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前前傳(一)((希望有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120603

回顧以前

  這兩週除了金大之外,自己也看了淡江與成大的畢設,也自從疫情開始各個學校都會舉辦線上評圖,讓無法到場的人也可以透過螢幕觀賞。這個習慣也是從大二開始,觀看別的學校的當年流行什麼,建築設計在不同學校不同學生上可以設計出怎麼的樣子。這是我回顧這三年的不同學校我印象深刻的設計
2021-金大 馨鎂的山與敬翔電影原聲的設計
   -成大 廟埕設計與畫了50種以上的植栽的地景建築
2022-金大嘉麒的後浦的設計、聖閔的高樓
   -淡江北中南三個大基地的設計、1比1實構組的玻纖綠植栽
   -實踐的黃迦勒 用一種虛構卻有很深的含意的設計
   -成大的黃敬家 與基地的互動很有詩意
   -大評圖中獲選的人,有人用設計小尺度的住宅,但議題想法很打動我
   -大評圖中獲選的人,有人畫了五幅A0的手繪,因為他的議題討論一個都市沒有人是甚麼樣的空間
2023-金門 魚鰭的橋 可澔的方舟 昆銘的標點符號
   -成大有人用設計一套電動(討論垃圾回收)
垃圾場的元宇宙
   -成大 王紫沛的「再天成象,在地成形」
   -淡江陳憲濬學長蓋了一棟小木屋(私心覺得我有錢的話,畢設想蓋看看)
  在這幾年的觀看學長姐的畢設,會讓我開始覺得建築其實不應該侷限在這個殼上(建築物)而是可以用不同方法表現建築(地景、數位、軟體...),只要可以跟老師、建築師們談空間就好。這也是我在ADA的展覽上覺得「建築已不再是建築,而是人與空間的互動。」

畢設種子

1120617
  而我之後想做的畢設其實有好多好多,數位、都市設計、結構、理論派、一比一、建築…等。
  在大三淡江在修賴老的都市設計概論時,期末報告是在講述金門的碉堡再利用以及古厝的類似ROT 案的報告,那個時候賴老覺得這個議題很適合做畢設,雖然我在做報告時是學到好多一些金門在地特色與軍事相關的改建方式,對我來說以做設計的角度都可以玩,但自己還在猶豫中。
  再三升四暑假中,每年8月我都會固定去搬柚子,其實看了4年我自己發現一級產業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已經沒有人會想做了,無論錢再多也沒有人會來;我那時就在想年輕人不來做的原因,如果用建築空間來改善,用設計來配置有問題的農舍是不是可以招到年輕勞力,這可能也是可以當議題。
  四上實習時,常常在台南市區繞來繞去,去一些以前沒有能力或時間可以去的地方,再一次認識自己的老家鄉回味以前假日時候常吃小吃,或是對比以前跟現代不同的差別,國高中還沒有手機或是機車時,自己常跟同學用走路方式由台南火車站走到目的地,最遠紀錄是從仁德大魯閣棒球場走到南紡夢時代,也有走到台南棒球場過,很多時候為了快都會穿梭在巷弄內,自己就會發現其實台南的巷弄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圓環、地下道是多麼有趣的。
  而我的畢業設計在以上三個中所選擇的是台南,可以用一整年的時間再認真的了解台南,用自己四年的能量來設計出對自己滿意的作品。對於設計來說我蠻貪心的想要用數位、結構、媒材、歷史、理論來互相的衝撞,來形成自己獨有設計手法(先自己信心喊話(*´∀`*)),希望自己時間夠、錢錢也夠、槍手也夠。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現實或許無法改變,但是經驗(希望可以)不斷累積。只為了在未來可以突破這沉滯。
《鬼魅豪宅》以臺灣房地產現況為題材,並演繹興建更多「可負擔」住宅解決居住問題,反而變相製造更多問題的過程的小說。故事開始在臺灣未來的時間,作者推敲了過度炒房的臺灣未來30年從已開發國家倒退至第三世界的社會狀況,並以倒敘的方式探究一座整體開發的造鎮案如何從良好的居住政策變成廢墟鬼城的過往。
正圖圖面要求 全區等角圖,比例1/500。範圍與全區平面同。上表現法。 所有圖面手繪,不可電繪。 除此之外同正草圖面要求。
員和社會住宅在建築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經過OURS都市改革組織的努力與新北市城鄉局達成共識進行實驗。但由於中途透過變更規畫設計的原因,使得共居空間的建築計劃破碎、基礎設備缺漏。只能透過共居生活成員間的合作及結構中的彈性才克服相對應的問題。計畫時效性將影響成員穩定性及價值觀,這會是個嚴重問題與困境。
【眼底城市專欄】 在對於社會住宅儲存高度量不足的現在,為求社會住宅的多元供給形式,閒置的校園用地及建築物轉化為社會住宅絕對是有可能性的。政策中,校園用地的使用可以透過各種方法變更為產業專用地,社會住宅的實質社會效益也應該能夠作為政策著眼的計畫之一,不應該在有實質效益的政策中退縮。
即使我們期待促進社會公平,將土地的開發或變更後的增值利益回饋社會,也應該區分強度與方式,就這種將土地「變回」原本使用方式的案例應該屬於因環境影響,使土地價值自然上漲,而不是因變更土地使用增加土地價值,比較合理的作法應該是採用增加稅收的方式,取代直接收取回饋金。
現實或許無法改變,但是經驗(希望可以)不斷累積。只為了在未來可以突破這沉滯。
《鬼魅豪宅》以臺灣房地產現況為題材,並演繹興建更多「可負擔」住宅解決居住問題,反而變相製造更多問題的過程的小說。故事開始在臺灣未來的時間,作者推敲了過度炒房的臺灣未來30年從已開發國家倒退至第三世界的社會狀況,並以倒敘的方式探究一座整體開發的造鎮案如何從良好的居住政策變成廢墟鬼城的過往。
正圖圖面要求 全區等角圖,比例1/500。範圍與全區平面同。上表現法。 所有圖面手繪,不可電繪。 除此之外同正草圖面要求。
員和社會住宅在建築規劃設計的過程中經過OURS都市改革組織的努力與新北市城鄉局達成共識進行實驗。但由於中途透過變更規畫設計的原因,使得共居空間的建築計劃破碎、基礎設備缺漏。只能透過共居生活成員間的合作及結構中的彈性才克服相對應的問題。計畫時效性將影響成員穩定性及價值觀,這會是個嚴重問題與困境。
【眼底城市專欄】 在對於社會住宅儲存高度量不足的現在,為求社會住宅的多元供給形式,閒置的校園用地及建築物轉化為社會住宅絕對是有可能性的。政策中,校園用地的使用可以透過各種方法變更為產業專用地,社會住宅的實質社會效益也應該能夠作為政策著眼的計畫之一,不應該在有實質效益的政策中退縮。
即使我們期待促進社會公平,將土地的開發或變更後的增值利益回饋社會,也應該區分強度與方式,就這種將土地「變回」原本使用方式的案例應該屬於因環境影響,使土地價值自然上漲,而不是因變更土地使用增加土地價值,比較合理的作法應該是採用增加稅收的方式,取代直接收取回饋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昨天從早上9:30評到晚上7:30,共10小時,10位同學,中間40分鐘吃午餐&參觀系館旁的茶屋,早上下午各一杯咖啡。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外評老師變多了(我這場有七位,當時只有三位);將設計一比一實作的作品變多了(十件中有三件);都市尺度的設計變多了(十件中有四件)。相同的是,一個人做一件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Thumbnail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張永和,美籍華裔建築師,建築教育家。波爾州立大學環境設計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學碩士,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邁向通用建築》為張建築師今年4/25在東海演講,在此感謝東海將演講公開上傳。   筆者大學時張建築師曾至淡江演講,具體講了什麼已忘得一乾二凈,只
Thumbnail
  昨天從早上9:30評到晚上7:30,共10小時,10位同學,中間40分鐘吃午餐&參觀系館旁的茶屋,早上下午各一杯咖啡。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外評老師變多了(我這場有七位,當時只有三位);將設計一比一實作的作品變多了(十件中有三件);都市尺度的設計變多了(十件中有四件)。相同的是,一個人做一件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鄭晃二(二哥)出書啦,說什麼都要用新台幣讓它下架。於今(2021)距畢業設計已近8年。翻閱此書,彷彿又回到那段每周兩次到辦公室跟老師討論畢業設計的時光,一邊聽著老師笑談最近建築圈的軼事、一邊從設計的議題、主題、命題、問題、課題、標題中逐漸釐清心中的問題意識。筆者有幸一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Thumbnail
  幾經溺斃,終於上岸,成為了林建業、陳其寬與修澤蘭建築師中央大學的學弟(當年的中央大學建築系後來成了今天的南京大學建築系與東南大學建築系)。有關哲學研究所在職班的生態,可詳筆者先前拙著〈哲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的生態─從擔任班代談起〉(下方連結)。本篇除了分享畢業的喜悅,身為本班(105年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