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飯的原型是米,因此顯得特別珍貴

日常平凡的一碗白米飯,讓7000年來的米食世界,因為一星負評而躍上新聞事件。要說是現代人吃飽沒事隔空開嗆覺得刺激有趣 ? 還是歸結於消費糾紛呢 ? 學生被迫道歉,店家息事暫歇,想來是兩敗俱傷,沒有誰是贏家吧。

也許是酷熱夏天惹的禍,體感溫度高達40度,人心浮躁,理智容易不在線,火氣上來難免就會你來我往。冷靜過後,大家還是得過日子的,不是嗎 ? 

 唐代的李紳,有《 憫農二首 》詩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如下 ~ (摘自網路 )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我家的祖宗們代代務農,因此讀起憫農詩,特別有感。記得小時候,家裡不曾需要花錢買米,但是吃的是舊米和糙米。新鮮的米是要出貨給碾米廠,是要賣錢的。長大後,外地求學時,我才知道原來白米飯真的是白色的。不過,第一次吃到非常好吃的白米飯,竟然是去日本旅遊的時候,飯粒Q彈香甜的程度,讓我每一口都多咀嚼了好幾下。原來,日本米屬稉稻系統,台灣的蓬萊米是日據時代,眾多台灣稻米品種的剔選與改良後的新品種。

對米不了解,於種稻的務農家庭出生的我而言,其實很汗顏。認得幾個字,就自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至於走出象牙塔,方知為五斗米折腰並非容易事,所以呀……讀書有用嗎 ? 當然有用,用在能明理、辨是非。而且江湖在走,EQ要有。

我很喜歡《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喜歡《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喜歡讀著讀著而茅塞頓開的時候,那種究竟的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喜歡伍佰寫的歌詞,悲傷的情緒落在搖滾裡,常有一貫的自嘲文筆。
一個人僅能有一個人生,但閱讀小說卻能感受更多不同的人生;如此時而跳脫現實、時而緊追現實,生活才會充滿趣味與豐沛。
時間也像先知,就在走著走著的空間裏,延展開來一些事,然後收編閉鎖一些事,冥冥中直觀反覆又能清實旁觀⋯⋯
喜歡伍佰寫的歌詞,悲傷的情緒落在搖滾裡,常有一貫的自嘲文筆。
一個人僅能有一個人生,但閱讀小說卻能感受更多不同的人生;如此時而跳脫現實、時而緊追現實,生活才會充滿趣味與豐沛。
時間也像先知,就在走著走著的空間裏,延展開來一些事,然後收編閉鎖一些事,冥冥中直觀反覆又能清實旁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某天抓住光的地方,就拍到我真正想要的感覺. 稻田 糧食來源之一 或許現今很多人們,很少在食用這些米飯, 改為低熱量的餐食來食用, 但米飯還是很有他重要性的存在, 是大地孕育出來的糧食, 早期,也是人民更需要的主食, 開墾,種植過程,才能有得以充飢的食物. 實際上也是在提醒世人,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童年時期追求的溫暖回憶,闡述了白稀飯在家中的溫馨意義。透過親身經歷與感受,喚起讀者對美食、家庭、童年回憶的共鳴。
Thumbnail
吃米吃了將近50年,今天第一次認真看它!   這帶殼的稻米來自學校李鎮宇老師的研究室 去除外殼的模樣--它們就是糙米 (右邊的泡過水所以果皮較不明顯) 這外殼包括了兩部分: 左邊的為 lemma, 右邊的為palea 同樣的英文字不同的翻譯(不知道哪一個對?!)  (1) 內穎(Pa
Thumbnail
24節氣中的「小滿」,指的是稻秧正在結穗,逐漸飽滿的狀態。《黃帝內經》揭示的「五穀為養」,對古人而言,稻米不僅僅是果腹的糧食,更是拿來入藥的藥材!稻米的各個階段均可用來蒸露:正在開花的稻穗、新鮮白米、發芽的稻穀來蒸露,均有各自有不同的療效。
Thumbnail
稻穗要去糠才能吃,去糠的過程也是磨,磨一遍得糙米,想要吃到潔白細緻的白米,就得再一道「砂輪」手續將糙米表層磨削掉。碾米的過程就像每一個人的命運,都要經過磨礪才會圓潤光滑。 有的人不堪苦來磨,命運就止在糙米階段,且戰且走,吃苦當作吃補,可是苦沒有出口,沒有見苦知福、做中覺的機會。也有一些人認份,
Thumbnail
遊佐町農友以稻豐為基礎,一步步打造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從提攜稻米到推進養豬事業,並以品牌推廣酒造業。過程中發生多個大事小情,展現著在地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町農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成長。
陽春麵,台灣最普遍的庶民麵食。 在讀小學時代鄉下,街上有座宮廟, 廟的正後方一條街有間外省伯伯三人合開的一間麵館 。一早開店後開始忙碌的一天: 和麵桿麵, 切菜熬湯, 每當下課放學路過, 總會被店裡特有的食物香氣所吸引,記得那時如果正好有5塊錢,就會走進去吃上一碗最熱賣的陽春麵。 我每次點完麵坐
▲青操食品的呷巧味燉飯系列使用了五結鄉的夢田越光米。(圖/五結鄉農會提供) 【李婉如/ 報導】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外食、外送等餐飲服務的興起,如今成年人每年平均地的白米食用量已然減半(從90公斤降至45公斤),足見過往家家戶戶的餐桌必定會出現的米飯,其重要性已經漸漸淡化。 為了喚回
Thumbnail
雖然秧不是我育的也不是我插的,但一邊吃悟饕便當一邊看插秧機跑來跑去、綠色秧苗一排又一排的當下,我完全可以理解古早時那些威脅沒把飯粒吃乾淨的人會得到報應的詛咒,都是其來有自。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某天抓住光的地方,就拍到我真正想要的感覺. 稻田 糧食來源之一 或許現今很多人們,很少在食用這些米飯, 改為低熱量的餐食來食用, 但米飯還是很有他重要性的存在, 是大地孕育出來的糧食, 早期,也是人民更需要的主食, 開墾,種植過程,才能有得以充飢的食物. 實際上也是在提醒世人,
Thumbnail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人類,最早可能是以小米當作主食的。有許多考古證據都指出小米在黃河流域是很重要的作物。雖然後來被小麥與水稻取代,但是小米到現在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 也因此,在古老的農書中,當然也會記載小米的種植。《齊民要術》將小米稱為「穀」,並且說「穀田必須歲易」。 最近的研究,確認了書中的觀察!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童年時期追求的溫暖回憶,闡述了白稀飯在家中的溫馨意義。透過親身經歷與感受,喚起讀者對美食、家庭、童年回憶的共鳴。
Thumbnail
吃米吃了將近50年,今天第一次認真看它!   這帶殼的稻米來自學校李鎮宇老師的研究室 去除外殼的模樣--它們就是糙米 (右邊的泡過水所以果皮較不明顯) 這外殼包括了兩部分: 左邊的為 lemma, 右邊的為palea 同樣的英文字不同的翻譯(不知道哪一個對?!)  (1) 內穎(Pa
Thumbnail
24節氣中的「小滿」,指的是稻秧正在結穗,逐漸飽滿的狀態。《黃帝內經》揭示的「五穀為養」,對古人而言,稻米不僅僅是果腹的糧食,更是拿來入藥的藥材!稻米的各個階段均可用來蒸露:正在開花的稻穗、新鮮白米、發芽的稻穀來蒸露,均有各自有不同的療效。
Thumbnail
稻穗要去糠才能吃,去糠的過程也是磨,磨一遍得糙米,想要吃到潔白細緻的白米,就得再一道「砂輪」手續將糙米表層磨削掉。碾米的過程就像每一個人的命運,都要經過磨礪才會圓潤光滑。 有的人不堪苦來磨,命運就止在糙米階段,且戰且走,吃苦當作吃補,可是苦沒有出口,沒有見苦知福、做中覺的機會。也有一些人認份,
Thumbnail
遊佐町農友以稻豐為基礎,一步步打造循環農業及能源自給,從提攜稻米到推進養豬事業,並以品牌推廣酒造業。過程中發生多個大事小情,展現著在地生活俱樂部生協與遊佐町農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成長。
陽春麵,台灣最普遍的庶民麵食。 在讀小學時代鄉下,街上有座宮廟, 廟的正後方一條街有間外省伯伯三人合開的一間麵館 。一早開店後開始忙碌的一天: 和麵桿麵, 切菜熬湯, 每當下課放學路過, 總會被店裡特有的食物香氣所吸引,記得那時如果正好有5塊錢,就會走進去吃上一碗最熱賣的陽春麵。 我每次點完麵坐
▲青操食品的呷巧味燉飯系列使用了五結鄉的夢田越光米。(圖/五結鄉農會提供) 【李婉如/ 報導】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外食、外送等餐飲服務的興起,如今成年人每年平均地的白米食用量已然減半(從90公斤降至45公斤),足見過往家家戶戶的餐桌必定會出現的米飯,其重要性已經漸漸淡化。 為了喚回
Thumbnail
雖然秧不是我育的也不是我插的,但一邊吃悟饕便當一邊看插秧機跑來跑去、綠色秧苗一排又一排的當下,我完全可以理解古早時那些威脅沒把飯粒吃乾淨的人會得到報應的詛咒,都是其來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