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這次要從『惡童日記』*小說*故事主軸解析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例如故事中為什麼要用『童稚的雙胞胎兄弟』當作主角,把故事背景設定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歐國家』,雙胞胎兄弟在故事中所遇到的人物、事件都極為殘酷、血腥和獵奇,為什麼他們能表現出『超齡』的反應以及做出『果斷』行動呢?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點擊我上篇文章看完故事概要簡介,一同來深入探討吧!
『我做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截自哥林多前書第13章11節
如果作為父母,你認為你的孩子的『成長』源自於何時呢?是他在醫院產房中呼吸到第一口空氣開始大哭的時候?還是他放開父母的大手,開始學會一個人獨自走路的時候?又或是他在婚禮上牽起另一個人的手,學習組織自己的家庭時候呢?
以上的答案可能只說對一半。
真正的成長源自於『認識自我』的存在,而『認識自我』是透過別人的眼光看見了自己的樣子。(註:類似於哲學邏輯系統中,一片廣袤的森林中,一棵樹無聲無息的生長到凋落滅亡,如果不被人類觀察到的話真的存在過嗎?)而對於孩童的成長的開始,想必是從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想法,從而去思考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行的事情,也就是『社會化』的過程。例如:小男生從『半獸人時期』咬人、搶玩具開始,傾向展現出攻擊性的時候,就會發現到被別人討厭與排擠,意識到自己要更加合群,修改自己的行為才能被他人接納。又或者他經歷了學校考試、運動會比賽後被別人擊敗的同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及不完美,也正式脫離『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小霸王』時期,展現出向上適應的成長特質。
你發現了嗎?對於一個人來說,真正的『成長』可以說是從去環球迪士尼樂園,由他隨意(無意識)遊玩主題遊樂設施(單純的事物存有,英語中的Being),直到離開遊樂園時的回到現實生活裡,認真面對(有意識)人生課題的過程。
對應『惡童日記』的故事主題,恰好是開篇文章的隱喻。
『三個人(母親與雙胞胎兄弟)走了好久。外婆家在小鎮的另一端,離車站很遠。這兒沒有電車,也沒有公車,偶爾只有幾輛軍用卡車呼嘯而過。路上的行人很稀少,整座小鎮都很寂靜。母親走在我們兩個人之間,彼此沒有交談,只有我們的腳步聲在四周迴響……』
作者用外婆家的偏僻地點,點出了外婆的離群索居的個性,更是暗示了雙胞胎從大城市到現實生活的路程,是對於他們童年的告別,而回憶起童年的成長過程往往是遙不可及,彷彿夢境般的虛幻不真實。
成長的挑戰
對於小男孩來說,最神奇的事情就是意識到有另一種的稱為『女孩』人類存在吧?在小男孩世界裡面,意識到『小女孩』的不同往往是性吧。不論是潛意識的社會畫分(例如:幼稚園中老師教導男孩、女孩分組玩遊戲競爭到合作),或是實際上的生理畫分(例如:從小教導男生要去男生廁所便溺等),透過這樣的他人文化,讓『小男孩』認識『小女孩』的存在。
對應『惡童日記』的篇章與人物情節,就是教區『女僕』的存在。
分離的恐懼
就在作者安排下,雙胞胎兄弟在被警察單獨訊問毒打刑求後,令雙胞胎兄弟最害怕的卻不是身體上的苦痛,而是與另一個人分開的切割感;最後在帶領父親跨越邊界時,選擇一個人踏出邊界,向外探索,另一個人返回外婆家整理物品,似乎就別有深意了?
結尾
下一篇文章會著重分析『惡童日記』裡面的角色人物意象,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不妨追蹤我,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鼓勵。你讀完這篇文章後,認為作者還有其他的隱喻也歡迎與我分享,那麼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