位不知死活的老百姓趕出去,並對他嘲諷的說:「『九九歌』能當作是你個人的才學、知識嗎?」這個人非但不覺得羞愧,還很有勇氣的回應齊桓公鄙視的問話:「『九九歌』確實談不上昰什麼重要的知識,但是如果您對我這位只懂得九九歌的老百姓都能以重禮款待的話,那麼比我高明的人難道不會想來嗎?」齊桓公想一想覺得他說的話還蠻有道理的,於是就請手下把他迎到招賢館,好好的招待他。如這位老百姓所預言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從四面八方的賢士都相呼應而來,讓招賢館充滿各種人才。(原文如附註)從以上的歷史論述與故事,都讓我們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國的老祖宗在數學上,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有很大的貢獻,因此我們後生晚輩也應當好好努力,除了要保存這些祖宗的知識外,也應當好好加以發揮。而由「九九歌」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數學上其實有些知識需要我們稍微記憶的,而不是全然都是要由自己建構,運用這些先人已經建構出來的知識,讓我們可以走得更好、更遠。附註:齊桓公招賢故事原文桓公設庭燎招賢,一年沒人應招。東野鄙人以『九九』求見,桓公使人戲之。鄙人曰:「夫『九九』,薄能耳,而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桓公遂禮之。不到一月,「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
當大家爭論著小學生到底要不要背就九九乘法表時,中國的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答案了。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民間已經流傳著「九九歌」供大家來背誦,而「九九歌」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所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的乘法口訣。因為九九歌最初的內容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因此就被命名為「九九歌」。
根據漢朝時燕人韓嬰所撰《韓詩外傳》,在裡頭已詳細記載乘法運算成熟的「九九歌」,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已相當普及,也就是說它的發明可以推到更早之前,魏晉時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注》提到:「庖犧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庖犧就是伏羲)。伏羲在中國被視為人類的始祖,因此這些記載可以說明「九九歌」的起源是相當早。
有關九九歌的內容演進在此稍作簡介:
一、春秋戰國時代:在《管子》等典籍中有大量「九九歌」的片段,《老子》裡亦記載「善數不用籌策」,都表明在春秋時代「九九歌」已經是一項很普及的知識,而精通數學的人會借助「九九歌」協助其在心算方面的運算,「九九歌」最早被發現時的內容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而四」止,總共有三十六句。由敦煌石窟所找到的「九九術殘木簡」,可以看出「九九歌」的內容形式大致如下:
「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五九四十五、四九三十六、三九二十七、二九十八;
八八六十四、七八五十六、六八四十八、五八四十、四八三二、三八二四、二八十六;
七七四十九、六七四十二、五七三五、四七二八、三七二一、二七十四;
六六三六、五六三十、四六二四、三六十八、二六十二;
五五二五、四五二十、三五十五、二五一十;
四四十六、三四十二、二四而八;
三三而九、二三而六;
二二而四;
大凡千一百一十。」
在此八九七十二和九八七十二視為重複,因此八九七十二不列入,其餘類推,所以總共只有三十六句。
二、大約在西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擴充到「一一而一」,也就是增加「九一如九」至「一一而一」,增加了九句,加上原本的三十六句,因此,「九九歌」在這個時期的內容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而一」止,總共有四十五句。
三、大約在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南宋末年,有些數學家覺得「九九歌」的順序好像不太合理,因此將它的順序顛倒過來,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在元代朱世傑《算學啟蒙》中有相關的記載,從「一一而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總共有四十五句。後來,「九九」就成為數學的代名詞,元代數學家李冶因不滿於理學家鄙視實學,每天只會說一些天馬行空之事,於是在他的著作《測圓海鏡》一書中,嘲諷他們說:「夫文史尚矣,猶之為不足貴,況『九九』賤技能乎!」
四、現在我們所使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四十五句的「九九歌」,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八十一句的「九九歌」,通常稱為「大九九」(九八七十二和八九七十二視為不同,因此總共會有八十一句)。
在《韓詩外傳》中記載了一個齊桓公以「九九」招賢的故事如下:
在西元前五百多年前,戰國七雄之一的齊桓公有感於國家的內亂已經三百多年都無法平息,內政也遲遲無法正常運作,於是請教大夫管仲治國大策,如何才能使齊國富強。管仲對齊桓公提出建議說:「要使得國家富強,必須分三個階段實施下列政策,第一階段為期三年,目的在教育人民,讓人民具有基礎的知識;第二階段為期一年,主要工作為選拔具有才能的人來朝廷當官;第三階段為期一年,主要目標在於擴充軍備,建立國防,以防外國的入侵。先充實內政,建設民心,然後再加強國防。」
齊桓公採用管仲的策略,設立「招賢館」來徵求各方面的人才,可是等了一年多,都一直沒有人前來毛遂自薦。直到某一天一個老百姓帶著九九歌前來,並將它獻給齊桓公,這樣的情景有點像是「野人獻曝」,讓齊桓公覺得非常的可笑,於是指派手下將這位不知死活的老百姓趕出去,並對他嘲諷的說:「『九九歌』能當作是你個人的才學、知識嗎?」這個人非但不覺得羞愧,還很有勇氣的回應齊桓公鄙視的問話:「『九九歌』確實談不上昰什麼重要的知識,但是如果您對我這位只懂得九九歌的老百姓都能以重禮款待的話,那麼比我高明的人難道不會想來嗎?」齊桓公想一想覺得他說的話還蠻有道理的,於是就請手下把他迎到招賢館,好好的招待他。如這位老百姓所預言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從四面八方的賢士都相呼應而來,讓招賢館充滿各種人才。(原文如附註)
從以上的歷史論述與故事,都讓我們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國的老祖宗在數學上,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有很大的貢獻,因此我們後生晚輩也應當好好努力,除了要保存這些祖宗的知識外,也應當好好加以發揮。而由「九九歌」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數學上其實有些知識需要我們稍微記憶的,而不是全然都是要由自己建構,運用這些先人已經建構出來的知識,讓我們可以走得更好、更遠。
附註:齊桓公招賢故事原文
桓公設庭燎招賢,一年沒人應招。東野鄙人以『九九』求見,桓公使人戲之。鄙人曰:「夫『九九』,薄能耳,而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桓公遂禮之。不到一月,「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