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0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諸葛亮兵法-上智之間】

魏蜀吳三國,基本上有四個人被封過太傅:皇帝的老師。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司馬懿。
司馬懿在魏明帝曹叡末年,本是太尉,國家軍隊的最高領導人。等到曹芳即位,一個月後便改封司馬懿為太傅。
其後曹爽當政,暢秋十年。
「丁謐畫策,使爽白天子,發詔轉宣王為太傅,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
任誰都覺得,司馬懿是被架空了。
但事實上,詔書這麼寫:「以太尉為太傅,持節統兵都督諸軍事如故。
《齊王紀》除了詔書,亦有載司馬懿初期仍有兵權。事實上,正始三年接班的太尉蔣濟,也是司馬懿在朝中為數不多的親友。
正始六年,司馬太傅更得「乘輿上殿」。這個叫「皇家的小車車」,天子派勞斯萊斯接司馬太傅上殿。
乘輿就算賜給王公,都是很了不得的事情。至於搭車入朝上殿?兩漢幾乎沒有這種事。西漢丞相田千秋,因開此殊榮,後人改稱「車丞相」或車千秋。
要知道,曹爽意在架空司馬懿沒錯,問題不是你架了,就會空。奉司馬懿為太傅,這步棋,曹爽跟他的五大寇只怕沒有走對。
司馬懿的名聲到達頂峰,軍權方面也有蔣濟跟兩個兒子跟曹爽等人分庭抗禮。那就值得我們再次思考,司馬懿真的是任人擺布,走到正始之變嗎?
又或者,司馬懿其實早就算到,只要坐在太傅的位子上,曹爽等人就怎樣也扳不倒他?
上一回說到,諸葛亮的霸府,跟曹操派七百兵封鎖皇宮不一樣。諸葛亮是憑著老師的地位,「教育」皇帝阿斗,藉此無所不能。
而在諸葛亮的「教科書」,《兵法二十四篇》中,蜀漢在曹魏的「上智之間」,有沒有可能,就是司馬懿?(請參照【諸葛亮兵法10-治軍(下)】
這腦洞開到天外天了。
而且要查出證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司馬懿家族身為歷史的勝利者,會留下這種醜事給人抓嗎?這麼私密的事情,史官又要如何得知?
純粹就是圖個有趣來聊聊。
要先定義的是,司馬懿處在優勢陣營。弱勢方的諸葛亮,要提出甚麼樣的利益讓司馬懿願意小幅度的合作?
司馬懿於公事上,跟蜀漢勢力最重要的接點,始於新城伐孟達。此事載於多處,《晉書》算是做了個整理版,有一句話還滿值得反覆咀嚼的。
「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
我以前真的沒看懂,還以為諸葛亮是要說服孟達。
諸葛亮其實很厭惡孟達的反覆,又擔心他在新城作梗,所以「故意」讓孟達跟蜀漢的盟約洩漏出去。
我們通常比較注意司馬懿對孟達的安撫跟神速進攻,倒是少提諸葛亮作的這個球。
有趣的是,司馬懿不管在安撫孟達還是勸說己方出動,說的都是「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的內容。
司馬懿跟孟達說,諸葛亮在騙你:「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司馬懿跟手下說,諸葛亮跟孟達在互相懷疑:「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
我們後世未來人,知道那確實是諸葛亮的想法。但當下司馬懿如何得知?司馬懿是上智之人,智力僅次諸葛亮,算得準準準當然是大家最愛的說法。但如果其實是諸葛亮在給司馬懿通風報信呢?
《火鳳燎原》讀者對這設定肯定不陌生。
我覺得陳某的想法是合理的:嚴格來說,司馬懿不可能做諸葛亮的小間諜,但是他們兩個人交換情報互相利用,把局勢引導到對自己的有利的情況,則非常合理。
一旦我們假設了這件事,諸葛亮「伐魏」不入荊州,就值得玩味了。
蔣琬有想走那邊,曹叡也一度想要從那邊攻打漢中,甚至,原本孟達劉封就應該走這個漢水通路去救關羽。
這條路線,在三國時代看似沒能成功通達漢中跟荊州。但順流打到上庸跟逆流打到上庸,都有成功的案例。
真要說起來,順流一定比較容易,蔣琬當時諸將就表示走那條路的問題是「回頭太難」。
也就是出賣孟達,把上庸送給魏國,是諸葛亮讓利給司馬懿。
畢竟蜀軍沒有強大到三路進擊的程度。走漢水下荊州,又會重複跟東吳爭地的情況,放掉沒有不好。
而就在諸葛亮放掉孟達之後,《晉書》又來了一個妙技,陳述曹叡召司馬懿回京,詢問該先破吳,還是伐蜀。
司馬懿表示,應當伐吳,所以他繼續帶兵鎮守宛城。
於是,諸葛亮有機可趁,展開了他的第一次,兩路並進北伐。
與其問,司馬懿還諸葛亮這個作空,對他有甚麼好處?不如說,司馬懿吃定諸葛亮北伐不能勝。
當時的司馬懿可能也沒想到,諸葛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涼州而非關中。
順便說一下,這次終於看到,其實阿斗的北伐詔命有提到,當時確實有不少西涼蠻夷已經來加盟蜀軍了。
好馬兒,好馬超。
所以第一次北伐,跟馬超當年有點像:魏屬城池軍民不降。加上馬謖跟張郃的交戰失利,最後導致了蜀漢大軍退出,諸葛亮面對輿論壓力。
這個時候,諸葛亮透過《兵法二十四篇》跟劉禪表示:我們在曹魏,有內應。於是,北伐繼續。
接下來的散關之役,克定武都,大概就是個不勝不敗之局。曹魏也提出了反擊的方案,同樣是個無功而返。
就在這次伐蜀退出之後,司馬懿終於站上了對抗諸葛亮的第一線。這也是司馬懿看起來最像內間的一場戰役。
很複雜我懶得講,應該很多地方都查得到鹵城之戰。
那兩個人你來我往,各顯神通,說是互相配合在演戲都沒有很奇怪。
最簡單而且大家都愛的就是張郃被逼著戰死:司馬懿派張郃追擊,正常來說算不到張郃會死。
但如果司馬懿跟諸葛亮有暗通款曲,那就算得到。
甚至,都可以把張郃之死,看作諸葛亮給司馬懿的「代價」。
問題是諸葛亮換到什麼?
司馬懿不可能給諸葛亮魏國,國家被翻了對他有個狗屁好處,還不如直接投降諸葛亮算了。
魏國不能亡,關中不能讓。
那麼,揚州如何?
第四次北伐同年,孫權派人詐降汝南。刺史王凌中計,但都督滿寵穩住了。
這邊就假設汝南本來是司馬懿要「賣」給諸葛亮的。
前面提到,司馬懿本身是伐吳派(跟曹丕一樣),長年駐守許昌宛城,但始終未能建功。張郃是從他手下調去抗蜀的。
此外,滿寵在汝南對吳的戰績,也比司馬懿好。
對司馬懿來說,汝南適當的吃鱉,會讓他的伐吳立論更堅強:如果對蜀是失將,對吳是失將+失地的話。
在情報有限之下,司馬懿可以認為這是個合適交易。
但諸葛亮其實在算計他:以非魏勢力來說,當時諸葛亮纏住司馬懿,鮮卑軻比能原本也要出兵,若同時,孫權也順利推進合肥呢?
如果李嚴沒有扯後腿,軻比能有發揮效果,滿寵沒有識破……這一年,三國肯定會發生重大變化。
最好的情況,就是三國真正達到勢力平衡。
畢竟雖然嘴三分天下,其實大約是蜀國1,吳國2,魏國3到4的比例。
這不是歷史有沒有如果的問題,而是這些智者謀主本來就在算計「如果」,試著讓「如果」成真。
只是世事不能盡如人意。
好,走這條路,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推論:司馬懿應該開始察覺孔明的陷阱了。他在祁山道不知道情況,回來當然會整理當時整體的狀況。
所以第五次北伐,司馬懿索性將計就計,讓進入扶風郡的蜀軍無路可出。
魏氏春秋曰:「亮旣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交書」這個詞有點意思,其實很少古文會把它當一個詞。簡單直白就是「書信往來」。
《三國志注》出現了五次。
「往歲伐鼓北征,討公孫瓚,彊禦桀逆,拒圍一年。(曹)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欲託助王師。」
「黃初中,孫權通章表。(曹)偉以白衣登江上,與權交書求賂,欲以交結京師,故誅之。」
「(張)溫宿與豔、彪同意,數交書疏,聞問往還,即罪溫。」
「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跟罪人有來有往,都是同罪的。
或許認為,諸葛亮最後跟司馬懿能這樣有來有往,算是一個英雄識英雄,打出感情來了的感覺。
也或許,是因為司馬懿被勒令不能出陣,用筆戰解氣,結果被諸葛亮弄得更生氣。
這裡要說的是,諸葛亮試圖把「與司馬懿有私交」這件事搬上檯面。
要幹嗎?要讓曹叡陣前換將。
你知道,五丈原之役是屯田戰,長安方面緊守不出是很奇怪的。沒有人真的知道諸葛亮命不久矣好嗎?
當時由於是蜀吳聯合作戰,所以曹叡本人是趕往壽春,同時金牌連發嚴格禁止司馬懿出兵交戰。
可見,諸葛亮「交書」這招,其實是有生效的。
只是,他沒那個命,把棋局走到最後……
不論司馬懿是不是真的曾經有「出賣」過魏國的情報,他跟諸葛亮都成就了這個「名局」。
因為有你,所以有我。
就像之前說過,諸葛亮之名能傳世,跟司馬懿兄弟父子對他評價都極高,是很有關係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