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鋼琴老師推薦了這首曲目才認識到這首樂曲,但因為對音樂史不熟悉,聽到是舒曼的作品後,腦中仍然對這首樂曲該怎麼表現以及對其背景故事一片空白,為了能更好的詮釋這首樂曲,決定來多了解一下相關知識。
迷孃
由歌德(Wolfgangvon Goethe,1749-1832)創造的人物,在德國藝術歌曲中,是最常被歌頌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紅顏薄命,身世堪憐,從不知自己來自何方,童年只是一些模糊的記憶,她思鄉卻不知故鄉在何處,一生都被一種不知名的渴望煎熬,卻又無處寄放她的心靈。
對歌德的迷孃詩篇做出不同的詮釋的人有:貝多芬、舒伯特、舒曼、沃爾夫、柴可夫斯基、李斯特等,其中法國作曲家湯瑪斯(Ambroise Thomas,1811-1896)還為她寫了一部歌劇《Mignon》。
這次提到的舒曼的版本是:Mignon, Op. 68 No. 35 by Robert Schumann from the Album für die Jugend (Album for the Young)。
德國藝術歌曲
在前面的介紹中,提到了德國藝術歌曲。
所謂「藝術歌曲(德語:Kunstlied)」通常特指歐洲古典音樂中的一種歌曲型式。英語也可稱為「art song」。
特色是作曲家在作品中引用文學題材,在文字與音樂間找到新的平衡,對於文字所表達的意念昇華至與音樂的呈現互相輝映。
下列是關於德國藝術歌曲的一些相關資訊:
- 作曲家(依不同的時期劃分):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起源) ➡️
舒伯特(為藝術歌曲型式建立了明確的意涵) ➡️
舒曼、布拉姆斯、雨果·沃爾夫(承續傳統) ➡️
理查·史特勞斯、馬勒(傳承)
- 作品常被引用的詩人:歌德(Goethe)、海涅(Heine)、席勒(Schiller)等。
- 表演型式:由一位歌唱者與鋼琴伴奏一起演出。有時候多首藝術歌曲(Lieder)可以組成一組聯篇歌曲 (Liederkreis [德] / song cycle [英]),也就是由一串歌曲連接成單一故事或主題。
舒曼
接下來,了解一下這首樂曲的作曲家的故事。
- 出生日期:19世紀,德國(1810-1856 年)
- 所屬時期/樂派:浪漫主義音樂時期
- 相關人物:克拉拉·舒曼(妻子)、約翰尼斯·布拉姆斯(弟子)
其中,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有著名的三角戀故事(詳情可見下方的補充資料)
- 知名作品:《童年情景》(其中一首為「夢幻曲」)、《狂歡節》
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主義主要用於描述1820年到1900年間的音樂創作,比起之前的巴洛克時期以及古典時期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則看輕形式和結構。
- 背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
(古典主義音樂 ➡️ 浪漫主義音樂 ➡️ 新音樂/現代音樂)
- 年代:19世紀(貝多芬開始,荀白克結束)。
- 特色: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看輕「形式和結構」。
- 代表人物:貝多芬(先驅)、華格納(歌劇)、李斯特(鋼琴)。
- 影響:體現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
例如:
法國(白遼士)
義大利(羅西尼)
匈牙利(李斯特)
波蘭(蕭邦)
俄羅斯(柴可夫斯基)
總結
《迷孃》,浪漫時期作曲家舒曼於 1848 年創作的藝術歌曲,以歌德的迷孃詩篇為靈感。由於是浪漫主義音樂,在演奏這首樂曲時,要更加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詮釋。
就《迷孃》的人物背景而言,我的看法是要演奏出一種迷茫且漂泊的感覺。
也許可以試著去外縣市隨意搭公車到一個沒聽過的站牌下車,然後不依靠網路,想辦法找到回家的道路來體驗一下那種心情,雖然並不一定完全貼合實際情形,但是那種茫然的感覺肯定是會有的。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6718528/
補充資料
- 【漫畫】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古典樂史上著名的三角悲戀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永恆的愛人:舒曼、克拉拉與布拉姆斯三角戀
參考資料
- 迷孃之歌 | 讀樂 | MUZIK AIR
- 藝術歌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羅伯特·舒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浪漫的音樂詩人:舒曼 Robert Schumann | 讀樂 | MUZIK AIR (更深入了解舒曼的生平故事)
- 浪漫主義音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包含西方古典音樂歷史表、更多代表人物)
- Album for the Young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