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之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三國時代,蜀大將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走斜谷道由始平出,佔據了武功五丈原。魏國這邊派出了司馬懿,駐軍渭南抵禦。
諸葛亮沒有進攻,而是分兵展開屯田,打算長期抗戰。屯田兵進入渭水之濱,竟與百姓相安無事。諸葛亮展開的,是政治作戰,同時更送女子服飾給司馬懿,試圖激怒他。
司馬懿當時數次上書魏明帝請戰,但曹叡只是派出辛毗持節而來,嚴禁司馬懿與軍士們出戰。
蜀軍收到消息後,姜維就跟諸葛亮說:「辛毗既然來了,司馬懿肯定不會出戰吧。」
諸葛亮道:「司馬懿本來就沒打算出戰,他只是大張旗鼓裝模作樣,避免士氣渙散。正所謂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已經有破敵妙計,哪裡還需要請示上級?」
這時,有一支兩千人的隊伍,從東南方靠近了蜀軍軍營。
諸葛亮派人去探,得到的答覆是:「我們是來自吳國的使者,請降於諸葛丞相。」
「嘿。」諸葛亮冷笑一聲:「吳國怎麼可能來這裡投降我?都六十好幾了,回去叫你們家司馬懿少玩這些花招吧。」
雙方繼續僵持了三個多月後,諸葛亮病逝了。
死前,諸葛亮早已做好安排,要楊儀集結部隊,擊鼓向魏軍發起進攻。但實際上,旗號卻是讓後方開始撤退。
司馬懿見到蜀軍將要打過來,隨即下令嚴密守禦,不得出戰。
兩天後,才發現蜀軍營地早已人去樓空。
司馬懿一邊感嘆諸葛亮用兵之奇,一邊發起追擊。沒想到,楊儀早在退路灑滿鐵蒺蔾。司馬懿派出兩千人,穿上厚底木屐進行「掃雷」。把路徑上的鐵蒺蔾都給「踩」起來之後,才讓騎兵跟上。
一直到了赤岸(應該是指渭水南岸),魏軍看到百姓,著人審問之下,才知蜀軍服喪,諸葛亮早已仙去……
百姓們都說,這是「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並不生氣,只是笑了。
「是啊,我估算的是活著的諸葛孔明會如何出招,誰會去想一個死人的計謀呢?」
這是一段跟《三國志》有些微不同,由唐代《通典》所輯錄的「死諸葛走生仲達」。
以裴松之所註來看,跟《漢晉春秋》(東晉習鑿齒)的內容最接近。
諸葛亮一生對魏國發動過五次北伐,很多事情過去提及,或者大街小巷也都看得到,所以我也不會很全面的來在這次說。
基本關注兩個地方:祁山道與斜谷道。
蜀漢就像一個拳擊手,一開始是右腳在前的左撇子架式。
第一次北伐,以趙雲為首,揮出了右拳。
看過《第一神拳》就知道,左撇子架式本身就是一種「奇」。因為大多數人類是右撇子,會以左腳在前,左拳試探性揮出刺拳來佈局。
三國直到劉備跟曹操的漢中之戰前,主要的戰略路線也是西側的祁山道。
劉備要打夏侯淵之前,就是先封鎖祁山道來麻痺曹操軍諸將。
然而,曹操派出賈逵,打通斜谷道,讓大軍突然出現在漢中盆地。只可惜晚來一步,夏侯淵已然戰死。
其實你完全可以體會,曹操之後會多麼恨夏侯淵這個找死的舉動。只要再多一點時間,漢中王劉備可能就不會出現在歷史上了。
這邊不是瞎扯淡,其實就是第一個問題:諸葛亮要踏出右腳的時候,斜谷道應該還是曹操軍的勢力範圍。
但谷道不駐大軍,頂多警戒。
所以第一記「趙雲右拳」,要打得又快又狠。進而吸引了魏軍的主要注意力。等到曹叡發現這邊「只是刺拳」的時候,應對諸葛亮的左拳大砲就很是問題了。
不過,左邊的「馬拳」沒打好。
馬謖失街亭通人皆知,不過另一件事現在也很多人願意當成通論了:諸葛亮的目標是西涼。
西涼篇還沒挖到這邊,可惜了。
我想說的是,欲佔西涼,馬超的「力量」更是重點。
按記載,馬超比劉備死得還早。他在有兒子「馬承」的情況下,請求劉備以堂弟馬岱來繼宗。
同樣可惜的是,馬岱只在追斬魏延的時候出場過一次。
反過來說,那麼馬岱顯然沒有在平定涼州的過程中發揮「馬氏力量」。
其實我們也可以注意到,第一次北伐,魏軍的天水太守叫馬遵。
馬遵跟馬超未必是一家人,但是個曹魏安定西涼的馬氏力量,可能性就高很多。
當時馬遵逃跑了啦,守住不讓諸葛亮他們入侵的,是西涼老闆張既的養子,游楚。游楚的幫手,則是長史馬顒。
簡單說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可能出了馬,但對方的「馬力」更足。
於是,第一次的左拳,沒能打中對方要害。
第二次,亮子再揮左拳。收回來之後改攻中路陳倉道。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散關我們來看一下。
武帝紀:「(二十年)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
張魯傳: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至陽平關。」
張旣傳:「從征張魯,別從散關入討叛氐,收其麥以給軍食。」
張郃傳:「太祖從散關入漢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至陽平。」
入蜀古道你可以在網上查到很多版本,我這邊貼個官方旅遊示意圖。
那通常作圖者容易被騙到的是,略陽是稍偏南沒錯,但其實沒那麼南。事實上那就是街亭的所在地。
意思是,陳倉道的作用,對關中而言是「入隴加入蜀」。
扼住街亭,就是為了擋住陳倉道,從散關而來的魏軍,讓蜀軍可以放心進攻西涼。
魏軍出散關,就是入陳倉道。
這邊有個小地方可以觀賞一下,就是我們在防守,尤其曹操的領地特大,他很會抓防守點。像這種有自然區隔的地方,曹操不太會去搶「敵側」。
漢中就是敵側,他後來也是選擇放掉。
這是很自然且正確的戰略觀,甚至我們可以看到:祁山道的祁山在北側,陳倉道的陳倉也在中原側。
但褒斜道(即三國志稱斜谷道)的褒城,在蜀側。
本位主義有所區別這樣。
回到亮子的戰略,這一年,他發動的是「左二連拳」。
甚至打天水如果算是外圍戰術,往陳倉那一下就是踏步攻向對手要害了。
大家都認為,郝昭出了好招,預判了亮子的預判,先築陳倉城完美防守。
但,這或許就是諸葛亮的好大一盤棋。
不開玩笑的。
陳倉一戰蜀軍未勝,但接下來祁山道上的武都、陰平卻投降了蜀漢。
這裡主要是氐人,當時來迎戰的魏軍主將郭淮被擊退。附帶一提,諸葛亮死後,郭淮有上書把氐人大舉遷回關中。
我們暫且看成,諸葛亮改從氐人入手,在西側扳回一城。
更重要的是,此事一成,諸葛亮馬上去築漢樂二城。
「(建興)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
這兩座城,是後來蜀軍守漢中的「最終防線」。
你看到了什麼?
諸葛亮在偷偷改變架式。
左拳對於魏國的威脅生效之後,他的右腳又開始動了。
為什麼說偷偷?因為曹真接著從斜谷道發動伐蜀。未入漢中,曹真便因大雨而還。我不確定,諸葛亮是不是因為提前知道,魏國的行軍路線所以加強漢中防衛。
但套路上,看起來更像第一次北伐。
甚至如果曹真沒有伐蜀的話,諸葛亮的右拳搞不好就飛出去了。
歷史沒有如果嘛。
所以諸葛亮再揮了一次左拳。
把張郃、郭淮、費曜(之前跟郝昭一起防守陳倉的)……前三次北伐的魏軍大將,全部吸引來了。
曹真沒來,曹真嗝屁了,取而代之的是司馬懿。
蜀軍邊退,邊打了一場大勝仗。
別的不說,張郃的人頭對於蜀漢來說,就是最有價值的獎盃。
然後,諸葛亮的大軍,就穿過斜谷道,像當年的曹操一樣,突然出現在敵人的眼前。
接下來看郭淮傳的描述,很有趣。
一開始,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會渡渭河,爭奪整個渭河平原的控制權。但其他人覺得何必,諸葛亮完全可以西進長安啊。
郭淮表示:司馬懿是對的。控制渭河平原,連通隴西,才是諸葛亮的目的。
好,兩大主將有共識,開始建築防禦工事。
才弄到一半,蜀軍就來了。
還好郭淮埋了伏兵,擊退。
幾天後,蜀軍開始往西移動,大家又說:你們看吧諸葛亮就是假動作,就是要打長安。
郭淮又說:打長安才是假動作。於是帶兵往東側防衛,又給他攔到了。
至此,諸葛亮才展開「五丈原」長期抗戰動作。
你看,當時主流都認為,諸葛亮這一記右拳肯定是要揍鼻子的。只有郭淮相信,諸葛亮從頭到尾都在執行同一套戰略:出斜谷的目的,依然是要連通陳倉道跟祁山道,讓隴西、西涼成為蜀軍的中繼基地。
注意了,從郭淮必須執行兩次攔截來看,諸葛亮其實也是在見招拆招。即使在跟敵人這麼近的距離,諸葛亮還是在揮刺拳,鞏固自己的陣地,尋找機會。
那感覺挺像幕之內一步跟醫生拳王真田對戰的。
如果在這場風暴中,諸葛亮沒有先倒下的話,真不知道接著還有什麼好戲可以看。
最後補充一下,唉,我實在看很膩「魏國很大蜀國打不倒」的論述了。
誰天生就大國?曹操還不是五千兵打出個魏來。
其實只要稍稍微了解一下都不用太多,就知道當時曹魏是在包圍網當中。
東吳蜀漢,遼東鮮卑。
而曹叡選擇來長安坐鎮。
諸葛亮的戰略,甚至不是高風險高報酬的「讓魏帝從號令端點消失」--淝水之戰就是這樣成功端掉整個帝國的。
這算是中國行之有年的戰術,不算發明。
只是人家帝國崩了,也未必就是你的。
諸葛亮在做的,是鞏固蜀漢在分裂天下中的勢力。
一旦季漢國持有雍涼蜀漢,更取關中,那才是真正三分天下的開端。
會認為「魏國很大蜀國打不倒」的,才真的是遊戲玩太多。以為國家是一個牢不可破,只有百姓叛亂才會倒台的實體。
號稱三國,也只是陳壽吹的而已,稱帝之數遠不僅於此。每一個國家的牢固程度,也是有限。
曹魏三十年,司馬師奪權就打內戰。
蜀漢四十年,劉禪說降沒多久就全面投降。
哪邊的皇室凝聚力更強,國家的統治力更好,不是很明白嗎?
好啦最後這些是多餘的,就是想聊聊諸葛亮這套左右開弓虛虛實實,核心又不改變的戰法。
唉,說到底,他就是沒算「人力有時而窮」的部份。
人壽有時而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1會員
91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張飛是巴地英雄這件事,我們甚至可以從後世的傳說,留下的名產美食中看出來。老師總說蜀漢有這個那個派,卻總是沒說,巴人,也許想要自成一派。
入蜀,張飛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漢中之戰,更成功誆騙曹操諸將大軍,讓劉備能有充足的時間打敗夏侯淵……這,才是張飛之所以能成為漢中王手下四大將之一的原因。
如果我不是未來人,那麼一直到建安十三年以前,可能都不會覺得張飛是個人物。張飛不過就是劉備身邊的一個親信,還被呂布大破過,憑什麼稱萬人敵? 不像關羽有「大漢認證」,張飛來到荊州,必須為自己寫下新的傳奇。
走個過場,來釐清一下張飛搶夏侯家小蘿莉,確實發生的時間點在什麼時候。
張飛的專長是什麼?吃飯喝酒打小兵? 如果我們已經確認張飛是有受過教育的,或許也能將他的類似行為串聯起來,作為一套張飛專屬的「連續技」。
過去老講關二爺,三哥可能也有點想活絡活絡筋骨。 先是看火鳳久違的三爺發威。 前兩天寫個隋唐,三爺的圖像也出來湊個熱鬧。 就讓我想起這件事了。 讓我們來分個幾篇,好好聊聊張飛。
張飛是巴地英雄這件事,我們甚至可以從後世的傳說,留下的名產美食中看出來。老師總說蜀漢有這個那個派,卻總是沒說,巴人,也許想要自成一派。
入蜀,張飛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漢中之戰,更成功誆騙曹操諸將大軍,讓劉備能有充足的時間打敗夏侯淵……這,才是張飛之所以能成為漢中王手下四大將之一的原因。
如果我不是未來人,那麼一直到建安十三年以前,可能都不會覺得張飛是個人物。張飛不過就是劉備身邊的一個親信,還被呂布大破過,憑什麼稱萬人敵? 不像關羽有「大漢認證」,張飛來到荊州,必須為自己寫下新的傳奇。
走個過場,來釐清一下張飛搶夏侯家小蘿莉,確實發生的時間點在什麼時候。
張飛的專長是什麼?吃飯喝酒打小兵? 如果我們已經確認張飛是有受過教育的,或許也能將他的類似行為串聯起來,作為一套張飛專屬的「連續技」。
過去老講關二爺,三哥可能也有點想活絡活絡筋骨。 先是看火鳳久違的三爺發威。 前兩天寫個隋唐,三爺的圖像也出來湊個熱鬧。 就讓我想起這件事了。 讓我們來分個幾篇,好好聊聊張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三分星野》的劇情主線是諸葛亮,舞台在江東;那麼,劇情張力就由曹操負責。畢竟,蜀吳聯手,一起對抗雄曹。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一、養敵人作樁腳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分兵部署,安排了趙雲、張飛駐守要塞,連糜竹、糜芳、劉封等次要將領也作了安排,獨獨對在場的關公不理不睬;眼看各人皆有要公,這下關公按耐不住,乃高聲對孔明說: 「關某自隨兄長征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上一次蜀地被占領,是三百五十年前司馬錯在偽軍的帶領下無障礙越過了蜀道天險。 如果劉秀此時翻開尚無什麼可借鑑的大西南歷史課本,他會驚人的發現,在蜀地險要完整且有一個政權鐵桿頑抗時,這片土地被征服的次數是零。 提到蜀道難,人們印象中往往是「黃鶴之飛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北
Thumbnail
隗囂在多方叛變的頹勢下上書劉秀,說這次交戰是誤會,大軍突至,諸將有點蒙圈,驚慌失措下自救,我管不了這幫人,大哥您別生氣。 劉秀表現很大度,不僅頂住了諸臣要殺掉他人質兒子的勸諫,還令殺手外交官來歙致書隗囂,再談解放政策:只要投降,還是好同志,必定恢復官位名號! 劉秀還加了一個補充條款:把你二兒子也
Thumbnail
八陣圖 唐代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八陣圖》,讚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諸葛亮輔佐劉備,從無到有,建立了蜀漢政權,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功勳卓著。他創制的八陣圖,更是名揚千古,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江水滾滾,沖擊著岸邊的巨石,巨石
Thumbnail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此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西元766)詠懷諸葛亮而作的五言絶句,篇名是《八陣圖》。杜甫對諸葛亮素懷敬意,多次在詩作吟詠他的事蹟。比如在《蜀相》說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自古被視為諸葛亮一生事功的定評...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三分星野》的劇情主線是諸葛亮,舞台在江東;那麼,劇情張力就由曹操負責。畢竟,蜀吳聯手,一起對抗雄曹。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一、養敵人作樁腳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分兵部署,安排了趙雲、張飛駐守要塞,連糜竹、糜芳、劉封等次要將領也作了安排,獨獨對在場的關公不理不睬;眼看各人皆有要公,這下關公按耐不住,乃高聲對孔明說: 「關某自隨兄長征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分析東西方人思維差異,探討儒家文化與科技快速變化之間的衝突。破解人生追求的根本,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探討成功人士追求的真正核心,探討諸葛亮的管理方式和為什麼他的謹慎導致蜀國的命運。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上一次蜀地被占領,是三百五十年前司馬錯在偽軍的帶領下無障礙越過了蜀道天險。 如果劉秀此時翻開尚無什麼可借鑑的大西南歷史課本,他會驚人的發現,在蜀地險要完整且有一個政權鐵桿頑抗時,這片土地被征服的次數是零。 提到蜀道難,人們印象中往往是「黃鶴之飛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北
Thumbnail
隗囂在多方叛變的頹勢下上書劉秀,說這次交戰是誤會,大軍突至,諸將有點蒙圈,驚慌失措下自救,我管不了這幫人,大哥您別生氣。 劉秀表現很大度,不僅頂住了諸臣要殺掉他人質兒子的勸諫,還令殺手外交官來歙致書隗囂,再談解放政策:只要投降,還是好同志,必定恢復官位名號! 劉秀還加了一個補充條款:把你二兒子也
Thumbnail
八陣圖 唐代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八陣圖》,讚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諸葛亮輔佐劉備,從無到有,建立了蜀漢政權,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功勳卓著。他創制的八陣圖,更是名揚千古,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江水滾滾,沖擊著岸邊的巨石,巨石
Thumbnail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此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西元766)詠懷諸葛亮而作的五言絶句,篇名是《八陣圖》。杜甫對諸葛亮素懷敬意,多次在詩作吟詠他的事蹟。比如在《蜀相》說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自古被視為諸葛亮一生事功的定評...
Thumbnail
司馬遷家祖上自周開始,就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後來雖然中間斷過一段時間做過武將(司馬錯),但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這一代時,又做回了太史令,算是又恢復了祖傳的手藝。 這份家世首先就幫司馬家解決了最困難的原材料門檻。 由於有這一代代積澱的先決條件打底,重拾祖業的司馬談覺得要干點什麼才對得起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