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2001大河劇《北条時宗》有感(一)
北条時宗(北條時宗),一言以蔽之,為「蒙古襲來」而生的男人!
時宗的一生相當短暫,卻遇上日本開國最大危機,面對十三世紀的國際強權蒙古鐵騎渡海襲來。在此循例介紹北条時宗生平:
時宗生於1251年鎌倉幕府時代,此時日本政局相當有趣,天皇實權已遭鎌倉幕府征夷大將軍源賴朝架空,政事一應交由將軍定奪,但權力隨後又遭有力「御家人」,就是直屬武士謀奪,甚至還使源氏將軍嫡系盡數滅亡,幕府最終淪為「執權」北条家的囊中物。
但北条家的執權政治初期還是御家人合議制的集體領導,但其中常任執權的「得宗」家,即北条氏嫡系逐漸壟斷權力,形成「得宗專制」,北条時宗便於1268年3月開始以得宗家當主兼任第8代執權。
而亞洲大陸早已風雲變色,由忽必烈成為蒙古帝國大汗,並於1271年建立「元朝」,且早在1268年元月時便命高麗派使者持蒙古國書至日本要求臣服,但總計6度遣使全遭北条時宗無視。
1272年幕府爆發「二月騷動」,時宗誅殺庶兄北条時輔,鞏固自身與得宗家大權後,全力迎戰「蒙古襲來」。
1274年11月忽必烈以忻都為元帥,洪茶丘、劉復亨為副帥,率高麗將領金方慶,領2至3萬兵力試探性地攻擊日本,「文永之役」爆發。元軍進行「対馬侵攻」,對馬守護代宗助国戰死沙場,日軍遭全殲,這便是動漫《Angolmois 元寇合戰記》的背景故事。
元軍繼續「壱岐侵攻」,壹岐守護代平景隆戰敗自殺。元軍隨即挺進至九州島,自博多灣登陸,與集結的日軍交戰,「赤坂之戰」、「鳥飼潟之戰」兩戰日軍雖不敵,但全力奮戰,甚至使副帥劉復亨身中流矢。
由於元軍此次襲來偏試探與警告意味,加上日本武士積極抵抗,與後勤補給不易,決議撤退,神奇的是當夜竟遇颱風侵襲,元軍艦隊觸礁沉沒眾多,首度蒙古襲來以大敗收場。
但蒙古襲來給鎌倉幕府帶來極大的危機感,戰後便在博多灣構築元寇防塁,以元寇防壘阻擋蒙古登陸。
1279年元滅南宋,1281年6月果然再度蒙古襲來,開啟「弘安之役」,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約3萬兵力,金方慶則率1萬高麗軍自朝鮮半島合浦(今韓國昌原市馬山港)出征。江南軍則由范文虎、李庭率10萬人,自今浙江省寧波港出發。
元軍以東路軍為攻擊主力,並先行停靠對馬島、壹岐島後直撲九州島,不過鎌倉幕府此役有備,九州博多灣沿岸的元寇防壘發揮功效,元軍遭日軍頑強抵抗,暫泊志賀島於「志賀島之戰」亦遭擊退,後撤至壹岐島待江南軍合流,但於「壹岐島之戰」再遭日軍痛擊,壹岐守護代少弐資時戰死,東路軍退往平戶島會合江南軍,並圍攻鷹島,日軍海戰抵抗,戰況膠著。
此時,「神風」到來,颱風襲擊蒙古大船隊,因元朝征日急迫,徵用平底河船運兵,不耐複雜海相,碰撞毀損翻覆極多,元軍軍議開始撤軍,日軍趁元軍元氣大傷時,出兵伊万里灣挑起「御廚海戰」。
日軍再對因海難漂流至鷹島,已遭大部隊遺棄的元軍發動總攻,掃蕩殲滅殘留元軍,最終取得大勝。元日交戰的畫面都留在竹崎季長繪卷《蒙古襲来絵詞》之中。
但戰後因屬防守型國際戰爭,無獲尺寸之地,且為防備的可能的蒙古第三度襲來,幕府財政持續惡化,御家人為「元寇」的付出難獲恩賞,埋下鎌倉幕府滅亡的遠因,只是北条時宗卻在1284年,完成其抵禦蒙古的大業後撒手人寰,享年33歲。
NHK2001大河劇《北条時宗》有感(二)
大河劇《北条時宗》由於題材特殊,並非日本內戰,而是「蒙古襲來」,所以我關注的焦點也主要放在有蒙古征日的集數,除了2部總集編外,僅觀賞第1集、第34集:蒙古襲来〈1〉九百隻の大船団、第35集:蒙古襲来〈2〉奮戦!水軍城、第36集:蒙古襲来〈3〉博多炎上、第47集:弘安の役、第48集:運命の嵐、第49集而已。
而首集便是以1268年蒙古國書抵達日本做為開端,展示貫穿本劇的蒙古要素,甚至連開場動畫也是由傳統蒙文幻化成「北条時宗」字樣,不過第一集全在展現鎌倉幕府內部的詭譎多變,朝廷、將軍、足利氏、北条氏等多方勢力角逐。
暗潮洶湧下,時宗之父北条時賴透過「宝治合戦」血腥鎮壓,肅清異己,再度確立得宗家的權勢,但仍抵達不住自家嫡庶子的爭端。
隨後的總集編前編除了醞釀風雨欲來的危機感外,都在鋪墊時輔、時宗最後的兄弟相殘。在歷經前半部漫長又拖沓的手足情仇後,終於進入關鍵的第34集蒙古襲來,合計4萬人,900艘的巨大船隊破海而來。
蒙古對對馬、壹岐的侵略維持蒙古一貫的「恐怖」戰術以立威,透過倖存者的宣傳震懾日本全國。
加上日本武士一開始「彬彬有禮」地放鏑矢與自報家名,對上蒙古大軍直接一上來就遠程兵器岸轟,毒箭掃射。蒙古鐵騎的集團戰法對上日本武士的一騎討單挑,猶如現代部隊與中世紀軍隊交戰。
在火力運用上更像是《信長之野望》VS《三國志》的感覺,更讓人體會到幕府對大陸情報的不足與戰術的落後,實力的「代差」簡直如同「回合制」對上「即時戰略」,但日軍不屈不撓抗戰,還讓副帥劉復亨中箭,使日本獲幸運女神眷顧,元軍焚毀博多,撤回海上,再遇暴風雨撤退,結束首場大戰。
第二次蒙古襲來,則更展現出日本武士的膽氣,石牆固守,九州御家人紛紛為家園挺身而出,奮戰的身影令人動容,不得不說很多在日本戰國時代的小大名如松浦黨、少貳家、河野家都在這場戰爭中居功厥偉,下次在《信長之野望》時也要還他們本來顏色。
河野家的小船夜襲,竟還逼使蒙古大船團改採「連環」,將船繩索相連防守,日軍反登陸作戰也不計損傷,打得有模有樣,最後才又天助自助者,元軍再遭颱風襲擊,葬身大海。
但本劇劇情中帶入反戰思想,北条時宗要嘛想在和戰之間尋找出第三條路,或是要讓鎌倉幕府什麼開闢出新的道路,過多空話,只讓我覺得「矯情」。
甚至為洗白北条時宗,改編史實讓庶長子北条時輔未死,亂入到亞洲大陸。但即便是唐太宗李世民還不是有玄武門之變,帝王之家,本非常人可言,遮遮掩掩,反顯不堪。
且劇情的邏輯亦不通暢,真是反戰,幕府何必斬殺元使引戰,超多細節前後不連貫,難以自圓其說。
本劇其實就演繹幕府甚至日本全國從面對強權的徬徨無措,到最後覺醒為不屈勇氣的老套路就足以動人,何必多此一舉。
套入現代思想「新說」不是不行,但加在北条家這種「下剋上」又不斷清洗同僚,權臣中的權臣實在多餘。
演員方面,和泉元彌作為狂言師扮演男主時宗,轉身的動作很有舞台感,但受限於史實,多半也是室內戲的橋段較難發揮。本劇還請來黃金家族專門戶蒙古族巴森扮演忽必烈,與蒙古族旭仁花飾演察必皇后。劇中既能聽到蒙語對話,也遠赴內蒙古取景,連馬可波羅都安排登場,更打造出一個海外貿易重鎮兼具異國風味的博多,海戰、登陸戰與爆破場面俱全也算是誠意十足。
只是相較於強大的忽必烈汗,本劇第二男主根本是北条時輔,尤其是兩位「惡役」演員渡部篤郎的北条時輔、北村一輝的平賴綱相當搶戲,不時填補時宗戲份的空洞。
女角方面,本劇與總集編都是以時宗之妻祝子身兼口白介紹,西田ひかる的祝子很年輕就嫁給北条時宗,所以在劇中都走青春可愛路線,不過也僅是聊備一格。
整部戲我認為改拍成「蒙古襲來」電影版較為合適,否則北条時宗的一生跌宕起伏不足,純聚焦在蒙古襲來會更為精彩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