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搬舊文|跟著花甲轉大人

寫在前頭

我在數年前,在面對臉書變更演算法運算的困境,加上網誌介面使用上的限制,就嘗試直接以臉書書寫長文,因此也產生了一個僅有數篇文章的短命系列文「隨想系列」,這次移植過來的是第 3 篇。


Image from|臺中觀光旅遊網- 臺中市政府

Image from|臺中觀光旅遊網- 臺中市政府

隨想系列-試寫03號
跟著花甲轉大人(劇透程度趨近於零)

認識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很少關注影視娛樂的消息,尤其在現在臺劇趨於萎縮,而且走向流於誇張空洞的鄉土劇處境中,除了先前幾部比較喜歡的危險心靈、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麻醉風暴、一把青等公視戲劇外(有人還記得民視的浪淘沙嗎?),比較近期的戲劇作品搞不好連名字都沒聽過。

這部花甲,當初並沒有想要看的意思,讓我再次注意到這部戲的,是那段盧廣仲跟蔡振南一鏡到底的三分鐘臺語對白戲,不禁讓我佩服起來,但也就只有分享別人的語言分析文,倡導一下母語之重要性。恰巧我偏偏又對主演的瞇瞇眼沒什麼特別興趣,所以也就淡忘了。

上禮拜隨團契去二水巡迴,聽到大家都在討論,讓我暗自決定要來看看到底有多精彩。結果回到高雄後,從劇情一開始就完全吸引到我了,原因無他,劇中與現實之間幾無脫節,尤其刻畫家族日常的部分更是令我嘖嘖稱奇,隨著劇情的推進,各個人物的性格呈現越來越細膩與深刻,所探討的議題與臺灣社會現況相契合,比起爭什麼公司董事股票,花甲離觀眾更加接近。

我想起前些年也同樣以「死亡」而起始的電影父後七日,若說父後七日是用諷刺甚至爆笑誇大的手法嘗試傳達傳統民俗習慣的匪夷所思,相較之下,花甲可說是補足除了民間喪事習俗以外,廣泛地涉及多個議題「到處點火」。

我不會寫一堆評論,因為網路上已經有許多不錯的文章在討論花甲這部戲,而這股浪潮勢必延燒一陣子,我也不想像其他網友一樣酸什麼假髮之類的。只說一點,當時在看的時候怎麼覺得看不完,原來一集就有九十分鐘,直逼電影的長度,我自己感覺依劇情架構就顯得有點冗長與鬆散。

我想表達的是,其實我自認是個理性的人,別人哭得稀裡嘩啦,我卻連一滴眼淚也無法掉在電影院的地板上,隨著年紀增長,也許是經歷稍微多了些,偶爾能被觸動,眼淚在眼眶打轉,但這還是第一部讓我邊看邊流淚的戲劇作品。

或許有人會好奇我是在哪個情節流淚,我可以分享一下,除了很多人討論的花甲追思文之外,其實讓我感觸最深、哭最慘的部分,是越南看護阿春在跟一姊單獨告別的片段,我在看劇的過程中,不斷注意阿春的言行舉止,以及她在戲中所扮演的角色與遭受的質疑,她並沒有被虐待,甚至在我看來她還算是處境不錯的看護,但看似外人,卻是一姊醒來之後唯一想找的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暗暗地打臉當今臺灣社會對東南亞移工的態度。

Image from|植劇場-花甲男孩轉大人

也許大家早就跟著電視的進度,跟鄭家成員們和一姊告別了,但我仍然推薦這部戲,值得一看再看,裡面有太多可以再多加深思的課題,如果只是看到誰帥誰美、結局是什麼,這種很淺層的東西,那就太浪費這部戲了。

我甚至在戲中找到了些很久沒有辦法體會到的信仰意義,那些似乎在教會群體裡曾經存在過的包容、理想、溫暖與愛。每個人都在轉大人,如同花甲自問:「我到底可以做什麼」,即便那過程是痛苦的,但對我們的人生來說,卻是真實。

書弘
於高雄住家
2017/07/12 23:44

2017 年 7 月 13 日 00:32 於個人臉書頁面

 Su-hong
 書寫於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3.07.13 19:25 移植重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