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淺談父母的天命

2023/01/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没有一個人是先天就準備好要當爸爸或媽媽的!」阿維在我擁有第一個孩子時,頓時陷入六神無主的我,給我一些鼓勵!阿維本身已有兩個小孩,他不疾不徐地道賀我並說:「以後你就知道怎麼養小孩!」。我多年後才發現我陷入一個我自稱為「親子焦慮」的狀態。所謂「親子焦慮」是,「一旦你為人父母時,不知道要給予孩子什東西或帶給他(她)什麼樣的經驗對他(她)是最好的?!父母對孩子的職責又是什麼?」,因為總是希望孩子能避免我們兒時糟糕的經驗,所以特別注意自己不要重蹈自己爸媽作法的覆轍,但有趣的是,愈是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成為你投射的對象,比如說一位没機會讀書進修的媽媽,不斷向孩子提起讀書的重要,這時没有了孩子自己,孩子變得不是跟你很像(認同你),就是和你完全相反(反抗你)。有些具有「親子焦慮」的爸媽,只好以「不要輸在起跑點上!」人云亦云,給孩子加強許多技能,補習許多事情,深怕孩子「跟不上!」或是「怕將來造成社會的負擔」,而勤加管教!猶記得以前在筆者小時候的年代,許多同學學珠算、學鋼琴、學畫畫,鮮少成為他(她)往後長大之後的工作技能。也常有父母過火地管教孩子,口中嚷嚷著:「我不要我的孩子成為『陳進興』!」,前一陣子則是換成「我不要養出第二個『鄭捷』!」,殊不知這般對待,眼睛的方向都已經遠離孩子本身,沒有真的看見孩子,反映著只是身為父母的焦慮。
那什麼是親子對待的適當標的呢?孩子在嬰兒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及成年前心智狀況與需求都不同,筆者認為適當的方式是認知到「父母的天命」。什麼是「父母的天命」?就是儘量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成年人」,它扮演的角色過程是「從孩子的『導演』逐漸成為孩子的『觀眾』,並允許孩子認識他(她)自己。」孩子小時,什麼都不懂,他(她)需要爸媽的指導引來適應這個世界,爸媽對孩子來說,有一種上對下的感覺,「父母是大的,我們是小的」,像個「導演」一樣,導演他(她)的人生作息,所以愈是年紀小的孩子的外在,顯現的是父母的照顧品質,不是小孩自己的;同時孩子也再探索自己,允許自己有黑暗面,有負面的情緒,不會討厭自己。待逐漸長大時,孩子能力愈來愈強,父母的協助就將退隱,轉變成「觀眾」的角色,孩子有自己的靈魂、知識與力量,來面對他(她)的世界社會,爸媽就只有欣賞和支持,像個坐在台下叫好的「觀眾」,因為他(她)已經為自己的生命在負責了,不用干涉他(她)怎麼樣在人生舞台演出。很多爸媽不願放手,仍耽溺在對孩子指導上,因為他們有過來的經驗,有實際的焦慮,覺得孩子的決定不是好決定,深怕孩子受傷,而覺自己罪過,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曾有一位母親憂心忡對我說,我不允許我的女兒在未成年前上她男友的摩托車,後來出了車禍,她被通知去醫院探望女兒,氣得要死(據說女兒幾乎跪在地上求醫護人員不要告知她媽媽,可是她未成年⋯⋯),她說:「我叫她不要給她男友載就是不聽!現在出事了,我被通知前往醫院,心理師,我該對她說什麼好?把她臭罵一頓嗎?」,我建議她,看到這個快成年的女兒,雖然氣炸了,但什麼都不要說,只要好好地關心她的傷即可!諸位讀者,你們可以想想看,是把女兒臭罵一頓,還是單純關心她的傷勢,哪一個方法較可以防止下次女兒扺抗上男友摩托車的誘惑?哪個作法,較可以建立羞恥感?當一個孩子為別人所愛,他(她)比較容易建立起愛他(她)的人之內在價值信念類似的價值觀。所以爸媽要修練「逐漸放手」的功夫,與自己的焦慮共存(如何共存,那是另一個話題!)。
諸位讀者,就我的領悟,孩子到我們身邊,我們的目標不是「讓他(她)贏在起跑線上」,而是「豐盛我們彼此的生命旅程!」。父母認知到自己角色的變換,由當孩子的「導演」逐漸變成「觀眾」(就國家作比喻,家中的體制有點像「獨裁極權國家」走向「民主聯邦國共和」),看見孩子,讓他(她)的生命趨向完整,正是身為爸媽的天命,以後也會成為他(她)人生的珍貴回憶!
(本文可搭配podpodcast 「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同名EP13來聽)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158會員
    26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