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台灣有著兩件讓令人心碎的新聞,其中一件是發生在本週四中捷的吊臂傷亡事件。整件事讓人有很多的反省與檢討,相關調查也跟著後續展開,但這些檢討、開罰、重罰、到場慰問都是事情發生了才進行的步驟,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我們可以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就能做的?多做一點事前預防,讓遺憾的事盡量能夠不要再發生?
隨著時間的調查展開,第一時間台中市政府向興富發重罰27萬,並且開始展開對興富發的調查與咎責:工程停止、相關人到案說明;第二天隨著更多的監視器畫面流出,發現整起事件是吊臂先掉落在中捷的軌道上,月台上的保全發現事情不對,趕緊拿起對講機看似是要阻止捷運前進。然而這一切就在13秒之中,分秒必爭,大家都還沒搞清楚狀況時,這台捷運就關上門,前進,最後撞擊吊臂,停止。
在社群平台上開始有眾多討論,一說是中捷的自動駕駛系統難道沒有緊急停止按鈕嗎?二說是這個保全的反應太慢(但也有另一派說法表示保全是廠商的外包人員,未必受過完整的安全訓練,但因而將所有責任都推向這個保全嗎?我不知道),或是另一說法難道沒有乘客可以去卡住車門讓捷運不要開嗎?但就在這麼緊急的瞬間,上車的慣性讓我們找好一個位置就拿出手機或是閉目養神,誰又會真的眼睛打開神經緊繃的做出緊急反應?
好多好多的說法現在開始蜂擁而至,從咎責興富發的風向轉向台中捷運(市府),可想而知後面大概又是一連串的調查、開罰、賠償、追究,討論著到底整起事件誰該負起最大的責任,誰該下台以示負責;或是針對事情的調查在最終有個公平的結果時,我們對著傷者與亡者表達我們已經做到最大的努力,然而這些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不管咎責是誰的錯,或是後續的相關處置,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夠有多一點的意識感,是不是事情可能會有一點不同?這份意識感,最主要的目的,是我們能夠對於周遭的環境,先採取預防發生的姿態,萬一真的發生了,我們能夠多有一點準備的機會。
這讓我想起了上週我與家人搭乘火車的經歷。
上星期日我與家人搭火車前往台中,週末的火車站人潮眾多,大家都擠在月台處有如沙丁魚般等待上車。當下手扶梯由穿堂層往上的過程當中,人潮都擠在手扶梯的出口,沒有移動,手扶梯將旅客們不斷地往上送,可想而知這個畫面就像是輸送台的末段並無疏散與緩解,而人潮卻不斷湧入。
當時沒有站務人員,也沒有人進行管制或是疏散,深陷手扶梯人潮中的我們只好緊抓孩子,在手扶梯上大喊「拜託請前面的人往前移動,後面卡住了,拜託請往前」,人潮才開始有了分散。周遭的人群裡有好多是家長帶著孩子搭乘這個手扶梯,如果這個時間點手扶梯出了問題,或是有人跌倒在手扶梯上,那後面可能會產生的畫面就是一連串的跌倒推擠,可想而知造成的傷害可能又是另一個社會新聞了。
如果我們能夠有多一點意識感,在事情有點異常時,就做出一些處理,儘管就算不能阻止事情發生,也許也能降低傷害的程度,絕不是要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緊繃,害怕隨時隨地都有天災人禍發生。
如果我們能夠有多一點意識感,在規劃一件攸關眾人安全的事時能用最嚴謹的態度去面對處理,設想最壞的結果我們可以如何因應,緊急事件發生時的SOP該如何進行,當真正面對事情發生時,我們能有多一點的餘力去面對。
如果我們能夠有多一點意識感,去理解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策,不是為了怕觸法,而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與身邊心安的人,我們會在穿越馬路的時候更加小心,減速穿越。不只是不傷害別人,更多時候是保護自己不要被傷害。
如果我們能夠有多一點意識感,真正去關心並且意識到你所生存的這個空間與時間,你不會只是鄉愿的覺得這些事因為都跟我沒關係,所以我不用管他。
我們常常抱怨社會不公、政府無能、人性冷漠,卻忽略了自己的力量。當我們願意從自己做起,多一點意識感,我想世界可以有一點點不同的改變,而不是成就一個什麼都無感的社會。
#2023日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