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遇見美好的自己》- 親子關係的反思,隨時調整、動態平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想對7歲的兒子多點用心,卻常常對不到頻率。


不經意翻閱這本書,一入眼看到的故事是作者寫他兒子跟女兒在看電影,女兒因電影情節感動而哭,兒子卻不知如何因應妹妹的哭泣而罵了妹妹。


作者第一時間,先拉出兩個孩子空間上的距離,並不急著馬上處理,而是巧妙運用時間間隔,讓每個家人心靈先沉澱,待大家都靜下來後,才能與雙方進行內心真實的對話,進行一個好的收尾。


短短的故事,卻如此有力量,吸引了我從第一個章節讀起。


「一起,遇見美好的自己」是一本講關係的書,是作者用他的生命,不斷的在親子關係中,在與自己的關係中,以及與父母的關係中,尋找合適定位的書。

圖片from誠品線上

圖片from誠品線上

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的第一個故事就相當有渲染力,作者看他女兒在水中學站在浮板上找重心,看了半小時,女兒摔了半小時,但隨著時間推進,女兒越站越好了,可以站個幾秒鐘了。


我也不禁反思生命有限,而我們要把時間放在哪裡,就好像站在衝浪板上找重心,只要稍不注意,就摔下來了。找自己生命的重心,就彷彿是一生的功課,隨著人生的持續前進,我們都需要不斷地重新尋找當下的平衡。


另一個讓我感到深刻的故事是作者學木工的時候,領悟的道理:「美麗的鑿痕和木紋之間有個秘密約定:要記得,順著紋理。」


有時候想教導孩子,卻不得其門而入,這段文字提醒了我自已,要更用心的去觀察孩子,去了解他的思維,推敲他理解事物的角度,唯有用孩子所在的頻道去與他交流,才能讓他領會到我們真心想傳授的各種事物。


兒子是一個超級直接,想什麼就講什麼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說出來的話已經從可愛的童言童語,轉變成讓人感到有點白目。


身為母親,如果找不回自己的心中的寧靜,實在難以招架孩子一波又一波的攻擊,但只要我們保有心中的寧靜,在寧靜中思考解法,相信解法的出現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在與自己的關係中,最有印象的是作者寫自己獨自去台東的日子實在太快樂,他說:「這裡有一種氣味勾動著我的靈魂,好想就這樣一個人留在這裡生活,不想回去了。」


讀這個故事一開始,我感覺到有些生氣,非常的不以為然,誒~這個爸爸竟然把小孩丟給媽媽,每週三天放飛自我、爽待台東。


小孩的事事樣樣,每一件事都「花時間」啊,想必每週的這三天,他老婆必然是加倍的付出,加倍的沒「自己」了。但有時候就是這樣,時間給了你就壓縮到我,看誰堅持罷了!說句俗話,那就看誰比較愛誰?誰進誰退?


但故事看到最後,我也不禁佩服作者對自己的誠實、以及對讀者的誠實,這就是他,這就是他的想法。我的生氣,搞半天好像只是一種羨慕:「怎麼我沒有這麼體貼願意付出的另一半,讓我一週三天只做我自己。」


無論如何,我想我們確實都不該忽略那個「想做自己」的需求,如果無法被滿足,心浮氣躁,連帶地對家人,也就無法平心靜氣去付出。每個家庭的情形都不相同,有了孩子,就要一起合作找出屬於這個家庭的動態平衡


作者誠實的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平衡方式,也鼓勵我們去尋找自己的。


還記得初為人母,照顧初生兒,幾個月睡眠不足,上班時瞌睡連連,假日還是要照顧小孩,無法好好休息。有一天,腦中不禁蹦出一句話:「天啊!我要付出到什麼地步?慢性疲勞啊!」


當「必須」做的事佔據了你全部的時間 -- 小孩、工作、父母、一堆家事,對自身是一種極大的消耗,當自身沒有能量了,又何來繼續給予?


所以我們都要學習,如何不透過「犧牲別人」來「保有自己」,比如說有些人會跟配偶訂定自由日,可能每週三晚上是爸爸的自由日,每週五晚上是媽媽的自由日,讓雙方都能有充電的時間。


推薦給想在關係中成長,並獲得滿足的你

「親子只是角色,關係才是核心。」關係是怎麼來的?花時間去建立的,懷著某種情感去建立的,使用某種方法去建立的。


角色,是名詞,充其量只是一種名義上的關係。我們需要讓關係變成動詞,以實際的行為,動起來、連結起雙方的情感。


想在各種關係中成長的人們,這本書裡面一個個的小故事,能夠滋潤我們的心靈,儘管作者的經驗我們不見得能夠完全複製,但透過作者的經驗,引領我們看到「關係」中的多種可能性,讓我們充飽信心、有勇氣去開創屬於我們的可能。

什麼都寫、想寫就寫、不想寫就發呆。最喜歡的事:烹飪(其實是吃飯)、睡覺、泡茶喝。享受秋天的沈思、以及冬天的好好🐢著充電。 You do because you can, not because you need to.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