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1|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印象南門四部曲

(童年)
剛到台灣的我應算是幸福的,家在台北愛國東路,因為年紀太小還不能進小學,只有去讀「貝滿幼稚園」,園址在潮州街,是所基督教會辦理的。 父母都不是教友,只是挑一所最近的而已。每天由下女(當年佣人的稱呼)送去上學,實際就是吃喝玩樂的團聚罷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每次吃點心時,都要唱歌感謝上帝。最期盼的是看卡通短片,是否是米老鼠和唐老鴨,已不復記憶,但確定是當年最大的享受。同學中「阿齡」是後來隨我一起進小學的,一口氣能說出“蔣總統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溪口鎮人”,是我平生第一個“政治輔導員”,同時,也能反映出當年時局的緊張,思想教育的嚴謹。
有一天一位女老師買了一輛造型奇特的腳踏車, 在當時是一件大事,有如現在鄰居買了一部新汽車一樣,那是部鋁質材料,有許多铆釘鑲合的結構,與當時日式車或英式大東飛虎牌腳踏車都不一樣,等我長大以後才知道,那就是當年海軍軍艦封鎖台灣海峽,將一艘東歐貨輪劫持後,在「物資局」拍賣其貨品,老師的這部車,就是我對這段歷史的見證。
因為個子較高,被老師安排在樂隊當大鼓手,其實,我自己最鍾意的是那清脆的三角鈴,直到今日,雖然「貝多芬」是我最喜歡的音樂家,但是「德伏乍克」第九號交響樂 “新世界" 的第一樂章,卻永遠是我的最愛。原因無他, 就是那清脆的三角鈴聲,讓我回到無憂的童年。
當年路上車輛很少,我是走路上學的,從愛國東路經寧波東街,轉金華街過杭州南路,上潮州街就到「貝滿幼稚園」了。路邊多是住宅區,日式木造的房子,有著前院用矮樹叢當作圍牆,想來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反觀現在十幾層的高樓,還要加裝鐵窗,不由得要感嘆世風日下了。
樹叢多為長青小樹,一種開白色十字花圓葉子的,是我最喜歡的。淡淡的清香有點像茉莉花,一直到了美國,發現那也是圍牆樹的常客。此外,扶桑花也是非常普遍,佣人教我花蕊底部有花蜜,舔有甜味。到了在台中入伍訓練打野外時, 大家都學我舔花蜜,將花朵插在耳鬢,氣得班長跳腳,猛罵“娘砲”,一次採蜜,結果打擾到捷足先登的小蜜蜂,嚇得大家兵敗如山倒,又氣得班長甩帽子罵人,如今想起還都會發笑。
在羅斯福路沒拓寬前,寧波西街是蠻熱鬧的,兩路交口邊是一家「維康中藥店」,還有中醫駐診,不知為何我到如今還記得他叫「汪飛白」,瘦瘦高高的戴副眼鏡,與羅斯福路口大胖子跌打損傷的「余善堂」師傅,形成有趣的對比。中藥店門口有個攤子,賣些奶粉、麥片、罐頭之類的食品,老板夫婦很辛勞的工作,數年後發達了,買了房子自己開店,就是有名的「劉仲記」。走近南昌街口就是「老松勝醬園」,醬油、醬菜、鹹鴨蛋,都是當時最好的。直到如今我深為不解的是,為何沒有鹹雞蛋出售?
南昌街是條熱鬧的商業區,好像什麼都有,印象深刻的是雜貨店和照相館,南國彈子房原本是乒乓球場,有位球后常去練球。二哥則是中意連環圖畫書店,大多是大陸帶來的,一個硬壳盒裝約三本小人書,內容多為水滸傳楊家將薛仁貴之類的古典章回小說。畫工細膩有文字說明,真的引人入勝。每次我被二哥負責看管時,他就會帶我去看,然而,這是犯家規的,父親說是不衛生的, 早年肺結核流行是會經此管道傳染的。因此,大哥就成為糾察隊來抓我們,貓抓老鼠的遊戲就是如此的經常演出。
有一家製冰店是比較特殊的,先由機器製成碩大的冰塊,再由師傅用巨大的鋸子,鋸成 ㄧ尺見方的小冰塊,供應給菜市場和刨冰攤,是件體力活。肢解過程很神奇,會讓我駐足許久。對過馬路就是一家點心店,他們家的燒賣和千層糕非常好吃,下午四點開鍋時,父親經常帶我在一旁等候。夜市更加熱鬧,中間服飾攤位有對姐妹花,還當選過商展小姐。一位留平頭的中學生,為了追求「梳子公主」每天去攤位買一把梳子,是街坊都知道的公開秘密。
「南門市場」對我而言是進了「大觀園」,在沒有冰箱的時代,主婦每天早上都要去菜場採購新鮮食材,一進大門就是油炸攤,麻花、散子、雙胞胎已讓我心花怒放,芝麻餅、光餅的歷史典故,使得平淡變成可口。跟著就是魔幻般的魚丸攤,老闆手握魚漿,由虎口處一擠一個,掉入滾開水的大鍋裡,熱騰騰的蒸氣瀰漫中,白白胖胖的魚丸就一個個的浮在水面。活雞、活鴨、活魚是我最好的生物教材,殺雞、刨魚更是解剖學的啟蒙。
早年台灣物質條件較差,雖在首善之都的台北,也沒有太多的享受,每個人多少都得分攤點家事或工作,我雖最小也不例外。家裡當時有佣人洗大件頭的衣物,但母親仍經常要我陪她洗些細緻的東西,對那肥皂泡泡總是有興趣的,炎熱的台北將手浸在水裡,也是一種享受,不是嗎? 如今想來那是我與母親最親近的時刻。
將衣物用夾子夾在繩子上是項細活,一不用心掉到地上,得重新再洗過。就算沒挨罵,但也會產生相當自責, 一件完美的作品,怎能接受不經心的瑕疵呢?何況,午後收下曬乾衣物那種健康的氣味,是現代洗衣烘乾機永遠取代不了的。跟著的摺衣服的學問更大了,堆積如山的衣物,在母親的巧奪天工的妙手擺弄下,服服貼貼的整齊的排好了隊。有自知之明的我,則是選擇了不會出錯的摺襪子。
拆毛衣、洗毛線、曬毛線、繞毛線、打毛衣都是一套學問,除了最後一項是較專業以外,我算是出師的了。拆看似簡單,但總結還是用雙手作為框架最為合適,隨時可以調整長短鬆緊,真正面對面和母親的相處,一生中能有幾次?洗的水溫極重要,不能太冷,否則會縮水的。太髒、太細的線要特別處理,曬需要翻轉幾次,保持全都曬到乾方可。繞則是我最喜歡的遊戲了,從一小球逐漸一層層的繞成一大球,煞是好玩,是建立工作成就感,重要的一步。此外,還得小心家貓「小咪」的偷襲,一但毛線球落了地,要從小咪的掌中拿回來,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酒矸倘賣沒"是最早台語的幾種叫賣聲,當年的推車老爹絕沒想到,現下的新頭銜"物資回收處理人員"有多拉風,拖著車每天都有數次的巡迴,但因涉及金錢交易,沒小孩參與的份。"大餅、饅頭、豆沙包"則是山東老鄉的專利,退伍老兵騎部腳踏車,後座一支木箱,用麵粉布袋裝著熱騰騰的叫賣,讓每家的小孩都會山東話了。"又香又脆芝麻餅喔"則是上海叔叔口音的叫賣,"豁林郭"是台語扶苓糕叫聲,"休罷章"就是後來郭金發唱紅的燒肉粽。另外還有"桂圓稀飯"只有在晚上才會出現。
古色古香的車子,敲著清脆的鈴聲,是賣早餐醬菜的。用竹板敲擊聲做買賣的,是餛飩麵推車。同業的福州老鄉賣魚丸湯,則是用湯匙敲湯碗。”叮叮噹噹”的鈴聲是賣冰淇淋的推車,"叭布"老爺汽車喇叭聲,是後來出現"沙力文冰淇淋"腳踏三輪車的花招。
用竹筒做出響板聲的是烤蕃薯,賣杏仁豆腐冰的則吹單音小喇叭,炸臭豆腐不須叫,大家都會聞香而至。效果最好的則是賣麵茶、泡餅、梅茶的推車,尖銳的蒸氣哨音,劃破寧靜的社區,讓大家都知道它的到來。賣麥芽糖的是挑擔子敲小鑼。關係企業爆米花則如大砲發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澆上麥芽糖,壓扁後,裁成塊狀的”米乓”則是小朋友的最愛。
轟隆的巨響、撲鼻的米香、鮮白的米花、芽糖的甜蜜,正如我快樂的童年。
(小學)
進入「台北省立女師附小」居然還要考試?也無從準備就得披掛上陣,完成了生平的的一次考試,當時絕沒想到,這輩子將會要考這麼多的試! 倒底是考小孩子的,都是很簡易的問題。印象較深的是將各種形狀的木塊,崁入同形的凹洞裡、畫一個小人、 寫幾個數字、這類的測驗而已。放榜居然名列實驗班,家人好奇請教於老師,原來我畫的小人有五個手指頭,數字的8居然有三個圈,藝術性向良好,大有發展的潛力所致。
一年級就有八個班級,每班約有六十人, 男女合班,隔壁座是個漂亮的女生,住在金華街,很能幹,會用漂亮月曆紙當包書皮,將書保護起來。也會用一塊毛織布抽紗,再將毛邊紮成小辮子,而做成一張手帕,對我而言真是神奇。一整天的觀察,總算找到她的“缺點”,回家向母親報告, "她的字很爛, 寫個“一”字都是彎彎的”,母親笑罵說道:笨孩子,那是 “練過的” 字體!
放學回家將佣人支開,隨她家的三輪車去她家,又是生平第一次到女生家作客,可把她的媽媽嚇壞了,以為我會回不了家。其實在幼稚園時代,我已天天都走過她家門口,吃了她媽媽的點心,就急忙的被三輪車送回。而母親已在家門口等我了,回到家好像並沒有挨罵。
南門附近的街道不少,但路況都不是很好,在大環境的物資缺乏下,公共建設顯然非常落伍。除了偶而搭個便車三輪外,大多都是步行, 對我而言說是逛街,倒不如說是遠足,還比較是貼切。
公園路、中山南路和愛國西路的快車道都是柏油路面,可能是總統會經常經過的關係吧。愛國東路則是水泥板路面,我比較喜歡,除了車輪經過接縫時會顛簸一下外,不像柏油路到了夏天,就會融化成粘粘的。 當兵時,到了台中市,發現大多的道路仍是水泥路面,不禁大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
慢車道及其他次要道路,則多是石子路面,剛鋪好就像怎走在沙灘一樣。被汽車壓久了,一道道的輪印,將路面壓的凹凸不平,下雨後就是水"泥"路,太陽天就是"揚灰"路。當時市政府會派出灑水車來防治,成效有限,會噴水又開得很慢,倒是成為孩童們追逐的對象,駕車的司機也變成對罵的天敵。
南門市場門口的「羅斯福路」不知為何?修了非常久,被輿論批評為繼「萬里長城」、「大運河」以至的「第三大工程」。想來是人謀不臧吧?居家附近的路面,則會被當時主要燃料煤球,燃燼後呈磚紅色的灰燼,敷蓋的變成彩色化。由於時代的變遷,石子路、水泥板路、灑水車、煤球都被淘汰,此情此景也就不復出現。
「女師附小」的風水真的不錯,出個「馬英九總統」也算是個傑出代表作了!六年教育,師長們盡心盡力,學生也都努力性上。面臨聯考,惡補和打罵教育偶有發生。品德教育極好,叫一聲 “野孩子” 就會讓你無地自容了。有游泳池卻從未開放,顯然是行政人員逃避責任的心態所致,真不可取,台灣四面環海,真會游泳的會有幾人?「少年籃球」運動的示範,是由「附小」源起,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鍛鍊出強健的體格,還培育了幾位甲級球員。「竿球」簡單好玩,「轉塔」樂趣十足,都是附小特有的器材,也是老同學見面必聊的話題。
出了「南門」就是南昌街,右側是「公賣局」是一棟「巴洛克」式的建築物,非常獨特,是我心儀的建築物之ㄧ。左側是「樟腦局」除了辦公室以外,沿著愛國西路到羅斯福路,都是大型的儲油槽,周邊的排水溝,不知為何,特別的寬深,上下學路過時都會特別小心,好在沒多久就拆建成「財政部」大樓了。難得的是,沿著南昌街兩邊的行道樹都還保留著,那可都是名貴的樟樹啊!
學校的正前方就是宗主國「台北女子師範學校」,每年都會派出實習老師來校,充滿熱情的愛心教學是小朋友最美的回憶。沿著公園路接著就是「氣象局」,門口的草坪是中午放學路過,必到遊玩之處。右手第一間宿舍的院子有桑樹,是我養蠶寶寶的糧倉。氣象局的頂樓天台有許多儀器,比較引起我注意的是地震記錄儀。表上的曲線高低顯示地震的頻率,回到學校則立刻扮演專家宣佈獨家新聞。每天早上朝會時,會看見白色升空的氣象測量汽球,就是在這裡施放的。
再過去就是「北一女」後門的圍牆和「三軍球場」的邊緣建築物。在介壽路前調頭,路邊都是公家宿舍區及若干違章建築。「氣象局」對面的違建,則發展成小吃店商業區。附近的上班族經常光顧的關係,生意非常熱鬧。「陝西館」是長鬍子「于右任院長」常去的館子。最靠近學校的一家是個攤子,賣的是蔥油餅,有如披薩大小,學校福利社也有代售,當年一片(約六分之一)五毛錢,再加一枝小美冰棒,那才叫做幸福!
學校的後門座落在中山南路,是條在當時相當漂亮的大道。中央的快車道是柏油路面,兩旁安全島種植高高的椰子樹,沒有南洋海島的風味,倒像是兩排威武的衛兵。慢車道當然是石子路,環境好的小朋友家裡會派三輪車來接,每逢下學時,就可看到成排的車夫聚在一起在等候。後門第一條巷子裡有一間小賣店 ,是由一位70多歲的老太婆經營著,賣些零食糖果及玩具,大家都叫她“後門阿婆”,其名聲遠超校長。只要她上午推出的產品,到了下午則全校都可看見。她教我的第一句台灣話是"攪泥納",經人翻譯得知是"猴小孩",我立刻回擊一句"靠腰"即是"哭喊饑餓",想來至今都沒有人知道,我那三斧頭的台語,師出何人?
後門對面是「聯勤總部」的邊門,除了一道牆,什麼都沒有。誰會知道到了今天,居然就是「中正紀念館」”大中至正"牌樓的所在地?走到底就是信義路,不過馬路是陳副總統的家,圍牆很高什麼也看不見。對面的「東門游泳池」倒是夏天常去的地方,路頭則是「中央黨部」,一棟紅磚造的建築物,門口有個小公園,還有大型防空洞。我們常去和練武功的安全警衛瞎扯,他們也把我們當猴子耍。
小學同學隨著歲月時光,都漸漸老了,學校也早就改建了,除了四顆大王椰子樹,認不出當年的任何痕跡。但那一分親情,那一分懷念,長存在心頭。
(公園)
「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是首善之都的首善大道,為了紀念老總統的豐功偉績而命名。雖然有點個人英雄主義,但也不是件大不了的事,後來為了意識形態而改掉,反而變成本末倒置的錯舉。小學放學後,常繞路到「總統府」前,時間巧合遇到降旗的部隊,則尾隨而行。但多因步伐太小而跟不上,好在樂隊到達後還要整理一下,等到喊口令時,我們大多已趕到廣場前了。只見所有車輛行人全部都肅立敬禮,在樂隊奏出國歌及國旗歌,頂層閣樓的禮兵緩緩地將國旗降下,夕陽餘暉中,此時此景居然會有點傷感。
總統府前右手邊的「三軍球場」是當年各式各樣重大活動的場地,是一座木架結構的建築物,四面透空上有屋頂,非常經濟實惠,印象最深的是「克難籃球隊」的球賽及張小燕的民族舞蹈表演。「女師附小」的少年籃球隊也在這裡獲得過冠軍。成人比賽,還有觀眾會因裁判不公,會將草蓆座墊擲入場中的奇景,永難忘懷。
「三軍球場」對面就是「新公園」, 我一直猜不透那裡才是老公園?「中國廣播公司」就在公園路及介壽路口,是當年代表官方的傳聲筒,而安排的節目則是平頭百姓休閒時的最佳娛樂。丁秉燧、白銀、白茜如、徐謙、崔小萍等名主持人,都是鼎鼎大名家喻戶曉的。陳逸安、魏龍豪、吳兆南的相聲,則是我百聽不厭的節目。
跨越公園路是「台北賓館」,以前好像是日本總督的官邸,是一棟非常漂亮的巴洛克建築物。一向是門禁深嚴,常人不得其門而入。我倒有幸進去三次,第一次是隨父親祭悼黨國元老陳果夫先生,只見滿堂白花、白色輓聯肅穆哀傷,不是小孩該去的場合,無意間我卻因此作了一次歷史的見證。第二次是父親「同濟大學」校友會,好玩得多。雖然我一向不愛吃酒席,更不愛聽大人聊天,但當天居然見到心目中的偶像,高欣伯魔術師和陳逸安、魏龍豪兩位相聲大師的風範。第三次是個巧緣,一個夏天的日子在公園路上遇見一位小朋友,問我要不要陪他釣魚? 我反正沒事欣然同意,沒想到他哥哥是衛兵排長,手一揮我們就在荷花池裡釣了一下午的魚,因為從未有人去釣,魚都很笨,,連我這隻菜鳥都滿載而歸,只是被曬得像烤熟的蝦子,被母親斥責了一頓。
很不幸「新公園」會座落在學校和我家之間,為了遲歸不知挨了多少次罵!母親非常好奇短短的公園路,為何會要走到二三個小時?諸不知在公園裡,有塊巨大的吸鐵石,我們"遊俠"們一經過,就會被吸進去,無法抗拒。
從「中國廣播公司」邊進入公園,就是兒童遊樂場、滑梯、鞦韆、爬架、蹺蹺板在學校都有,只是公園的會大一點而已, 玩累了,我們喜歡到最角落的一個”S"型的鞦韆床,躺在上面蕩來蕩去,相當遐意。萬一有人先到,看見一群頑童侵入,大多會識相的讓位,唯有「北一女」的學生,總是在那兒三姑六婆的,雲啊!詩啊!的尋夢,拼死不走。我們的絕招就是像無賴般的插嘴,希望她們知難而退,有時頗為奏效,但若干潑辣型的,家中有弟妹的老手,則兇惡難纏。只好罵聲"好男不與女鬥"便悻悻然而去。
出了「兒童遊樂場」就是古羅馬式的水池,有米黃色大理石的屏障,點綴出懷古的思情,我認為是公園最有情調的景點。再走幾步靠近「台大醫院」邊的假山區,地形地貌複雜,則是遊俠們真正最愛的戰場。在學校上課時,利用時間用廢紙折紙彈,下課則用橡皮筋彈射,非常好玩。女生也會參與,但她們怕痛,不作戰但幫我們折子彈,很夠意思!好景不長,立刻引起訓導處的注意勒令停止, 遊俠們只得轉戰公園了。雖然是紙做的彈,殺傷力還是很厲害,中彈後會起一個小紅腫點。數年前在美國,巧遇遊俠「小天」對我說,我的一顆子彈打到他眼皮眉毛之間,腫了好幾天,如果往下幾公分,打到眼球,“台誌就大條”了!回想真是少年輕狂。
穿過公園中心道路,就可走到「棒球場」,早年棒球隊只有「海、陸、空三軍隊」及「華南、彰化、第一銀行隊、合作金庫隊」,但多是練球難得比賽,到了少年棒球時代,我們都是專家級的球迷人物了! 過了棒球場向襄陽路方向是「網球場」,而且是紅土的球場,我大哥曾去打球,技術不好老是輸,連啦啦隊的我都沒興趣了。後來球場不知是經營保養費用太高?還是覺得是服務族群太小?改建了五座中國式的亭園,也是不錯的主意, 日後一次經過,看見一些不很體面的人,躺在那兒睡覺,遊興大減,悵然而歸。
由棒球場向衡陽路前去,一池綠波蕩漾呈現在眼前,若是夏天荷花遍開美不勝收。遊俠們的興趣則在捉蝌蚪,從有尾巴到2隻、4隻腳的,最後斷尾而變成小青蛙。一幕永不會忘記的生物演進課,就呈現在眼前。我個人比較中意的是一棵不知名的樹,斜岔出池中, 趴在上面幾乎可以用手就撈得到水面,得意非常。曾被其他遊俠們惡作劇,搖晃的喊救命,到如今還會被拿出來取笑。
池中心有一座石頭的拱橋,坡度很高,女士們穿高根鞋,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從橋洞取景是攝影家的最愛,但我也見過多次,因腳架傾斜而將整個相機泡湯的悲劇。穿過小橋,前面就是露天音樂台,造型很美,半圓型像個貝殼一般。由於是開放式的結構,沒法收票,所以表演者多為公家機關或慈善團體,一排排的座椅呈扇狀排開,也是一種美麗幾何圖形的景觀。
回到噴水池,右側是「中國之友社」的背面,那是涉及洋務的高級社交場所,聽說有酒吧、舞廳和保齡球館,在那時候遊俠們誰也沒見過「保齡球」,看不見也就算了,偏巧保齡球館就在一牆之隔,只能聽到隆隆的滾球聲及擊中球瓶的轟然聲響。可讓當時的我們想破腦袋也猜不透,究竟是個什麼情景,到了中學,中山北路的「榮星保齡球館」 開放,才解決我們相思之苦。到了高中,「中國之友社」也對外開放,吃過飯,也跳過舞,,但保齡球館卻在數年前就以拆除,讓我留下一絲未能一親芳澤的惆悵。
公園的外圍在公園路側,除了鄰近「台大醫院」,「台北賓館」,「中廣公司」及「公園路派出所」,就是一大排公車車站,實在乏善可陳。一左轉上襄陽路與館前街呈丁字路口,算是公園的大門,兩側都是賣冰水及零嘴的攤販,紅紅綠綠的瓶瓶罐罐,相當的誘人。每次經過都要咬緊牙關,才能全身以退。「博物館」前的小廣場,熱鬧非凡,擺地攤的小販、套圈、氣槍打靶、比比皆是。我比較中意是變魔術的,都是簡易的道具型的戲法,諸如撲克牌、火柴盒、九連環等現買現賣的行當,至於茶葉蛋和落花生則是最普遍的零食。
馬路對面則是機關行號,在南陽街邊是「復興幼稚園」,後來整條街都是補習班,大家都叫它「補習班街」而不知其街名了。在館前街邊則是「退輔會」和「物資局」,再過來的「土地銀行」是棟雄偉的羅馬式 的建築物,雖我從未在那兒開過戶,但直到現在,還是我喜歡的建築物之一。
「博物館」是巴洛克式建築物的代表作,也是當年台北著名地標之一,圓頂巨柱石階迴廊,氣勢雄偉。一樓是圖書館辦公室及兒童閱覽室,沒錯,我在那裡學到的知識,不比學校少到那裡。二樓是展覽館,除固定展示台灣本地歷史文化外,還經常有特展。我對台灣的原住民文化圖騰,服裝狩獵工具及舟船,很早就有相當的認識。至於開台的英雄鄭成功和清朝大臣施琅、沈保禎、劉銘傳的故事如數家珍,現在回想,當時雖然野了一點,但還真學到了不少社會教育!
特展多為名家書畫展覽,有時是農工商展,相當熱鬧、最精彩的是國軍的「克難成果展覽」。規模最大、展出最多、尤其是模型的戰車飛機,真是我夢寐以求的寶貝。至於真刀真槍飛機大砲,對仍是孩子的我,興趣反而不大。博物館地下室很大,好像是藏書庫,陰森森地。自從同學騙我說有鬼,就沒再下去過。
面對「博物館」,再左轉上懷寧街就熱鬧了, 因為與衡陽路交叉,是一個商圈。最有名的就是「三葉莊」的三色冰淇淋,白色是牛奶, 菊黃色是橘子,灰色是芋頭,當年是一元三粒,真是價廉物美的國民冰品。對街的「公園號」桂花冰鎮酸梅湯,也不遑相讓。大太陽底下,一杯下肚,保證讓你冷得發抖!沿著懷寧街則是一大排小吃店,有的也做出名氣,像是「渝園」川菜成為大餐廳,我最喜歡的一家叫「如意村」北方館,蒸餃、酸辣湯、大滷麵百吃不厭。
從懷寧街向車站方向走,過了土地銀行就會與武昌街交口,向前幾步就是重慶南路,轉角的攤子也是賣冰淇淋的。特色是葡萄乾冰淇淋,在我印象別處都沒有,因此經常捐輸零用錢不少。斜對面是有名的「明星咖啡廳」,是當時高檔的西餐廳,文人雅 士經常流連,沒我小孩的份,不過,我倒給它取了一個”黃房子”的代號,因為門面是鮮黃色,非常特別!對面就是「城隍廟」,香火很旺,一幅橫匾寫道”你也來了”警世功效不錯,總教人不寒而凜。廟門口是一家「汕頭餐廳」,魚丸是自己製作的,特別好吃!
不想穿過後面的「城中市場」的雜亂,就得走上沅陵街,跟衡陽路對比它是條背街。有另外一種的熱鬧及繁榮,記得有不少布攤子,也有賣衣服布鞋的。回頭走到底,又回到重慶南路就是「中華書局」。沿邊的路邊攤叫「小上海」,小籠包、蟹殼黃、餛吞、及本幫小炒,都非常道地。
重慶南路和衡陽路交口,是最火紅的商圈。從公園走起,過了「公園號」,就是「老大房西餐廳」,又是一家高檔的西式飯店。奇怪的是,小時候吃西餐總是覺得吃不飽,雖然聽說麵包是管飽的,但就是差了那麼一點。隔幾個店面是一家上海菜館叫「三六九」,後來改了幾次名字,但好像直到現在,還是供應上海菜。
轉角就是「東方出版社」,一本兒童讀物東方少年,從創刊號陪伴我到中學,是本高品質的課外讀物。科技、文學、歷史、地理都有相當的介紹,張艾嘉唱的歌”童年”中,爭奪寶劍的「諸葛四郎」、「哭鐵面」,就是書中漫畫裡的角色。「阿拉伯的勞倫斯」及「北極星飛彈潛艇」都是從那兒知道的,陳定國和羊鳴漫畫大師是我的偶像。同類性質的讀物還有「學友」,也是相當不錯的。
對面三葉莊的旁邊有一家賣郵票的,不知為何,當時非常迷集郵,因此,時常站在櫥窗前當“衛兵”,響往著五顏六色的小紙片,代表的山川人物、奇花異獸。再隔壁是間體育用品店,我經常去用他們的空壓機,為我的各種球類打氣。再來就是「文星書局」,大大有名是當年文壇代表之一。轉角是一家照相機店是高檔物品,我只有當西洋鏡看看罷了。
斜對面是「正中書局」,好像是公家機關辦的,再過去是「集大莊文具店」有毛筆、鋼筆等文具出售。幾家西藥房都有當時名醫駐診,沒事最好別來。「伍中行」是賣南北貨的,「菊水軒」是本地糖果餅乾的老字號。其他多家書局和綢緞莊,是商圈的主力。至於金鋪則是地下經濟的大本營,「錦江飯店」是商圈中的最佳餐廳。斜對面的「國貨公司」是附近最高的樓房,也是唯一的百貨公司。
(城門)
古代人們安家落戶辛苦經營後,修築城牆防護天災人禍,有了城門和城樓,方便了進出交通和瞭望守衛。若干年後,卻成為都市發展和交通的障礙,城牆拆除改成陽關大道,城門僥倖留下,也只能成為歷史的回憶。
小學時代學校大門右側,公園路與愛國西路交口就是「南門」雄偉的建築物,城樓上書有「麗正門」三個大字,當年的明代城樓,燕脊朱牆烏瓦,結構比較純樸很有古風。出了「南門」正對的就是南昌街,研判是條主幹道,連接羅斯福路,可以直通新店、坪林到宜蘭。
沿著愛國西路向西 700 公尺,應該是古城牆的遺跡,一路經過台北女子師範、警備總部、和右側的省政府和財政部的宿舍,還有後來改建招待外賓的「大同之家」,現在都規劃改建成總統官邸了。再過了博愛路就是「小南門」正式名稱為「重熙門」,係供騾馬商賈貨運的便道,可以通達博愛路、廣州街、中華路,中心診所(和平醫院前身)、貓狗醫院集中地。我頗為質疑如此規劃,清朝在植物園裡的「巡撫官衙」不就座落在城外了嗎?研判可能斜出由「南海路」向西,轉和平西路再接「小南門」比較合理。
「小南門」城牆再沿中華路向東 850 公尺,到西門圓環就是「西門」又稱「寶成門」的原址,由於比較繁華最早就被拆除了,早年設有「迎官亭」接待清朝官員渡海來台。附近只有憲兵司令部、紅十字總會、新生戲院、紅樓劇場、新世界戲院、西瓜大王和中華商場。成都路直通水門和台北港碼頭想必是幹道,附近連結內江街、寶慶路、衡陽街、漢中街。
城牆再沿中華路向東 1000 公尺,到延平南北路就是「北門」又稱「承恩門」圓環了,附近有郵政總局、鐵路局、美國大使館、打字機一條街(現照相機一條街),連結忠孝西路(原中正路、八德路)接近台北火車站、公路局車總站、公共汽車總站等交通樞紐,熱鬧可想而知。延平北路是早期最大商區,整條街都是商店,直通台北大橋和擺渡碼頭聯通三重,可到南部。
城牆繼續沿忠孝東西路向東 2500 公尺,到中山南北路口直角轉向南,經過台大醫院、台大醫學院、教育部到達「東門」又叫「景福門」。在民國 55 年就被蓋建成「清朝琉璃瓦亭閣式建築」的城門。附近有台大醫學院、台北賓館、中央黨部、省政府宿舍和三軍球場。連結道路中山北路景觀大道還可通往圓山、士林、大直、陽明山、淡水。介壽路為首善之區,仁愛路和信義路直達當年尚未開發的東區。城牆沿中山南路向南 1800 公尺則接回到「南門」,完成全線。
我在想像, 台北市古代的市區真的不大,從學校大門邊的「南門」到小南門、到西門、到北門、到東門、再回南門,總長距離不到七公里!普通人一小時就可繞城牆一圈!經年累月長期的發展,人們披荆斬棘的建設,台北終於可側身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之ㄧ。每次回到臺北登高木柵貓空,遠眺繁華高樓四起的市區,心中卻仍舊在探索著幾座古城門。(寫於加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