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些美德成為了社會道德規範】我們在堅持美德時,到底在堅持什麽?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哈嘍,大家,今天我想來談一談關於一些社會上可能比較存在爭議的問題,提出一些反思和思考。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性的不斷解放,文化也在不斷進步,思想也在不斷更新,我一直秉持一個觀點:「物質可以拿來守舊,但思想要拿來創新。」

不管是閲讀古老的哲學書籍還是聽從民間的智慧,我們都知道哪些是「好」,哪些是「壞」,我們都會向「好的」那方面去靠近,而約束自己不往「壞的」方面前進。比如「不傷害他人」、「幫助別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等,我們都會去遵守,因為這樣可以維持一個和平的社會,久而久之,當這些「美德」漸漸上升為某一種公認的社會規範,大家必須要遵守的時候,有些東西就慢慢開始產生變化了。

【文前聲明】此文以下表達的所有觀點和看法並無任何自我標志正確的言論立場,更加不是反對現存的社會規範。此文的目的皆在於對當下社會發生的一些衝突和矛盾提出思考和反思,除此之外,並無任何其他立場和意圖。為避免冒犯到部分讀者的價值觀,若您對此話題感到排斥和不適,請避開本文,非常感謝。

(Generated by AI)

(Generated by AI)

尊敬長輩:「我到底該不該讓座?」

那這個議題就比較敏感了,因為關於這一點,一直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些「博愛座」、「關愛座」等等,本就是為行動不便的老人群體和特殊群體,如孕婦和殘障人士等等設定的,並且會標志不同於其他座位的顔色,以示提醒。然而導致了一部分人想坐但是不敢坐,坐了又會有心理負擔,或者坐下後堅持不讓座而產生心理鬥爭,因為很可能會被民衆譴責和批評,不論是誰,遭受到公開批評,心裏都會不舒服和難受。

那這個原因到底是什麽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尊敬長輩」或者類似的美德已經被上升為公衆認可的社會規範了,就意味著有類似於「道德法律」的效應,你若不遵守,公衆完全有權利去批判你,甚至處罰你,而你沒有任何權利反駁。注意這裏僅指「意味著」有類似效應,不代表全部和一定都會是這樣。

所以即使是處於被迫遵守的位置上,該個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完全認可這個社會規範的,這就是導致心理鬥爭和俗話說的「過意不去」的原因之一。

我們忽視了什麽?

尊敬長輩,關愛老人和特殊群體,這一點都沒錯,這些都是很好的美德,當我們都認為這些好的時候,就會演變成一種「强制性」的,不可反駁的價值觀規範,不管什麽東西,一旦加上「强制性」這三個字,就會開始出問題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忽視了個體的感受和個體差異化的事實

人是複雜的動物,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ta的周圍環境,和ta的個人遭遇,加上人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格和屬性,再加上環境和事件的影響,就算對同一件事,即使兩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也都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那如果我們要求所有人對某一件事都有相同的反應和態度,是不是就有點太過了?

這裏我並不是表達長輩和老者不該被尊敬,而是我們怎樣去尊敬的實行方式。

因為提倡和表達某一種觀點與認定某一種觀點就是絕對正確,他人必須遵守並受其約束是完全兩回事的概念。

這就是為什麽會造成無數衝突的原因。

有很多年輕人也會身體不適,比如有嚴重的身體疼痛,或者因低血糖導致的眩暈而無法長期站立等等,那麽此時我們該用「尊敬長者」的社會道德規範來强迫ta嗎?如果沒有這個强制性的社會道德規範標準,我們可能就會自然地理解和同情這名年輕人,包括長者,也就不會去批判ta的行為不恰當而譴責ta。

我也有見過很多健康的老人,在公車上即使有空位,也不選擇就坐,因為他們完全可以正常地站立,甚至可能會覺得多站站對健康也有好處,很多老人在這個時候就算是被讓座,也選擇不去坐。那這種情況用「尊敬長者」這個規範來解釋的話,又該如何解釋呢?我們會說,那是老人自己的選擇,可以理解。但若是一個站起來就會暈倒的年輕人和一個健康的完全可以站立的老人的話,我們用「尊敬長者」這條又該作如何解釋呢?

這裏的矛盾和衝突就會不斷出現了。因為並不存在一個完美的標準,可以適用於所有人,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有可能健康或不健康,都有可能需要幫助或者不需要幫助,沒有一個百分百的確定現象是老人必須一定需要幫助,而年輕人必須一定不需要幫助。這種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完全不同的所有個體的現象,是有一定荒謬性和不現實性的。


幫助他人:「我要時刻把他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上嗎?」

這個問題涉及到很容易東亞文化忽視掉的「自我意識」,關於這個我在早期一篇文章【自我與自私的區別】有詳細分析過。

幫助他人這也一點沒錯,人需要互助才能更好地渡過難關,沒有人是可以生活在被完全孤立的環境裏的。

而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當我們認為這是好的的時候,我們逐漸又把這條演變成了某種强制性的社會道德準則,問題就開始不斷出現了。

有多少次你被教導要顧及大家的感受,有多少次因為你與大家默認的不同而遭到「更正」,這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在「幫助」大家,去考慮大家的感受,去順從大家的意願。這沒有不對,但若變成了「道德準則」,變成了可以拿來衡量一個人好壞與否的標準的時候,就不對了。

我們忽視了什麽?

我們忽視了自我和個體,甚至往反方向走,犧牲自我,成全大衆,這似乎成為一個默認的準則和道德規範,我們開始學會壓抑自我感受,壓抑自我需求,某種程度上來説可以說是開始學習怎樣虐待自己

有些人會說,「那虐待自己總比虐待別人好。」沒錯,但是事實上,事情並不是這樣運作的。真實情況是,被壓抑的自我,終究會通過用同樣的方式—壓抑別人而獲得釋放和平衡。

很簡單的例子,小時候經常被父母辱駡並忍著的孩子,若這個心理問題持續沒有得到正確的面對和解決的話,長大後,ta一定會以同樣的方式—辱駡,對待ta在乎的人,從而獲得自我感的確立,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自我確立方式。

從小極度缺愛的人,若沒有得到正確的療愈,長大後會在親密關係裏無限向對方索求愛,直到把對方榨乾為止,因為這就是ta的生活模式,ta忍過來了,也就代表ta認同了,適應了,在ta的大腦裏,ta認為事情就應該是這樣。所以上述說的,虐待自己總比虐待別人好,虐待自己或者遭受虐待而沒有被治愈的人絕不會去虐待別人這點,在真實生活裏是幾乎不存在的。

人是社群動物,人的自我建立也包含對待他人的方式,而不僅僅只是自己認為的自己而已。

所以,現在有一個道理正在慢慢得到認可:「先學會愛自己,才能夠愛別人。」

只有當我們學會在自己低落的時候如何安慰和同情自己時,才會在別人感到低落的時候去安慰和同情別人,而不是反過來更加苛刻和責怪別人,因為我們在此時不會這樣對自己。人類的感受是相通的。

當我們沒有勇氣去為自己發聲,或者去做自己的時候,其真正的恐懼是害怕和失去他人和與他人的聯結。但其實並不會,而是相反,我們會因此受益而和他人產生更深層更有意義更健康的聯結。

正所謂,為了更好地幫助他人,我們必須先要學會如何幫助自己。

就像飛機失事時的緊急救援措施一樣,首先你先要給自己供氧,其次才是去給你身邊的那個人供氧。

若不自救,何以救他人?


孝敬父母:「到底壓抑多少自我才能做到孝敬?」

我們想要孝敬父母,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會很願意為他們做一些事情,讓他們開心和幸福,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自然會對我們有期待,希望我們過上怎樣的生活,希望我們成為怎樣的人。

雖然很多人都有一顆孝敬父母的心,但隨著成長,逐漸產生了獨特的不同於父母的自我意識,此時也就產生了衝突。

「自我」和「父母要求的我」之間的衝突。

我們知道鳥類在撫育幼鳥的時候,會孜孜不倦地找來食物喂養小鳥,待幼鳥長大飛走後,鳥媽媽也就完成了任務,不再去尋找自己的小鳥,小鳥也不會再飛回來。

但是人類不一樣,人類是高級動物,會更加敏感,會產生同理心和同情心,剛好,在父母養育我們的時候,這種情感就逐漸產生並被加深,形成情感紐帶和依附關係。而在其中,我們的個體意識會逐漸模糊化,但不會消失。

所以一方面我們會想要感恩父母,滿足他們的期待,同時一方面我們也渴求成為自己,滿足自我的期待。而在社會文化中,「孝敬父母」已經成了無可厚非最具有優先權的準則時,我們内心的衝突就開始愈演愈烈了。

我們忽視了什麽?

每個人從出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特質,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人,但有一點是相通的,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真實的自己,一旦與真實的自我偏離,個體就會感受到痛苦,甚至心理疾病。

當「孝敬父母」成為最優先的準則時,我們開始不斷犧牲和壓抑自我,去符合這個準則,否則會引起自責或者他人的批評。但是這不斷的犧牲和壓抑並不會使自我完全消失,這種消極的情緒最終會因為日積月纍而達到頂峰,然後像定時炸彈一樣全部爆炸出來,那個時候,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我們在這個過程過於强調滿足他人的需求,而完全漠視了個體的獨特性和個體的需求。

這種失衡的道德規範接而引申出無數的家庭矛盾和個人創傷。

那如果我們選擇成為自己,會不會就因此和父母的關係變得惡劣呢?就像我上一段講的,並不會,而是相反。真正愛你的人終將會理解你,不管發生什麽最終都會在你身邊支持你。你並不會因為成為你自己而失去他們對你的愛。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拿出一點勇氣,或者一點時間,去正視自己的需求,去分清自己想要的和父母期待的之間的差別,通過良好的溝通,去嘗試解決問題,找到平衡點。

任何極端都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只會讓現存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孝敬父母」不該成為另一個壓抑自我的極端,「成為自我」也不應變成傷害其他人的極端。

完美的平衡是存在,我們要做的只是找到它而已。而不是順應著失衡,讓問題更加嚴重。

所以,「孝敬父母」本然不等於「犧牲自我」。兩者是完全可以並存的。


結論

追求和保持美德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都希望一個和平友愛的社會,但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卻忘了「强制性」和「批判」並不屬於這個範疇。

凡是世間真正美好的東西,都是讓人舒服安心的,而不是限制和壓抑的,都是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而不是强制性和極端性。

守護這些美好的品質固然重要,但當我們在堅持這些美德時,我們到底在堅持什麽?


avatar-img
77會員
89內容數
分享我有感觸的各種想法,結識相似的靈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玉言的奇玉之地 的其他內容
哈嘍,大家,今天我想來談談很多人都會迷惑的問題,堅持 or 放棄?堅持一件事很難,我們經常被告知,做一件事要「堅持」,才會有回報,才會可能成功,但「放棄」這個詞,好像就沒有那麽正面了。談到「放棄」,我們聯想到的大多都是「失去」,「失敗」,「承認自己不行」等等一些負面的聯想……
好啦,今天講的話題比較大一點啦,但卻是人人都會觸及到的。比如你正在自我提升嗎?你正在為怎樣變得更加正面和受歡迎而瘋狂練習嗎?又或者你正在不惜一切努力去訓練自己以獲得最厲害的自己值得的認可和生活嗎?當你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的時候,也許你應該停下來幾分鐘仔細思考和觀察這些行爲是否真的有意義了。
哈嘍,大家好,我今天想講講關於「快樂」,這個奢侈品的問題。沒錯,「快樂」在如今,幾乎已經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去追求到很多東西,但在「快樂」上,似乎是經常不成正比,甚至是越是拼命追求,越容易覺得沮喪和不快樂,那這是爲什麽呢? 我們到底又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快樂呢?快樂真的有那麽那麽
會不會經常有人說你想太多,不要去想就好啦!但其實這個過程沒有那麽簡單,想法不是開關,不是你不想去想它就可以馬上停止的,而大部分時候,這個過程的積極與否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好久不見,大家!我是阿玉,我又來講了!距上次寫完如何維繫一段親密關係的保鮮法這篇文章已有足足一個星期了,在自我審視和覺察,以及過往經驗的總結,突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會問到的問題:「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又或者「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好久不見大家,過了好幾天,在結合星盤的分析下解決一個關於婚後感情的咨詢案例的時候,突然想到要好好說一下這個問題,看似沒什麽好解釋的,其實這裡面隱藏了很多被忽略掉的點,今天阿玉就把這些點一一拎出來,告訴大家在自己的長期親密關係的經營中,如何保鮮這段感情,享受長期的浪漫,而不再只是那三分鐘的熱度。
哈嘍,大家,今天我想來談談很多人都會迷惑的問題,堅持 or 放棄?堅持一件事很難,我們經常被告知,做一件事要「堅持」,才會有回報,才會可能成功,但「放棄」這個詞,好像就沒有那麽正面了。談到「放棄」,我們聯想到的大多都是「失去」,「失敗」,「承認自己不行」等等一些負面的聯想……
好啦,今天講的話題比較大一點啦,但卻是人人都會觸及到的。比如你正在自我提升嗎?你正在為怎樣變得更加正面和受歡迎而瘋狂練習嗎?又或者你正在不惜一切努力去訓練自己以獲得最厲害的自己值得的認可和生活嗎?當你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的時候,也許你應該停下來幾分鐘仔細思考和觀察這些行爲是否真的有意義了。
哈嘍,大家好,我今天想講講關於「快樂」,這個奢侈品的問題。沒錯,「快樂」在如今,幾乎已經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去追求到很多東西,但在「快樂」上,似乎是經常不成正比,甚至是越是拼命追求,越容易覺得沮喪和不快樂,那這是爲什麽呢? 我們到底又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快樂呢?快樂真的有那麽那麽
會不會經常有人說你想太多,不要去想就好啦!但其實這個過程沒有那麽簡單,想法不是開關,不是你不想去想它就可以馬上停止的,而大部分時候,這個過程的積極與否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好久不見,大家!我是阿玉,我又來講了!距上次寫完如何維繫一段親密關係的保鮮法這篇文章已有足足一個星期了,在自我審視和覺察,以及過往經驗的總結,突然想到這樣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會問到的問題:「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又或者「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好久不見大家,過了好幾天,在結合星盤的分析下解決一個關於婚後感情的咨詢案例的時候,突然想到要好好說一下這個問題,看似沒什麽好解釋的,其實這裡面隱藏了很多被忽略掉的點,今天阿玉就把這些點一一拎出來,告訴大家在自己的長期親密關係的經營中,如何保鮮這段感情,享受長期的浪漫,而不再只是那三分鐘的熱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兩個明顯,且每個人都碰到過的概念是「乖」和「孝」。這兩者都很難被翻譯為英文,前者有「服從」的意思,但又不完全如此。它要求的甚至比服從還要多,幾乎是「靈巧地揣摩上意,做出令上位者滿意的行為」。「孝」也不能等同於「對家中長輩的敬重」,它同樣是建基在儒家文化,某種意義上就是「成人也需要做到的乖」。
Thumbnail
博愛座的原始功用是「優先禮讓老弱婦孺」,無法正確理解上述概念的成因有: 1. 選擇性接受: 只接受「老」是唯一的博愛座可使用者,而不接受弱、婦、孺同為可使用者。選擇性接受的人不受世俗觀念的束縛,未察覺自己認定的規則與一般性的原則不同。 2. 不求甚解,對於抽象概念「弱」的缺乏想像......
Thumbnail
博愛需要教育,霸凌需要遏止 一樣米養百樣人,無論是多合情合理的規定或政策,都會有人想曲解或醜化,不是博愛的問題,是人有問題。 我認為不是要廢除博愛座,不該因為心術不正的人而拔除社會應有的正義,而是要提倡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不該以愛之名合理化霸凌。
最近新聞頻頻播一些逼人家從博愛座起來讓座事件,讓我想起最近的幾起案件... 老人家會說.... *上面不是有寫字嗎?你不識字嗎?看不懂還敢問?這樣你也來上班? *起來,叫你讓做就對了,快起來... *你是老人嗎?坐在博愛座你不知道嗎?你媽沒教你讓坐嗎? *你到底會不會?這麼簡單的事你也不會
前幾年,醫院來了個“貼心”的政策,敬老,8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優先看診,只是,可能後來爭議太大,所以不強制執行,雖然預約單上還留有長者會優先看診 對於老年人,我絕對尊重,尤其有些老人家其實還蠻可愛的,跟她/他們說話,有時說著說著,我都會笑了起來,另一種就是坐輪椅或以推床來就診的長者,我都盡量會讓他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道德應該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情況下是否能容許例外的文章。文章引用康德和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論述這個問題,同時也討論道德規範對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7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Thumbnail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人們越來越認為應有權活出真實的自己,道德一直都是被文化塑造的。通過雙向溝通, 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需要接受並認同自己,這樣培養出的養分才是最珍貴的,我們應向這個方向前進。
Thumbnail
尊重是一種道德標準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裡,人們常常在奔波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價值觀:尊重。而尊重的核心,在於尊重自己,同時也尊重他人。這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標準,更是一種深層次的人生態度。當我們學會尊重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如何尊重他人,這樣的心靈觸摸,彷彿是在大自然的樹影下,找到了一處寧靜的
  兩個明顯,且每個人都碰到過的概念是「乖」和「孝」。這兩者都很難被翻譯為英文,前者有「服從」的意思,但又不完全如此。它要求的甚至比服從還要多,幾乎是「靈巧地揣摩上意,做出令上位者滿意的行為」。「孝」也不能等同於「對家中長輩的敬重」,它同樣是建基在儒家文化,某種意義上就是「成人也需要做到的乖」。
Thumbnail
博愛座的原始功用是「優先禮讓老弱婦孺」,無法正確理解上述概念的成因有: 1. 選擇性接受: 只接受「老」是唯一的博愛座可使用者,而不接受弱、婦、孺同為可使用者。選擇性接受的人不受世俗觀念的束縛,未察覺自己認定的規則與一般性的原則不同。 2. 不求甚解,對於抽象概念「弱」的缺乏想像......
Thumbnail
博愛需要教育,霸凌需要遏止 一樣米養百樣人,無論是多合情合理的規定或政策,都會有人想曲解或醜化,不是博愛的問題,是人有問題。 我認為不是要廢除博愛座,不該因為心術不正的人而拔除社會應有的正義,而是要提倡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不該以愛之名合理化霸凌。
最近新聞頻頻播一些逼人家從博愛座起來讓座事件,讓我想起最近的幾起案件... 老人家會說.... *上面不是有寫字嗎?你不識字嗎?看不懂還敢問?這樣你也來上班? *起來,叫你讓做就對了,快起來... *你是老人嗎?坐在博愛座你不知道嗎?你媽沒教你讓坐嗎? *你到底會不會?這麼簡單的事你也不會
前幾年,醫院來了個“貼心”的政策,敬老,8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優先看診,只是,可能後來爭議太大,所以不強制執行,雖然預約單上還留有長者會優先看診 對於老年人,我絕對尊重,尤其有些老人家其實還蠻可愛的,跟她/他們說話,有時說著說著,我都會笑了起來,另一種就是坐輪椅或以推床來就診的長者,我都盡量會讓他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道德應該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情況下是否能容許例外的文章。文章引用康德和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論述這個問題,同時也討論道德規範對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7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Thumbnail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人們越來越認為應有權活出真實的自己,道德一直都是被文化塑造的。通過雙向溝通, 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下一代。人需要接受並認同自己,這樣培養出的養分才是最珍貴的,我們應向這個方向前進。
Thumbnail
尊重是一種道德標準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裡,人們常常在奔波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價值觀:尊重。而尊重的核心,在於尊重自己,同時也尊重他人。這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標準,更是一種深層次的人生態度。當我們學會尊重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如何尊重他人,這樣的心靈觸摸,彷彿是在大自然的樹影下,找到了一處寧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