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老」是記不住,我失智了嗎?

年齡漸長,身體與心智功能的退化是必經的過程,保持正向的心情與態度,維持或調整良好習慣,每個人都可帶領自己或家人邁入健康老化的生活。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的社會,政府這幾年也開始重視長期照護議題,投入相當多的資源推動社區化的長期照護,設立長者社區據點等,讓受照顧者能得到完善的照護,也讓家屬可有喘息的空間。
現在社會大眾對於認知老化的議題已有越來越多的認識,但同時在資訊豐富的情境之下,也有可能對自己或周遭親友的狀態,有莫名的擔心或不確定的情況,猶豫是否該就醫⋯·
以下列舉幾個門診案例:
  1. L先生,老經驗的外燴總舖師,最近常記不住客戶訂了幾桌菜、遺忘買了哪些食材等記性退化的表現,由太太帶他就醫。太太說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生意大不如前,L先生因此變得自怨自艾,焦慮沒生意,但生意上門又提不起勁,近來做事顯得漫不經心…
  2. H女士,這幾個月變得疑神疑鬼,懷疑家人偷她東西,深信家中有人闖入,家屬擔心她的精神狀態而帶她就醫。詢問之下,這一年多來她常重複問同樣的問題,說同樣的話題,忘東忘西的頻率變高,也曾有過一兩次煮菜時忘了關瓦斯就離開的情形…
  3. F先生,自覺近年記性變差,反應變得遲鈍,由於他的母親晚年罹患失智症,因此他擔心自己是否也有失智的現象而來就醫…
以上案例,若光就文字上的敘述,資訊量過少,不足以判斷是否為認知退化或失智的現象。在醫療院所中,診斷是否為失智,通常會經由身心科/神經內科醫師的問診、安排相關的生理檢查例如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與臨床心理師的認知功能評估,才得以確認長者的認知功能狀態。
認知功能的評估當中,有許多因素需要共同考慮,才能正確判斷長者的狀態,以給予最適當的協助。例如上述第一個案例,我們需確認L先生的記性退化,是否有情緒因素的影響,通常憂鬱或焦慮的情緒狀態之下,也有可能影響記憶或認知功能的表現。第二個案例,家屬因為擔心H女士的精神狀態而來,這時我們需考慮她近期是否有明顯的壓力來源而影響其精神狀態,若沒有明確壓力源,有時在失智初期,也是有可能有疑心或妄想的狀況。第三個案例,F先生則是很警覺的,失智症確實有遺傳性的因素,但並非為絕對性的影響,我們仍須考慮F先生的記憶或認知退化表現,是否廣泛性地影響其生活功能,才能判斷是否為失智的傾向。
無論記憶或認知功能是否退化,我們都很鼓勵長者在生活中朝幾個方向來保健大腦功能:
  1. 持續工作:包括原有的工作項目或生活中的活動、家務等,在能力所及與行動安全的情境之下,繼續從事與嘗試工作或日常事務,以維持動腦的頻率;繼續從事的同時,也能保持長者的生活參與感,及維持自我效能感。
  2. 增加嗜好興趣:除了保持原有的喜好與興趣之外,也鼓勵長者再嘗試接觸不同的活動或技能。需記得此時並非將焦點著重於學會新的技能或有多好的表現,而是接觸新刺激的嘗試,往往能帶來不同的思考迴路,進而促進大腦功能的活化。
  3. 參與社交活動:人際互動也是維持認知能力的一項重要因素,舉凡分享生活經驗、資訊交流、話題的討論等,都需要大腦的專注、回憶與思考等認知活動。若長者不習慣與他人閒聊,可先從與親友保持交流聯繫開始,或可嘗試參與有興趣的團體或活動,在自然的情境中與他人有共同的話題,增加人際互動的頻率。
  4. 保持運動習慣: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態,亦能帶動心智的健康,有足夠的活動力,才能保有與環境接觸、社會參與的機會,進而接收更多的刺激,促進腦部的活絡與健康。
  5. 適當充足的睡眠:近來一些研究顯示,高齡者睡眠6~7小時的族群最為健康,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皆可能影響記憶力、注意力與思考功能,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適當的睡眠時間則有助於延緩認知功能的下降。一般而言,白天若能保持正常健康的活動頻率,則可維持睡眠品質,減緩睡眠困擾。
  6. 健康飲食:保持均衡的飲食,包括選擇優質澱粉、不經加工的五穀雜糧;足夠且適當的蔬果量,尤其蔬果中的天然抗氧化物可延緩老化;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避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例如動植物性油脂、加工食品、炸物等;蛋白質的攝取則可鼓勵長者食用魚、雞肉,較好吞嚥,並補充適量堅果及豆類、豆製品;少鹽、少油、少糖;多補充鈣質,例如奶製品、小魚乾、豆製品及深綠色蔬菜。
年齡漸長,身體與心智功能的退化也是必經的過程,保持正向的心情與態度,維持固有的健康習慣與生活型態,或可再調整、改變舊有模式並增加新的嘗試,每個人都可帶領自己或家人邁入健康老化的生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