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承載著一生執念的米食

陽光穿梭在井字街頭,空氣中透著一絲腥味,一絲炭烤味,還有一絲人情味。遠遠的便看見了,墨綠色條紋帆布遮雨棚上,印著六個大大的紅色的字,「竹東客家市場」。徑直走進市場,就在入口處,嗅到了米的香融著客家獨有的香芹、韭菜香。「進來坐呀!」他宏亮的聲音在耳邊響起。
上圖為竹東客家市集
上圖為竹東客家市集
他,是竹東市場客家米食中心的創始人,也是現任老闆娘的爸爸。

「其實我們這一輩的,生活都很辛苦啊。」
小時候在北埔長大,生活過得十分困苦,上學放學都要走一個小時的路程。「小時候做過很多不同的工作啊,木材、貢茶、茶園、橘子園、粗工,什麼都有接觸一點。」他笑笑地帶過小時的辛苦,卻掩不住眼底的感嘅。
後來北埔的人越來越少,再加上山上交通、資源都不是很便利,後來就搬到竹東。搬來竹東後沒有工作,小孩若要讀書,就需要有收入才能讓孩子去上學,所以只能找自己會做的事,多少賺一些錢。
「我問我太太說:『要不要來做生意』她說:『做什麼生意?』『我們做米苔目吧。』」

「以前看媽媽做,然後自己靠著記憶一步一步摸索、改良」他雲淡風輕地說著起出做生意時的種種不易。
小時候看媽媽做過米苔目,想著或許自己也可以做出米苔目。媽媽用純米下去做,但我們現在加了蕃薯粉去做米苔目。剛開始只有賣甜的,但因為甜的口味,大部分都是做成冰的,可能會讓冬天生意不好,所以才想到可以做鹹的。
如此一來,不僅解決問題,也讓客人可以吃到更道地的客家味,體驗更濃厚的客家文化。蒜泥的嗆、醬油的香,融著韭菜、芹香菜的傳統客家味,令人回味無窮。
民國六十八年時,開始做米苔目,一天收入大概有兩、三百塊,三、四百塊,不過即使如此,做生意的收入還是比做零工來得多。
民國八十一年時,時常在店鋪前面擺攤,「我以前做的時候,還有空可以滿街跑哩!」一說到這個,他的眼神閃爍著光,就好像想到了當初那個勇往直前的自己。一包一包地賣米苔目,也到竹東市場以外的地方賣,像是二重埔、橫山、竹東街巷,或甚至更遠的地方。
「後來鎮公所就開始不讓我們在他面前賣,叫我們到路中間去賣。」他無奈地搖了搖頭。於是他和其他鄰近的攤販組成攤販協會,移出中間攤格,重新規劃臨時攤販區。但即使如此,他們早上依然要把攤車從租處推到路上,收攤時又要推回去,擺攤過程中還要擔心警察來趕人。
後來有個朋友,問我要不要買攤位。我說:「好啊,多少錢?」十二萬,附一台機器。從那時候買下來,便一直做到了現在。

「做生意不要一下賺太多,要慢慢賺,一步一腳印,生意就會越來越好。」
女兒接手後,做了不少創新。「以前我只有做米苔目,女兒把這家店從『米苔目』做到『米食』。」除了米苔目,還做了小菜包、粄粽、發糕、湯圓、芋粿、烏龍麵,甚至加入了紅麴的元素,變成紅麴米苔目、紅麴紅粄。
「我們做吃的,要符合這個地方的人的口味,還要讓我們的客人,吃了一次還會想要回來吃,這樣生意才會比較好。」以前甜的米苔目比較好賣,但現在是炒的比較好賣,我想是因為他們做的米食,不僅僅是食物,更是客家文化的象徵,這樣的精神感動了客人吧。
平時的他不抽煙、不喝酒,沒什麼特別嗜好。開店的話,三點起床做到中午左右,下午偶爾到橘子園當農夫,晚上餵流浪貓。這樣子樸素而簡單的生活,是他辛苦了大半年,得來不易的幸福啊。
上圖為創始人女兒(現任老闆娘)

後記
「我炒個米苔目給你們吃啊!不要錢的。」佈滿滄桑的雙手,執起鍋鏟,熟練地倒油、加入早起備好的配料、翻炒著米苔目。這碗熱騰騰的米苔目,裝著他一生的執念,也裝著客家人滿滿的人情味。
上圖為採訪結束後炒的客家傳統米苔目的畫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