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

更大的挫折與失敗乃是為破除頑固的習性和根深蒂固的信念,這豈不是更佳的禮物?

狀似滿帶恩澤與一帆風順,卻顯出人的狂妄與自大,這豈不是更為危險?


福禍相倚,陰陽一體,中庸之道,平安在心。


~與神同行於全然神聖之境的阿諾

    人為何會生病,是因為某些心理狀態導致身體某部分能量卡住了,透過隨喜自發功(動態靜心)練習動中禪,覺察能量的流動,以輕柔的方式給予愛,在動中進入內在,啟動自我療癒的能力,卡住的地方得釋放,轉為喜悅、健康有力量。 熟練後自己可以練習,放喜歡的音樂,隨之流動起舞。 依心而動,隨心而行, 關注、給予愛、釋放並轉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 所有外相都如同鏡子般返照我的內心,讓我省察、修正並除去塵埃,以愛籠罩這一切。 ~與神同行於全然神聖之境的阿諾
    1. 所有外相都如同鏡子般返照我的內心,讓我省察、修正並除去塵埃,以愛籠罩這一切。 ~與神同行於全然神聖之境的阿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境界就是不如意,可能是身體有厄,事業出問題,婚姻難保,親子反目等等,一連串與我們的心願相違背的考驗。慧光老智者說,不管面對何種考驗,都要用「善」來回應,惡來善往,強惡終究會被柔善所降伏,因為上善若水。如果以惡心治逆境,就會陷入更慘痛的深淵,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擴大加深,終究踏入無法挽回的定局
    過於安逸不想做事⋯ 凶險就在眼前,不進則前功盡棄,進則三思自省。如何應之?包容可去化分別,堅守自己錯在哪裏?錯在思想有別,寧可斷送自己成就別人,這是愛還是無知? 點覺一:我是一個安逸之人,但兇險即將發生在眼前了。我行的是中庸之道,從來沒有自信過高,做事也未曾過於剛烈。寧可斷送自己成就別人這一說法
    Thumbnail
    本文繼上一篇,引用「自強不息者最終能得到拯救的主題」探討東西文化差異。在文章中提到了亞斯蘭、彼得、愛德蒙、露西和蘇珊等角色,以及他們在納尼亞世界中的冒險和成長。文章指出人生中充滿了善惡拉鋸的現象,只有忠於展現獨特自我的生命冒險,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難道原次中華真有福報,走出分別,失小得大,吉祥亨通。 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取決於我們要不要做,不做永遠做不到,原生是我,次生是你,頭撞血流,照鏡同形。這就是沒有福報,還有每一個小人的責任,君子只能感嘆時不我與。 點覺一:兩心眏照,不可直視說明了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以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後來,我才發現「中庸」是個人要平衡,行為舉止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於偏激也不過於順從,人在社會上就是要一直平衡各種關係、平衡自己的內心,不過於自卑也不過於自大。
    Thumbnail
    有一些人,私心比較淡薄,容易因為善知識一句好話深覺有理,便義無反顧的去做。也有一些人,私心比較重,善知識的一句話並不能影響他什麼,也不能使他心開意解,反而覺得對方有些雞婆多管閒事。 這便是心念的不同,念頭習慣往善的方向思考,就能百福叢生,就算是惡人故意咀咒,也不覺得是咀咒,反而感謝對方提醒自己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境界就是不如意,可能是身體有厄,事業出問題,婚姻難保,親子反目等等,一連串與我們的心願相違背的考驗。慧光老智者說,不管面對何種考驗,都要用「善」來回應,惡來善往,強惡終究會被柔善所降伏,因為上善若水。如果以惡心治逆境,就會陷入更慘痛的深淵,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擴大加深,終究踏入無法挽回的定局
    過於安逸不想做事⋯ 凶險就在眼前,不進則前功盡棄,進則三思自省。如何應之?包容可去化分別,堅守自己錯在哪裏?錯在思想有別,寧可斷送自己成就別人,這是愛還是無知? 點覺一:我是一個安逸之人,但兇險即將發生在眼前了。我行的是中庸之道,從來沒有自信過高,做事也未曾過於剛烈。寧可斷送自己成就別人這一說法
    Thumbnail
    本文繼上一篇,引用「自強不息者最終能得到拯救的主題」探討東西文化差異。在文章中提到了亞斯蘭、彼得、愛德蒙、露西和蘇珊等角色,以及他們在納尼亞世界中的冒險和成長。文章指出人生中充滿了善惡拉鋸的現象,只有忠於展現獨特自我的生命冒險,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難道原次中華真有福報,走出分別,失小得大,吉祥亨通。 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取決於我們要不要做,不做永遠做不到,原生是我,次生是你,頭撞血流,照鏡同形。這就是沒有福報,還有每一個小人的責任,君子只能感嘆時不我與。 點覺一:兩心眏照,不可直視說明了兩岸之間的緊張關係,以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遇見糟心的人與事 你可以選擇不善良 只因為… 所謂的善良,從來就是~有條件的 不是對一些當成“應該”及“理所當然”這樣的付出 就該概括承受,這是錯誤的觀念 如同我們的好,是付予懂得感恩惜福的人 從來不是任由當成很沒價值的付出與奉獻 沒有所謂應該要,甚至必須這麼做 許多時事教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後來,我才發現「中庸」是個人要平衡,行為舉止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於偏激也不過於順從,人在社會上就是要一直平衡各種關係、平衡自己的內心,不過於自卑也不過於自大。
    Thumbnail
    有一些人,私心比較淡薄,容易因為善知識一句好話深覺有理,便義無反顧的去做。也有一些人,私心比較重,善知識的一句話並不能影響他什麼,也不能使他心開意解,反而覺得對方有些雞婆多管閒事。 這便是心念的不同,念頭習慣往善的方向思考,就能百福叢生,就算是惡人故意咀咒,也不覺得是咀咒,反而感謝對方提醒自己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