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從民國104年(2015)起展開百年寺廟文物的文物普查工作,時經八年完成了澎湖五鄉一市的寺廟、教堂文物普查工作,也經歷了201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古物章的修訂,讓文物普查的工作及後續發展更加完善,陳英豪先生也打破台灣在文物普查階段時就加入對於文物的歷史研究,讓澎湖的信仰文化有個全盤的整理,成為台灣文物普查工作之典範。
今「神器·神氣 澎湖縣廟宇文物特展」,展示歷年來的文物普查成果、各廟宇歷史痕跡的多元展現、廟方與文化單位進行的合作交流等成果展示,展區以「歷史之嶼」、「風與沙之地」、「合境平安」、「王爺群島」、「工藝史記」、「神隨人往」等六大主題線,串連澎湖廟宇文物的多元歷史樣貌,帶領觀眾入門澎湖廟宇的民俗文化,澎湖的廟宇歷史悠久且多元,並非區區一特展能解釋完整。
展場以1604年「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國寶臺澎第一古碑的拓本揭開序幕,闡述澎湖地區的戰略位置及水師信仰等背景,反映在觀音亭的「寶珞慈航」楹聯(1885)及其他文物上。澎湖的鸞堂信仰造就澎湖高達上千多本的善(鸞)書特色。
以圖片展示了臺澎地區最大的後寮威靈宮「魑魅魍魎」碑(1842),體現澎湖居民對於「風」的敬畏之心。
從人與神之間的各種互動切入,說明澎湖人與神明的共榮、共存、共生的微妙關係。
連航海人都不得不信,外垵西嶼頭的王爺信仰保佑航海平安,遙投供品的故事人人皆知,也造就音譯上的美麗的誤會並呈現在文物上。澎湖無形文化資產的「澎湖小法祭祀科儀」的淨鞭儀式投影也非常新奇。還展出了王旭昇司阜與許松德司阜的紙糊神明作品,增添澎湖的工藝多元風光,王旭輝司阜的王船作品可到生博館的常設展中觀賞喔。
最讓我感動的是工藝史記中的石雕展示,挑選了講美龍德宮的福源石爐,見證澎湖與台灣本島的移民關係與工藝傳承,這顆石爐為看點之一。
文澳城隍廟的「視觀察」匾額及赤樊桃殿的舊宮匾修復,成為澎湖廟宇文物修復保存前驅之典範。
最後的神隨人往道出澎湖離島的離島對於信仰的重視,更發展出獨特於本島的文化風光。
非常難得的整合澎湖各廟方的珍貴文物來展示澎湖文物與歷史的特殊性與多樣性,必須給這些廟方一個肯定與讚賞,也感謝陳英豪 豪哥深耕澎湖的珍貴研究成果,以及八年來參與協助文物普查的大家。
文物特展展示中,在澎湖生活博物館2F特展室。
地理資訊|https://goo.gl/maps/8rDhWS8vH6NSgBNS8