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如何創造購買需求?販售焦慮與希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篇有提到品牌/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為消費者問題/需求的解決方案,但假如問題/需求已經被解決,消費者就不需要再購買商品了,該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就是無中生有創造需求。
以牙齒清潔為例,或許牙刷已堪用,但以健康清潔與社交禮儀為號召,配套還是建議用牙膏(我總是好奇,如果這些東西真的這麼必要,那在發明牙刷牙膏之前的人怎麼活過來的)。
除非牙膏用完,不然消費者也不會需要買新的。所以品牌要宣導(恐嚇)大家,要勤奮刷牙,不要只是睡前,起床也要,午餐後也建議刷,最好有用餐就刷。如此一來才夠乾淨,才不會孳生細菌,避免蛀牙。
他們會去贊助研究去證明說:哦,少刷牙的人蛀牙機率真的比多刷的人高哦,要小心。如此一來產品的消耗頻率增加,消費者需求雖然沒有改變,但購買的頻次也變高了。
此外,他們也可以推出同一主題其他產品線,像是漱口水。告訴你這個東西可殺死幾趴又幾趴的細菌,保持口氣清新。再賺你一筆。
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催生恐懼/焦慮,也就是無中生有新的需求,而產品/服務則成為解除恐懼/焦慮的希望。用了就能成為更好的我。
這類產品還好,畢竟健康不是一件壞事(但肯定對他們來說是筆好生意)。但讓人看不慣的是美妝、保養品這個產業。他們怎麼玩呢?首先找本身顏值就很高的名人來代言,彷彿他們是用了自家產品才變這麼美/這麼白。這是一則拙劣到不行的詐騙,利用的是現代女性的容貌焦慮。
為什麼說是詐騙?因為名人的顏值本身就存在,而且他們在平面廣告呈現出來的模樣,也是經過精細修圖過,跟美妝或保養品本身可能也一點關係都沒有,跟後製的設計還比較有關。品牌呈現出一個實際上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完美形象(連名人本人都沒辦法),本身就是一個謊言。
做為消費者,也不可能使用了產品就變成明星的容貌。這是另一個謊言。
名人也不是因為產品好用而代言(甚至可能根本沒使用過),只是因為品牌支付他們巨額的金額以買他們的名氣、他們的臉,借用他們的嘴說出品牌寫好的台詞。這也是一個謊言。
至於恐懼來自於哪裡?來自於這個謊言(即使用就能如同明星這般美豔動人)的反面,也就是不使用的妳其實永遠不夠好。個人認為這是濫用恐懼/焦慮最為惡劣的一個產業。
除了焦慮與希望的運用,品牌也開始賦予產品/服務別的特質(我喜歡用texture 這個詞來說明),例如購買可口可樂因為它帶來歡樂,購買NIKE的鞋子可能因為他很酷。這些特質有趣的是跟大部分行銷理論都假設消費者為理性人完全矛盾,理性人只會根據價格、需求等實際面向去考慮,而不是情感類的原因或動機做購買。
但這些都是品牌(或嚴格來說,被品牌委託的廣告代理商,也就是幕後黑手)為了賣得更多所策劃的計謀。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麼多東西。但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的告訴我們:不!你需要這些。
廣告代理商收了很多錢,大多是為了幫品牌賣出更多大家不需要的東西。其實最早不是這樣的。最早是小公司產出好的產品,但因為不知如何宣傳,所以可能賣得不好。廣告代理商想出一些策略(他們提供公司解決方案,這是他們提供的服務),讓大家可以接觸到好的產品,進而獲得三贏的局面:
好產品的公司營收增加、廣告代理商有成功案例,做出口碑後更多公司會來尋求幫助、消費者可以購買到好的商品。
這些收錄在里奧貝納或David Ogilvy 的書裡面,可以參考看看,那些good old days的商業模式如何運行。
如今變成怎麼樣子呢?
品牌為了推銷更多自己的商品委託廣告代理商協助產出無中生有的需求;廣告代理商業界之間削價競爭,試圖搶得委託案子,付出的代價就是對內剝削員工給與低薪與責任制(翻譯:長期加班);對下永遠往下一層剝削(如公關公司或活動公司、攝影團隊),把為了搶案子沒賺到的無形虧損以此形式轉嫁出去;消費者購買產品所付出的錢一大部分被拿去構思如何從其身上榨取更多的錢,產製名目去合理化新的消費行為,多被扒幾次皮。
廣告代理或行銷本質是好的、有趣、具有創意的且正向的,只是現在變成一個噁心的循環。簡直可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40內容數
本沙龍主要以介紹/賞析電影、動畫、展覽為主。 電影:院線或自選經典作品,以藝術表現/敘事手法/其他觀察為主。較熟悉的導演為王家衛、北野武、昆丁。 動畫:主要為今敏動畫賞析,陸續會新增宮崎駿系列。未來預計也會以近未來科幻(AKIRA/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為主題做分析。 展覽:針對展覽做紀錄與觀察等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anso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TA到底是指什麼?其實就是target audience目標受眾的簡稱,也就是會對你產品/服務有興趣、進行購買的目標對象;或者換句話說,你的產品/服務是他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者滿足其需求)。 關於TA,最核心可能就兩個題目:怎麼知道TA是誰? 怎麼找到他
不確定大家認為行銷是什麼。我認為是觀察與同理(*¯︶¯*)
TA到底是指什麼?其實就是target audience目標受眾的簡稱,也就是會對你產品/服務有興趣、進行購買的目標對象;或者換句話說,你的產品/服務是他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者滿足其需求)。 關於TA,最核心可能就兩個題目:怎麼知道TA是誰? 怎麼找到他
不確定大家認為行銷是什麼。我認為是觀察與同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個成份很少見效果更好」 你賣的是保養品?還是保養的品牌?  「我要做品牌」老闆堅定的說 Angel:「你怎麼銷售品牌?」 老闆:「我的產品是用最新的技術成份。」 Angel:「是獨家嗎?」 老闆:「不是,但現在做的人不多。」 以上的內容 你聽見的是產品?還是品牌? 賣保養品想做
Thumbnail
很多人常在購物時感到無法抗拒商家的各種促銷手法,被層層包裝下的「超值組合」、「買一送一」等行銷陷阱所誘惑,最終買了自己原本不太需要的東西。有心理學家透過學術研究進行解析,為何人總是無法抗拒這些誘惑。 William Poundstone在他的著作《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中指出:成功的商品資訊廣告往
Thumbnail
曾經我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廉」的最後一句話常開玩笑的是「人廉我跑」,也就是當市場上大家都在削價競爭的時候,這塊餅就該放棄了。會講這句話的思維主要還是因為我的行銷邏輯跟面對的客戶,最終還是以品牌建立為主,不是說削價競爭無法成就品牌,只是我比較不想讓我的客戶變成以價格戰為主的品牌。
隨著美妝和保養品市場持續蓬勃發展,市場需求也在逐步擴張,吸引了許多小資族與斜槓青年積極投入,尋求額外收入的機會。但是,創業於美妝領域,尤其是開發和生產直接用於臉部和身體的保養品,對專業知識的要求相當高,這無疑成為許多初創者的一大障礙。
Thumbnail
在行銷策略中運用馬斯洛需求理論可以幫助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內容,吸引目標消費者,提高流量和互動。本文探討了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五個層次,並提供了NIKE和星巴克兩個案例,以實際事例說明如何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行銷。認識消費者的需求層次,分析產品/服務能提供哪些解決方案,善用故事行銷,創造更具吸引力的行銷內容
Thumbnail
想像一些不相關卻又相關的事情是我的專長 在沒有工作的生活裡,我的習慣是睡到中午,再起床點早餐吃, 說白了是一去廢話,哪一個人不是這樣? 不!或許有人喜歡先吃早餐在刷牙??? 對於這一點我也不是沒有刷牙的時候想過,為什麼要把牙齒刷得乾乾淨淨了! 在吃幾口早餐弄髒呢。又或許這對美食的一種尊重。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只賣我想要的》作者野崎亙是成功經營日本多個人氣連鎖品牌的幕後推手。他認為與其藉由市場調查來了解消費者的偏好,不如先從釐清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開始。品牌主必須重視「假如自己是消費者,真的能夠接受那個產品或服務嗎?為什麼會想購買呢?」的答案。只有深入去挖掘消費者的想法作為產品或服務的起點,才能夠引起共鳴。
產品氾濫年代,產品品質、功能都大同小異,客人的轉換成本幾乎為零。 如果,你仍停留在講解產品,接下來你可能會淹沒在時代洪流中。 顧問式銷售就是超業心法,你可以想像,你就是客人的「購物顧問」我們不直接談產品,我們更關心客人習慣、困擾、喜好等,透過分析、組織、說服力完成無痛成交。 成交的過程中,客人
Thumbnail
當妳嘗試過許多努力,但還是會遇到拒絕妳的客人,推銷產品沒有很順利的時候,跟我一起試試看種「種子」吧 ! 也當公司花了不少錢打廣告,業務也拜訪了許多的店家,但遲遲,試試看「想甚麼就給麼」的神祕武器吧 ! 主動上門的客人,不殺價直接講重點就成交 如果妳跟過去的我一樣,把殺價這件事情當作必要的事,那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個成份很少見效果更好」 你賣的是保養品?還是保養的品牌?  「我要做品牌」老闆堅定的說 Angel:「你怎麼銷售品牌?」 老闆:「我的產品是用最新的技術成份。」 Angel:「是獨家嗎?」 老闆:「不是,但現在做的人不多。」 以上的內容 你聽見的是產品?還是品牌? 賣保養品想做
Thumbnail
很多人常在購物時感到無法抗拒商家的各種促銷手法,被層層包裝下的「超值組合」、「買一送一」等行銷陷阱所誘惑,最終買了自己原本不太需要的東西。有心理學家透過學術研究進行解析,為何人總是無法抗拒這些誘惑。 William Poundstone在他的著作《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中指出:成功的商品資訊廣告往
Thumbnail
曾經我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廉」的最後一句話常開玩笑的是「人廉我跑」,也就是當市場上大家都在削價競爭的時候,這塊餅就該放棄了。會講這句話的思維主要還是因為我的行銷邏輯跟面對的客戶,最終還是以品牌建立為主,不是說削價競爭無法成就品牌,只是我比較不想讓我的客戶變成以價格戰為主的品牌。
隨著美妝和保養品市場持續蓬勃發展,市場需求也在逐步擴張,吸引了許多小資族與斜槓青年積極投入,尋求額外收入的機會。但是,創業於美妝領域,尤其是開發和生產直接用於臉部和身體的保養品,對專業知識的要求相當高,這無疑成為許多初創者的一大障礙。
Thumbnail
在行銷策略中運用馬斯洛需求理論可以幫助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內容,吸引目標消費者,提高流量和互動。本文探討了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五個層次,並提供了NIKE和星巴克兩個案例,以實際事例說明如何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行銷。認識消費者的需求層次,分析產品/服務能提供哪些解決方案,善用故事行銷,創造更具吸引力的行銷內容
Thumbnail
想像一些不相關卻又相關的事情是我的專長 在沒有工作的生活裡,我的習慣是睡到中午,再起床點早餐吃, 說白了是一去廢話,哪一個人不是這樣? 不!或許有人喜歡先吃早餐在刷牙??? 對於這一點我也不是沒有刷牙的時候想過,為什麼要把牙齒刷得乾乾淨淨了! 在吃幾口早餐弄髒呢。又或許這對美食的一種尊重。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只賣我想要的》作者野崎亙是成功經營日本多個人氣連鎖品牌的幕後推手。他認為與其藉由市場調查來了解消費者的偏好,不如先從釐清自己的需求與想法開始。品牌主必須重視「假如自己是消費者,真的能夠接受那個產品或服務嗎?為什麼會想購買呢?」的答案。只有深入去挖掘消費者的想法作為產品或服務的起點,才能夠引起共鳴。
產品氾濫年代,產品品質、功能都大同小異,客人的轉換成本幾乎為零。 如果,你仍停留在講解產品,接下來你可能會淹沒在時代洪流中。 顧問式銷售就是超業心法,你可以想像,你就是客人的「購物顧問」我們不直接談產品,我們更關心客人習慣、困擾、喜好等,透過分析、組織、說服力完成無痛成交。 成交的過程中,客人
Thumbnail
當妳嘗試過許多努力,但還是會遇到拒絕妳的客人,推銷產品沒有很順利的時候,跟我一起試試看種「種子」吧 ! 也當公司花了不少錢打廣告,業務也拜訪了許多的店家,但遲遲,試試看「想甚麼就給麼」的神祕武器吧 ! 主動上門的客人,不殺價直接講重點就成交 如果妳跟過去的我一樣,把殺價這件事情當作必要的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