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The Conscious Parent: Transforming ourselves, Empowering our Children
Shefali Tsabary 2016 地平線文化
分類:論說--實用

★★★★★★★★★★

【重要字句】

養育孩子時,了解自己不是在養育一個「迷你版的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自我的延伸。
「自我形象」不是真實的自己,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它從幼年就逐漸成形,多半只是根據他人的意見而對自己產生的一種概念。
缺乏覺知:
  • 不曾質疑自己的信念、價值觀與假設。
  • 對自己的教養方式防衛心態很重,不容批評。
  • 將自己懸而未決的需求、尚未滿足的期待和無法實現的夢想強塞給孩子。
無意識狀態不可能完全消失,我們只是需要持續地覺察讓行為舉止轉變為有意識。
有覺知的教養:
  • 覺察到「自我」不等同於真正的你,認知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束縛。
  • 遠離自我中心,放下情況應該如何、人們應該有何表現的執念。
  • 「合一性」,雙向循環,而非上對下的支配關係。有自由的心靈才能放棄支配孩子心靈的欲望。
  • 並非縱容,仍需建設性和有意識地設立界限和紀律。
  • 自問「我是帶著覺知跟孩子互動,還是隨著自己得過去被觸發而做出反應。」
  • 了解生命的無常,用全然接受的心態來面對,而非無意識的詮釋,幫助孩子面對各種經驗、適當回應並放下。
  • 看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是有勇氣從錯誤中學習。
  • 必須「適當回應」而非迎合孩子的需求。
覺知教養必須透過與孩子全心全意建立關係的實際經驗來習得。
孩子的吸收能力極強,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不當加諸於他們的情緒保持覺知。
情緒化反應就是你向內探索的理由,觸發你情緒反應的「敵人」只是你內在陰影的投射
培養耐心是對孩子最必要的回應條件,也是一個讓你臣服於當下的機會。
欣賞孩子的平凡,讓孩子盡情去探索和享受學習過程,不需以成就獲得肯定。
同理心的關鍵,就是有能力去包容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去體驗所有經歷,我們只是在旁單純觀照。

【摘要】

孩子盡情做自己時,不會去在意那些讓父母掛念的事,他們不會抱著焦慮的心理狀態跟世界互動,而是一頭栽進生活的經驗之中,全然地去冒險。
我們不是因為缺乏愛才將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缺乏覺知
我們通常會拚命地維護自我形象,但只有抽離這種狀態(認為他人應該如何的期待),讓自由的本性顯現,才能真實地和他人建立有意義的連結。很多負面情緒都是自我偽裝出來的,不是我們的本質。
親子關係最主要的存在目的,是為了促使父母個人的轉變,養育孩子只是次要目的。讓孩子改變行為的唯一方式就是父母必須變得更有覺知。孩子會不斷反映出你在無意識狀態互動下的各個面向,一次次提供你覺醒的機會。我們無法一眼看穿過往經驗對我們當下的影響,必須透過親近的人為我們反映出過往傷痕。
孩子生存的權利不是父母賦予的,我們贊同和支持的經常是孩子的表現,而不是單純因為他們的存在。讓孩子知道他們不必刻意做任何事,我們就會關愛和接納他們,如此孩子的本質展現會獲得尊重而和我們聯結。如果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那是因為他們威脅到我們緊抓不放的自我執著。儘管我們可能不贊同孩子的某個行為,但我們必須堅定地支持孩子「如其本然」地展現自己的權利,可以讓我們不帶評斷地教養,從中立的立場以孩子需要的方式處理問題,拋棄自己認定自己是某類父母的想像,接受自己必須改變,轉變為孩子所需要的那種父母。孩子將來在融入一段關係時也能反映出健康的相互依賴性。接受孩子「如其本然」不代表被動地允許孩子的壞行為,而是主動去了解和理解他們的行為再調整。
以自我形象為中心會讓我們利用孩子為自己帶來價值感,只希望支配和改變別人而看不到孩子的本性。自我執著是用來遮掩個人的恐懼,例如因為自己兒時貧乏的環境而想要限制子女選一個穩定的工作。教養以權力和控制當作手段時,孩子受到壓抑會停止探索和犯錯,成年之後無法接觸自己的內在力量。
當自我價值感和孩子的行為糾纏不清時,在孩子做出違規行為時,父母會覺得是自己的責任,於是將孩子的行為放大,讓他錯失從後果中學習的機會。當父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生失去掌控時就不會覺得受到威脅,孩子的成長過程就不會因為缺點而阻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讓孩子知道,犯錯是難免的,自在地坦承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缺失而不再自責,讓孩子明白我們能全然接受他們的成敗,讓孩子產生可以勝任的感受。父母從容的態度也能幫孩子培養韌性。
太疲憊時或轉嫁情緒給孩子的「小我」反應:說教(如果我是你…)、意見(如果你問我…)、評判(我喜歡/不喜歡)、命令、控制(如果你…我就怎樣做;我不接受你這個樣子)。
真實本性的回應:「我看見了真正的你。」「我了解你。」「我聽見你說的了。」「這樣的你已經是完整的了。」
我們不曾學習觀察自己內在的情緒和尊重它們,因此我們對外刺激所做的反應逐漸成為情緒的毒瘤,如果情緒不是原本我們成長過程中自身陰影的一部份,沒有人可以觸發它們,我們不了解這點所以總是試圖將這些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激動的情緒是一個信號,它要告訴你:你的內在有些事情不對勁,缺少了什麼。
孩子十分自然的感受所有的情緒,不加阻擋,所以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大人會用情緒化反應去逃避或否認真正的感受。保持覺知就是安靜坐著,旁觀著我們得念頭與感受。我們對發生的事情產生抗拒,不能接受生命「如其本然」的樣貌,動搖了自我形象或小我,因此做出情緒化反應。下次孩子觸發你的情緒時,只要按下暫停鍵,單純覺知到那是來自你的內在,是無意識的產物,而不是他人的行為,就有足夠的時間轉換心境。接受現實原本的樣貌而不抗拒,是改變它的第一步,我們要回應的是孩子當下的處境,而不是逼迫孩子前往我們想要他們到達的位置。進一步要避免為了迅速回應而對他人的行為做出個人化的詮釋,短時間我們的大腦只會決定某件事是否符合心中「小我」的執著。
我們必須接受:被孩子激怒,是很正常的。每個人終將面對自己身為父母的陰暗面,以及難以抵抗的強大控制欲。
我們對孩子情緒傷害的無力感會導致我們做出很多無謂的舉動,影響孩子處理自己的傷痛,面對孩子的傷痛要鼓勵他們去體驗自己的情緒,了解到傷痛只是另一種感受罷了。可以透過陪他靜靜坐著來教他們這件事,他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點頭認同或簡單地說聲「我懂」。孩子的確需要壓力才能成長,我們必須學著眼睜睜看著他們處理壓力的痛苦,允許他們與自己的不完美所帶來的不安同在,讓孩子知道:你的內在擁有解決問題的力量。
當孩子望著我們,想要看見自己的本質被映照出來時,接受到空白狀態或是與孩子無關的情緒化反應,孩子從中學到得自己會比真正的自我更渺小,沒能得到父母無條件接受會成為一輩子的傷痕,讓孩子產生羞於表達出真正自我的內疚感。
求學階段的孩子將學習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適應社會化,也逐漸轉而依賴家庭之外的人來為他們反映出個人的身分認同。尤其中學階段,他們需要成長的空間身為覺知的父母此時要懂得往後退,稱職地扮演背景角色,需要時提供基本的觀點讓他們認識真正的自己。這時孩子仍然需要你牽著他們的手,卻不需要你再為他們帶路,不要低估他們正在經歷的過程,也不要試著調整他們的生活。青春期的孩子會注意到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但可能用不健康的方式追尋。不要期待孩子服從你的命令,而是期待他們尊重你、會找你商量、成為優秀的學習者。
孩子找我們談話時,我們通常急著提出建議、批評、告誡,或為他們的經驗貼上標籤,或是在孩子被負面情緒掌控時強硬介入,因為我們沒有體察到孩子性靈上的需求,無法如實接受當下的處境。單純當個觀照者,容許他們與自己的感受安坐,不要暗示或要求孩子盡快度過這個狀態
有意識的教養必須從一個有別於傳統社會規範的體制來運作,允許孩子活在當下,避免太滿的行程(沒有時間和孩子做真正的連結)和使用成人世界的標準衡量孩子。當我們無法和本當如事的真實自我共處時,產生的焦慮最容易表現出對控制的需求,煩惱或擔憂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正在採取行動,但焦點只擺在未來,而非面對當下做出行動,掩飾我們害怕處在當下。身為父母,不在於我們有多少作為(doing),而是看我們能否安止於當下的每個狀態(being),傾聽內在的聲音,不被焦慮、需求和情緒化反應混亂。當你想透過超載的活動來讓孩子變得更強大時,問問自己:「我的動機是否能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或者我只是渴望孩子獲得成就與有榮焉的感受?」
日常的平凡時刻才是最能建立起豐富連結情感的,否則我們將錯過無數次跟孩子互動的美好機會。當孩子找你說話時,盡可能放下手邊的工作,將你的全副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我們需要像孩子一樣,不再用過去的經驗來詮釋這一刻,去看出當下每個處境的新意。
如果我們對孩子有所期待,看待現實時只看見所有的「不是」,我們將教給孩子匱乏的心態,覺得自己是不完整、有所欠缺的。我們把焦點放在孩子目前的位置,而不是將要到達的那個目標,孩子才能毫無罣礙地去學習。鼓勵孩子的耐心、決心和勇敢,讓孩子在學習過程裡發掘喜悅。教導孩子有能力提出問題比能夠回答更有力量,孩子的心態能從「結果導向」轉變為「過程導向」。
孩子過了六歲以後,開始步入心智發展階段,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給孩子的最大幫助就是為他們安插一段安靜的時間,帶領他們釐清、辨識自己的經驗、感受和處境。鼓勵孩子從靜坐學到安止及保持靜默。
孩子犯錯時,要學會寬恕,不把孩子犯下的錯誤視為對我們的挑釁,就會發現每個過錯背後都包含著不容易被看出的善意。我們習慣自以為知道行為背後的原因,強加評斷在孩子身上,讓他們產生無助感。想要讓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首先必須讓孩子能夠對犯錯免於恐懼,給孩子坦承犯錯的勇氣。每天我們都有許多機會以身作則,讓孩子學習面臨壓力時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接受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就不會害怕失敗。有覺知的做法是等個幾分鐘,直到大家情緒化反應都平息後,探索犯錯的原因,而非忙著處理「事件」或一味的說再努力、再加油一點。
孩子的一雙翅膀,一個是「本真」,與自己連結,尊重自己的內在本性;另一個是「克制力」,與他人做有意義的連結,考慮他人的意願並做出調整。覺知教養不是要求父母隨時表現慈愛,設立界限、適時說不、態度堅定,都是良好管教的一部份。透過衝突的協商教會我們的孩子可以堅持自己的意願,但同時也必須學習如何接受並理解他人的意願。孩子有說不的權利,但同時也要尊重自己、尊重父母、保持自己的安全。面對孩子的失控行為,必須立即在當下糾正並採取堅定的立場,並關心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需求。
對孩子表達我們的感謝,只因他們就是他們,感謝孩子跟我們分享他們的人生,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意義,也可以教導他們心存感謝。

【短評】

雖然沒有提到任何一招見效的管教技巧或是大量的科學研究,但卻是目前唯一一本我願意一看再看的教養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29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孝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口氣看完樊登推薦的「開口就說對話」、「FBI談判協商術」還有複習「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三本書含金量相當高,覺得收穫滿滿,整理一份自己生活上比較能派上用途的談判摘要。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上完這堂課,世界都會聽你的 運用各種工具和技巧,改善談判的流程,為自己爭取更多。
FBI談判協商術:生活是一連串的談判,跟著首席談判專家創造雙贏協商 相對於傳統談判策略,作者將談判重點著重在「人」和「情緒」,用其經驗歸納出實用的談判法,利用聆聽、同理心等方法達成目標。
開口就說對話:如何在利害攸關、意見相左或情緒失控的關鍵時刻話險為夷? 一句話:在關鍵對話走向失控時,如何運用技巧改善溝通,避免衝突和僵局。
學以自用:Beginners:The Joy and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Lifelong Learning ★★★★☆ 作者記錄初始學習一項技能的過程,花時間體會身心的變化,以及這件事對生活的影響,希望讀者能在當「菜鳥」學習時感到自在。
恆毅力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分類:論說--理論 ★★★☆☆ 【一句話】 定義恆毅力,作者認為這是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並分析如何培養恆毅力。
一口氣看完樊登推薦的「開口就說對話」、「FBI談判協商術」還有複習「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三本書含金量相當高,覺得收穫滿滿,整理一份自己生活上比較能派上用途的談判摘要。
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上完這堂課,世界都會聽你的 運用各種工具和技巧,改善談判的流程,為自己爭取更多。
FBI談判協商術:生活是一連串的談判,跟著首席談判專家創造雙贏協商 相對於傳統談判策略,作者將談判重點著重在「人」和「情緒」,用其經驗歸納出實用的談判法,利用聆聽、同理心等方法達成目標。
開口就說對話:如何在利害攸關、意見相左或情緒失控的關鍵時刻話險為夷? 一句話:在關鍵對話走向失控時,如何運用技巧改善溝通,避免衝突和僵局。
學以自用:Beginners:The Joy and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Lifelong Learning ★★★★☆ 作者記錄初始學習一項技能的過程,花時間體會身心的變化,以及這件事對生活的影響,希望讀者能在當「菜鳥」學習時感到自在。
恆毅力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分類:論說--理論 ★★★☆☆ 【一句話】 定義恆毅力,作者認為這是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並分析如何培養恆毅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在育兒之旅中,父母的使命並非僅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或教育他們成為知識豐富的人,更深遠且更重要的使命,應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這種自我肯定感將是孩子的心靈之鑰,能解開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無數難題。 那麼自我肯定感具體來說是什麼呢?這裡用三個核心思想來舉例。 首先「我相信我可以的,沒問題。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父母的語言》一書強調自我調整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涵蓋控制衝動、情緒管理等關鍵元素。作者提倡三T原則—共情關注、多說一點、輪流說話—作為培養此能力的有效方法,透過共情理解、詳細解釋增進理解,以及鼓勵表達,來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這不僅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益,更對其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情緒與事實的糾纏,父母如何成為他們情感與現實間的明燈? 從認識情緒到表達事實,探索如何透過耐心引導,幫助孩子清楚分辨內心的情緒與外在的事實的不同,培養出他們的情緒智力。 閱讀全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清晰表達:情感與事實的分離 在父母眼中,孩子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在育兒之旅中,父母的使命並非僅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或教育他們成為知識豐富的人,更深遠且更重要的使命,應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這種自我肯定感將是孩子的心靈之鑰,能解開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無數難題。 那麼自我肯定感具體來說是什麼呢?這裡用三個核心思想來舉例。 首先「我相信我可以的,沒問題。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