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認識了一個導遊朋友,突發奇想,看能不能用英語和他對話溝通。
我從來沒有出國留學過,在「英語會話」這一塊其實都是高中時上教會英文班打下的基礎。
那時的英文會話班老師是挪威人,中文名叫「史愛華」,我們都叫他史教士,他的英語說得又慢又清楚,對於初學者而言很是方便。
後來大學的英聽課我都是高分過關,出了社會從事教職,要用到英語的時間也不多,不過還是有例外的時候。
原因是學校需要英語教師,可是有這樣專長的人不多,於是我們這些學過英語的導師只好臨時上場支援,想不到我教得還不錯,不過一等到有正式英語專長教師進來以後,我就讓賢了。
我一向覺得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那時很多台灣人的英語不好是因為把它當作是一項專長,認為自己不夠「專」、也不夠「長」,怎麼敢在外國人面前說英語呢?這種信念導致了自己不敢往前更進一步,失去了嘗試的機會。
後來學校來了一個從南非來的外國教師,在學校除了英語教師以外,其他老師大部份都只敢跟他點頭說THANK YOU,我看他覺得孤單,於是就過去攀談了起來,就英語我不敢講,就溝通來說我就沒問題了。
只要聽得懂、可以溝通,Long time long see都可以變成英文成語,所以我開始和這個外國教師天南地北的閒話家常,我的原則是反正只要「不怕講錯,就會說對」。
這段緣分一直持續到外師回到南非為止,他一直想讓小孩學習中文,然後到對岸中國發展,我委婉地勸他說,對於共產中國不要有太多美好的想像,最好親自去了解一下,後來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他才稍微了解了我的言下之意。
談到種族問題,他說到南非的黑人是一夫多妻制,也談到「曼德拉」入獄的理由是因為成為炸彈恐怖份子,然後他以前的女朋友可以組成「八國聯軍」-----。
我其實從他身上看到不同的世界,也看到對於資本主義下貧富不均的強烈反感,然後他也相信「業力」(karma)在人世間的作用,感覺上他的生活多彩多姿,常常和朋友聚會聊天,或是到海邊游泳衝浪,不太想浪費生命中每一個美好的時刻。
前幾天去健行時,遇到一個老外騎車摔倒,我走過去扶他起來,他很感謝我,說我Save his life,還說我英文很好,堅持要留line聯絡,他說他的工作是「獵人頭「Headhunter」公司」的主管,我笑著說:「那我是不是要小心我的頭「Watch my head ?」
我和導遊朋友的英語會話之約還沒有開始,首先大概是「語言是專業能力還是只是溝通工具」這個信念出了問題,我的信念是—「英語只是聊天溝通的工具之一!」或許對別人而言,覺得自己的英語能力、專有名詞的熟練度不夠好,在種種條件設限之下,還是算了吧!。
還好我學東西都是第一手學習,要學英語會話就找老外,他們比較不會那麼多枝枝節節,大概他們也覺得語言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不管講得再好、再差都不過只是一種溝通工具罷了,重點在於能不能達到意見或感情的交流?
這邊還有一個閒話可說,我原先在自學鋼琴,決定熟悉所有調門,看能不能輕易地找到歌曲是什麼調?然後演奏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耳力變得異常靈敏,想不到後來居然能和外師的對話跟上速度、知曉意思,這應該算是「無心插柳枊成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