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元 黃千洵殺價認識 譜戀曲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胡乃元 黃千洵殺價認識 譜戀曲 2006/01/10 【記者黃俊銘、羅嘉薇】
去年十二月,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帶著妻子黃千洵從紐約回到台灣,執行他一手推動的「Taiwan Connection」。

這個提升台灣音樂教育的大型計畫已邁入第二年,胡乃元深入台灣東部,把樂評家形容為「貴族般優雅」的琴聲

,傳送到偏遠鄉間。

黃千洵是文建會派駐紐約草創紐文中心台北劇場的第一批人員,雲門舞集、漢唐樂府、當代傳奇等台灣藝術團體

成功打動紐約客,背後都有她穿梭打點。當年邀胡乃元演出,讓這位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首獎得主甘心砍

低自己的價碼,後來,讓他終於把紐約當作家。

藝術是胡乃元和黃千洵生活的主旋律。在紐約的日子,胡乃元在家裡練琴,黃千洵從事藝術經紀之餘,正創作她

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不管追求一個完美的音符或是尋找一個真實的句子,都是孤單而艱辛的旅程,但胡乃元和

黃千洵彼此相伴,每一天都很豐饒。

他假公濟私 主動追求

問: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黃:我們是殺價認識的(笑)。當時我在文建會服務,正籌備紐文中心台北劇場開幕,我們邀請約書亞‧貝爾

(Joshua Bell)、吳涵還有胡乃元在紐約演出,我想我是第一個砍他價錢的人。

胡:我跟千洵說我的演奏行情大概多少,她說你是台灣人,應該為自己家鄉做點事,還說約書亞‧貝爾是你的好

友,也該為你的家鄉做點事(笑)。結果貝爾酒會完告訴我:「我是不是該改喝茶。」

黃:他一定覺得這人不好相處,還破壞了約書亞‧貝爾的行情。

胡:我們第一次見面,發現兩人都在耶魯大學待過,也都學小提琴,後來我就「假公濟私」,主動打電話給她說

,我是紐約客,可以當嚮導。交往兩年決定結婚,明年是第十三年了。

她十歲小提琴夢滅 sad

問:千洵也學小提琴,談談妳成長的背景。

黃:我七、八歲才開始學小提琴,一直很想跟李淑德老師學,但我很害怕,我的許多好友都被李老師踢出來。後

來我找柯尼希(Wolfram Konig)學,我和乃元初次見面發現我們都跟他上過課。不過我十歲時,就因為了解自己

不可能成為小提琴家而悲哀。

胡:我們認識後還比較柯尼希當年疼誰,我陪他玩過布袋戲,千洵說她住過他家。

黃:我受醫師父親影響很大,父親在員林開業,他本來想走學術,之所以選擇開業是希望將來小孩子可以憑興趣

、自由發展,不要有後顧之憂。我哥、姊都學醫,母親是藥劑師,也寫日本俳句,我是家中唯一沒有學醫的,學

的竟是冷僻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史。

搶著做菜 為豬肉吵架

問:聽說兩位都是美食主義者?

胡:我經常把報紙上的美食介紹剪下來,如果是簡單的食譜,十五、三十分鐘可以做好的,我就會做做看。

黃:我們結婚第一次吵架,是為了一磅豬肉,我有我要煮的方式,他有他的方式;別人是吵誰該做飯,我們是都

很想做。他是台南人,做菜很重細節,我比較大而化之。

乃元小時候的照片都在吃,他看到很喜歡吃的東西,眼睛會發亮。

胡:夜市和攤子的東西,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特別是台南的小吃。不過台南變了很多,很可惜,我覺得它是不

該被現代化的城市。

他學康熙 老叫她先說
胡乃元與黃千洵童年師承同一個德國老師,胡乃元用生動的手勢說黃千洵批評他的小提琴拿得太低了。
記者鄭瓊中/攝影



問:除了音樂,兩人還有什麼共同的喜好?

胡:我出國很早,許多中國近代和現代文學都是跟著她看的。朋友現在說我是almost intellectual(「幾乎是」

知識分子),這都是她的影響。我們也喜歡去紐約的藝術電影院,每次出戲院等地鐵時,我會說:「好,你先講

」,要她先發表意見。

黃:為何不你先說說呢?

胡:我是康熙,雍正王朝電視劇裡,康熙總會對下面的人說:「嗯,你說說」,自己是不用表達意見的(兩人大

笑)。

黃:我寫小說他就很有意見。我不管寫什麼東西,乃元是第一個看的,他會給我非常faithful(忠實的)建議。

這樣的話都很直接,當下我會生氣,但想一想,你就知道他講的都是真的。

問:你們都在藝術上耕耘許久,有沒有什麼樣的典範令你們神往?

黃:我在耶魯的老師是美國音樂史權威帕利斯卡,他給我的評語與我的報告一樣長。大學時的老師王文興,教我

們一句一句念小說。他們告訴你的不是如何變成名人,而是嚴肅地對待所學,都是我的典範。

小克萊伯 震盪他倆魂

胡:小克萊伯(Carlos Kleiber)也是其中一位。我在紐約看他指揮歌劇「奧泰羅」、「玫瑰騎士」,他使音樂

會呼吸,節拍和節拍間仍有細節(哼著樂句,右手揚起)。許多指揮家是在展示自己的威風,克萊伯不是,他是

天真地表達他想要的,如果能跟他合作,任何位置我都願意,可惜他不在了。

黃:那場音樂會真是好得讓我起雞皮疙瘩,許多好的音樂會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真的只有當下。

問:藝術究竟是在追求一種技術的鍛鍊,還是有更大的使命?

黃:前陣子我們看海明威的「A Moveable Feast」(流動的饗宴),晚年海明威寫他年輕時在巴黎的故事。他提

到他的寫作,就是為了找一個「true sentence」(真實的句子)。在我們的藝術家朋友裡,許多人就是在找一個

「true sentence」。

胡:紐約很多古典音樂家「成功」的例子,與我小時候的典範是不一樣的。以前海飛茲上台時繃著臉,魯賓斯坦

是穿燕尾服還挺著胸,現在的音樂家彈琴是這樣子的(搖頭晃腦),像在表演。有些人覺得我演奏時太嚴肅,動

作不夠大,但我就是我,沒辦法跟著潮流走。

他悲觀浪漫 如沈從文

黃:每個人都要很誠實地面對自己,乃元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他有悲觀的一面,也有浪漫的一面,有點沈從文,

即使在一個不好的環境,還是會一直做下去。

他是讓我非常尊敬的藝術家,我近距離觀察,知道他每天工作多久,知道他一定可以找到他自己的路。像幾天前

,我突然聽到他練琴,這個聲音是我過去沒有聽過的,我覺得他又比暑假好。

嫦娥奔月代價 了於心

不做跟隨者是要付出代價的,我自己寫作也是,這代價我們都很清楚。我看魯迅寫「嫦娥奔月」,把嫦娥寫成追

求物質的女性,所以把長生不老的藥吃了。很多藝術家都是嫦娥,你吃了長生不老的藥,你到天上就要孤獨過日

子,這是一種交換、一種償還。

問:國內的藝術團體近年來輸出紐約成績不錯,你們怎麼看?

黃:我現在愈來愈清楚,外國人怎麼看台灣的東西。他們要獨特性、又有普世價值,兩者缺一不可。

他們想做伯樂,不只希望引進節目而已,他們想做一個找到碧娜鮑許、羅伯威爾遜的人。像紐約的「Next Wave

Festival」(下一波藝術節),他們在找「下一波」是什麼。

台灣的表演藝術與國際接軌,是從前任文建會主委林澄枝、鄭淑敏主政的九○年代開始,如今慢慢有成績,都不

是偶然的。

胡:我們政府官員以為團隊到國外,請紐約時報記者吃頓飯就是做外交,他們不知道就算你想請客,紐時記者也

不會來。

【2006-01-10 聯合報】

黃:那天看到電視上有人說,台灣就像鐵達尼號,快沉了,但我們還是要優雅地拉小提琴。我就跟乃元說,你的音樂會就是這個樣子,在很壞的時候,還是要優雅地拉小提琴。(胡大笑)

問:對台灣的音樂教育有何建議?

胡:去師大演講,一個學生問我,在這麼亂的環境,我們要怎樣走音樂這條路?當時我楞住了。我沒有住在這裡,沒有立場批評,我只能鼓勵學音樂的人要知道自己的理想,不要被大環境影響。

我小時候只有一個夢想,就是一定要把音色拉到和錄音帶裡聽到的一樣。我希望年輕人還能明白,做夢很好,一個不可能的目標,才開啟藝術的追求。

問:黃千洵也投入藝術創作,目前在寫小說?

黃:我通常是下午幫表演藝術團體做經紀,上午在星巴克寫小說。我的小說進度很慢,寫的是紐約人。

去咖啡店寫東西,有一種定期上下班的感覺。在紐約很有意思,星巴克裡大概所有人都是還沒出書的作家(胡:你還得去搶位子,哈),大家都帶電腦去,從事的都是藝術或藝術有關的事情,好像裡面有很多同事,你不會有孤單的感覺。

在紐約,一片葉子打到的可能是演員或劇作家,大家都自由地成為紐約這個藝術環境裡的一個元素。真的不要小看任何人,他們可能都是還沒出書的海明威。

【2006-01-10 聯合報】

    獨立思考、自我覺察與自由。熱愛民主自由價值,靈性修行爲志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Thumbnail
    呂振裕是一位令人感到深受啟發的故事,他從事發電機和馬達的維修,而後因緣際會而開始學習小提琴。有夢想就要去追逐,無論年齡大小。呂振裕的故事如同星星般美麗,正因為冒險、可能的失敗,才更令人感動。
    Thumbnail
    曾宇謙是一位來自臺灣的小提琴家,從小面對各種困難,最終獲得柴可夫斯基大賽最高獎項。父親曾爸爸放棄教職,帶著他一起到美國,他們的故事是一個充滿愛的音樂夢。
    Thumbnail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Thumbnail
    國家交響樂團2024年歐巡德國場的第一場布倫什外格,會後獲得《布倫什外格報》評論,形容其以輝煌的表演征服了布倫什外格,內文提及小提琴家黃俊文選擇了廣受歡迎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其演奏細膩芬芳,沒有誇張的開場白和標誌性的旋律表現,而是著重在力度和音色的細微差別。」 《布倫什外格報》提及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喜愛日劇《交響情人夢》,感謝千秋王子與野田妹讓作者喜歡上古典音樂。並介紹了鋼琴博士媽的新書《古典鋼琴大哉問》以及作者對於此書的感受和推薦對象。
    Thumbnail
    就像是一封獻給徬徨之人的溫柔情書,若玗在這首遲了將近十年的曲子中,向我們袒露了她的軟肋。若玗說,身為這個世代的鋼琴家,不論是來自外界的聲音要自己和主流靠攏、或是要在社群媒體獲得流量,這些都讓人身心俱疲。
    Thumbnail
    出身臺灣臺南,國際知名優秀的小提琴家-黃俊文,其真誠詮釋及精湛的琴藝表現,已獲得國際中外無數肯定。而繼2023年以來統籌規劃第二年的室內樂音樂節,猶記2023年聽其室內樂節舒伯特八重奏的感動,每一個音樂家在台上各自有特色,但又能合而為一推進樂曲的張力與和諧!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Thumbnail
    呂振裕是一位令人感到深受啟發的故事,他從事發電機和馬達的維修,而後因緣際會而開始學習小提琴。有夢想就要去追逐,無論年齡大小。呂振裕的故事如同星星般美麗,正因為冒險、可能的失敗,才更令人感動。
    Thumbnail
    曾宇謙是一位來自臺灣的小提琴家,從小面對各種困難,最終獲得柴可夫斯基大賽最高獎項。父親曾爸爸放棄教職,帶著他一起到美國,他們的故事是一個充滿愛的音樂夢。
    Thumbnail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Thumbnail
    國家交響樂團2024年歐巡德國場的第一場布倫什外格,會後獲得《布倫什外格報》評論,形容其以輝煌的表演征服了布倫什外格,內文提及小提琴家黃俊文選擇了廣受歡迎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其演奏細膩芬芳,沒有誇張的開場白和標誌性的旋律表現,而是著重在力度和音色的細微差別。」 《布倫什外格報》提及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喜愛日劇《交響情人夢》,感謝千秋王子與野田妹讓作者喜歡上古典音樂。並介紹了鋼琴博士媽的新書《古典鋼琴大哉問》以及作者對於此書的感受和推薦對象。
    Thumbnail
    就像是一封獻給徬徨之人的溫柔情書,若玗在這首遲了將近十年的曲子中,向我們袒露了她的軟肋。若玗說,身為這個世代的鋼琴家,不論是來自外界的聲音要自己和主流靠攏、或是要在社群媒體獲得流量,這些都讓人身心俱疲。
    Thumbnail
    出身臺灣臺南,國際知名優秀的小提琴家-黃俊文,其真誠詮釋及精湛的琴藝表現,已獲得國際中外無數肯定。而繼2023年以來統籌規劃第二年的室內樂音樂節,猶記2023年聽其室內樂節舒伯特八重奏的感動,每一個音樂家在台上各自有特色,但又能合而為一推進樂曲的張力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