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的東風】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轉法輪經》中開示,佛陀為最初的僧寶五比丘講演四聖諦法門,以「示轉」、「勸轉」及「證轉」三種不同的方式來宣說佛理。

raw-image

「示轉」為佛陀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勸轉」為佛陀勸導弟子修持四聖諦的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證轉」為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悟四聖諦,勉勵弟子們只要勇猛精進,必能一樣證悟四聖諦:此是苦,吾已知;此是集,吾已斷;此是滅,吾已證;此是道,吾已修。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降生到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為了傳承佛法,讓眾生破迷歸覺,都能受持、修學佛法,證悟涅槃的彼岸。總而言之,三轉法輪對眾生有極具深層重要的意義,佛陀的慈悲示現,眾生才有光明的指引,才有一條光明大道,可以跟隨佛陀的腳步,揭開六道輪迴中如夢如幻的境界,有了佛法,一切才有希望。

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有的眾生都可以受持佛法、聽聞佛法、修學佛法,當然也可以成就佛道,但要以真誠心來受持,不是將佛法當做調劑生活的一部分。

許多渴求、追求佛法的人,千辛萬苦想要受持正法,那種求之而不可得的無奈和惆悵痛苦,往往超乎了世人的想像。有很多人學佛,剛想發心而已,慧命就斷,無法繼續延續。可值遇學佛修行的因緣,靠自己多發心,想辦法增上佛緣。

今生值遇佛法並具足因緣受持、修學,有正確的法教傳承、善知識、清淨如法的道場、助緣及道友、道伴,千萬不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就是真誠的發心,還有長遠心、殷重心。如果覺得佛法垂手可得,善緣具足理所當然,當佛緣消逝的時候,要再追求,就時不我與了。

─────────
觀音山 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 祈福除障系列法會2023年6月3日~7月21日
https://www.fazang.org/chokhor_duchen
─────────

慶讚佛陀初轉法輪日─護生慈善保育放流活動 供養慈悲 龍德上師
▣ 前往參加▸ https://bit.ly/3JlEPoy
(開放登記至7月21日晚上12:00前截止)

7月16日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顯密實修暨八關齋戒法會
▣ 法會時間▸上午8:00 ~ 下午16:30(GMT+8)
▣ 法會直播▸https://bit.ly/3JPWy7V
▣ 隨喜供養傳戒上師▸https://bit.ly/3XuSY92

敬邀全球十方善信法友,透過觀音山LIVE直播,共同參加。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

avatar-img
25會員
2.3K內容數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學佛修行的人,要懂得把握機會來修福修慧。因為學佛的慧命並不一定長長久久,有時候是很短暫,這與每個人結的佛緣有關。不管過去生結的緣如何,今生有幸接觸佛法,就要用心地深結佛緣。」修行主要是修福和修慧二類:孝順父母、布施供養、做利益他人等,屬於修福;念佛、拜懺、打坐、聽開示、讀佛經,減少煩惱,屬於修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偉大佛陀於菩提樹下證悟,對於三千大千世界複雜的因果牽纏,無不如觀水晶般澄明無礙。佛陀洞察世間眾生智慧短淺,無以領會深奧的法界實相,欲直接入涅槃。 此時,帝釋天王與大梵天王為請佛住世、大轉法輪,以一右旋白法螺與千輻金輪供養佛陀, 佛陀慈悲應允請法,因為在祂的智慧法眼中已預見:此吉祥緣起象徵 佛法將
在《賢愚經》的「波婆梨緣品」中,有一個公案,當時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在佛陀出家之後,因為一直思念著佛陀,便親手紡織做了一件金色的細棉衣,當她親手將衣服交給佛陀時,佛陀卻讓她拿去供養僧眾。佛告訴祂的姨母,一個人以恩愛之心供養,福德不會廣大;假如能供養僧眾,福報會殊勝。
藏密祖師偉大 蓮師極為親近的弟子與密咒乘之法主──龍欽巴尊者開示:「積聚福德資糧最勝者,是薈供也。」薈供不只是在佛前行廣大豐盛的供養而已,這是一個完整的修行。 在進行薈供儀軌修法時,分為迎請、供養、懺悔、驅魔、酬誓願、成就,這六個內容就是一個完整的修法,再加上加持供品,共七個內容。 「嗡、啊、
《永遠不能遺忘的事》現代孝順的人故事實例:菲律賓南萊特省一個貧苦農村中,有個年僅五歲的孝順乖女珍妮Jenny,每日為失明的父親柏比(Nelson Pepe)引路,陪伴父親穿越森林泥濘路走到工作的農地。菲律賓男子雖然雙目失明,卻是家中的經濟支柱。為了養家,他每日必須穿越林地到達附近一個椰子農場工作,每
偉大佛陀於菩提樹下證悟,對於三千大千世界複雜的因果牽纏,無不如觀水晶般澄明無礙。佛陀洞察世間眾生智慧短淺,無以領會深奧的法界實相,欲直接入涅槃。 此時,帝釋天王與大梵天王為請佛住世、大轉法輪,以一右旋白法螺與千輻金輪供養佛陀, 佛陀慈悲應允請法,因為在祂的智慧法眼中已預見:此吉祥緣起象徵 佛法將
在《賢愚經》的「波婆梨緣品」中,有一個公案,當時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在佛陀出家之後,因為一直思念著佛陀,便親手紡織做了一件金色的細棉衣,當她親手將衣服交給佛陀時,佛陀卻讓她拿去供養僧眾。佛告訴祂的姨母,一個人以恩愛之心供養,福德不會廣大;假如能供養僧眾,福報會殊勝。
藏密祖師偉大 蓮師極為親近的弟子與密咒乘之法主──龍欽巴尊者開示:「積聚福德資糧最勝者,是薈供也。」薈供不只是在佛前行廣大豐盛的供養而已,這是一個完整的修行。 在進行薈供儀軌修法時,分為迎請、供養、懺悔、驅魔、酬誓願、成就,這六個內容就是一個完整的修法,再加上加持供品,共七個內容。 「嗡、啊、
《永遠不能遺忘的事》現代孝順的人故事實例:菲律賓南萊特省一個貧苦農村中,有個年僅五歲的孝順乖女珍妮Jenny,每日為失明的父親柏比(Nelson Pepe)引路,陪伴父親穿越森林泥濘路走到工作的農地。菲律賓男子雖然雙目失明,卻是家中的經濟支柱。為了養家,他每日必須穿越林地到達附近一個椰子農場工作,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夢見我在宣揚佛教,正在講述佛陀用苦行,來實踐佛法和推廣佛法的經過。 我說這不是一個華麗的故事。釋迦摩尼佛一步一腳印,就是用他的力量,來推廣佛法。 群眾中有其他宗教人士,聽到我的說法,覺得不以為然。 我回說各個宗教,都有其勸人為善的教義。「我沒有要跟你辯論,我就是在介紹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式,希望大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夢見我在宣揚佛教,正在講述佛陀用苦行,來實踐佛法和推廣佛法的經過。 我說這不是一個華麗的故事。釋迦摩尼佛一步一腳印,就是用他的力量,來推廣佛法。 群眾中有其他宗教人士,聽到我的說法,覺得不以為然。 我回說各個宗教,都有其勸人為善的教義。「我沒有要跟你辯論,我就是在介紹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式,希望大
Thumbnail
皈依佛門是學佛修行的起點,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中提到,不論個人的因緣福報契應哪一個法門,信受皈依絕對都是佛門學習的第一課。皈依可以讓我們清除許多的障礙,賜給我們幸福安樂。教法中的「心臟」,答案無疑就是「三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