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九型人格】21-九型聊關係2-親情(下)-孩子阿,我想對你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九型聊關係-親子(下)

上一集提到了由喜法莉.薩貝瑞博士所撰寫的"覺醒父母"這本書

你信任生命嗎?

生命的本質是善良的,而且有智慧的我們就是生命智慧與人生當中的共同創造者而我們如何回應這生命的良善,正是對於孩子的言傳身教,假設我們能有彈性的、正向的面對生活現實,孩子們觀察到了這樣的心態,自然也會正向的信任生命。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都變了,變了身分,多的責任,也獲得了一份孩子帶來的信息孩子像鏡子般帶領我們看見自己,教導我們釋放小我,擁抱真我、擁抱生命的良善。
但是生命是美麗的,現實是殘酷的教養孩子本身就是一個耐力賽、體能賽父母也可能因此失控,懷疑到底為何生、為何養要讓孩子作自己,又要父母能做自己…

放下期望的覺醒父母

  • 不要期待它們是出色的成功者,而是優秀的學習者
  • 不要期待他們服從你,而是期待他們尊重你
  • 不要期待他們盲目聽命令行事,而是期待他們有事會找你商量
  • 不要期待它們追隨你的願景,而是期待他們創造自己的願景
  • 不要期待他們功成名就,而是期待他們過有意義的人生
  • 不要期待他們成為你的玩偶,而是期待他們成為你的靈性夥伴
  • 不要期待他們部會經歷痛苦,而是期待他們會找到方法成為完整的人
  • 不要期待他們從不失敗,而是期待他們能鼓起勇氣重新開始
  • 不要期待他們不傷害別人,而是期待他們有勇氣請求原諒
當然教養從來不是件簡單的事,我們期許從生活中自我療癒,並且有彈性的看待這些生命的信息
而在上集了解孩子的九型之後,身為父母的你,是哪一型呢?

我是九型父母

可以參考以下心境,或是到1-3集先作九型人格的測驗唷以下九個句子,哪一個心境比較像是你經常出現的想法呢?
  1. 我是自律有原則的人,該怎麼作就怎麼作,凡事都有標準跟依歸,為什麼這麼多人要求著麼低、不遵守,我只好慢慢去正
  2. 我常常先以別人的感受與需要為主,我總想著能幫上什麼忙,沒有我幫忙他們怎麼辦
  3. 成就很重要,只有某程度上的成就才能被尊重,我希望被看到我的出色與效率
  4. 我常常有感而發,我想要找到了解我的人,心事誰人知
  5. 我需要時間思考,太多人不用大腦了
  6. 我擔心很多萬一,當然是要先做好萬全的準備,但好像總是準備不完
  7. 生命的精彩正等待我去探索,別花時間在苦惱的事情身上
  8. 我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不希望旁人插手,最好聽我的就對了
  9. 我都好,都可以,平靜安穩的生活很好
  10. 重視規則與自律的第一型-正確主義型
  11. 習慣先付出的第二型-服務型
  12. 重視成就與效率的第三型-社交型
  13. 多愁善感的第四型-多感型
  14. 重視思考與邏輯的第五型-觀察型
  15. 擔心各種萬一的第六型-矛盾型
  16. 喜歡探險的第七型-鬼才型
  17. 強而有力的第八型-領導型
  18. 溫潤隨和的第九型-溫和型
第一型的父母-孩子啊,爸媽希望是你的好榜樣
容易看見小孩的弱點,開始想著該如何幫孩子改正與加強孩子需要規範,才能表現得更好,孩子不負責或失控時會讓我很生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會幫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孩子或家人會覺得我太過嚴格
請留意對孩子的要求會不會太高,常常生氣孩子做不好,但相對的孩子可能也會因為怎麼作都達不到標準、被生氣而不敢自行做決定
第二型的父母-爸媽是為你好,能為你犧牲你知道嗎

孩子還小不懂得自己的需求,只有我清楚、我知道怎麼幫希望跟孩子有情感交流與良好的互動,有時候很難說「不」不想孩子失望我是為孩子好,孩子應該會懂,我不會害他的過度幫助容易使孩子少了獨立成長的機會
適度留一些空間讓孩子自主發展,過多的幫助與犧牲,有時反而讓孩子感到被干涉親子之間也是需要一點界線
第三型的父母-爸媽希望我們是優良家庭的典範
不自覺為孩子設定各種目標,期望孩子有效率的達成、積極上進希望自己是萬能型的全方位生命教練,自己的孩子也會是優秀的、不會有問題的陪伴孩子時可能分心想著自己心繫的其他計畫解決問題導向,為了快速達成而給孩子完成目標的建議,較難忍受慢郎中的孩子
留意自己有沒有希望孩子也是樣樣出色,而設立過多的規畫目標,或是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才展現出開心的樣子,多看看孩子已完成的優點第四型的父母-爸媽希望我們無話不談

情感細膩能敏感的感受到孩子心情低落,但容易過度放大每個生命都如此特別,我要幫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獨特性、發會自己的與眾不同在意他人看法,教育方式有負面評價時特別容易感到低落與氣餒,可能遷怒孩子有時情感熱情活絡,想和孩子當朋友,情緒低落時會先關閉自己來梳理情緒,情緒的變化有時像雲霄飛車
留意自己在希望與孩子無話不談當中,帶入過多的個人情緒,孩子不一定能承受這個多個情感,避免過度的期待
第五型的父母-爸媽覺得知識和邏輯很重要

習慣理性、先壓抑情感,較少主動表達情感,不想讓孩子看見自己情緒失控的樣子面對情緒與親子衝突時,可能會先關閉溝通、離開現場,孩子可能感到沒有情感連結孩子們在玩,我有陪著就好知識就是力量,注重孩子智力發展與知識學習。
沉默的你多多讓表達對於孩子的愛,留意慣性的沉默,或是沒有說清楚就獨自去冷靜,容易讓孩子感覺不到親密感
第六型的父母-爸媽希望你安全的長大

容易緊張與擔憂,孩子還小不懂得甚麼是危險有時像朋友有時很權威,孩子越反抗越容易權威壓制不希望有人被欺負,當孩子們吵架時容易介入並保護「看起來」弱勢的一方習慣質疑並快點得到事情的答案,急切的口吻容易讓家人感到受傷或覺得自己被挑剔
雖然你很擔心孩子,但層層保護下,有時會讓孩子感染到你的緊張,若孩子提出反抗,小心因為更焦慮而使用強硬的態度壓制
第七型的父母-你就像我的玩具一樣
喜歡玩耍有趣的跳跳猴家長,讓活裡的小事都花樣孩子開心活潑就好,喜歡樂觀的孩子,遇到較容易難過的孩子反而覺得孩子奇怪每一種都試試看才知道知道潛力在哪呀喜歡提供新事物或玩具給孩子,但若孩子沒有預期中開心反而容易感到挫折
雖然你覺得這一切很好玩,但需要留意孩子是否對你準備的"有趣事物"感到興趣多培養一些對孩子的耐心,有情緒是正常的,淡定的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第八型的父母-爸媽就是你的後盾

期望孩子跟自己一樣堅強、能自我保護管教方式直接、掌控慾強、希望孩子是聽話的,把聽話與「愛」畫成等號容易突然情緒高漲、責罵孩子,認為壓與警示效果最快最有效一肩扛起整個家的責任,當家人受委屈會挺身而出討公道
強大的保護,多數時候也強勢的管教,習慣領導的你
避免因孩子不順從就權威壓制,允許孩子有多一些的發展空間
第九型的父母-爸媽希望你平安開心就好

只要孩子不學壞就好了認為孩子需要管教,但當孩子有問題時,會淡定的看看事情的發展在外活躍的配合著大家,回家只想慵懶的休息,容易讓孩子覺得被忽略我沒有不想做,但不是現在的想法,容易讓家人們感到拖延與消極

雖然順應孩子並支持孩子的發展,但有時難免讓孩子感到你袖手旁關別怕麻煩,多留意孩子成長中是不是有甚麼煩惱與困境
「要促成真實而持久的改變,唯一的方法就是徹底了解需要改變的是什麼。當我們承擔起讓自己變得更有覺知、更有意識的任務時,就會明白所謂的「無意識」式各式各樣相互交織的因素所造成的。」-覺醒父母
在過去的社會中,親子教養多數是上對下,階梯式的管教,這樣樣長久下來的文化,是整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覺知教養提醒我們,要怎麼用有意識的方式與孩子共同成長。
「出問題的不是我們的孩子,而是我們的無意識」
我們都在邁向覺知父母的同一條船上,博士為覺醒父母提出了12點YES的建議
  • 對努力說YES,不計較成果
  • 對探索說YES,不在意答案
  • 對未知說YES,好過無所不知
  • 對動動腦說YES,不鼓勵死記硬背
  • 對屢戰屢敗說YES,不以成敗論英雄
  • 對好奇心說YES,不鼓勵因循守舊
  • 對想像力說YES,突破模仿求進步
  • 對冒險說YES,不打安全牌
  • 對哭泣說YES,不將情緒悶在心裡
  • 對慷慨說YES,不被貪心打敗
  • 對創造力說YES,不做書呆子
  • 對玩說YES,不在意輸贏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在無私的教養當中,我們都希望彼此變得更好跟大家分享在覺醒父母的書末,精選的十項成為覺知父母的重點

小璞說給你聽

KKBOX連結: https://kkbox.fm/Ey0ILL
【生活療癒511】
心靈存褶.身心靈的存款練習
當擁有心靈收入的能力時,就不需為了心靈支出而擔憂
當擁有面對情緒的能力時,就不再害怕陷入低谷
每天的心靈收入練習
• 5分鐘靜心
• 1份感恩日記
• 1套自我療癒的方法
FB  想享藍圖。粉專: https://reurl.cc/xlzQ0N
FB 親子共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aromalife0615
YT 生活療癒。紀錄: https://reurl.cc/GEn97d
IG 想享藍圖。心靈: https://reurl.cc/60K1r6
Podcast 九型享心事: https://reurl.cc/3YK08X
Line 專屬小編客服: https://lin.ee/79ortMP
Web 享藍圖。官網: https://www.aromalife0615.com/
舒心自在的溫感生活,從自我覺察開始。 當生活慢下來,一切的美好都將開始蔓延。 「如果精神是水,靈魂就是湖泊,而人格便是水上的漣漪。」 想享藍圖致力推廣「從生活中自我療癒」的種種練習, 體現生活處處有療癒的漫慢生活。 由內探索內心框架(內觀), 到外練習身心靈合一(三摩地),想享藍圖陪你為自己做點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九型人格:成就者、社交型、Achiever 森林動物:花蝴蝶 絢麗的蝴蝶如同花朵般耀眼,蝴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各個階段能有效率地完成不同的階段性任務。 香氣人格:花朵型 萃取自花朵,授粉傳承的重要延續、多為植物中具吸引力的存在、最具目標性的部位。 盛開花朵:自信亮眼、追求獨特、具吸引力 凋零的花
九型聊關係-親子(上) 平常也會帶各種藝術手作的課程,活動一開始我們會透過年齡屬性,預估當天的成果與學員優勢,長久下來發現,每次都是驚奇連連,因為跟預估的通常都不會一樣常常跌破眼鏡,尤其在親子活動的場域對,就是場域我們發現年齡發展雖然是個參考,但生活場域卻是最大的關鍵。 換句話說,家庭環境從藝術手作
九型人格:助人者、服務型、Helper 森林動物:呼呼馬 馬兒無論在遊牧民族、騎兵、家畜等,與人們親密相連,牠們幫助人類建設城鎮、耕種土地、開拓疆域,曾是人類的主要運輸方式之一,透過牠們的付出影響了許多人類的歷史進程。 香氣人格:藥草型 萃取部位可能是整株植物或開花頂端部位萃取,特色在於入藥典所使用
1.什麼是生活療癒? 生活療癒顧名思義是"從生活中自我療癒",簡而言之,是邁向身心靈合一的種種自我療癒方式,並且可以在生活中時時應用 2.九型人格跟生活療癒的關係 九芒星生活療癒中我們分為三個階段,覺察、釋放、歸心,而九型人格屬於第一階"自我覺察",唯有更了解自己的恐懼與情緒關卡,在通往更高意識層次
九型人格:改革者、正確主義型、Reformer 森林動物:啄木鳥-啄老師 啄木鳥會將危害樹木的害蟲抓出後吃掉,被稱為「樹木醫生」;但過度糾正反而會損害樹木,導致營養不良而枯萎。 香氣人格:樹脂型 樹脂為樹木受傷時所分泌的汁液,如同人體的組織液一般,有著修復與療癒的功能。 結晶樹脂:客觀、仁慈包容、溫
在歌聲中聊聊九型 這些歌曲的選擇,並不是代表這首歌只有這一型的人會喜歡,也不代表演唱者本身或作詞者的背景,只是在透過歌聲與歌詞的情境傳達之下,讓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感受九型的特色。 第六型。矛盾型-你在煩惱甚麼呢 歌曲:你在煩惱甚麼呢 作詞、作曲:吳青峰 沒有不會謝的花,沒有不會退的浪, 沒有不會
九型人格:成就者、社交型、Achiever 森林動物:花蝴蝶 絢麗的蝴蝶如同花朵般耀眼,蝴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各個階段能有效率地完成不同的階段性任務。 香氣人格:花朵型 萃取自花朵,授粉傳承的重要延續、多為植物中具吸引力的存在、最具目標性的部位。 盛開花朵:自信亮眼、追求獨特、具吸引力 凋零的花
九型聊關係-親子(上) 平常也會帶各種藝術手作的課程,活動一開始我們會透過年齡屬性,預估當天的成果與學員優勢,長久下來發現,每次都是驚奇連連,因為跟預估的通常都不會一樣常常跌破眼鏡,尤其在親子活動的場域對,就是場域我們發現年齡發展雖然是個參考,但生活場域卻是最大的關鍵。 換句話說,家庭環境從藝術手作
九型人格:助人者、服務型、Helper 森林動物:呼呼馬 馬兒無論在遊牧民族、騎兵、家畜等,與人們親密相連,牠們幫助人類建設城鎮、耕種土地、開拓疆域,曾是人類的主要運輸方式之一,透過牠們的付出影響了許多人類的歷史進程。 香氣人格:藥草型 萃取部位可能是整株植物或開花頂端部位萃取,特色在於入藥典所使用
1.什麼是生活療癒? 生活療癒顧名思義是"從生活中自我療癒",簡而言之,是邁向身心靈合一的種種自我療癒方式,並且可以在生活中時時應用 2.九型人格跟生活療癒的關係 九芒星生活療癒中我們分為三個階段,覺察、釋放、歸心,而九型人格屬於第一階"自我覺察",唯有更了解自己的恐懼與情緒關卡,在通往更高意識層次
九型人格:改革者、正確主義型、Reformer 森林動物:啄木鳥-啄老師 啄木鳥會將危害樹木的害蟲抓出後吃掉,被稱為「樹木醫生」;但過度糾正反而會損害樹木,導致營養不良而枯萎。 香氣人格:樹脂型 樹脂為樹木受傷時所分泌的汁液,如同人體的組織液一般,有著修復與療癒的功能。 結晶樹脂:客觀、仁慈包容、溫
在歌聲中聊聊九型 這些歌曲的選擇,並不是代表這首歌只有這一型的人會喜歡,也不代表演唱者本身或作詞者的背景,只是在透過歌聲與歌詞的情境傳達之下,讓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感受九型的特色。 第六型。矛盾型-你在煩惱甚麼呢 歌曲:你在煩惱甚麼呢 作詞、作曲:吳青峰 沒有不會謝的花,沒有不會退的浪, 沒有不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