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臺灣不存在「兩黨制」

2020年民主進步黨蔡英文以八百六十萬高票連任成功,擊敗了兩位候選人中國國民黨韓國瑜和親民黨宋楚瑜,為臺灣第三次政黨輪替連續,也創下了史上最高當選票數。
所有的民主體制皆存在著政黨輪替,無論是常人熟知的總統制、內閣制或雙首長制,抑或是李帕特口中共識民主和多數民主等,所有的民主體制都會隨著定期投票,國家元首和內閣隨之變動。做不好的執政黨和國家元首下臺,取而代之的是當時的國內第一大黨或是新組合的聯合政府。臺灣傳統意義上被理解為兩黨制國家,雖存在著國民兩黨以外的各種小黨,目前各黨狀況不一,唯一的共同點即是必須在兩大黨的夾縫下爭取空間,第三大黨尚無法爭奪總統大位,僅能一定程度參與立委、地方首長和縣市議員等職位,或是加入中央地方政府的執政內閣。因此可以說目前檯面上能夠角逐總統之位的僅有國民黨、民進黨,第三大黨民眾黨試圖挑戰,目前來看幾乎毫無勝算。

什麼是兩黨制?

一般來說,兩黨制國家的兩黨最大差異在於意識形態與經濟光譜上的左右,意即左右派。右派強調的是自由經濟市場、保守傳統的國家,政府盡量不介入經濟體系,相信市場機制運作,也相信個人的自由。左派則傾向於大政府的管理,政府作為一人民意志的延伸,能夠集中資源投入於特定經濟領域,國家介入社會,國家帶領社會進步。
兩大黨的左右派並不是「極端」的左右派,為了拉攏中間選民選票,多數左右派大黨立場為中間偏左或偏右,極右派極左派政黨則為小黨。多數的兩黨制國家即以此為兩黨最大差異,總統選舉投票結果,代表了人民對於左右派價值立場的選擇。也就是說,兩黨制國家固定年限的政黨輪替,就是左右派政黨的上任與下臺。美國以民主黨為左共和黨為右、英國以工黨為左保守黨(托利黨)為右,是最具代表性的兩黨制國家。
此圖為作者自繪。
此圖為作者自繪。

臺灣有兩黨制嗎!?

臺灣從國會與總統兩方面來說皆是兩黨制國家,國民黨和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先後上臺,並且掌握了多數的國會席次。如果說兩黨制國家意指兩大黨的國家,那臺灣為兩黨制國家。然若從更嚴格的定義討論,國民兩黨似乎無法歸類在傳統政治與經濟光譜的左右派,那臺灣還算是一兩黨制國家嗎?
從黨綱、黨員傾向和政見來說,國民兩黨皆無法被清楚定義為左派或右派政黨。在許多實例中,兩黨會根據目前需求變換光譜。如民進黨蔡英文任內既通過了同性婚姻法案(左)也通過了一例一休(右)、國民黨馬英九任內既開放了美牛(右)也調漲了基本薪資(左),無法輕易定義兩黨的左右。除了總統執政外,地方行政首長的立場也難以界定,可以說完全無法將國民兩黨清楚定義政治與經濟上的左右派政黨。那麼臺灣兩黨制究竟是什麼兩黨制呢?從選舉政見發表與宣傳可見。
國民兩黨的選舉宣傳除了吸引眼球的政見以外,最為核心的戰場就是統獨之爭。兩黨所開出的政見支票暫時無法兌現、一般民眾無法判斷真偽時,選舉的戰場就集中到了統獨。民進黨代表的臺灣獨立與國民黨傾向於中國統一,是多數選民投票的終極關懷。也就是說,在討論政黨、政見與候選人為左右派之前,必須先解決統獨立場問題,而對政黨與人民來說,這也是國家存亡問題。民進黨支持者相信國民黨執政會使臺灣被統一,國民黨支持者則認為民進黨執政會讓臺灣獨立,形成了另一種「臺灣特色」的左右派。右派是強調維持現狀甚至趨向保守統一的國民黨,左派則是改變現狀改國號甚至建國的民進黨。統獨意義下的左右派不是極端的左右派。臺灣的偏右派政黨通常被認為是新黨,除了極端支持統一,也反對同性婚姻等左派思想。相對而言,左派政黨則是基進黨社民黨或綠黨,不一定全力主張臺灣獨立,但各自懷抱左派政黨理念和價值。

民主化過程的歷史因素

造就此況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歷史因素是最大主因。戰後臺灣政壇長期由中國國民黨把持,直到七零八零年代,在黨外運動與國民黨內部改革下等因素下,政府走向民主化。而在威權體制民主化的過程中,並未出現明顯的流血革命,因此此過程也被稱為寧靜革命,代表著傳統的威權體制和政黨並未被完全解體或清算,而是以另一種姿態繼續留存。不斷分裂整合的黨外人士最後形成了民主進步黨,具備早期在街頭社會運動抗爭的經驗,在民主化時代也必須改變或擴展其性質,在參加選舉的過程能增加更多中間支持。國民黨並未完全離開右派威權體制,欲拉攏左派選民,民進黨持續站在社運街頭的經驗上,試圖往右向中間靠攏。
1911年孫中山創立國民黨時,的確是相較於清政府更貼近於大眾的「國民」 黨,然多年來變化多端的民國政局、中日戰爭、國共戰爭乃至於戰後臺灣,國民黨似 乎不再是那麼「國民」,政黨性質和內涵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到了民主化時代更難以 從黨名稱判斷性質,同時具備了「國民」之名與保守的傾向。(有趣的是國民黨近年來的親「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左派」共產黨國家,那國民黨可以算是「左派」嗎?顯然不是,因為中國「左派」的性質也已經與西方傳統上理解的左派不同了。)
民主進步黨自黨外以降經歷了分裂整合多次,不再是當年站在運動最前鋒的位置,二度取得了總統大位,儼然是一多數人民支持的執政黨,「民主」已是既存的事實,當取得總統大位國會多數席次時,代表「進步」理念的社運經驗又該如何與多數中間選民取得平衡呢?

「臺灣特色」的兩黨制

在此論證上,兩黨都不具備政治與經濟上的左右派性格,端看當時政黨處在的政壇位置。執政黨上臺時,為了代表多數民意的支持,政策趨向保守消極,試圖在左右之間平衡,被歸類在取得政權的保守政黨。負責監督的在野黨則會自動站到偏左政黨,反對執政黨所提出的任何政策,以拉攏社會大眾。兩黨的政治光譜究竟為何,端看此黨當時的政治位置,形成了黨性格的多變弔詭局面,也導致兩黨並非傳統理解上政治經濟的左右派兩黨制,而是「臺灣特色」的統獨左右派兩黨制。以現況看來,臺灣是名為中華民國的國家。支持中華民國乃至於「中國」政黨即會被認為是維持、不改變甚至保守的,是國族意識上的右派。強調臺灣甚至「臺灣獨立」的政黨則與現況相差甚遠,則會被歸類到改變且進步的左派。形成了統右獨左的局面。筆者無意宣稱英美等兩黨制國家的主要左右政黨,在任何政策上必定以左或右為決策標準,政策的決定過程會參雜許多考量,政黨的左右性並不一定被貫徹始終,只是代表了該黨的核心價值。而臺灣兩黨具備的是統獨左右派,而非傳統意義上左右派的核心理念。
傳統的左右派兩黨制國家根本不存在於臺灣,臺灣的兩黨制是基於統獨立場決定的,所有的政見議題在被討論之前,必須先決定統獨的傾向。歷屆總統大選除了國民兩黨候選人,也有兩黨以外的第三勢力參與,明年也不例外。不論是哪個第三勢力參加總統大選,從未以傳統的左右派立場被認真檢視,唯一重要的就是統獨立場的左右派。儘管第三勢力候選人會宣稱無關統獨政見決勝,期盼選民在國民兩黨中做出第三種選擇。然在論及傳統左右派的政見前,有更重大的統獨左右派議題必須解決,而第三位候選人從來不曾提出更有說服力和吸引力的說法。
此圖為作者自繪。

第三種選擇or沒有選擇?

在大國角力與存在問題上,第三種選擇從不存在過。每次總統大選都是兩黨統獨左右派的生死決戰,關乎彼此的存亡,也關乎彼此對未來的想像,甚至可以說是消滅對方或等著被消滅的「存在」。民進黨勝選,國民黨出現亡國感,反之亦然。究竟臺灣何時能走向真正的兩黨制度,端看統與獨誰先融合或消融對方,走向與中國統一或臺灣獨立的道路,維持現狀的中間路線已逐漸消失,不過若選擇其中一條也再也不用擔心左右派問題就是了。
本文同時刊載於關鍵評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