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之奇】

2023/03/1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三國時代,蜀大將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走斜谷道由始平出,佔據了武功五丈原。魏國這邊派出了司馬懿,駐軍渭南抵禦。
諸葛亮沒有進攻,而是分兵展開屯田,打算長期抗戰。屯田兵進入渭水之濱,竟與百姓相安無事。諸葛亮展開的,是政治作戰,同時更送女子服飾給司馬懿,試圖激怒他。
司馬懿當時數次上書魏明帝請戰,但曹叡只是派出辛毗持節而來,嚴禁司馬懿與軍士們出戰。
蜀軍收到消息後,姜維就跟諸葛亮說:「辛毗既然來了,司馬懿肯定不會出戰吧。」
諸葛亮道:「司馬懿本來就沒打算出戰,他只是大張旗鼓裝模作樣,避免士氣渙散。正所謂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已經有破敵妙計,哪裡還需要請示上級?」
這時,有一支兩千人的隊伍,從東南方靠近了蜀軍軍營。
諸葛亮派人去探,得到的答覆是:「我們是來自吳國的使者,請降於諸葛丞相。」
「嘿。」諸葛亮冷笑一聲:「吳國怎麼可能來這裡投降我?都六十好幾了,回去叫你們家司馬懿少玩這些花招吧。」
雙方繼續僵持了三個多月後,諸葛亮病逝了。
死前,諸葛亮早已做好安排,要楊儀集結部隊,擊鼓向魏軍發起進攻。但實際上,旗號卻是讓後方開始撤退。
司馬懿見到蜀軍將要打過來,隨即下令嚴密守禦,不得出戰。
兩天後,才發現蜀軍營地早已人去樓空。
司馬懿一邊感嘆諸葛亮用兵之奇,一邊發起追擊。沒想到,楊儀早在退路灑滿鐵蒺蔾。司馬懿派出兩千人,穿上厚底木屐進行「掃雷」。把路徑上的鐵蒺蔾都給「踩」起來之後,才讓騎兵跟上。
一直到了赤岸(應該是指渭水南岸),魏軍看到百姓,著人審問之下,才知蜀軍服喪,諸葛亮早已仙去……
百姓們都說,這是「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並不生氣,只是笑了。
「是啊,我估算的是活著的諸葛孔明會如何出招,誰會去想一個死人的計謀呢?」
這是一段跟《三國志》有些微不同,由唐代《通典》所輯錄的「死諸葛走生仲達」。
以裴松之所註來看,跟《漢晉春秋》(東晉習鑿齒)的內容最接近。
諸葛亮一生對魏國發動過五次北伐,很多事情過去提及,或者大街小巷也都看得到,所以我也不會很全面的來在這次說。
基本關注兩個地方:祁山道與斜谷道。
蜀漢就像一個拳擊手,一開始是右腳在前的左撇子架式。
第一次北伐,以趙雲為首,揮出了右拳。
看過《第一神拳》就知道,左撇子架式本身就是一種「奇」。因為大多數人類是右撇子,會以左腳在前,左拳試探性揮出刺拳來佈局。
三國直到劉備跟曹操的漢中之戰前,主要的戰略路線也是西側的祁山道。
劉備要打夏侯淵之前,就是先封鎖祁山道來麻痺曹操軍諸將。
然而,曹操派出賈逵,打通斜谷道,讓大軍突然出現在漢中盆地。只可惜晚來一步,夏侯淵已然戰死。
其實你完全可以體會,曹操之後會多麼恨夏侯淵這個找死的舉動。只要再多一點時間,漢中王劉備可能就不會出現在歷史上了。
這邊不是瞎扯淡,其實就是第一個問題:諸葛亮要踏出右腳的時候,斜谷道應該還是曹操軍的勢力範圍。
但谷道不駐大軍,頂多警戒。
所以第一記「趙雲右拳」,要打得又快又狠。進而吸引了魏軍的主要注意力。等到曹叡發現這邊「只是刺拳」的時候,應對諸葛亮的左拳大砲就很是問題了。
不過,左邊的「馬拳」沒打好。
馬謖失街亭通人皆知,不過另一件事現在也很多人願意當成通論了:諸葛亮的目標是西涼。
西涼篇還沒挖到這邊,可惜了。
我想說的是,欲佔西涼,馬超的「力量」更是重點。
按記載,馬超比劉備死得還早。他在有兒子「馬承」的情況下,請求劉備以堂弟馬岱來繼宗。
同樣可惜的是,馬岱只在追斬魏延的時候出場過一次。
反過來說,那麼馬岱顯然沒有在平定涼州的過程中發揮「馬氏力量」。
其實我們也可以注意到,第一次北伐,魏軍的天水太守叫馬遵。
馬遵跟馬超未必是一家人,但是個曹魏安定西涼的馬氏力量,可能性就高很多。
當時馬遵逃跑了啦,守住不讓諸葛亮他們入侵的,是西涼老闆張既的養子,游楚。游楚的幫手,則是長史馬顒。
簡單說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可能出了馬,但對方的「馬力」更足。
於是,第一次的左拳,沒能打中對方要害。
第二次,亮子再揮左拳。收回來之後改攻中路陳倉道。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散關我們來看一下。
武帝紀:「(二十年)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
張魯傳: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至陽平關。」
張旣傳:「從征張魯,別從散關入討叛氐,收其麥以給軍食。」
張郃傳:「太祖從散關入漢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至陽平。」
入蜀古道你可以在網上查到很多版本,我這邊貼個官方旅遊示意圖。
那通常作圖者容易被騙到的是,略陽是稍偏南沒錯,但其實沒那麼南。事實上那就是街亭的所在地。
意思是,陳倉道的作用,對關中而言是「入隴加入蜀」。
扼住街亭,就是為了擋住陳倉道,從散關而來的魏軍,讓蜀軍可以放心進攻西涼。
魏軍出散關,就是入陳倉道。
這邊有個小地方可以觀賞一下,就是我們在防守,尤其曹操的領地特大,他很會抓防守點。像這種有自然區隔的地方,曹操不太會去搶「敵側」。
漢中就是敵側,他後來也是選擇放掉。
這是很自然且正確的戰略觀,甚至我們可以看到:祁山道的祁山在北側,陳倉道的陳倉也在中原側。
但褒斜道(即三國志稱斜谷道)的褒城,在蜀側。
本位主義有所區別這樣。
回到亮子的戰略,這一年,他發動的是「左二連拳」。
甚至打天水如果算是外圍戰術,往陳倉那一下就是踏步攻向對手要害了。
大家都認為,郝昭出了好招,預判了亮子的預判,先築陳倉城完美防守。
但,這或許就是諸葛亮的好大一盤棋。
不開玩笑的。
陳倉一戰蜀軍未勝,但接下來祁山道上的武都、陰平卻投降了蜀漢。
這裡主要是氐人,當時來迎戰的魏軍主將郭淮被擊退。附帶一提,諸葛亮死後,郭淮有上書把氐人大舉遷回關中。
我們暫且看成,諸葛亮改從氐人入手,在西側扳回一城。
更重要的是,此事一成,諸葛亮馬上去築漢樂二城。
「(建興)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
這兩座城,是後來蜀軍守漢中的「最終防線」。
你看到了什麼?
諸葛亮在偷偷改變架式。
左拳對於魏國的威脅生效之後,他的右腳又開始動了。
為什麼說偷偷?因為曹真接著從斜谷道發動伐蜀。未入漢中,曹真便因大雨而還。我不確定,諸葛亮是不是因為提前知道,魏國的行軍路線所以加強漢中防衛。
但套路上,看起來更像第一次北伐。
甚至如果曹真沒有伐蜀的話,諸葛亮的右拳搞不好就飛出去了。
歷史沒有如果嘛。
所以諸葛亮再揮了一次左拳。
把張郃、郭淮、費曜(之前跟郝昭一起防守陳倉的)……前三次北伐的魏軍大將,全部吸引來了。
曹真沒來,曹真嗝屁了,取而代之的是司馬懿。
蜀軍邊退,邊打了一場大勝仗。
別的不說,張郃的人頭對於蜀漢來說,就是最有價值的獎盃。
然後,諸葛亮的大軍,就穿過斜谷道,像當年的曹操一樣,突然出現在敵人的眼前。
接下來看郭淮傳的描述,很有趣。
一開始,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會渡渭河,爭奪整個渭河平原的控制權。但其他人覺得何必,諸葛亮完全可以西進長安啊。
郭淮表示:司馬懿是對的。控制渭河平原,連通隴西,才是諸葛亮的目的。
好,兩大主將有共識,開始建築防禦工事。
才弄到一半,蜀軍就來了。
還好郭淮埋了伏兵,擊退。
幾天後,蜀軍開始往西移動,大家又說:你們看吧諸葛亮就是假動作,就是要打長安。
郭淮又說:打長安才是假動作。於是帶兵往東側防衛,又給他攔到了。
至此,諸葛亮才展開「五丈原」長期抗戰動作。
你看,當時主流都認為,諸葛亮這一記右拳肯定是要揍鼻子的。只有郭淮相信,諸葛亮從頭到尾都在執行同一套戰略:出斜谷的目的,依然是要連通陳倉道跟祁山道,讓隴西、西涼成為蜀軍的中繼基地。
注意了,從郭淮必須執行兩次攔截來看,諸葛亮其實也是在見招拆招。即使在跟敵人這麼近的距離,諸葛亮還是在揮刺拳,鞏固自己的陣地,尋找機會。
那感覺挺像幕之內一步跟醫生拳王真田對戰的。
如果在這場風暴中,諸葛亮沒有先倒下的話,真不知道接著還有什麼好戲可以看。
最後補充一下,唉,我實在看很膩「魏國很大蜀國打不倒」的論述了。
誰天生就大國?曹操還不是五千兵打出個魏來。
其實只要稍稍微了解一下都不用太多,就知道當時曹魏是在包圍網當中。
東吳蜀漢,遼東鮮卑。
而曹叡選擇來長安坐鎮。
諸葛亮的戰略,甚至不是高風險高報酬的「讓魏帝從號令端點消失」--淝水之戰就是這樣成功端掉整個帝國的。
這算是中國行之有年的戰術,不算發明。
只是人家帝國崩了,也未必就是你的。
諸葛亮在做的,是鞏固蜀漢在分裂天下中的勢力。
一旦季漢國持有雍涼蜀漢,更取關中,那才是真正三分天下的開端。
會認為「魏國很大蜀國打不倒」的,才真的是遊戲玩太多。以為國家是一個牢不可破,只有百姓叛亂才會倒台的實體。
號稱三國,也只是陳壽吹的而已,稱帝之數遠不僅於此。每一個國家的牢固程度,也是有限。
曹魏三十年,司馬師奪權就打內戰。
蜀漢四十年,劉禪說降沒多久就全面投降。
哪邊的皇室凝聚力更強,國家的統治力更好,不是很明白嗎?
好啦最後這些是多餘的,就是想聊聊諸葛亮這套左右開弓虛虛實實,核心又不改變的戰法。
唉,說到底,他就是沒算「人力有時而窮」的部份。
人壽有時而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3會員
803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