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6|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赤子

    多謝天父上帝,將最寶貴的東西賜給我,讓我們有著生命,仍然有呼吸、心跳、氣息這都不是必然的事…
    這是細佬這數年一直祈禱開始的禱文,在文章開始之前,想以這禱文作起頭。亦恭喜你。
    因為你在活著。在去年看了一部電影,對我來說是很𢸍憾的,「智齒」記得電影𥚃女主角王桃,經歷家庭破碎、坐牢、黑白兩道的威迫,甚至最後比人強暴。人生落到最低的低谷,有如地上泥一般,她仍然掙扎離逃奔跑,說出電影中出現的一句說話,看似簡約的一句,然而卻𢸍撼觀眾小弟我的心「我不想死」
    正看著文章的你,是否又為著某些事情的意義,為著呼吸、生命而掙扎。或許你像昨日的我一樣,亦尋找中?
    也許我沒有長長毛髮、厚厚的鬚根,但我也算是在山生活的半個野人吧!在裡工作,
    可以看到藍天、陽光、白雲……其實市區都可以望到的。但在裡可以看到很多綠色的植物。總心曠神宜!
    學識淺薄、孤陋寡聞、天真爛漫的我,以前以為,我們吸的空氣只有氧氣、呼的就是二氧化碳。空氣裡面存有78.1%的氮氣、還有0.9%的氬氣和其餘雜質組成的混合物。 氧氣 只有21%
    21是一個很特別的數字,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陶國障先生」一個人遇到1件不開心的事,需21樣正常的事才能填補「喜樂的心 乃是良藥 憂傷的靈 使骨枯乾」箴言17:22
    我覺得自己人生上都算幸福,都遇過很多恩師,在羽毛球上,遇過一個老師,叫戚sir,第一堂去到的時候,他花了45分鐘的時間跟我分享運動上的認知理論,他說道:人的思緒有大約70%都是負面,所以落到球場一定要好集中自己的思緒,焦點往那方向。美國社會心理學費斯汀格,有一定律:「生活中只有10%的事情是我們為無法掌握的,剩下的90%都是因你對這10%無法掌握的事的反應所引起的。(理論歸理論 人是情感生物)
    我們每日發生的事情,遇到人和事,引致出來的情緒、情感。我們試試細細嘴嚼回味,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我們會分折、理解、認知(CPU)。導出情緒、發出行為。我們的情感都是CPU所出的。記得有一個人說過,當你拿錐仔的時間,看的世界就如一 釘子。如我們要看透萬事,我們是否需要萬劍在手?
    當在去年時間,我除Whatapp外,停止了一切的社交媒體(主要受Netflix願者上網影響和啓發)主因不想商家、廣告獲利,更希望人與人之間放下螢幕上的認識、聯繫。擺脫數據化的演說法。媒體上,你看到的永遠是你想看到的,你永遠不會看過到你的對立面。
    當你按下按鈕時,演說法潛而物化陶造的思想,一步一步看到更多自己想看,給你更多認同與肯定,慢慢建立了你思想,再也走不出。答案明顯的是,在願者上網已表明得很清楚,結局… 願者上網 數據化 chatcpt!文字還真實嗎?文章還存意義嗎?眼框出的還真實嗎?
    自我覺察與選擇察看變得更為重要。否則世界變得更兩極化。物極必……有時何為對與錯、黑與白,人越大,更明白葉振棠、黃霑飲歌「難為正邪定為分界」何謂真實?
    但人真的是否需要去到兩極化,絕對的認同、絕對的否定。當年佔中、雨傘事件、理大,身為香港人的都應該還歷歷在幕。但在時我都有迷失、迷惘。雞蛋與高牆,我好清𥇦知道自己立於人民之中,但幾年的時候,我在街道只出現過2次。我有反省自己這樣的情感是否正確?
    記得polly事件的一星期,我不知那來的衝勁去了當地,我走到最入,都只能在尖沙咀科學館前,遙望看著怖滿警察通往poly的天橋,我站在封鎖線的最前接近2個小時。重覆地四句說話「你們放手回家吧、他們還在裡面、如果他們是你的家人你會什麼感受、這裡是他們的家」最後結果如何歷史說明一切,都不用我說。
    在自己工作上,存有很多希望,因為是青少年,所以會有很大成長、進步、向前的盼望,總會相信他們有天會找到屬於他們的朝陽。但7x24的生活課堂。軟弱、欲望、罪性,心思意念總有機就可乘,面對一次次關係的建立、相信之後被棄絕、背向、欺騙。黑與白、正與邪、罪與惡真是令我多番的沮喪、迷失。肉體的罪與聖靈的律
    時刻也時常爭戰,而年輕人要抗戰並不易,偶然亦會敗戰。曾經有段時間,我亦有站於高處,仇視罪惡、憤世嫉俗。亦向一切不義的指責。不然推高了自我的道德優
    越感推高,自我澎湃。認為一切的就是黑與白、對與錯,其實自己有這想法,反觀亦是罪。
    現在日常面對著學生,他們每日都會有日常出現、犯的錯。但我放過自己!因為可恨的人必有憐憫之處 ,無論什麼年齡、什麼背景、什麼故事,或許我們自己都是比罪、引誘、試探、軟弱綑綁的時候。人會放輕、原諒自己。但我們亦能理解、聆聽、體恤、憐憫、明白他人嗎?天國的使命,單是接待歡迎義人?不是更拯救失喪與罪人?比擄的得釋放,比罪纏繞
    的得鬆綁,失喪的尋回,無助的帶領。有時一個人躺於泥濛𥚃,那種軟綿令人眷戀,這種留戀讓人下沉,一舉手一提足泥黏貼,漸漸直到無力掙扎。在旁的我們,願伸手獻出關懷不退避?愛是一生的課題。
    物欲聲色的世代、權力、名利、地位的社會,政策、民生、保障動盪下。世界變得不再真實,文化變得扭曲,無顧的付出是無理,合理的自私是常態;
    A+B+C=他就是這樣的人,友善-偽善 有禮貌-乖僻 幫人-有動機,他這應麼好,一定還有代數未出。人人都害怕失去所以人更害怕付出,別人付出 你會猜度他人腹。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過一些不好、被人欺騙的經驗。我們變得對萬事萬物變得有一定的保留。人與人之間相處真實變得困難。總有忌違。
    3歲定80,現今起跑線再不是3處,幼兒班、學前班…父母為小朋友從小準備裝備一切,小學、中學,入到大學。出到社會我們自己亦會為自己訂立建立很多事情,事業、地位、名聲。
    人越大,陪從而來的責任越多。「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莎士比亞
    越大越發現可以放下的越少,簡單純緻的快樂越少。我們總要顧著他人的想法、眼光、說話。有時還要包裝屈就自己。社會的合理化,導致經常會懷礙自己,「我在做什麼?這是我?這是真的我想做的?這對我真的有幫助?這對我真的有意義?我真的是想這樣做?」
    周國賢Children Song《想笑就笑要嗌就嗌》赤子心變得更珍貴奢侈,人長大了有太多我,我是這個事業、我是這個地位、我是這個名。我在做這些、這是我、那樣是我。我擁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擁有我。它們拿起我們,但我們能放下它們嗎?我綁了很多東西、很多東西綁了我。
    陶國璋先生說道《失去自我的統一性》
    「平常我們不會察覺,直至垂死時,他開始感受到自我的統一性將要瓦解;當我死去後,世上一切的牽連、擁有將歸於寂,歸於空無。因為自我本身並無自性可言,它的內容就是歷程中所涉獵的世界內容,所以因著死亡而離去,直接等於過去曾涉獵的世界內容之消失。世界的內容消失,自我亦一無所有。」
    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多,我們真的越快樂?
    你的標竿應往那裡奔跑?快樂!人應該尋找快樂,而快樂的源頭不是自己,是他人。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 ‭20‬:‭35‬ ‭
    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份。傳5:18
    「我就稱讚快樂,原來人在日光之下,最大的福氣莫過於吃喝快樂;他在日光之下,上帝賜他一生的日子,要從勞碌中享受所得。」‭‭傳道書‬ ‭8‬:‭15‬ ‭
    人認能夠在日光勞碌、大海翻騰、波濤洶湧之後,與他人慢步分享那份平靜的時光,是最安寧、幸福的。
    李小龍先生「水」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滴水可穿石。「空杯」暫時放下過去的經驗,無揀擇覺知──不評斷,只觀察。「明辨」做出抉擇──不帶批判的見
    解。對事情開放態度,部分、流動、空、截拳道。
    我不懂什麼千萬語言、沒有什麼高等的學歷。回顧這數年工作,都只是拿著4個工具,一年一年走過去。1.真誠:讓人感受到的真摯 2.愛心:能夠感受到你的付出、包容 3.同理心:不只是建議 而是一同面對、一同經歷 4.陪伴:無論風雨亦在旁。
    沒有事實 只有詮釋~尼采。俠女出紅麈 英雄莫問出處。請好好保存赤子心,與人識於微時、對世界如若初見。如果你還看在文章的你,祝你「願你所有快樂 無需假裝 願你此生盡興 赤誠善良」~少年們是怎樣老去的(陳虹羽)要開心快樂自由自在飛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