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1|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邏輯投資】潛力股週報2023.05.21

圖片來源:Midjourney繪製
圖片來源:Midjourney繪製
「邏輯投資」專欄(專欄介紹)每月分享 2 篇以上「潛力股」研究心得分享(無任何買賣建議),非訂閱戶可以閱讀公司與其產品的基本介紹,訂閱戶則可閱讀作者深入分析的價值內容。訂閱費用每月僅99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發掘有潛力的投資機會,歡迎訂閱支持。另外,為避免錯過最新文章,請按下「追蹤」按鈕,並加入邏輯投資臉書按讚,作者將不定期分享市場觀點與個股看法。

※ 近期發布文章:


※ 指數型ETF與高股息ETF,該怎麼選?

買高股息ETF會不會害你睡公園?
最近有投資網紅針對這個議題,約另一位知名的投資網紅公園直播,引發話題,我想讀者對這個議題可能會有興趣,我也分享自己的看法給讀者們參考。

-買高股息ETF不會睡公園,但可能會吃點虧
買高股息ETF會不會害人睡公園?我覺得不會,這比較像是為了吸引觀眾製造出來的聳動標題。
如果去看熱門的兩檔高股息ETF 0056、00878,它們的持股都具有一定的分散性,0056雖然資料呈現有將近七成資金配置在「資訊技術」,但應該是產業分類定義方式的差異。既然兩檔ETF都有將資金分配在不同產業,應不至於波動大到讓投資人賠到睡公園。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但重點並不是0056或00878具有「高風險」,而是根據歷史數據回測,高股息ETF的長期「總報酬率」低於指數ETF。
影片當中有提到一個重點,就是「股利要課稅」但「資本利得不課稅」,而從長期來看,這一點確實會拖累高股息ETF的總體回報,以及我們長期投資希望追求的複利效果。

-高股息ETF選股策略有瑕疵
另一個問題點在於我認為高股息ETF的選股原則-「殖利率」。
如果你有主動投資的經驗,或是跟我一樣採取「價值投資」策略,你應該能理解,在很多情況下,「高殖利率」的股票才是最危險的。
我們先看一下這兩檔高股息ETF的選股策略:
  • 0056:以「預測公司未來現金殖利率表現」進而篩選出 30 檔成分股組合。
  • 00878:先篩選出符合MSCI ESG 評級分數的公司,再找出「過去三年平均年化殖利率」的前 30 檔作為成分股組合。
不管哪一種,目的都是要挑選高殖利率的公司,那可能會有幾種狀況需要注意:
  1. 公司前一年度獲利大增,預期殖利率高,但短期獲利大增可能是特定因素造成的結果,例如疫情造成塞港、超額下訂、供應鏈瓶頸帶動漲價、封城增加PC、NB需求等,而當此因素結束或消失,將可能出現獲利大幅衰退的狀況,造成股票買在高點。
  2. 錯失訂單增加、積極擴廠,具成長性的公司,因為某些公司必須將資金優先投入在資本支出上,但就很難配發高額股利。
  3. 殖利率提升,是因為股價下跌,這股價下跌可能是公司基本面轉壞的前兆,因為可能反映公司基本面或籌碼面出問題,而這種股票很難帶來好的報酬率。
上述原因有可能拖累基金績效表現不如指數型ETF,若你在投資高股息ETF商品前,沒有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可能要重新思考你的投資策略跟配置是否適當。

-00878可能會略優於0056
若你真的很偏愛台股的高股息ETF,這兩檔我覺得00878會比較好一點。
因為根據前面我們提到這兩檔ETF的選股策略,0056會去預測未來股票的殖利率,因此很有可能選到「特定期間獲利表現好的公司」或者「單一年度獲利大增的公司」
如下圖我們可以看到長榮、聯發科都在0056的前十大持股中,這兩家公司去年都有相當強勁的獲利成績,但我們都知道,這兩家公司前者面臨貨櫃運價持續下跌的壓力,而後者也受到去庫存及中國手機市場不振的衝擊,今年股價表現也不如大盤。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00878則是從過去三年平均年化殖利率做挑選,雖然也很難完全避開0056會遇到的選股困境,但我認為00878挑選出來公司的獲利穩定度,應該會略優於0056(個人觀點)。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我認為比較好的ETF投資策略
如果讀者偏好以ETF作為投資工具,我的建議是優先配置全球或美國的指數型ETF,包括VT、VOO,少部分再配置台股當中的0050、006208。
有許多投資人把身家通通壓在0050、006208、0056或00878,但現在台灣透過「複委託」定期定額的方式,已經可以很方便且低成本地固定投資海外ETF,所以不必要將自己的資產完全押在單一國家(台灣),況且過去美股的長期表現其實相當不錯,既然已經有方便的投資管道可以參與,就不必要放棄這個選項。

-我需要領股利(被動收入),有替代方案嗎?
但我知道有很多投資人還是很看重「股利」,希望建立「被動收入」或追求每年領取股利支付生活開銷,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
那我下面有兩個策略提供參考:
  • 指數ETF投資定期變現:
這個方法是同樣投資指數ETF,等累積到一定報酬率與資產部位後,每年定期賣出部分ETF部位變現,這聽起來很反直覺,但我認為投資朋友必須先拋開「股利等於所得」的迷思,因為不論是選擇哪一種投資策略,目標應該都要放在整體資產的成長,而非只為了每年領取從自己資產挖出來分配給你的股利。
而且賣股票的資本利得是不課稅的,但領取股利一旦超過門檻,政府可是扣好扣滿,而且不排除以後還會繼續對股利所得出手,既然都是「挖」自己資產,當然選擇比較划算的方式囉!
  • 自己組建具長期成長性的投資組合:
我們在「投資策略思考|存股別「盲」存!比股價、殖利率跟成本更重要的事情」這篇文章談過,「存股」的本質是「長期投資」,所以「選股」遠比殖利率更重要,並提醒存股標的應該要更注重公司長期的增長能力與市場競爭力,而非眼下的高殖利率,因此建議投資人可以自行挑選公司「存股」,建立自己的高股息ETF組合(關於這種長期存股策略的選股,讀者可以參考專欄當中「私藏定存股」這個主題)。

-投資派系之爭
圖片來源:梗圖產生器
最後聊聊投資派別之爭,先說結論,我認為「投資方法」跟人的個性與價值觀無法切割,建議不要浪費時間在傳教或說服別人身上。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投資方法最棒,都想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策略,甚至有的人走火入魔,每日嘲諷其他投資者,展現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度,但在別人眼裡,卻更像是「野人獻曝」,難登大雅之堂。
每次看到這種投資派別的爭議,最後都會演變成像是宗教或政治爭執,大家各說各話,互不相讓。
所以別再爭了!你覺得自己方法好,那就把花時間花在自己賺錢或提升能力吧!再不然我覺得把時間拿去玩最近熱門的遊戲「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可能都還更有意義!
如果你對本文有任何反對意見,我通通都同意,投資做自己就好,至少你不從眾,已經多了一分優勢囉!
圖片來源: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官網

持股過度分散反而是毒藥,分散風險不是萬靈丹,提升選股能力與決策嚴謹程度才是重點

圖片來源:梗圖產生器
我們常常會聽到「分散風險」這個觀念,但許多人對此有誤解,變成什麼股票都買,例如台股就買了20-30檔,常常只要有人報牌,或是看到媒體或雜誌介紹,身邊有閒錢就會手癢買下來,變得像「股票收藏家」一樣。
然而這種「過度分散」反而對投資績效有害,原因包括:
  • 不利追蹤掌握每家公司近況與發展:
持股數量太多,投資人很難清楚掌握所有公司近況,更別說要閱讀財報了。
當然有人會認為不需要經常關注自己的持股,但即便你的持股是長期投資部位,我認為至少還是要每一季定期關心公司業績與展望,因為若無法清楚掌握及了解自己投資的公司,很容易就因為股價波動而驚慌失措,反而容易做出事後懊悔的投資決策。
  • 即使選對股票,也難以帶動總資產成長:
也許你掌握到內線消息,或者看對股票,但在持股過於分散的情況下,即便該公司股價有很好的表現,也很難拉動你的資產與投資績效。
例如你持有15檔股票,其中一檔漲了50%,其他漲3%,整體投資績效也僅增加至約6%。但若只持有5檔,在相同條件下,投資績效將提升至12.4%。
如果你真的對某檔股票有把握,認為獲利期待值與確定性都很高,還是要適度提升對該股的持股(曝險)比例,不然即使你對這檔股票的「資訊優勢」或「分析優勢」,仍無法有效轉化成績效提升自己的總資產。
  • 若頻繁買賣,可能造成持股成本較高,拖累績效:
持有股票多,代表投資人很可能因此頻繁交易,造成交易成本增加,反而會拖累績效。
若你真的非常重視分散風險,建議直接選擇指數ETF作為投資工具即可。
  • 股票種類較多,不易調節:
持股檔數過多,遇到需要調節的時候,必須執行個別股票的交易,而每一檔的成本、部位、成交量都不同,不僅操作麻煩,也難以精準調整。
另外股神巴菲特的觀點也值得一讀,他強調自己並不支持「分散投資」。
分散是無知的保護
如果你知道你在做什麼,這沒什麼意義
巴菲特更重視去理解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產業地位、經理人能力、競爭優勢、護城河及潛在價值,並強調對公司若有足夠深入的認識,就能夠避開潛在的風險。
至於持股到底要分幾檔?我認為可以依照你自己的風險(損失)承受能力來做評估,另外重點不完全是「持有股票檔數」,而是你對自己有把握、認真分析、前景看好的投資標的,是否有勇氣增加持股,這才是價值投資者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1Q23合約負債值得研究

目前所有上市櫃公司都已經上傳1Q23財報資料,建議讀者可以花點時間檢視本季財報「合約負債」這項指標。
「合約負債」的概念就像「訂金」(以營建股來說,就是你買預售屋要付給建商的訂金與各期工程款),而當企業收取訂金,就有交付產品的義務,因此這項「收入」會在資產負債表當中被歸類在負債科目,但屬於好的負債。
今年第一季不少企業都陷入訂單下滑、出貨量減少、庫存調整的困境,但若你能找到第一季合約負債逆向成長的公司,那代表這家公司的產品可能需求強勁,值得納入觀察清單,多多留意。
不過合約負債這項指標比較適合用來追蹤營建、營造、設備、廠務、工業電腦等族群,使用上還是要小心。
這裡我們來追蹤專欄介紹過的7家營建股的「合約負債」變動情形,如果讀者對其中粉紅色欄位的「合理價值」感興趣,可以到「布局營建股」這個主題自行查閱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表中可以看到新潤、冠德、亞昕的合約負債都季增超過10%,顯示手上預售建案在銷售上持續有進展,這是正向訊號。
至於長虹、達麗,看似合約負債幾乎沒有成長,長虹主要是可供預售的案子不多,像是長虹閱莊是成屋銷售,就不會顯示在合約負債上,這也反映公司推案採保守策略,但這不算壞事,畢竟現在房地產市況不佳。後者則是第1季有建案完工交屋,合約負債就會轉為營收,因此合約負債雖然持平,但仍代表銷售上有進展。
另外表中還呈現了「股價淨值比」、「合約負債佔股本比例」這些指標,主要是提醒讀者,合約負債不能只看金額絕對值的高低,一定要記得跟股本做比較,另外在營建股當中,股價淨值比是同業比較的重要指標,所以表中你也可以看到新潤的股價淨值比最高,這也反映市場已經看到該公司合約負債佔股本比例極高的優勢,因此反映在股價上。
至於「合約負債」如果要用在其他行業,讀者還要注意「訂金比例」,例如同樣都是合約負債1億,以設備業來說,假設A公司是收取兩成訂金,那實際的合約總額就是5億,但若B公司收取五成訂金,則合約總額僅2億,二者對於股價的催化效果差別就相當大,這也是讀者在比較合約負債這項指標時,需要留意的地方。
未來有機會專欄會再來探討「合約負債」的奧秘,讀者不妨先觀察或透過這項指標篩選股票,自己做研究看看,誰說看財報不能賺錢呢?其實懂的人是會從「合約負債」找寶藏的。

※ 美股大型科技股有估值偏高風險,小型股或有長期表現空間

今年至今美股的漲幅主要落在非金融業的大型股,這一點從QQQ(從那斯達克100指數)以及代表小型股的IJR(iShares核心標普小型股指數ETF)今年的漲幅就看得出來,前者漲了25%,後者漲了個寂寞的「0%」。
資料來源:TradingView
這是基於市場擔憂經濟衰退的避險情緒所推動的結果,市場參與者認為大型股、科技股具有長期增長潛力與穩健的財務體質,可以更好地度過經濟難關,因此成為資金的避風港,並帶動漲勢,推升估值。
這個場景很像去年市場擔憂通膨與升息,因此資金一股腦地湧進價值股、能源股,但這些族群今年表現就不如大型科技股了,這也是市場常見的規律—「一代新人換舊人」。
但現在科技股資金擁擠,下一階段市場是否會尋找下一個新人了呢?如果經濟走「軟著陸」路徑,聯準會開始降息,美元走貶,經濟與消費復甦,這兩年走勢頹廢的小型股或許有機會迎來轉機,值得留意。
另外我在專欄討論區也有短文分享自己針對美國「升息轉降息」這個時間點的一些操作策略與選擇標的,但投機成分偏高,讀者跟單請自行斟酌風險,所有內容都不是買賣建億。

※ 潛力股營收、財報、股利總整理(截至20230520)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本週我們會繼續跟進分析南僑、遠雄港、濾能、威宏-KY的1Q23季報(上洋1Q23季報已經在「【邏輯投資】潛力股週報2023.05.07」一文檢視過了,並已重新估算及下修2023、2024年的獲利,提醒讀者留意)。
另外因為營建股(勤美、新美齊、冠德、亞昕、長虹、達麗、新潤)的1Q23季報皆已發布,我們會統整在之後的營建股專題做分析,並全面更新每一家營建潛力股的「建案獲利分析表」、「建案入帳預估表」,屆時也可能會考慮停止追蹤部分標的。
(歡迎付費訂閱解鎖更多深入分析與價值內容)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