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ABCD狗咬豬,戒掉職稱大頭症(上)

進入職場後發現,頭銜/職稱真的是一個讓人吃了會上癮的藥,吃了覺得輕飄飄的,嘗過甜頭後,很容易忘了初心不可自拔,自以為不可一世;殊不知,去掉了名片上的title,你可能什麼都不是。前幾年看到年輕人崇尚所謂「工程師」的職稱,在朋友或家人面前比較好看,社會風氣與價值觀使然,不意外。金融業多數人追求的是執行董事(Managing Director)的位子,律師則是拚命加班為求有朝一日當上合夥人(Partner)。在職場這條路上,關於頭銜這件事,我有一些心得想跟大家分享
「你好,我是某某公司的XXX,請多指教。」外出拜訪見客戶,對於第一次見面的對象,拿出名片介紹自己,是必經的一道工序,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這個動作。讓對方認識你,叫什麼名字、什麼部門、更重要的是,頭銜是什麼。
很多人打量一個初次見面的人,都會下意識的用那張薄薄的名片上有限的資訊來評估。
「這個年輕小伙子,看起來毛都還沒長齊呢,名片上寫個專案經理,到底行不行啊?」
「啊,張副總,久仰大名,一直沒跟你見面,上次促銷案結束後送來的小點心,大家都說好吃呢!」
「喔,你也是理專喔,上個月跟我連絡的那個……我想不起來了,她走了喔?」

名片藏玄機 一國兩制

為了怕名片上的頭銜太小、說起話來不夠份量,所以不少金融業會給業務同仁高一階的頭銜,方便他們在外打仗時,能夠較順利的談成生意,也就是說,可能業務對外的名片是掛經理,但是對內的職銜則是副理。這樣子的一國兩制,在金融業還蠻常見的。這樣的做法,無傷大雅,純粹是方便做生意,官大學問大,是吧。
想像一下,如果你在基金公司負責通路經營,拿著專員或襄理的名片,要去找銀行的財富管理部或是信託部敲門,還真是會被人看扁,如果是認識的人還好,換做是第一次見面的,看到職級這麼小咖的人來拜訪,人家多少也會對你的能力打個問號,「今天把雙方合作條件攤開來講,但,就派個小囉囉來談,行不行啊?有沒有做決定的權限呢?」
名片上的頭銜,有時代表的意義在於,這個人講的話,真金成份有多高。太小咖的不但不進入狀況,連傳達訊息都可能傳不到位,更別提雙方合作要配合的一堆瑣碎事項。派個大咖一點的出馬,名片上的title要夠大(至少要也協理或是副總),能夠跟會面對象稍微對等,把一些細節或是合作條件拍板定案,敲定這筆生意。

頭銜代表是能力與責任,也是薪資高低的關鍵

剛出社會時,第一份工作從最低階的職員開始幹起。一年後表現良好,升上主任,當時還開心了一下子。也只有那麼一下下,因為,月薪多了3千,但是往上一看,天啊,公司裡做襄理、副理、經理的,看起來都大我一輪,而且每個都好厲害,做事俐落、英文好、表達能力又強,我是不知道別人賺多少啦,但看看自己的薪資單,看看辦公室裡周圍的人,要何年何月才能做到那個等級啊?
而且呢,似乎頭銜愈大,辦公室的位子就被排在愈裡面,甚至有的還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好不風光。到了第二份工作,我才漸漸了解這樣的辦公室潛規則。
頭銜愈大,是能力的肯定,薪水當然是更高,但相對的,也要擔更多的責任。當我這個小小的主任做錯時,不怕,上頭還有經理頂著,經理不在,部門裡也有比較資深的襄理可以幫忙擋著。
在第二份工作負責對外媒體聯絡事宜,報紙空出一塊版面找我邀稿,記者收到我寫的稿子時問了,「你的職稱是專員,是不是寫錯了啊?我可以把它改成襄理之類的嗎?」
萬萬不可!專員就是專員。我也很清楚,寫得再好,少了頭銜的「加持」,說服力就立刻短少一半的道理。不然為什麼電視上要訪問的,都是那些總經理、副總、研究部主管、證券分析師呢?頭銜也隱含著專業度及可信度的成份。雖然有時那些人也是胡說八道,但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你不得不接受。
所幸第三份工作,我就順利拿到專案副理的頭銜,專案是啥意思啊?不重要,看起來挺炫的,副理感覺也很大,比襄理或是專員、主任要大得多吧?

頭銜貶值時代正式來臨

只不過,頭銜這檔事,跟通貨膨脹一樣,愈漲愈兇。就跟孫婕/ FM Obligacion 在職稱膨脹的時代 一文中提到的一樣,這幾年來,職稱膨脹已到一個氾濫的狀況。我曾經遇過一個同業,對方說,他們公司30多人,全公司沒有任何一個人的title是低於副總裁。哈哈,這種事也只有在外商才會出現。
在業界做個五年或十年,如果你也換個幾個公司,自然很清楚或耳聞外商公司給頭銜又不用額外花錢的道理,反正那只是名片上的職稱啊,搞不好一家公司的副總裁,拿到的薪水還比不起另個公司的副理呢!打個比方,如果今天眼前你有兩個選擇,你要選:
(A)年薪150萬的副理;還是 (B)年薪100萬的副總裁?
很難是吧?不難!人生不同的階段、職場不同的階段,你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有人選擇務實,向$$看齊,當然選(A),真正落入口袋的錢,才是最實際的。有人會選擇(B),錢少一點沒關係,職稱高一點,在家人及朋友面前才能吹噓,現在雖然錢是比較少,但是以後要跳槽時這個職稱會更方便。
再舉另一個例子。如果你有幸進了那家30人的外商公司,你要做:
(C)年薪300萬的副總裁;還是 (D)年薪150萬的副總裁?
這題一點都不難,對吧?
我是在工作第八年時升上了協理,說實在的,外商體系裡,大家都心知肚明,錢才是最重要的。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職稱對應多少薪水的制式表格,你的努力,才是與薪資呈正相關的關鍵所在。到了這個階段,頭銜對我來說,nice-to-have,不是must-have!給我再高、再炫的title,啊,我心裡下意識的直白OS就是:
「薪水會變多嗎?」
工作十多年後,我在一家外商公司拿到了副總的頭銜,其實也沒高興太久,用人很精簡,下面就四隻貓,這不打緊,一去就陷入不停的勾心鬥角。別人看你,「啊他加班做到死活該,搞不好人家領的是國外的薪水呢!」
很無情,沒錯!職場就是如此。以前剛出社會時不覺得,直到自己的名片上印了副總經理Vice President那一刻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高處不勝寒,即使公司裡其他同事對你表面上客客氣氣,背地裏眼紅、講你的壞話,甚至看你忙得滿頭大汗、袖手旁觀的狀況,從沒停過。
這就是頭銜的代價。即使你以誠待人,向來以和為貴,連打死螞蟻都不忍心了(我這麼形容可能有點太誇張了),但職稱在別人眼裡,卻可能無形中埋下諸多未爆彈。
「誰叫他是副總,副總領那麼高的薪水,當然要做更多事啊!」
未完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