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從文明世界到叢林法則

好萊塢許多電影都喜歡描寫從文明世界一下子跳到叢林世界的劇情,剛開始的反應都是驚慌失措,後來也就慢慢習慣了。最有名的就是「野蠻遊戲」(Jumanji)。在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世界時,身處的就是叢林世界,那時的他熟悉叢林法則,並且努力在叢林中當一個「倖存者」。
曾經聽過有一種說法是所謂的「疾病」,很多都是文明病,等於說這些病在叢林世界是求生利器,到了文明社會就成了不治之症,舉個例子來說,在冰天雪地中,你需要許多血糖快速消耗來保暖,這時身體自動將血糖數量值升高,讓你可以渡過這樣的嚴寒天候。然後你被野獸追逐,為了生存你必須腎上腺素飆升,血壓也必須同時間飆到適合的高度,這時一道將近七八公尺的溝渠或許你不小心一跳就跳過去了。這就表示在不同的世界中,所謂的疾病有不同的用途。
當了老師以後,我身上俱備有兩種性格模式,一種是文明性格,因一種則是叢林模式,我一方面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一方面又覺得被自己的正經嚴肅給深深框架住了,這就好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一般,如果我把緊箍咒拿下,轉換成叢林模式的話,整個人就會活了起來,也比較知道學生的真實狀況,並且更能隨機應變。
於是我就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學院派教育體系所塑造出來的專家,很多都不懂得因應環境做出調整,說他們是訓練有素的狗,其實也不能說不對!
所以後來我就開始強調經驗和實證,什麼教學理論先放一邊去!因為這些專家夸夸其談,說得好像一回事,可是大部份是紙上談兵,你若是照著他的話來做,那你就真的傻了。
我的邏輯很簡單,先看你這個人,再來決定是不是相信你所說的話和所做的判斷,一個醫生病懨懨的,看起來身體不太好的樣子,然後你找他治病?一個好的醫生是先把自己的健康調養好,氣色紅潤、精氣十足,如果沒有辦法的話,我怎麼有信心他會把我的身體醫好呢?同樣的一個牧師生活不如意、疾病纏身、和老婆離婚,這樣的生活見證要來說服別人他所信的宗教很好,我想很多人都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吧!
在聽其言、觀其行之前我先看看他的狀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專業,就像一個心理醫生心中一大堆情結解不開,成天憂愁煩躁、負能量嚇死人,這就表示他的心理學知識沒有形成專業,根本沒辦法利用這個知識或專業把自己心病治好,對於這類的專業人士,我大概都是敬而遠之。
在叢林世界中大部份的事情都要自己來,自己的身體自己照顧,對於人事物的判斷要十分精準,因為他或許只有這一次的機會也說不一定。
所以你會發現從叢林法則來看待這個文明世界會覺得荒謬可笑,原本該自己會的,現在都在精細分工的文明社會中被代勞了,然後身體不再勞動、手腳也不再活動,腦袋瓜成天想的都是一大堆煩心憂愁,而且是大部分不會發生的事,只因為生活閒散,無事可想,於是就把一些想像中的恐懼用思考無限放大再放大,最後讓自己生活在那個自我建造的囚籠中。
這可不是叢林生活法則,在叢林中生活除了關切自己的生活外,還要關切環境的相關變化,等於說他所看到的、所思考到的都是實際的東西,對於還沒發生、機率小於萬分之一的危機,他只能存而不懼!為什麼不懼?因為機率只有萬分之一,也就是俗稱的「萬一」,這樣的機率事實上是不用花太多心思去憂慮恐懼的。
就健康的生活而言,文明世界的生活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生活就會帶來不健康的疾病,所以為了你的健康,你還是得擺脫這些加諸在你身上的文明枷鎖,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掉文明生活,但至少我們可以試著去減少它對我們所產生的影響。
所以放下你的手機去看遠天、看青山、看藍海和看人群吧!你的世界不該只是手機或電腦螢幕上所顯現出來的網路世界而已,開始去奔跑、去走路或是去騎腳踏車吧!或許你長久失去的快樂和滿足會從這些行動中出現也說不一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