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九九乘法表秘辛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當大家爭論著小學生到底要不要背就九九乘法表時,中國的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答案了。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民間已經流傳著「九九歌」供大家來背誦,而「九九歌」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所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的乘法口訣。因為九九歌最初的內容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因此就被命名為「九九歌」。根據漢朝時燕人韓嬰所撰《韓詩外傳》,在裡頭已詳細記載乘法運算成熟的「九九歌」,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已相當普及,也就是說它的發明可以推到更早之前,魏晉時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注》提到:「庖犧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庖犧就是伏羲)。伏羲在中國被視為人類的始祖,因此這些記載可以說明「九九歌」的起源是相當早。有關九九歌的內容演進在此稍作簡介:一、春秋戰國時代:在《管子》等典籍中有大量「九九歌」的片段,《老子》裡亦記載「善數不用籌策」,都表明在春秋時代「九九歌」已經是一項很普及的知識,而精通數學的人會借助「九九歌」協助其在心算方面的運算,「九九歌」最早被發現時的內容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而四」止,總共有三十六句。由敦煌石窟所找到的「九九術殘木簡」,可以看出「九九歌」的內容形式大致如下:「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五九四十五、四九三十六、三九二十七、二九十八;八八六十四、七八五十六、六八四十八、五八四十、四八三二、三八二四、二八十六;七七四十九、六七四十二、五七三五、四七二八、三七二一、二七十四;六六三六、五六三十、四六二四、三六十八、二六十二;五五二五、四五二十、三五十五、二五一十;四四十六、三四十二、二四而八;三三而九、二三而六;二二而四;大凡千一百一十。」在此八九七十二和九八七十二視為重複,因此八九七十二不列入,其餘類推,所以總共只有三十六句。二、大約在西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擴充到「一一而一」,也就是增加「九一如九」至「一一而一」,增加了九句,加上原本的三十六句,因此,「九九歌」在這個時期的內容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而一」止,總共有四十五句。三、大約在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南宋末年,有些數學家覺得「九九歌」的順序好像不太合理,因此將它的順序顛倒過來,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在元代朱世傑《算學啟蒙》中有相關的記載,從「一一而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總共有四十五句。後來,「九九」就成為數學的代名詞,元代數學家李冶因不滿於理學家鄙視實學,每天只會說一些天馬行空之事,於是在他的著作《測圓海鏡》一書中,嘲諷他們說:「夫文史尚矣,猶之為不足貴,況『九九』賤技能乎!」四、現在我們所使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四十五句的「九九歌」,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八十一句的「九九歌」,通常稱為「大九九」(九八七十二和八九七十二視為不同,因此總共會有八十一句)。在《韓詩外傳》中記載了一個齊桓公以「九九」招賢的故事如下:在西元前五百多年前,戰國七雄之一的齊桓公有感於國家的內亂已經三百多年都無法平息,內政也遲遲無法正常運作,於是請教大夫管仲治國大策,如何才能使齊國富強。管仲對齊桓公提出建議說:「要使得國家富強,必須分三個階段實施下列政策,第一階段為期三年,目的在教育人民,讓人民具有基礎的知識;第二階段為期一年,主要工作為選拔具有才能的人來朝廷當官;第三階段為期一年,主要目標在於擴充軍備,建立國防,以防外國的入侵。先充實內政,建設民心,然後再加強國防。」齊桓公採用管仲的策略,設立「招賢館」來徵求各方面的人才,可是等了一年多,都一直沒有人前來毛遂自薦。直到某一天一個老百姓帶著九九歌前來,並將它獻給齊桓公,這樣的情景有點像是「野人獻曝」,讓齊桓公覺得非常的可笑,於是指派手下將這位不知死活的老百姓趕出去,並對他嘲諷的說:「『九九歌』能當作是你個人的才學、知識嗎?」這個人非但不覺得羞愧,還很有勇氣的回應齊桓公鄙視的問話:「『九九歌』確實談不上昰什麼重要的知識,但是如果您對我這位只懂得九九歌的老百姓都能以重禮款待的話,那麼比我高明的人難道不會想來嗎?」齊桓公想一想覺得他說的話還蠻有道理的,於是就請手下把他迎到招賢館,好好的招待他。如這位老百姓所預言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從四面八方的賢士都相呼應而來,讓招賢館充滿各種人才。(原文如附註)從以上的歷史論述與故事,都讓我們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國的老祖宗在數學上,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有很大的貢獻,因此我們後生晚輩也應當好好努力,除了要保存這些祖宗的知識外,也應當好好加以發揮。而由「九九歌」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數學上其實有些知識需要我們稍微記憶的,而不是全然都是要由自己建構,運用這些先人已經建構出來的知識,讓我們可以走得更好、更遠。附註:齊桓公招賢故事原文桓公設庭燎招賢,一年沒人應招。東野鄙人以『九九』求見,桓公使人戲之。鄙人曰:「夫『九九』,薄能耳,而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桓公遂禮之。不到一月,「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
當大家爭論著小學生到底要不要背就九九乘法表時,中國的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答案了。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民間已經流傳著「九九歌」供大家來背誦,而「九九歌」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所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的乘法口訣。因為九九歌最初的內容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因此就被命名為「九九歌」。
根據漢朝時燕人韓嬰所撰《韓詩外傳》,在裡頭已詳細記載乘法運算成熟的「九九歌」,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已相當普及,也就是說它的發明可以推到更早之前,魏晉時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注》提到:「庖犧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庖犧就是伏羲)。伏羲在中國被視為人類的始祖,因此這些記載可以說明「九九歌」的起源是相當早。
有關九九歌的內容演進在此稍作簡介:
一、春秋戰國時代:在《管子》等典籍中有大量「九九歌」的片段,《老子》裡亦記載「善數不用籌策」,都表明在春秋時代「九九歌」已經是一項很普及的知識,而精通數學的人會借助「九九歌」協助其在心算方面的運算,「九九歌」最早被發現時的內容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而四」止,總共有三十六句。由敦煌石窟所找到的「九九術殘木簡」,可以看出「九九歌」的內容形式大致如下:
「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五九四十五、四九三十六、三九二十七、二九十八;
八八六十四、七八五十六、六八四十八、五八四十、四八三二、三八二四、二八十六;
七七四十九、六七四十二、五七三五、四七二八、三七二一、二七十四;
六六三六、五六三十、四六二四、三六十八、二六十二;
五五二五、四五二十、三五十五、二五一十;
四四十六、三四十二、二四而八;
三三而九、二三而六;
二二而四;
大凡千一百一十。」
在此八九七十二和九八七十二視為重複,因此八九七十二不列入,其餘類推,所以總共只有三十六句。
二、大約在西元五至十世紀間:「九九歌」擴充到「一一而一」,也就是增加「九一如九」至「一一而一」,增加了九句,加上原本的三十六句,因此,「九九歌」在這個時期的內容是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而一」止,總共有四十五句。
三、大約在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南宋末年,有些數學家覺得「九九歌」的順序好像不太合理,因此將它的順序顛倒過來,變成和現在所用的一樣,在元代朱世傑《算學啟蒙》中有相關的記載,從「一一而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總共有四十五句。後來,「九九」就成為數學的代名詞,元代數學家李冶因不滿於理學家鄙視實學,每天只會說一些天馬行空之事,於是在他的著作《測圓海鏡》一書中,嘲諷他們說:「夫文史尚矣,猶之為不足貴,況『九九』賤技能乎!」
四、現在我們所使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四十五句的「九九歌」,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八十一句的「九九歌」,通常稱為「大九九」(九八七十二和八九七十二視為不同,因此總共會有八十一句)。
在《韓詩外傳》中記載了一個齊桓公以「九九」招賢的故事如下:
在西元前五百多年前,戰國七雄之一的齊桓公有感於國家的內亂已經三百多年都無法平息,內政也遲遲無法正常運作,於是請教大夫管仲治國大策,如何才能使齊國富強。管仲對齊桓公提出建議說:「要使得國家富強,必須分三個階段實施下列政策,第一階段為期三年,目的在教育人民,讓人民具有基礎的知識;第二階段為期一年,主要工作為選拔具有才能的人來朝廷當官;第三階段為期一年,主要目標在於擴充軍備,建立國防,以防外國的入侵。先充實內政,建設民心,然後再加強國防。」
齊桓公採用管仲的策略,設立「招賢館」來徵求各方面的人才,可是等了一年多,都一直沒有人前來毛遂自薦。直到某一天一個老百姓帶著九九歌前來,並將它獻給齊桓公,這樣的情景有點像是「野人獻曝」,讓齊桓公覺得非常的可笑,於是指派手下將這位不知死活的老百姓趕出去,並對他嘲諷的說:「『九九歌』能當作是你個人的才學、知識嗎?」這個人非但不覺得羞愧,還很有勇氣的回應齊桓公鄙視的問話:「『九九歌』確實談不上昰什麼重要的知識,但是如果您對我這位只懂得九九歌的老百姓都能以重禮款待的話,那麼比我高明的人難道不會想來嗎?」齊桓公想一想覺得他說的話還蠻有道理的,於是就請手下把他迎到招賢館,好好的招待他。如這位老百姓所預言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從四面八方的賢士都相呼應而來,讓招賢館充滿各種人才。(原文如附註)
從以上的歷史論述與故事,都讓我們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國的老祖宗在數學上,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有很大的貢獻,因此我們後生晚輩也應當好好努力,除了要保存這些祖宗的知識外,也應當好好加以發揮。而由「九九歌」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數學上其實有些知識需要我們稍微記憶的,而不是全然都是要由自己建構,運用這些先人已經建構出來的知識,讓我們可以走得更好、更遠。
附註:齊桓公招賢故事原文
桓公設庭燎招賢,一年沒人應招。東野鄙人以『九九』求見,桓公使人戲之。鄙人曰:「夫『九九』,薄能耳,而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乎!」桓公遂禮之。不到一月,「四方之士相導而至矣」。
avatar-img
15會員
34內容數
從事教育工作,在教育現場常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我們常說教學相長,從這些光怪陸離的事情中,往往可以讓我們對人生有一些感悟,藉由此專題跟大家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曾永義:「戲曲小戲最遠可追溯至殷商的方相氏驅儺,而成立於戰國時期楚國的《九歌》。」
Thumbnail
鬥神九訣是八識王密傳功法之一,每一式皆具神祕之力。文章內容講述了鬥神九訣乃幽冥界八識王之傳功法,以及人物陳繼真的介紹。想提早做好各項預防準備。
Thumbnail
小學二年級,要進入到「乘法」的單元。有些老師開始讓學生背《九九乘法表》。 記憶,確實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但我並不贊成讓孩子「死背」。 在背《九九乘法表》之前,先「思考」幾件事: 第一,我們為什麼要學「乘法」? 第二,為什麼沒有0跟1的乘法表? 第三,跟「加法」有什麼樣的關係?
Thumbnail
  天魔交戰三千三百餘年,直至五百年前,天君以骨血譜成曲,奏響伏羲琴,拼著身死與魔君父子同歸於盡,連年爭戰方才嘎然而止。   天魔兩君同喪,八荒四海震動哀鳴七七四十九天,凄雲哀風四起,雷雨電閃不止,伏羲琴奏出天君絕唱足足四十九天。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今天,很難得地沒有情緒,思維也一片空白。所以就不去批評什麼人事物,來談談我從歷史學得的一些假設跟可能! 干支不是玄學專用的,就很單純的是一種算術應用,十進位法,跟十二進位法。 世界各個文明都是單一進位法,而且是十進位法,畢竟十根手指頭就在那裡。為什麼中國人會用到兩種進位法呢? 應該是當初有一個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二版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漢.劉向所編《楚辭》有十六卷,王逸註《楚辭》時,又加上一卷自己作品〈九思〉,今傳《楚辭》共十七卷。其中有些是漢人擬作,有些是屈原弟子作品,傳統認為是屈原作品的,只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
Thumbnail
曾永義:「戲曲小戲最遠可追溯至殷商的方相氏驅儺,而成立於戰國時期楚國的《九歌》。」
Thumbnail
鬥神九訣是八識王密傳功法之一,每一式皆具神祕之力。文章內容講述了鬥神九訣乃幽冥界八識王之傳功法,以及人物陳繼真的介紹。想提早做好各項預防準備。
Thumbnail
小學二年級,要進入到「乘法」的單元。有些老師開始讓學生背《九九乘法表》。 記憶,確實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但我並不贊成讓孩子「死背」。 在背《九九乘法表》之前,先「思考」幾件事: 第一,我們為什麼要學「乘法」? 第二,為什麼沒有0跟1的乘法表? 第三,跟「加法」有什麼樣的關係?
Thumbnail
  天魔交戰三千三百餘年,直至五百年前,天君以骨血譜成曲,奏響伏羲琴,拼著身死與魔君父子同歸於盡,連年爭戰方才嘎然而止。   天魔兩君同喪,八荒四海震動哀鳴七七四十九天,凄雲哀風四起,雷雨電閃不止,伏羲琴奏出天君絕唱足足四十九天。
Thumbnail
史料與古玩斷代   「八仙」這個名詞由來最早是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末年高誘在「淮南子注」提到的「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這八位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高誘認為「淮南子」這本書是淮南王和這八位門客合著,這八位門客被尊稱為「八公」。   另一說法是在東晉時期,「抱朴子」的作者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今天,很難得地沒有情緒,思維也一片空白。所以就不去批評什麼人事物,來談談我從歷史學得的一些假設跟可能! 干支不是玄學專用的,就很單純的是一種算術應用,十進位法,跟十二進位法。 世界各個文明都是單一進位法,而且是十進位法,畢竟十根手指頭就在那裡。為什麼中國人會用到兩種進位法呢? 應該是當初有一個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二版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漢.劉向所編《楚辭》有十六卷,王逸註《楚辭》時,又加上一卷自己作品〈九思〉,今傳《楚辭》共十七卷。其中有些是漢人擬作,有些是屈原弟子作品,傳統認為是屈原作品的,只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