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奧本海默:死神的自我矛盾

raw-image
奧本海默,近期討論度極高的電影,講述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歐本海默參與研製原子彈的過程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席尼·墨菲等人主演。
此篇文章有雷​

故事複雜?

我原本是抱著了解歷史的心態進影廳的,沒想到諾蘭給觀眾的卻是驚人的感官體驗,以及長達三小時錯綜複雜的謎題,故事中角色眾多,且敘事手法交錯,可能會使第一次觀看的人難以理解故事脈絡,但其實全篇劇情編排地十分縝密,就是因為單純地照時間走太無聊,所以多次穿插了不同時間軸,連續有新人物的出現,儘管像個謎一般,看到後面甚至再次觀看時,便能理解此故事的端緒。


死神的前後矛盾

相信會有許多劇情講解,我便不獻醜,不過我想深入寫我印象最深的部分,主角奧本海默的心態轉變,也就是他的安全許可聽證會最後的關鍵證詞,1945年不愧疚丟下了原子彈,1950年卻因愧疚反對氫彈開發,是什麼使他前後矛盾?


如雷腳踏聲的象徵:群眾壓力

應該蠻多人會發現電影中有時背景會出現如雷的腳踏聲,且總是配上主角臉的特寫,砰砰地好似他的幻聽或是他腦中的焦慮,那些腳踏聲真正出現是原子彈投放日本成功,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向同伴們給予演講時,觀眾如雷的腳踏聲代表他們對於成功的激昂與亢奮,但在前面與戰爭部長的談話也能看出奧本海默對於投放原子彈有疑慮。

原子彈投放後奧本海默在洛斯阿拉莫斯給予演講

可是在那麼多人面前,尤其是那些努力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加上他們的家人,他無法說出那些真心卻殺風景的話,那些震耳欲聾的腳踏聲代表著群眾的期待,期待奧比做為領導能給予他們肯定,所以我認為那幕他說的話,是被逼著出口的,也因此在台上嘲諷完日本與德國後,整個場面在他眼中開始變得模糊不清,感官好像失常了,他好像失去自我的控制,甚至腳下踏破了一具的屍殼。

在另一幕同樣有腳踏聲的使用,是在聽證會上檢察官問為何當時在俄國發現核爆反應後否決了氫彈的發展,進而跳到當初美國原子能委員會(AEC)開會的回憶,在會談陷入僵局時,在一旁獨自思考的奧本海默的腦海中再次響起了那腳踏聲,好像群眾或是世界正在逼迫著他妥協,如同原子彈那次一樣,但是這次他拒絕了外界的壓力,堅決不開發氫彈,儘管最後杜魯門沒聽建議,這次的事件依舊成為了主角的把柄。

德國投降之時,他堅持要繼續開發原子彈

奧本海默曾在更之前,德國投降之時,在洛斯阿拉莫斯告訴眾人,他們必須繼續研究並支持投放原子彈的原因,人類需要理解這種武器的恐怖之處,若他們只談理論而不使用,人類永遠不會理解,奧本海默希望人類可以只透過這次核爆就學到教訓,達到多次在電影中提到的結束所有的戰爭。

但他太過天真,在聽證會的最後一幕,檢察官問他是從何開始對於氫彈有反對立場,他回答:「從我發現人類會使用他們擁有的所有武器後。」

就是因為如此,他的心態才產生了變化,不再臣服於群眾的壓力,否決了威力更大的氫彈之研發,但同時也成為了他被汙名化的關鍵,前後的自我矛盾,給予更多的質疑和輿論空間,於是他失去了安全許可。


真正的恐怖

他是美國的普羅米修斯,給予人類毀滅自我的能力,至此之後,他也不斷地受到折磨,我相信奧本海默發現了真正恐怖的是人類,他為了世界反抗了當初無法招架的群眾壓力,也同時被群眾背棄了。

我相信這位死神的情感還有許多能探討的地方,諾蘭的電影也給了我們許多詮釋空間,以上是我感觸最深之情節,這些想法可能跟史實中的人會有出入,不過至少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真實感受,我蠻喜歡這部電影,希望大家享受,也可以進一步的討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