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面對叛逆

常聽到很多爸媽會說:「我家那個誰,現在很叛逆,講話都不聽,很會頂嘴,叫不動⋯⋯」。
我認為:「的確是如此」 如果按照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的確就是父母跟老師所認為的那樣,不過孩子們的想法又是如何呢?
今天我把自己當成是個國小高年級的小孩,我要面對沉重的課業壓力,即將邁入國中的轉換壓力,以及進入青春期在身體心理上所產生變化的壓力,似乎當學生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輕鬆。 然而,因為這些壓力就會讓孩子們對父母及老師頂嘴,甚至產生許多情緒化的反應嗎?我認為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只是身為師長的我們也要知道孩子們可能正在苦惱這些事情。
我對孩子們的叛逆視作一種宣示,孩子在向大人們宣告自己已經長大,而我們必須要正視這個事實,我們經常覺得就算小孩已經長到二三十歲了,甚至已經成家立業,但依然是個孩子,首先,這樣的認知需要改變-小孩會長大,會有獨立思考跟判斷,只是我們還不習慣,所以會產生衝突。
我對孩子們的叛逆視作一種主角意識,孩子不會是我們人生舞臺永遠的配角,他會想要有自己的舞台,他會想要成為主角,成為整場表演的焦點,總是按照父母的劇本演出,孩子嘗試自己編劇,自己排演,自己控場,父母會想為什麼我的小孩不聽我的話了,此時,孩子需要的是鼓勵而非謾罵。
曾經遇過一個孩子,在尚未教導他之前,就聽到許多傳聞,是個很難處理的問題,但是,我一直有個觀念:「如果認為他是個問題,就會真正成為問題。」 因此,要先了解。 這個孩子是隔代教養,爸爸入監服刑,媽媽不知去向,從小缺乏父母的愛,回到家只能跟手機對話,其實許多事物沒有好好學習,表現出來就是叛逆的小孩,愛發脾氣,情緒起伏大,不愛上課,找各種理由請假缺課。 真正了解後,他需要的是愛與關心,應該讓他有空間可以嘗試犯錯,應該將責備轉換成鼓勵,應該在他最混亂的時候陪伴而不放棄。
人<瞭解時>和<不瞭解時>會有「差異」。<想法>有差異 ,<行為>也有差異。
試著更多瞭解,試著更多對話,建立彼此的信任。做好孩子跟自己想的不一樣的心理準備,當他冷漠時,給他空間不逼問;當他大小聲時,給他宣洩的出口;當他有想法有主見時,給他舞臺發揮看看,讓磨合取代摩擦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